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精)/世界经典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奥诺瑞·德·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本小说收录了《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我们在《高老头》中所看到的是19世纪前半期法国巴黎社会的生活场景,在《欧也妮·葛朗台》中,我们所看到的将是这一时期法国外省的风俗画面,也即王政复辟前后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外省时的种种变迁。他们的核心问题,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的罪恶及其“威力”。它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罪恶的发家史,形象地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每一个金钱充塞着“污秽和鲜血”。

内容推荐

《高老头》中的退休面粉商高老头被他的两个亲生女儿榨干钱财,悲惨地死在阁楼里;贵族青年拉斯蒂涅克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迈出了向上爬的第一步;苦役逃犯引诱拉斯蒂涅克,合谋争夺遗产,身份暴露后被捕;巴黎贵妇人情场失意,退出上流社会。揭露了十九世纪初巴黎社会中金钱的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揭示了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

《欧也妮·葛朗台》以写实的笔墨描写了资产阶级暴发家的罪恶手段:葛朗台控制市场、哄抬物价、大搞公债投机、放高利贷;查理贩卖人口、偷税走私、勾结海盗等。同时,还生动地刻画了葛朗台的爱财如命:妻子病危,他竟舍不得请医生;妻子死后逼迫女儿欧也妮放弃继承母亲遗产的权利;眼看着弟弟破产自杀而不去救助;逼走了侄儿,制造了欧也妮的爱情悲剧。作品以吝啬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剥削活动为主线,以欧也妮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中心事件,层层剖析了葛朗台的罪恶发家史和泯灭人性的拜金主义,成功地刻画了世界文学史中不朽的吝啬鬼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

目录

高老头

欧也妮·葛朗台

试读章节

第1章

伏盖太太是一位老女人,娘家姓龚弗冷。40年以来,她一直在巴黎开一所兼包客饭的公寓,公寓坐落于拉丁区和圣·玛赛城关之间的圣·日内维新街。伏盖家的这所公寓,任何人都接待,从来没招过什么闲言碎语。然而30年问却不曾有姑娘们寄宿过,而且只有家里给的生活费少得可怜时,一个青年男子才会住到这儿。虽然如此,1819午这出悲剧开场的时候,公寓里的确住着一位可怜的少女。

尽管“悲剧”这个字眼近来被多愁善感与讴歌痛苦的文学家用得那么泛滥与牵强,以致无人相信;可是这儿不得不用。并非是在真正字义上说,这个故事有多大戏剧意味;但我这部书完成之后,京城内外或许有人会掉几滴眼泪。出了巴黎是否还有人读得懂这部作品,恐怕就很难说了。书中有不少考证与本地风光,只有住在蒙玛脱岗与蒙罗越高地中间的人才可以领会。这个著名的盆地,墙上的石灰随时都会落下,阴沟里全是黑糊糊的泥浆;到处是真苦难、假欢喜,而且总是那么忙乱,不知要多么重大的事故才能在那儿轰动一下。可是也有些微微的痛苦,因为罪恶与德行混在一起而变得伟大神圣,使非常自私的人也要定定神,生出一丝同情心;可是他们的感触不过是转瞬间的事,就好像一只被一口吞吃的甜美的果子。文明如一辆大车,与印度的神车一样,碰到一颗比较不容易破碎的心,稍稍耽搁一下,马上把它压碎了,随即昂首阔步地前进。大概你们读者也是如此,雪白的手捧了这本书,埋在温暖的安乐椅里,想道:或许这部小说能够让我打发时光。读完了高老头的不幸隐私以后,你或许依然胃口很好地用晚餐,把你的无动于衷推卸给作者,认为作者过分夸张。哪知道这个悲剧不是故事,也不是小说,而是客观事实,真实到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或心里发现。

公寓的房子是伏盖太太的产业,位于圣·日内维新街的下段,就是地面从一个斜坡向弩箭街低下去的所在。坡很陡,而且崎岖不平,马匹很少上下,所以挤在慈谷军医院与先贤祠间的那些小街道非常清静。两座大建筑笼罩下的黄色调改变了周围的气氛,穹隆阴沉古板,使一切黯然无光,街面上石板干燥,阴沟里没有污泥与水,野草顺着墙根往上长。一到这个地方,连最没心事的人也会变得闷闷不乐。一辆车子的声音在这儿是件大事。屋子死气沉沉,墙垣全带着几分牢狱气息。一个迷路的巴黎人在这一带只看得见公寓或私宅,苦难或烦恼,等死的老人或想作乐却不得不用功的青年。巴黎城中找不出更加丑恶、更不为人知的街区了,尤其是圣·日内维新街,仿佛一个古铜框子,跟这个故事再合适不过。为使读者了解起见,尽量用灰黑的色调和沉重的描写并不过分,正如游客参观初期基督徒墓窟的时候,走下一级级的阶梯,光线渐渐暗淡,向导的声音越来越空洞。这个比喻的确非常贴切。谁又能说,枯萎的心灵和空无一物的骷髅,到底哪一个看上去更可怕?

公寓的侧面邻着街,前面靠小花园,房子跟圣·日内维新街形成直角。房子正面和小园之间有条中间略凹的小石子路,大约宽两米;前面有一条平行的沙石铺的小路,两边有风莒草、夹竹桃和石榴树,都种在蓝白的大陶盆内。小路靠街一头有一扇小门,上面钉着一块招牌,写着:伏盖公寓。下面还有一行:本店兼营客饭,不论男女,敬请惠顾。

临街的栅栏门上装着一个声音刺耳的门铃。白天你从栅栏门上看,可以看到小路另一头的墙上画着一个声音仿青色大理石的神龛,或许出自本街区一位画家的手笔。神龛内画着一个爱神像:浑身油彩斑驳,鉴赏家或许会把它看做爱情病的标记,那是在邻近的街上即可医治的。神像座子上的铭文已模糊不清,使人想起雕像的年代——伏尔泰在1777年回到巴黎而备受欢迎的年代。那两句铭文是:

无论你是谁,她总是你的师傅,

现在是,过去是,将来也可能是。

天快黑时,栅栏门换上了板门。小园的宽度正好是正墙的长度。园子两旁,一边是临街的墙,另一边是与邻居分界的墙;大片的常春藤把那道界墙全部遮盖了,这在巴黎城中也算是一景,惹人注目。各处墙上都钉着果树枝与葡萄藤,小而密集的果实成为伏盖太太年年忧虑的事情,也是她与房客们的话题。顺着侧面的两堵墙各有一条狭小的走道,走道尽处是一片菩提树荫。尽管伏盖太太出生在龚弗冷,但“菩提树”三字老是念成别的音,房客们再三从文法上加以纠正也白搭。两条走道中间,一大块方地上种着朝鲜蓟,左右种着被修成圆锥形的果树,四面又围着些莴苣、旱芹和酸菜。菩提树荫下有一张油漆漆成的绿色圆桌,四周放了几条凳子。在热得能孵化鸡子的大暑天,有钱喝得上咖啡的顾客,在这儿品尝咖啡。

房子共四层,顶上有一间阁楼,楼房正面用粗沙石建成,刷的那种黄颜色几乎使巴黎所有的房子都令人作呕。每层楼上都开着五扇窗子,全是小块的玻璃;细木条的遮阳撑得高低不一,杂乱无章。房子侧面有两扇窗,楼下的两扇安装着铁栅和铁丝网。正房之后有个大院,宽约20尺,那些猪呀、鸭呀、兔子呀,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块儿;院子里有用来堆木柴的棚子,棚子与厨房的后窗中间挂一个食品柜,下面淌着从洗碗池流出来的污水。邻着圣·日内维新街有扇小门,厨娘为了防止瘟疫必须冲洗院子的时候,就把垃圾从这扇门里扫到街上。

房屋的格局显然是为开公寓准备的。为了吸收光线,底层的第一间屋子装有两扇临街的窗子,通向园子的是一扇落地长窗。客厅的一侧通向饭厅,饭厅和厨房中间有个楼梯道,楼梯的台阶是由木板和擦得亮闪闪的彩色地砖拼成的。举目望去,客厅的景象更加萧条了:几张沙发和椅子上面包的马鬃布,满是一条条忽暗忽亮的纹缕。正中间放一张黑底白纹的云石面圆桌,桌上摆着一套白瓷小酒杯,上面的金线已剥落一大半,这样的酒杯现在还随处可见。这间房子的地板很差,四周的护壁板才有半人高,其余的部分糊着上油的花纸,上面画着《丹兰玛葛》主要的几幕,那些有名的人物都被着上颜色。两扇带有铁丝网的窗子之间的壁上,画着加理泼梭款待于理斯的儿子的盛宴。40年以来这幅画时常引起年轻房客的嘲讽,将他们因贫穷而不得不将就的饭食取笑一番,以显示出自己的身份比他们的处境高出很多。石砌的壁炉架上,有两瓶藏在玻璃罩下的旧纸花,中间放了一座非常俗气的半蓝不蓝的云石摆钟。壁炉内部非常清洁,可见除了重大场合难得使用。

这间房子里散发出一种说不出的怪味,该叫做“公寓味”吧。那是一种闭塞的、霉烂的、酸腐的气味,使人发冷,闻起来又潮腻腻的,直往衣服里钻;那是刚吃过饭的饭厅里的气味,酒菜以及碗盏的气味,救济院的气味。所有的房客特有的气味,与他们伤风时发出的气味混合成了令人作呕的味道,若加以分析,这种味道就不难形容了。话说回来,这问客室虽然使你恶心,但与隔壁的饭厅相比,你还是觉得客厅有点体面、芬芳,犹如贵妇人的小客厅那样。

饭厅全都装着护壁板,油漆的颜色已经无法分辨,只有一块块油迹画出的奇形怪状的图案。几个黏手的食器柜上摆着破裂的水瓶、雕刻花纹的金属垫子,以及很多都尔奈的蓝边厚瓷盆。在屋角放着一只小橱,有许多标着号码的格子,里面存放寄膳客人满是污迹和酒痕的餐巾。里面还有一些用不着的家具,没处安插才被扔在这儿,与那些文明的残骸被丢弃在救济院里一样。你能看到一个晴雨表,下雨的时候会有一个教士出现;还有些令人恶心的版画,配着黑漆描金的框子;一口镶铜的贝壳座钟;一只绿色火炉;几盏布满灰土与油的挂灯;一张铺着漆布的长桌,上面油腻的厚度,足够爱淘气的医院实习生用手指在上面写名字;几把残缺不全的椅子;几块可怜巴巴的小脚毯,草辫似散非散;还有些破破烂烂的脚炉,洞眼碎裂,铰链零落,木座子已被烤得黑糊糊的了。这些家具陈旧、碎裂、霉烂、虫蛀,老弱伤残,奄奄一息,若详细描写,势必长篇累牍,有碍读者对本书的兴趣,恐怕性急的人不能原谅。  红色的地砖因擦洗和着色过多,到处坑坑洼洼的。总而言之,这儿是一片毫无诗意的贫穷,是那种锱铢必较的、浓缩的、千疮百孔的贫穷;虽然还没有泥浆,但已污迹斑斑;即使没有破洞,不会褴褛,也快要崩溃腐朽,变成垃圾。P3-6

序言

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他经历了法国近代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拿破仑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巴尔扎克出生于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大学毕业后拒绝了家人为他选择的法律事业,不顾家庭反对,辞去工作专心写作。在一处贫民窟的阁楼上,巴尔扎克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他的第一部作品是悲剧《克伦威尔》,但未获得成功,而后与人合作从事滑稽小说和神怪小说的创作,也未引起注意。为了获得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成为出版商,经营印刷厂和铸字厂,但均以赔本告终,负债累累。这些债务像噩梦一样缠绕着巴尔扎克,直到1850年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这部取材于现实的作品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他将《朱安党人》和计划要写的一百五十部小说总定名为《人间喜剧》,《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小说以1819年底至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通过退休面条商被两个女儿抛弃的故事,展现了法国金融资产阶级当政时期的金钱关系和金钱对人心的腐蚀。

高老头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人物,在他的“父爱”悲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高老头原是个面条商,大革命时期发了横财,王政复辟时期,失去了昔日的荣光。他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他疼爱她们,满足她们的奢侈欲望,还把大半的财产分给她们做嫁妆,自己却住进了伏盖公寓。但是,两个女儿信奉的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攀附权贵和获得金钱是她们的人生哲学。所以,一旦高老头的钱像“柠檬被榨干了”的时候,她们对自己的父亲也是连瞧都不愿瞧一眼。高老头在临死前才意识到:“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

拉斯蒂涅是作品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从外省初来巴黎时,他尚有年轻人的良心和纯朴观念。但是,“人生三课”:鲍赛昂子爵夫人“越没有心肝高升得越快”的告诫,逃犯伏脱冷“要弄大钱,就要大刀阔斧地干”的指点,以及高老头的悲惨遭遇,使他懂得了金钱的重要性,并且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学会了“豺狼哲学”。他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他用更加利己主义的手段,向社会发起挑战。在这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这个“野心家”初出茅庐时的状态,生动地刻画了他的堕落过程。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另一部出色的作品。老箍桶匠葛朗台靠囤积居奇、投机倒把,成为索缪城的首富。他刻薄吝啬,把金钱看得重于一切,不惜逼走因父亲破产自杀来投靠他的侄儿,破坏了独生女欧也妮纯洁的初恋,葬送了她的青春和美好人生,酿成了守财奴的家庭悲剧。他所有的乐趣都集中在积聚财物上,死时留下一份偌大的家产,却无补于女儿的命运。作品塑造了葛朗台这一典型的吝啬鬼形象,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家庭中纯粹的金钱关系。葛朗台的形象是作品最大的成就,他的得势反映了复辟王朝时期金融资产阶级主宰一切的社会现实。

巴尔扎克的作品,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与典型性格的塑造,人物对话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常用夸张手法,善于在叙述中穿插议论,时有妙语警句进出,引人深思,惹人发笑。即使是大段铺陈和议论,也令人读得津津有味。

除《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外,《人间喜剧》中的主要作品还有《贝姨》、《邦斯舅舅》、《高利贷者》、《幻灭》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精)/世界经典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巴尔扎克
译者 杨晓妮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30244
开本 32开
页数 36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4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10
14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5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