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悉达多
内容
编辑推荐

《悉达多》是诺贝尔文奖得主赫尔曼·黑塞和东西文化,探求人类内在精神真实体验的一部巨作。在《悉达多》中,赫尔曼·黑塞藉由主角求道的过程,反应出潜藏世人内心各种不安、迷惑、莫名蠢动诱因力道之强大,以坦白、不假修饰的真诚频率,带领读者以一种平和、不执妄的喜悦心,臻至追求真我性灵的丰美与满足的境地。

内容推荐

赫尔曼·黑塞编著的《悉达多》讲述: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试读章节

和沙门在一起

当天傍晚时分,他们赶上了那些苦行僧,那些枯瘦的沙门。他们请求允许同行并表示愿意听从沙门的教导。他们被接纳了。

悉达多把自己的漂亮衣服送给了路边一个穷苦的婆罗门人。他只用一条带子遮住自己的羞处,身披一件没有缝边的暗褐色大斗篷。他每天只进餐一次,而且是未经烹调的食物。他斋戒十五天。他斋戒二十八天。他脸上和大腿上的肉逐渐瘦下去。从他那双越来越大的眼睛里闪烁出炽热的幻想,从他那些干枯的手指上生长出长长的指甲,下巴上的胡子也显得干枯和蓬乱了。当他遇见女人的时候,他的目光变得冷冰冰的;当他穿过一个市区,看见那些衣着华丽的人时,他的嘴唇轻蔑地一撇。他看见商人们做买卖,贵族们出外狩猎,服丧者为死人大声号哭,妓女奉献色相,医生照看病人,僧侣们为播种选定吉日良辰,情人们相亲相爱,母亲们抚拍自己的小宝贝——所有这一切在他眼里都毫无价值,一切都是欺骗,它们臭气熏天,散发出欺骗的恶臭,一切都是假象,而装得却似乎有思想、很幸福、很美好的样子,实际上全都在无可奈何地腐烂变质。世界的味道很苦涩。生活是痛苦的。

悉达多眼前只有一个目的,也是唯一的目的:摆脱一切,摆脱渴望,摆脱追求,摆脱梦想,摆脱欢乐和痛苦。听任自己死亡,心里不再有自我,在摆脱了一切的心里找到宁静,在消失了自我的思想里听任奇迹出现,这便是悉达多的目的。倘若自我在一切中消失不见,倘若自我业已死去,倘若每一种追索和探寻的欲望在心中俱已沉寂,那么这最后的、最内在的本质便会觉醒,这也就不再是自我,而是那个神圣秘密了。

悉达多默默地站在直射的烈日下,忍受着痛苦和干渴的煎熬。他就这样站着,直至自己不再感觉痛苦和干渴。雨季时,他默默地站在雨下,任凭雨水从他的头发上往下滴落到冻僵的肩头,滴落到冻僵的髋部和双腿,但是这个悔罪者却站着不动,直至肩膀和双腿不再感到寒冷,直至它们都变得麻木,直至它们都不再动弹。悉达多默默地蹲在荆棘藤蔓间,灼痛的皮肤里流出了鲜血,溃疡的伤口上流出了脓水,而他神情木然地蹲着,纹丝不动地蹲在原地,直至鲜血不再淌流,直至没有刺伤感,直至没有灼痛感。

悉达多直挺挺地坐着,学习如何节省呼吸,学习如何稍稍呼吸便可维持生命,学习如何停止呼吸。他还学习如何让自己一开始呼吸就使心跳逐渐平息,学习如何尽量降低心跳的次数,减少到极少的程度,直至几乎完全没有声息。

悉达多从这批沙门中的年长者身上学习如何自我解脱,如何沉思潜修,如何遵循新的沙门法规。一只苍鹭飞过竹林上空,刹那间,悉达多把自己的灵魂和苍鹭合为了一体,他高高飞翔在树林和群山之上。他变成了一只苍鹭,吞食鲜鱼。他具有苍鹭的饥饿感,发出苍鹭般的叫声。他像苍鹭一样地死去。一只已经死了的豺狼躺在沙滩上,悉达多让自己的灵魂潜入了这具尸体之中,于是他成为一只死豺狼,躺卧在沙滩上,逐渐膨胀、发臭、腐烂,被鬣狗撕得粉碎,被兀鹫剥去了外皮,逐渐化为残骸,化为尘土,被风吹散到四处各地。悉达多的灵魂经过死亡、经过腐烂、经过化为尘土后,又转回来了,他已品尝了轮回循环的阴郁滋味,像一个猎手似的怀着新的渴望期待着冲出缺口,以逃脱这种轮回循环,找到事由的结局,开始无痛苦的永恒境界。他杀死自己的意识,扼死自己的回忆,让自我潜入上千种陌生的躯体之中,如:动物、尸体、石块、木头、流水,但是每一回他总是又惊醒转来,时而在阳光下,时而在月光下;他仍然还是自己,在轮回循环中摇摇摆摆,感觉渴望,制服渴望,又重新感觉新的渴望。P16-19

序言

 《悉达多》导读

张佩芬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次年,瑞典皇家科学院重颁诺贝尔奖,六十九岁的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荣获1946年度文学奖,却因病未能赴斯德哥尔摩,只写了一份受奖答词。瑞典皇家学会主席在宣读答词前发言说:“凡人都有两重性,这是免不了的,既可从善,也可从恶。只有克服自身的自私自利,我们才能取得和谐与和平。这就是黑塞向备受时代折磨的人民发出的号召,东方和西方都回荡着自我剖析的声响。”他的话显然密切呼应黑塞答词中语:“然而我的精神没有被(法西斯势力)压垮,反而通过这一思想使我感到与你们息息相关,那就是诺贝尔奖基金会的基本思想,那就是超越民族的国际主义精神、国际主义责任感,也即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把文学奖授予我也意味着对德语和德国在文化上所作贡献的嘉许,我认为此举体现了和解并重启各民族间精神合作的良好意愿。”

《悉达多》始写于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之际。战争促使黑塞为自己提出了一条“向内之路”。同时代另一位德国作家托马斯·曼与黑塞互称“精神兄弟”,但是托马斯·曼倡导“要以理智和理想去改变世界的疯狂和野蛮”,其笔锋所向是德国历史和社会的“恶”,而黑塞的笔锋所向却只是“个人”,针对的是自己的“恶”。黑塞的“向内之路”是一条探索个人生命意义之路,因此,尽管他们是一对精神兄弟,话语却大不相同。当然,我们也看到,黑塞笔下染着浓浓东方色彩的“未来”与托马斯·曼“建立更美好、正直的世界”的目标在本质上完全相同。关于《悉达多》的成书缘由,黑塞曾说“我从来不曾把一个人具有何种信仰视为最重要的东西,我以为最重要的是他毕竟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我愿意是一个爱国者,然而首先是人,两者不能兼得时,我永远选择人”,“我十多年前进行试验,把我的信仰写成了一本小说,这本书就是《悉达多》”。siddhartha乃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真名,为避免混淆佛说和虚构人物的名字,我的译本将德语音译为《悉达多》。

全书分成上下两部。第一部分有四章:婆罗门之子、和沙门在一起、迦泰玛、觉醒;第二部分有八章:卡玛拉、和儿童似的人在一起、僧娑洛、在河边、渡船夫、儿子、喳、戈文达。小说主人公悉达多出身富裕婆罗门贵族家庭,自幼好学不倦,甫成年便为寻求婆罗门经典中“个体灵魂”和“世界灵魂”一致的“阿特曼”境界而离家出走。悉达多当了三年沙门,始终觉得“依然故我”,于是他离弃这批游方沙门去聆听迦泰玛(原型即释迦牟尼)关于拯救世界的布道,他很崇敬这位圣人,却没有像同行好友戈文达一样皈依佛教。他说道:“没有人可以通过别人授予的学问而获得拯救。”主人公独自流浪不久即受美女卡玛拉吸引转向世俗生活,他沉溺酒色,“变成了儿童似的人”。多年后,他发现自己也成了行尸走肉,便再次抛弃家乡出走。在河边,主人公受到河水和渡船夫华苏德瓦的教育,决心留下来继续向两位老师求教。作品从这里开始具有了中国思想的痕迹。

悉达多向河水学习如何“永恒往下走”,河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体现了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及老子“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的思想。而渡船夫华苏德瓦一辈子默默无语为人摆渡,则向主人公显示了他用实际行动表达的“愿意是人人仆役”的普济众生精神。华苏德瓦的一生符合《道德经》中所写:“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在黑塞笔下,华苏德瓦是人格化的“道”,而河水则是“道”的非人的化身。

全书结束于悉达多向好友戈文达显示以受为基础的“道”之景象。主人公以自身作譬喻呈现了人与“物”(客观宇宙)的关系:永恒存在和永恒变化。庄子为了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价值而写出《齐物论》,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道法自然”观点。黑塞选择“物”作为表达方法,绝不是出于偶然。早在此书问世之前,黑塞就曾写信告诉友人:“(主人公)穿着印度服装,启程时是婆罗门和佛陀,却结束于‘道’。”1922年《悉达多》刚出版,黑塞又在给斯蒂芬·茨威格的信中说:“我的圣人穿的是印度服装,但是他的智慧却更接近老子,而不是乔达摩,如今老子在我们这个精神颇为贫乏的德国已经相当时髦,同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毕竟自相矛盾。然而他的思想恰恰并不矛盾,而是绝对地两极,也即是双极化,它意味着一种尺度。我经常汲饮这一源泉以丰富自己。”

小说有一个开放性结局,也即中国人所谓“不了了之”。悉达多最终只是渡船夫,戈文达也没有脱下僧袍,改换门庭。历史事实也不是如此。此书问世后四十年,黑塞八十五岁高龄了,还在研习东方的宗教思想,还徘徊在表相和实质之间,《禅院小和尚》(1961年)就是证明,黑塞在这首富于禅机的诗里写道:“虽说一切皆幻皆空/真理真相永难名状,/但青山日日与我相对/尖角轮廓清晰可辨。……你凝想——于是世界唯有表相。/你凝想——于是世界又变成实质。”

黑塞1877年出生于德国南部小城卡尔夫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成年后因反对战争移居瑞士,1923年入瑞士籍,1962年病逝于瑞士塔辛山区的蒙太格诺拉村。黑塞的父亲和外祖父都曾长期在印度传教,使他自幼便受到欧洲、印度和中国三种不同文化的熏陶,深深影响了他毕生的文学创作。《悉达多》便是典型例子之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悉达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
译者 张佩芬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12333
开本 32开
页数 1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3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2015271233
中图分类号 I516.45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