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论述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在此基础上揭示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的特质以及词学思想发展的意义之所在。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唐五代的词学思想、北宋初期的词学思想、北宋前期的词学思想、北宋中期的词学思想、北宋后期的词学思想等。
图书 | 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论述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在此基础上揭示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的特质以及词学思想发展的意义之所在。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唐五代的词学思想、北宋初期的词学思想、北宋前期的词学思想、北宋中期的词学思想、北宋后期的词学思想等。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章 唐五代的词学思想 第一节 敦煌曲子词的词学思想 一 缘题所赋的词体功能意识 二 鲜活生动的原始形态美 三 朴拙而自然的审美理想 第二节 花间词的词学思想 一 本色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资羽盖之欢”的词体功能观 三 “清绝”的审美趣尚 第三节 南唐词人的词学思想 一 尚文雅的社会文化思想 二 “销魂独我情何限”的创作倾向 三 “一空依傍”的审美理想 第二章 北宋初期的词学思想 第一节 诗词一体的词体观 第二节 蕴藉清远的审美理想 第三节 盘泊的创作心态 第三章 北宋前期的词学思想 第一节 多元化的词体功能观 一 “娱宾遣兴”与“聊佐清欢”之具 二 “人生自是有情痴”的抒情观 三 “形容盛明”的功能观 第二节 “■骸从俗”的审美趣尚 一 柳永的自我定位 二 变旧声作新声 三 屯田蹊径 第三节 富贵闲雅的审美理想 一 “志气自若”的心态 二 “富贵气象”说 三 闲雅的艺术风貌 第四章 北宋中期的词学思想 第一节 苏轼的“以诗为词” 一 词是“古人长短句诗”与“诗之余” 二 陶写情性的词体功能观 三 “自是一家”词风之创立 第二节 “自有一种风格”的本色论 一 以花间为宗的词体特性论 二 “铺叙展衍”和“韵”的审美理想 三 当行本色的词学典范意识 第三节 才情并重的创作主体论 一 “多情对景易感”之心性 二 “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 三 学问功力在创作中的表现 第四节 晏几道的词学思想 一 “析酲解愠”的功用观 二 “感物之情”的创作观 三 “如幻如电”恍惚美的追求 第五章 北宋后期的词学思想 第一节 “清真”的美学追求 一 词律的谐美与规范化 二 精心雕琢而自然天成 三 浑厚词境的创造 第二节 词“别是一家”论 一 强调协音合律 二 崇尚“文雅”的词情 三 追求艺术的完美 第三节 相对狭隘的词体功能观 一 “黼藻太平春”的谀颂功能 二 诙谐幽默的谐谑功能 三 “尽传胸臆”的抒情观 结语 引用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安琪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06366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2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07-11-01 |
首版时间 | 2007-11-01 |
印刷时间 | 2007-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3 |
丛书名 | |
印张 | 13.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3 |
宽 | 14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