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陕北民俗小石狮
内容
试读章节

陕北自古就是出石匠的地方,从当地出土的大量东汉画像石就可得知,陕北的石雕雕刻具有深厚而悠久的历史传统。再从北朝、唐代及其后世诸多石窟遗物,如富县直罗镇石泓寺石窟、子长钟山石窟、榆林红石峡石窟、米脂的万佛洞、延安清凉山石窟、黄陵双龙石空寺石窟和黄河沿岸零散可见的无名石窟以及各处的石佛、石碑、石牌坊中可看出:陕北的石雕艺术具备精湛的技艺,承载着无数历史变迁。陕北民俗小石狮的高度规格化和高度艺术化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长期的生活实践造就了成千上万的陕北石匠。“陕北出的石匠,南方出的姑爷宰相”的口头禅,是当地老乡经常谈及的话题。有关民俗小石狮的普遍流传,离不开这些“捣山”的石匠,陕北的石匠多而巧,是出了名的。被誉为“石雕之乡”的绥德县北的四十里铺,是当今陕北也是陕西乃至全国最大的盛产石狮的地方。公路两边排列着大小不一的石狮,绵延数十里路,作为主打产品的“守门大石狮”停驻在路口待运。

四十里铺周边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许多专门打制大石狮的石雕艺人,他们能承揽各种大型石活,多数石匠都被称为“巧匠”。然而,当问起民俗小石狮的时候,老乡们都感到茫然,说那是老人们手上的事情,当下也不时兴“那玩意儿”。再看这些大石狮,已经是完全商业化和产业化的产物了,虽然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但这种对石狮雕刻的粗暴的商业化使人感到文化含量的退化。细观每尊大石狮,几乎都是仿照北京故宫的“官狮”式样打制而成,是一种大规模批量复制,个体之间缺乏内在的、深刻的区别和变化。而以前打制的民俗小石狮则没有多少经济上的考虑,并不是出于商业目的,老乡们对小石狮的拥有纯粹是出于一种情感和信仰的需要。

如今的人们已不再知晓民俗小石狮曾经风光的理由,现时的石匠也渐渐丢弃了这种“不来钱”的什物和活计,忙碌的人们也顾不上再信奉这些民俗遗物了。一种民俗情感的宣泄逐渐消亡,一种极具温情的民俗方式也逐渐消失,大多数留存下来的民俗小石狮也只能成为文化馆、博物馆或是个人的藏品……

在深山沟里开采石料、做石活的打石场,匠人们锤凿下的每道凿痕都是他们苦力的见证。在横七竖八的石块当中,最常见的是老乡们所说的黄砂石和蓝青石,这也是陕北民俗小石狮的主要原材料。“捣山”的匠人说,在陕北,同样的石质,由于地理环境不同,石料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同样是砂石也有质地上的软硬粗细之分,在色泽上也会有不同的色彩倾向。此外,匠人们提到的焦麻石、杂石、硬黑石和软石等在众多民俗小石狮的石材运用中都能见到。总的来说,陕北石材质地松软,更便于雕琢。

石狮的石材石质能解析地域地质的原始结构,细察村落里的石畔、石墙和石窑面子,甚至黄河沿岸以及陕北境内的大河大川的石头多是砂石结构,这和民俗小石狮的石质相吻合。而水少人稀的白于山区(包括靖边、定边、志丹和吴旗等县的部分山区),黄土堆积层厚导致了山石资源的奇缺,但这里也有石狮拴娃的风俗,他们用不远千里找回的奇石来守护庄园,石狮更受到乡民们的珍视。

憨厚、直爽、豪放的陕北人在保守中选择了平凡,在平凡的劳作中又不辞劳苦地凿耕着自己的理想和寄托。陕北的石匠有理由把石狮引入自己的理想天地,但是,真正能雕狮的艺人却大都没有留下名姓。能工善刻的陕北石匠心手相授,无固定师承关系,说他们是自学成才一点也不为过。要采访专以雕刻民俗小石狮的老艺人也很不容易找到,老乡们的家中确实有流传已久的小石狮,而当问到是哪一个匠人刻造的,他们只会说他们小的时候就有了,至于是谁刻制的就无从说起了。有一位会刻造小石狮的老石匠吕文元,也是半工半农,并不以刻小石狮谋生。吕文元老人说,他71岁了,是横山县响水乡吕家塥村人,有50多年刻小石狮的经验。他以前给许多家户刻过小石狮,也刻制过“巫婆神汉”定做的小石狮。他热情地演示了打制小石狮的过程,并展示了自己所用的雕刻工具。他把方头的小钢凿子和圆头的小钢錾子叫做“抠刀子”,他说这些工具是他自己加工制造的,用起来也比较顺手。吕文元老人说,有经验的石匠刻小石狮时,要用木挟床夹住雕刻,一般石匠基本上都是用腿和脚夹住来刻制,完工之前再用方头凿刀在小石狮表层做净面处理。所以,刻小石狮不同于剔窑面子,按他的说法,刻制小石狮的过程纯属一种“刀子活”。

另据陕北各地县志的记载,近现代有很多石匠是扬名陕北的巧匠,他们以做大型石活而享名乡里。其中著名的有米脂的马兰芬、张嘉模等,绥德的马应麟、李树禄、李树琛、钱玉璧等,子洲的蔡维富、张文元等,吴堡的薛光祥、薛旌焕和佳县的刘四先、刘汉先等。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无名石雕艺人,而真正能雕刻民俗小石狮的艺人也并不全是有名的巧匠,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姓名的有真情实感的陕北汉子。

陕北的石刻是男人们的艺术,而他们手中的凿刀子则与陕北婆姨用来铰花样的剪刀有异曲同工之妙。陕北民俗小石狮的粗犷与古朴体现在陕北男人魁梧高大的体块中,而他们也有一颗玲珑秀气的心,并讲究用巧劲、巧办法。他们的身体力行凝聚着他们的情感,也承接了传统石雕艺术的文化断层,他们才是真正的民间“大匠”。

在陕北历史的发展轨迹中,有无数能工巧匠隐匿在乡野,他们也一直实践着文明世界中千古玄秘的一句真言——大象无形。作为民俗小石狮的创作者必须要在文化孕育的演进过程中不断地给以滋补,生活的磨砺、生命的短促和生存的艰辛都不能改变民间艺人与乡民们对民俗小石狮的钟情厚望。单凭雕狮艺人年复一年的不尽修行,就能断言他们一直在拼缀着自己永不歇息的慈爱之心。也许真正的美是飘忽不动的,又是极富情感色彩的,匠人们的创作似曾带有文人色彩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但他们唯一的靠傍是刹那间的灵通,是情感维系着的贯通。有经验的匠人说,新打的石狮要在选好的石料上能看出个狮子的形才下錾。相反看不出形的石头,用它打出来的石狮就没有灵气可言。民俗小石狮之所以能上升为艺术就是有“灵性”的穿插,而陕北艺人们的雕刻世界也是超越现实的另一番神圣。

民俗小石狮虽小,但制作流程却非常复杂。起步石匠是用剔窑面子的钢錾子和锤子将搬运回来的石头疙瘩子破解成小方体,陕北的小石狮方头愣脑也与此有关系,石匠也说借方取料的做法是刻制石狮的常识。现如今为了省时省力,石匠们用电动切割机取料整形就方便多了。在正式打制小石狮的过程中,大多数石匠在一块长、宽、高都确定的方体石头上拟划石头狮子的形状体态,并用毛笔或铅笔在石头块面上画出石狮子的大模样。接着,石匠用锤錾大刀阔斧地“砍”出大形,紧接着便把錾子的落脚点停留在石狮子的头部,用锤子轻轻敲击錾子以凿刻局部。石匠还可以直接手握凿刀刻绘,这样经过反复琢磨,综合运用剔、抠、刮、划、挖、铲和磨等多种技法,最大限度地表现石狮的威武面孔。随后,是对石狮子的胸、腰、背、四肢和尾部进行修饰。经过来回调整,最后才是处理底座的装饰。

总之,刻制石狮本身的诸般变化是打制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从整个小石狮的成形过程来看,大体上有这样几个步骤:选料、把坯料制成方体、用铅笔画石狮的整体造型、打造出石狮形体的毛坯、对石狮的头部进行刻画、对石狮的身体和四肢以及尾部等进行刻画、调整大效果、修整石狮子的底座、打磨完工。

P126-130

后记

在陕北,窑洞内外的炕头狮、镇宅狮、财神狮和灯树狮等是当地的一种民俗使然。石狮子虽然张口不说话,但是能显灵减灾。陕北老乡们以为,一个人只要积德做善事,狮神就会保护其全家,如果说他们心中藏有的福泽和石狮子有关联的话,那么我的藏狮和书写更是与陕北民俗小石狮息息相关。

陕北是一块本真的、原生的黄土地,在陕北如今的方言俚语中我们能倾听到远古的音韵,而从陕北小石狮子的面相上就能感受到陕北地域的“羌胡”风貌。石狮子犹在,是人性人格的展现。面对这块文化意义上的厚壤沃土,更能感受到小石狮的珍贵。这些民俗小石狮不是我个人的创作,遍及在陕北的小石狮是无数陕北先民们的耕作创造,因此,我将对陕北的热爱倾注在民俗小石狮的收藏和研究的事业上。自从成群结队的小石狮拥挤在我的小屋以来,我就意识到这些和我同呼吸共命运的小石狮是研究陕北历史文化的“真”家伙和“活”标本。如果我不进行研究整理和分类归纳这些小石狮的话,就觉得自己的心血是枉费了,所以,我一直在精读和破解陕北民俗小石狮身上由表入里的情感演绎,而实地的田野考察则更有助于深入地解说和阐释其中的民俗价值。随着时势的变迁和田园的荒芜,曾经扎根在陕北的民俗石狮子已经走到了自己的落叶季节,现有的小石狮子像散兵游勇一样流落漂泊。作为陕北传人,看到陕北精神植被的水土流失,谁都会有扼腕痛惜之感。

我忘不了笃劳不倦、勤奋不辍的陕北人,也忘不了自己收藏陕北民俗小石狮的艰辛历程和切身感受,更忘不了被时代的浪潮和现代的喧嚣即将要淹没了的陕北民俗小石狮,本书的写作缘起也直接归因于此。作为一项事业的起点,此书的原稿曾在新版《陕北杂志》(内刊)中的“民间留念·刀耕火种”栏目上以《陕北乡俗石狮漫话》为题刊行连载了六期,以此感到暖心。在梦开始的地方,我翘首拭目以待,很想很想让一本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书能结集问世发行。本来书中的文本和图本是为台湾汉声杂志而铺张设计的,但在印书计划还没有竟告阙如之前,我有点急不可耐,可喜的是有幸联系到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并将本书列为重点图书出版发行,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在具体成书的过程中,长期从事民间美术研究并颇有建树的原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党荣华先生和清华大学的民俗研究专家王连海教授都给予了我很多帮助,使我受益匪浅,在此深表谢意!

最后,要特别感谢陕北高原上已逝或健在的能工巧匠们和父老乡亲们,因为这是他们的创造,他们才是陕北民俗小石狮的真正主人。

折晓军

2007年5月于陕北榆林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陕北民俗小石狮的文化地域圈/1

第二章 陕北的崇狮情结/15

第三章 陕北民俗小石狮的应用范围与民俗内涵/25

一、炕头石狮拴定了“娃娃的魂”/27

二、把门守户的镇宅石狮/36

三、柜台案桌上的“财神爷”/41

四、盘卧在灯台上的石狮/46

五、民问生活中其他类型的小石狮/49

第四章  陕北民俗小石狮的造型特征与艺术风格/53

一、小石狮的造型规律和地域特色/54

二、小石狮造型上的多样性/74

三、“羌胡风貌”的小石狮/81

第五章 陕北民俗小石狮的“锦绣文身”/89

一、小石狮身上的纹饰/90

二、台座上的纹饰/104

第六章 陕北民俗小石狮的雕刻技艺与创作心理/125

第七章 陕北民俗小石狮的性情美/135

第八章 陕北民俗小石狮集锦/151

后记

序言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狮子的艺术形象介于写实与写意之间,很像真狮子,又不是对真狮子形象的完全照搬,这是理想化的狮子形象。狮子这种动物原产于西亚、非洲,可是,长久以来,狮子的艺术形象却象征着中华民族,它在象征意义上的代表性甚至仅次于中华民族最典型的图腾蜒龙。一个产自外国的动物,经过艺术加工以后就成了中国的象征,成了中国人民寄托情感和表达愿望的载体,可以说这就是真正的、高妙的“洋为中用”。

狮子的形象从进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范畴以来,就被赋予了正面而积极的意义,因为一方面其形劲健,猛于虎豹,其性威猛,胜于虎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另一方面,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和佛家经典中对狮子的推崇(佛家喻释迦牟尼为“无畏狮子”,佛家说法音震寰宇,群兽慑服,称为“狮子吼”),无疑强化了狮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使其被人们视为“祥瑞之兽”,具有镇克邪恶、保护良善、祝贺喜庆的作用。所以,尽管狮子在外形上凶悍狞厉,人们却信奉它能对好人温顺,能保护孩童健康成长,保护财富和幸福。而就民间喜以狮子祝贺喜庆这一点来讲,“狮子滚绣球”这一主题又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就这一点有多种解释,老石匠坚持的版本是:狮子的乳汁是名贵的药材,但是雌狮的乳房却长在前爪的掌心,取狮乳极其不易,于是人们制成绣球供狮子摆弄,使狮乳黏附渗透于绣球,以此获取名贵药材,这无疑是一件喜事。文人述说的版本是:狮子的神力威震四海,绣球象征寰宇,滚动绣球就是把握寰宇于股掌之间。此外还有一种版本:雌雄狮子交配时相互抚揉,常有绒毛脱落,并在狮子周围凝结为球,因此,狮子滚绣球也就预示着新生命的孕育,这当然是喜事。

正是因为狮子的诸多吉祥内涵,长久以来,中国农家的院门、屋门前常有石狮,炕头、屋顶、墙头,甚至烛台、镇石也都借用狮子的形象,可以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祈福纳祥观念在民俗生活中最直接和鲜明的体现。

狮子的艺术形象如此丰富,文化内涵如此深厚,在民俗生活中的应用如此广泛和普遍,实在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这不仅有利于工艺美术创作,更有利于对民族文化的理解。陕西榆林师范学校的青年教师折晓军在这一主题的探究长途上走出了坚实的一步,编写了这本书。狮子的艺术形象丰富、体系庞杂,材质和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金、铁、瓷、石、木,绘、绣、雕、塑、刻,无所不用其极,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是石雕狮子。大狮子固然伟岸,但就民俗性来说,小石狮则具有独特的契合性和实用性。陵墓、殿堂、庙宇和衙门的石狮虽然也关乎民俗,但炕头石狮、农家门墩石狮、灯台石狮的民俗性则更加集中和典型。作者在自己生活、工作的地域内锁定民俗中的小石狮进行研究和探讨,实在是明智的选择。同时,作者的研究路数也非常明晰,研究对象可以层层解析,分做五层:一是“狮子”;二是“石头”狮子;三是“陕北”石头狮子;四是陕北“民俗”中的石头狮子;五是陕北民俗中的“小”石头狮子。逐层界定,研究方向愈显明确,研究的切人点愈显集中。

研究方向和路数的明确使作者的写作富有条理,思路清晰,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究和学习则为他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一位民艺研究者如果仅囿于纸上谈兵而不能身体力行地去体会民间艺术在百姓生活中的真实状态,那也是不合格的。在这一点上,作者做到了。陕北地区的地貌险峻而壮美,同时也给民艺研究者的考察工作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作者十几年来,翻过了一道道山梁,穿过了一条条沟壑,从真实的陕北民俗生活中搜集到了可观的实物资料、文献资料及民间传说、议论。他细心地将这些材料组织在一起,并融人自己独特的思考,终于将这本《陕北民俗小石狮》付梓出版,通过这本书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对陕北民俗小石狮难解的情结,相信读者一定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王连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问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内容推荐

中国狮子的艺术形象丰富,材质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石雕狮子。大狮子固然伟岸,但就民俗性来说,小石狮则具有独特的契合性和实用性。陵墓、殿堂、庙宇和衙门的石狮虽然也关乎民俗,但炕头石狮、灯台石狮、农家门墩石狮“财神”石狮的民俗性则更加集中和典型。本书在对传统文化和民俗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对富有地域特色和民俗内涵的陕北小石狮进行了富有条理、思路清晰的研究和探讨,从造型特征、艺术风格、雕刻技艺、创作心理等方面切入,以典型的陕北民俗为媒介,全面展示了通过田野考察从真实的陕北民俗生活中搜集到的可观的实物资料、文献资料及民间传说、议论,是一本涉及民俗、民俗艺术、民间美术和传统文化的有益读物。

编辑推荐

  这是首本展现陕北小石狮风采的著作。

本书作者在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对富有地域特色和民俗内涵的陕北小石狮进行了富有条理、思路清晰的研究和探讨,从造型特征、艺术风格、雕刻技艺、创作心理等方面切入,以典型的陕北民俗为媒介,全面展示了通过田野考察从真实的陕北民俗生活中搜集到的可观的实物资料、文献资料及民间传说、议论,是一本涉及陕北民俗、民俗艺术、民间美术和传统文化的有益读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陕北民俗小石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折晓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266725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323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9
18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9: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