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核物理先驱--赵忠尧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名人研究大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之一。该丛书共有100部,它通过对浙江文化名人立传,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同时,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

本书为我们介绍的是我国核物理先驱赵忠尧的传奇一生。

内容推荐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核物理先驱——赵忠尧。

目录

前言

一、出生与童年

二、时代变革的影响

三、文理科并重的中学生

四、人生第一次重要选择

五、一脚踏进“中国自然科学的发祥地”

六、建立清华大学实验物理之基础

七、留学岁月接触世界物理学前沿

八、发现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

九、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十、义无反顾回国建立核物理实验基地

十一、何以报国:平民教育和科工救国

十二、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

十三、一场核物理热的急速升温

十四、观摩美国“蘑菇云”的升起

十五、辗转美国各大科研机构

十六、新中国科学重建的呼唤

十七、回国之路历尽波折

十八、祖国欢迎归国科学家

十九、主持核物理研究与研制加速器

二十、创建中国科大原子核物理系

二十一、从反右运动到“文革”的影响

二十二、发挥余热,推动高能物理研究的发展

二十三、亲情与友情

二十四、风骨千秋,精神长存

赵忠尧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出生与童年

浙江中部偏北有一个县叫诸暨,它东北接绍兴,东靠嵊州,南界东阳、义乌,西毗浦江、桐庐、富阳,北邻萧山。诸暨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是古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越国曾先后在其境内埤中、大部、勾乘等地建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设县。两千多年来,历经境域分合、升州复县及县名更易,但建制未废。

“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诸暨人王冕描写家乡的诗句。诸暨人杰地灵。绝代佳人西施、郑旦临危受命,忍辱报国,传为佳话。唐代高僧良价是佛教曹洞宗的创始人,教义远播海外。元代大画家王冕,元末明初杰出文学家、书法家杨维桢,明末清初画坛宗师陈洪绶,均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太平天国名将何文庆则以其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英勇战绩而载入史册。及至现代,英贤哲人迭出不穷。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俞秀松、张秋人、宣中华、宣侠父、汪寿华、郑复他等光照千秋。著名农学家金善宝、古植物学家斯行健、物理学家何增禄、海洋学家毛汉礼、林学家吴中伦、鱼类学家陈兼善、航空航天专家冯绥安等科技界精英,均以其卓越贡献而蜚声海内外。

清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的6月27日,赵忠尧就出生在诸暨城关镇赵家弄堂(现西施大街东端)。

赵家弄堂历史上在诸暨城关镇还颇有点名气,这里住着多户赵姓家族的成员,势力也相当大。但因时势变迁,特别是由于战祸的影响,赵家不断衰落。到赵忠尧的祖父辈,已经成为衰落的大家族中的一个破落户。父亲赵继和幼失怙恃,又适值太平天国战争,因此受教育不多。但是,赵继和十分勤奋好学,喜爱读古诗文,又很坚强,没有被艰难的童年生活击倒。他当过私塾教师,还一边教书一边勤奋地自学医道,后来就以行医为生。他治疗伤寒病的医术,在当地还小有名气。但是,在旧社会穷人不到病重是不会轻易就医的,而有钱人即使没什么病,也常找医生开点补药吃。赵医生为人耿直,并无疾病的阔人找上门来,他会发脾气,说:“有病再来找我!我只医病,不管其他的。”穷苦的病人吃他的药虽然有效,但拿不出多少酬金。付得起重金的富人,他又不肯与他们周旋。这样一来,家境自然不会宽裕。好在祖上传下来少许田产,有一点收入,可以补贴家用。

由于当过私塾教师,后又在社会上行医,赵老先生比较多地了解到当时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情况,也深受民情的影响。诸暨民性刚直,富有反压迫、反侵略精神。宋代的时候,就有农民起义于白塔湖。明时,百姓合力抗击倭寇。清咸丰、光绪时,诸暨农民先后组织莲蓬党和白旗党,参加太平军,响应义和团,抗击清军及外国侵略者。清末变革和革命的思想在绍兴、诸暨一带影响很大。赵老先生在清末也受到了一些新思想的影响,对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痛心疾首。他很想为国家做点事情,但苦于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而感到力不从心。因此,他特别寄希望于子女能够有出息,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是一个乡村医生朴素而真实的想法,其中蕴含着炙热的民族情感,它深刻地影响着赵忠尧的人生道路。赵忠尧在其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始终恪守父训,把祖国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以至晚年在《我的回忆》中还这样写道:“父亲早年自学医道,行医为生。他看到社会上贫穷落后、贫富不均的现象,常想为国出力,又感知识不足,力不从心。因此,他只望我努力读书,将来为国为民出力。”

赵忠尧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他出生的那年,母亲已经46岁了。可以说,两位老人家是老年得子。而赵忠尧出生时,身体非常弱小,因此,父母亲对这个身体赢弱的小儿子更是小心翼翼,恨不得捧在手心,细心呵护。赵忠尧幼小的时候,父母绝不让他出去玩耍,就连进了小学,也不许他上体操课,唯恐出了什么差错。因此,小赵忠尧的功课虽然很好,可惜体操分数每次总是一个大圆圈。直至晚年,赵忠尧回忆起童年这段时光时还说:“父母亲老年得子,又加我身体弱小,对我管教格外严厉。上小学时,父母不许我上体操课,我的体操成绩因此总是零分。到了中学,也从不让我参加爬山、游泳等活动,我从小只是体育场边的观众。五十多岁时,我才迫切感到锻炼身体的需要,开始学游泳、滑冰,虽然晚了一些,仍然受益匪浅。”

由于父亲严厉的管教,儿童时代的赵忠尧与外界联系很少。两个姐姐又都大他十几近二十岁,而且在他读小学时都已经出嫁了,大姐赵彩莲甚至嫁到25里以外的一个叫马家坞的乡下。历史上,诸暨城关镇一直是附近数县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小镇上店铺林立,各种商肆遍布全镇。可这些似乎与年幼的赵忠尧没有丝毫关系。好在懂事的小赵忠尧非常听从父亲的教导,脑海中充满着父亲教导的一些古代先哲名言,再加上西方的革新思想,一心努力读书,打好基础,将来好为国为民出力。他的懂事和顺利成长成了父母亲的骄傲。

诸暨文化昌盛,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唐初即已设学宫;元时,除县学外,尚有多所私塾;清末,全县有书院、学塾约’790处,最著名的有明嘉靖十四年(1535)设立的紫山书院、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设立的毓秀书院、清道光六年(1826)设立的翊志书院、清光绪十二年(1886)设立的邑城义塾等,都在城关镇。历代科举人才众多。其后,兴办新式学堂亦得风气之先。民国初期,小学几已遍及各村,中学为数不少。诸暨民风尚气争先,争强好胜,凡事攀比。特别是不论贫富,均喜子女读书识字,获取功名。是故诸暨代有尊师重教之风,崇尚耕读传家。在这个文化积淀极深的江南小城,“耕读传家”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传统美德。被这种文化氛围浸润、自身又坚定执著的赵继和,自然对赵忠尧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希望他能多读些书,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由于父亲严厉的管教以及尚学风气的影响,加上缺乏与外界联系,年幼的赵忠尧只能在家里读书。好在赵忠尧喜欢读书,便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说,赵忠尧完全是在尊儒读经等传统生活方式中度过他的童年时期。

那时的学习,背诵是个基本功,而背古诗文成了赵忠尧童年的重要一部分。那些音调优美、朗朗上口的诗歌,引起了赵忠尧浓厚的兴趣。在这方面,赵忠尧表现得特别早慧,有着超出一般儿童的强烈的求知欲,课堂的作业早已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因此,赵忠尧在课外读了大量优秀诗歌、散文。他不仅能背,而且能写出属对工整、含义深刻的古体诗或近体诗。他还读了很多古今小说,古代侠义、神魔、言情、历史演义各类小说均有所涉猎。他从中不但学到了历史知识,提高了国文水平,而且还受到了传统的道德教育。正因如此,到中学的时候,他的国文成绩已经大大超出了同年级学生的水平,以至于国文老师不得不给他布置一些额外的古文来读。多年之后,赵忠尧回忆起这些状况时,还感叹自己当年在古文诗书方面的成绩,并说“可惜以后未能在这方面进一步深入”。但不管怎样,赵忠尧在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人格成长所需的思想和文化营养。

P8-12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异、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硅、赵孟颛、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穗、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写作这部传记,对我们来说着实十分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时间要求非常紧迫。因为当我们接受这部传记的写作任务时,离百名浙江文化名人传记全部出齐的截稿时间已经非常近,必须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全力投人材料搜集和传记写作,才能完成。

二是材料特别缺乏。赵忠尧先生虽然是世界物理学界第一个观测到正反物质湮灭的人,也是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但是,由于历史的误会,他错过了诺贝尔奖,其贡献长期以来很少有宣传,几乎鲜为人知,历史的记录材料也就很少。只是到半个世纪后的80年代,杨振宁和李炳安教授开始对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些原始文献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在1989年正式发表了《赵忠尧,电子对产生和湮灭》一文后,才以确凿证据廓清了关于正电子发现有关研究的历史本来面目,阐述了赵忠尧在其中的首创性贡献,并提出赵先生应该是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奖得主。从此之后,特别是90年代,报刊才有较多的关注,发表了一些文章,但也主要是一些比较零碎的报道、回忆和纪念材料。

三是学科跨度很大。我们虽然长期从事中国的科技文化史研究,但缺乏自然科学本身的学科背景,特别是要弄清楚物理学的一些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克服以上这些困难,我们放弃了休息时间,放弃了节假日,特别是春节的假期也投入写作。我们走访了赵忠尧先生的老家诸暨和他就读过的诸暨中学,感受了赵先生儿童时代的生活环境,参观了诸暨赵忠尧纪念馆,电话采访和请教了赵忠尧先生的女儿赵维勤研究员,访问了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和档案馆、中国科技大学赵忠尧先生纪念馆等,终于搜集了一批虽然零碎但总算能让人理清眉目的材料。

由于系统材料的缺乏,此前没有一部系统的详细传记可作参考,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是以两个材料作为基础的,在此需要特别指出:一是赵忠尧先生自己写的《我的回忆》,二是蔡漪澜、马彤军在80年代写的一篇较为详细的传记性文章《为了祖国,为了科学——记赵忠尧教授》。而关于赵忠尧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在物理学上最大贡献的两个发现的论述和评价,涉及大量关于当时物理学前沿的问题,我们基本上采纳了李炳安、杨振宁教授撰写的《赵忠尧,电子对产生和湮灭》一文。

好在我们还是发挥了自己长期研究中国科技文化史的一些特长,尽量将传主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变革中去论述,重视对传主生活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学术思潮和历史影响等的阐述,这也许算是本书的特色吧。

如今,传记终于写完了,但回想赵忠尧先生的一生,依然感慨万千。赵忠尧先生的一生虽然默默无闻、兢兢业业,但仍不失波澜壮阔。20世纪20年代末,在加州理工学院为寻找反物质挑灯夜战;三四十年代,没有因为错失诺贝尔奖而灰心丧气,而是为建立祖国的核物理事业四处奔波操劳;40年代后期,为建造我国第一台加速器,拖着弱小的身躯辗转美国各大研究所,历尽艰辛;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突破重围,回国之路历尽波折;50年代,建造我国第一台加速器,为建立起新中国的核物理事业披荆斩棘;后又为创建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费尽心机。赵忠尧没有囚为不公而沮丧,也没有因为这些重要发现而沾沾自喜,他始终乐观豁达,“兢兢业业地为祖国工作”,贯穿其问的精神主线尢疑是赵忠尧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人民、不为个人名誉和私利的品格。这种品格不仅是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本书写作的精神动力,它还将长期激励着我们后辈,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赵忠尧先生的女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赵维勤研究员。她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电话采访和请教,并给我们寄来了大量材料和复印文章,成了我们完成本书写作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她一再强调赵老先生一生低调正直、兢兢业业,不喜张扬和吹嘘,给了我们写作本书以重要的指导。同时,还要感谢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主任,也是赵忠尧先生的学生韩荣典教授,感谢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叶邦角教授,他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材料,而且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搜集材料的线索。感谢中国科技大学档案馆、诸暨市档案馆、诸暨市赵忠尧纪念馆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诸暨中学的领导,他们热情的接待和服务,使我们获得了第一手的材料。

另外,我们还要感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万斌教授,感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越文化研究所所长卢敦基研究员,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是完成本书写作的重要基础。感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钱卉、詹于虹两位副教授,她们和我们共同完成了本课题的申报,并参与了一些材料搜集工作。

传记写作过程中还采用了大量前人已经发表的资料,其中绝大部分在书中已经注明,还有一些因为体例的缘故可能未能一一注出,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前言和第十九至第二十四节由段治文撰写,第一至第十八节由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钟学敏撰写。由于时问仓促,水平又有限,书中肯定有很多错漏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7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初六)

书评(媒体评论)

赵老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的实验,是对正电子质量的最早的测量!是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观测到直接由反物质产生和湮灭所造成的现象的物理实验。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赵老师在30年代所作的这一重要发现,赵老师的科学功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认可,核物理学的发展不会忘记它的开拓者。

赵老师当之无愧是中国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线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

——李政道

要不是赵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对正负电子湮没发现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就不可能有正负电子对撞机,也就没有今天的物理研究。

——丁肇中

赵忠尧首次发现第一种反物质——正电子,忽略赵忠尧的这一历史功绩,是一个不能再纠正的、很令人不安的疏漏。

——爱克斯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核物理先驱--赵忠尧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名人研究大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段治文//钟学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36064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4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1
148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4: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