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玄奘取经西游记/中国传奇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玄奘,一个年轻的僧人,孤身西行,求取真经,最后将世界佛教的中心东移到了中国。

12000公里的孤身征程,穿越了100多个国家,圣僧玄奘来到了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寻求传说中的“真经”。他的故事,后来被演绎成一部充满诡异与神奇的小说《西游记》。因为小说,更多的人知道了他的名字;也因为小说,人们几乎忘了历史上真实的玄奘。于是,这位唐朝僧人的西行历程,留下了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从这部《玄奘取经西游记》中,你将读到比《西游记》更精彩的历史。

内容推荐

一个勇敢者的冒险历程;

一位思想家的传奇人生。

公元7世纪,当中国即将迎来她最强盛的大唐致世之际。一位年轻的和尚却悄悄地离开了帝国的首都长安,踏上了漫漫的西行道路。12000公里的孤身征程,穿越了100多个国家,这位叫玄奘的圣僧来到了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寻求传说中的“真经”。他的故事,后来被演绎成一部充满诡异与神奇的小说《西游记》。玄奘的幸与不幸都源于这部小说,因为小说,更多的人知道了他的名字;也因为小说,人们几乎忘了历史上真实的玄奘。于是,这位唐朝僧人的西行历程,留下了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从这部《玄奘取经西游记》中,你将读到比《西游记》更精彩的历史。

目录

1.一只猴子开始的传奇

2.圣僧是谁

3.僧人的生活

4.踏上西游的道路

5.佛陀的西天

6.皓首穷经的事业

结语 玄奘身后的世界

后记

试读章节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个颇具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以这个传奇故事为内容的小说《西游记》在中国被列入“四大名著”之一。那只桀骜而又神奇的猴子,拥有一个为中国人所喜爱的响亮的名字:孙悟空。

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与长城、与大熊猫、与秦始皇相娘美。在中国第一部与国外合拍的电影中,就出现了它的形象。那是195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法国加朗斯艺术制片公司联合摄制的一部儿童故事片——《风筝》。

这是美丽的一天,一只从北京飞来的风筝,在埃及、印度的天空飞过,它最后落在了巴黎市内的一棵大树上。风筝上是一个孙悟空的形象。法国男孩皮埃罗得到了这只风筝,他梦见孙悟空带着自己和妹妹来到北京,与中国小朋友宋小清一起在天坛放风筝。次日,他和朋友们一起写了一封回信,期望把法国孩子的友谊带往中国。

这部片子曾在1958年第11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并于同年在意大利第1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圣·乔治奖。这可能也是中国电影最早在国际舞台上得奖的纪录。

在影片中,孙悟空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友谊的种子。有趣的是,孙悟空这个人物从他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承担着文化交流使者的形象。只是本书要讲述的则是很久很久以前,大约在公元7世纪的那次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而在那次交流中,这只神奇的猴子要将它的主角地位让给那个留学生团队的实际领导者——一位可敬的僧人。

与中国的其他几部古典名著一样,《西游记》的故事可以从1300多年前的唐朝历史上找到它的影子。那是在大唐贞观年间,中国在她引以为自豪的君主唐太宗的统治之下,一位名叫玄奘的僧人只身起程,前往西天求法,历经漫长的19年之后,从今天的印度携回梵文佛经657部。

玄奘所携归的佛教遗产是巨大的。正是由于他系统地引进了大乘佛法,并在其后的日子里有组织地对浩如烟海的梵文佛教典籍进行了翻译,才使得佛教终于在中国取得了宗教上的统治地位。不仅如此,他还使得普救众生的佛教莲花在其发源的文明古国印度衰落后又得以在喜马拉雅山另一麓的另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盛开。从某种意义上说,玄奘是将世界佛教的中心从印度搬到了中国。

同时,他还为他的帝国带回了无可比拟的西域知识。自从汉代的先驱者张骞之后,古老的帝国跟西域已经隔绝多时。现在,这位僧人将遥远的西域重新带回到大家的视野。在这方面,他携归的收获是绝无仅有的,他关于西域的回忆录《大唐西域记》,至少从其威望和成功程度来看,可以与马可·波罗的《寰宇记》相媲美。这种比较并非荒谬。他们二人都带回了一大堆真实事件与美好传说的混合物,他们根据各自的信仰而坚信这些传说,因此他们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叙述着各自旅途中的奇迹。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无疑启发着一种浪漫和古怪的“遗产”。在1300多年前交通甚为原始、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像玄奘这样长途跋涉、独行五万余里取经求法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所以,当他载誉归来时,在全国引起轰动。事实上,从唐时起,取经故事就开始在民间流传,愈传愈广,愈传愈奇,现今仍存的唐人笔记《独异志》里就已经有了关于玄奘取经的记载。从公元10世纪起,许多中国的传奇故事集都引证了玄奘这个人物,并赋予了他许多充满神怪的冒险故事。成书于南宋时期的中国最早的刊本小说之一《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便直接涉及了我们的这个人物,并称之为“三藏”。这个法号暗示着佛经中的经、律、论三藏。真实故事于其中变成了一种漫无边际的奇谈怪论,于取经人物中又加了一只行者猴子。他宣布:“吾今皈正向西方去,转上雷音见玉毫。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

到了16世纪的明朝,这个故事演变成为一部著名的小说,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西游记》。这一次,玄奘被猴王夺去了主角地位。

本书当然要将主角的地位还给那位伟大的圣僧,不过,我们的故事还是要从这只猴子开始。

孙悟空的印度血统

由于《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在中国有着十分广泛的普及,所以,我们的叙述也将借助于这种普及的力量,来还原一个历史的真实故事。

与以往取经故事的写法不同,《西游记》的作者石破天惊地在全书开头用了整整七回的篇幅写了一只石猴出世的故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想突出孙悟空在取经团队形象体系中的地位,从而使一个真实的取经故事演化成一只神猴的英雄传奇。

历史上的玄奘绝不可能有这么一只神奇的猴子相随,事实上,孙悟空这个形象本身就是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的副产品。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古代印度产生了一部长篇梵文叙事诗《罗摩衍那》。它与另一部长篇梵文叙事诗《摩诃婆罗多》一起被并称为印度的两大史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部史诗可以看做是印度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所不同的是,印度的两大史诗分属于两个作者。

《罗摩衍那》的意译就是“罗摩传”,在印度的神话中,罗摩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保护之神毗湿奴的化身。在印度,《罗摩衍那》被称做是“最初的诗”,全书都是诗体,约有两万颂,一颂为32个音节,分两行书写,作四句朗诵。在这部史诗中,也提到了作者的名字——音译“跋弥”,意译“蚁蛭”,但究竟有无其人,答案很不一致。

没有史料证明玄奘在印度吋接触过这部史诗,但同样也没有相反的证明。不过以这两部史诗在印度的流传之广、影响之巨来看,在印度生活多年的玄奘没有理由对此充耳不闻。

在《罗摩衍那》这部史诗中,出现了一只名叫“哈奴曼”的神猴,他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诸多的相似之处,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玄奘西行沟通了喜马拉雅山两麓的两个文明古国,从而使印度的文化得以进人中国,并且使印度的“哈奴曼”演变成了中国的“孙悟空”。

让我们来看看《罗摩衍那》的故事:

这部史诗讲述的是英雄罗摩和他的妻子悉多一生的悲欢离合。罗摩是十车王祭祀天神后求来的长子,生下来就神力无比,而且具备了东方人所称颂的贤德。他长大后折断神弓而娶得邻国的美丽公主悉多为妻。悉多是邻国国王耕地时在犁沟里发现的,悉多这个名字就是“犁沟”的意思,她的母亲是大地。

于是英雄美人开始了他们的故事——国王的妃子在驼背侍女的煽动下,离间罗摩父子的关系,以过去老王曾答应要给她两项恩赐为借口,胁迫老王把罗摩驱逐出去,整整流放14年,并且立自己的儿子婆罗多为王。十车王为了自己的诺言,痛苦地应允了,不久即死去。罗摩出走后,庶弟婆罗多在位期间,供奉着罗摩交给他的一双作为其替身的鞋子,执政了14年。

罗摩在流放中,遇到了美丽的女妖苏白,苏白也爱上了英雄罗摩,但罗摩却对她不予理睬。这场爱情风波终于引起一场大争斗。苏白战败后,逃到楞伽岛(斯里兰卡),向她的哥哥十头罗刹魔王罗波那求助,并且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悉多的美貌,以勾引起罗波那的邪念。罗波那果然动心,他驾着云车,用诡计赚开了罗摩,将悉多劫持到楞伽的罗刹国。P7-12

后记

你信不信,如果真有前缘因果,我这身臭皮囊一定在某个记不清的朝代稀里糊涂地出家当过一回和尚。我想应该就在我的家乡杭州西湖边上的某个有名或无名的寺院里。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中央电视台一位老兄来逛西湖,陪他玩了灵隐寺,一时信口开河吹腮儿——北方人叫吹牛,那时候我的笔名叫“老渔”,特喜欢像条鱼一样吹腮儿——我告诉他从灵隐到韬光的石阶一共是×××级(时间长了,吹过腮儿忘记掉了,当时给杭州的一本杂志写过一篇文章,倒是记清爽的。只是现时手头没有这本老杂志,无据可查)。这位央视的老兄特认真、特耐心,闷着头一路数上去,果如斯言!居然被我信口开河一说一个准!这下着实让他老兄刮目了三天。几欲把我奉为神明,说成是上辈子的得道高僧了。高僧不高僧倒无所谓,所谓的“道”应该也都已经还给佛祖他老人家了。只是对古刹高僧、名流处士的兴趣,大致今生还会相当浓厚。这大概就叫“与佛有缘”吧!

浙江教育出版社约我写一本关于玄奘的书,小的时候对玄奘的认识不就是孙悟空的师父唐僧嘛!后来也读了一些有关玄奘取经的文章,对这么一个孤身万里求法的僧人倒也是相当敬佩的。至于说到要写好一本玄奘的书,实在没有多少信心。只是想到这件事恐怕也是一件功德,不宜推诿,便硬了头皮应承下来,从此抱回一大堆高深莫测的唯识宗经典,临时抱佛脚地啃了起来。不过,我自己做证,临时归临时,佛脚倒是抱得很勤快的。

去年夏天去新疆,出了喀什直奔巴基斯坦边境的红旗拉甫而去。当汽车开到茫茫沙漠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车上的人都开始担心了:万一抛锚,可怎么办?而在此时,我的思绪突然越过千年时空,想到了玄奘。1300多年前,他走的也是这条道路,他当然没有我们今天的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他甚至没有一个同伴。而他是以怎样的一种坚忍和毅力走完这段路程完成他的取经之旅的呢?时空造成的隔膜飘逝在沙漠中,我仿佛看到远处沙漠的尽头向我走来一个泥点一般的身影。蒸腾的热气在光线作用下如同一块皱巴巴的薄膜,悬垂在荒日里,将远处的山脉罩上一层朦胧。他的渺小身影在透明的尘雾和沙土中时隐时现,一步一步地走来……我相信,我的写作可以得到神助。

现在,这本小书终于交付了,我也便安心了。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的朋友,特别要感谢印度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史达仁(M.SRIDHARAN)先生和中文秘书韩琳小姐,他们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精美图片。吴仲正、钱璎、金涛、步恩撒、林秀媚、王永东、陈华明、冯芳芳、陈梵、蔡建东、华安庆、李颀拯等也为本书提供了图片。此外,本书选用的部分图片,虽经多方努力,仍未能和作者取得联系,恳请作者和我联络。

最后,如果写书也能成为一桩功德的话,谨以此书献给先祖母汪湘筠女士,慈恩难忘,哀思无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玄奘取经西游记/中国传奇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华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872977
开本 16开
页数 1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1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92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6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