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俄罗斯文化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俄罗斯文化是俄罗斯人民创造的一种文化历史类型,由俄罗斯民族意识的独特结构所决定,它是俄罗斯人民献给人类文明的一个“成熟的果实”,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独具一格的文化品位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本书作者撷取了近千年来俄罗斯文化发展史中几个重要的时期和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进行介绍,希望大学生从本书中不但可以了解到俄罗斯文化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而且可以触摸到俄罗斯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俄罗斯文化的特征和内涵,从而对俄罗斯文化有一种总体概念和把握。

内容推荐

俄罗斯文化是俄罗斯人民创造的一种文化历史类型,由俄罗斯民族意识的独特结构所决定,是俄罗斯民族生活方式的记忆。它是俄罗斯人民献给人类文明的一个“成熟的果实”,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独具一格的文化品位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1

作者的话/1

第一讲 俄罗斯文化概述/1

一 俄罗斯文化诞生的假定时间/2

二 俄罗斯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4

三 俄罗斯文化的主要特征/10

第二讲 “罗斯受洗”及其文化意义和作用/25

一 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26

二 古罗斯的多神教信仰/28

三 “罗斯受洗”和“双重信仰”现象/34

四 基辅罗斯时期的俄罗斯文化/39

第三讲 伊凡雷帝的专制思想及其文化表现/51

一 伊凡雷帝其人/53

二 伊凡雷帝的专制思想及其宗教一哲学前提/55

三 伊凡雷帝时代俄罗斯文化的发展倾向/60

第四讲 彼得改革与俄罗斯文化世俗化/75

一 彼得改革的背景/77

二 彼得改革的内容/81

三 彼得大帝时代的文化世俗化/90

第五讲 普希金与黄金时代俄罗斯文化/103

一 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迅速觉醒/105

二 普希金是黄金时代俄罗斯文化的杰出代表/113

三 黄金时代俄罗斯文化诸门类的繁荣/121

第六讲 斯拉夫派与西欧派/129

  ——19世纪俄罗斯文化的“纵向”与“横向”

一 斯拉夫派和西欧派产生的背景/130

二 斯拉夫派及其代表人物/132

三 西欧派及其代表人物/141

四 斯拉夫派和西欧派是俄罗斯文化的一种二元现象/147

第七讲 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化/155

一 白银时代——俄罗斯精神文化的复兴时期/156

二 白银时代俄罗斯哲学的繁荣/160

三 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化的多元化/167

第八讲 俄罗斯侨民文化现象/185

一 俄罗斯人流亡浪潮及俄罗斯侨民的文化活动/187

二 俄罗斯侨民文化是俄罗斯文化的组成部分/198

三 俄罗斯侨民知识分子的使命思想/200

四 俄罗斯侨民文学/203

第九讲 苏维埃文化诞生/213

一 苏维埃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类型/215

二 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文化革命”/218

三 苏维埃政权初期的知识分子/225

四 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文化发展/228

第十讲 斯大林时代苏维埃文化/235

一 斯大林时代的社会背景/236

二 斯大林时代的文化发展/238

三 斯大林时代文化发展的问题/243

四 斯大林时代的文化政策/249

第十一讲 赫鲁晓夫时代的文化“解冻”和“封冻”/257

   —— 20世纪50年代中叶至70年代末苏维埃文化

一 赫鲁晓夫时代的文化“解冻”及其表现/260

二 赫鲁晓夫时代的文化“封冻”及其表现/270

三 持不同政见运动和地下文化现象/277

第十二讲 苏维埃文化的最后历程/287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被禁文化的“回归”

一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苏维埃社会的变革/289

二 苏维埃文化发展的新现象/293

三 “回归文学”现象/299

四 苏维埃社会中的宗教复苏/305

第十三讲 新时期俄罗斯文化/311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化

一 新时期俄罗斯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发展延续性/313

二 新时期俄罗斯文化发展的环境和状况/316

三 新时期俄罗斯文化多元发展中的亚文化现象/322

四 新时期俄罗斯文学的多元化/328

第十四讲 俄罗斯知识分子/337

一 知识分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338

二 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历史沿革/342

三 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特征/347

第十五讲 索尔仁尼琴是一种文化现象/361

一 索尔仁尼琴的生平与创作/363

二 索尔仁尼琴的新斯拉夫主义思想/370

三 索尔仁尼琴——一个有争议的文化人物/379

四 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文化的保护者/382

主要参考书目/387

后记/391

试读章节

一 俄罗斯文化诞生的假定时间

俄罗斯文化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这首先要回答俄罗斯民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因为俄罗斯文化是俄罗斯人民创造的,俄罗斯文化的形成与俄罗斯民族的形成时代密切相关。

俄罗斯人属于东斯拉夫人,俄罗斯民族是在古代维亚迪奇人、波里安人、克里维奇人、拉季米奇人、斯洛文人、塞维利安人以及其他一些部族定居和聚居的地域上渐渐形成的。在此过程中,一些非斯拉夫部族也先后加入进来,形成了最早的俄罗斯民族。但是,俄罗斯民族究竟形成于什么时代,这在俄罗斯史学界尚无定论,甚至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方面这是由于各种史料的矛盾以及史学家们的假想矛盾所致,另一方面,恐怕更主要的是因为一个民族的形成时间本身就是难以确定的。俄罗斯文化史学家C.别列维坚采夫对此曾经作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一个民族的产生可以与一个孩子的诞生相比。受孕是个秘密……婴儿要在母亲的肚子里呆好长时间……但肚里的孩子已经有了,他在成长,他的心脏在跳动——他有生命,只不过没有来到世上而已。终于,他的诞生带来了欢乐。任何民族的产生就是如此。大多数民族的产生就像其最初几个世纪的存在一样,——是神秘莫测的,因为它们处在历史的肚子里。但是他们已经生活着、劳动着、打仗作战、追求某些目标……可每个民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已经是作为一个成型的、独具一格的机体。”别列维坚采夫把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女人受孕、婴儿在母体的成长和诞生过程相比是十分有趣和形象的,这不但形象地说明一个民族从“受孕”到“诞生”要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还可以缓解史学家们关于一个民族具体形成于什么时代的争论,因为谁也不能确切知道一个民族究竟在什么时候“受孕”,“受孕”后又经历了多久才“诞生”。俄罗斯民族的形成就是如此,因此很难确定俄罗斯民族形成的具体时间。

既然俄罗斯文化的创造者——俄罗斯民族的形成时间难以确定,那么俄罗斯文化的产生时间也同样难以确定。有的俄罗斯文化学者认为,俄罗斯文化作为一种独具一格的文化现象,是从公元10世纪基辅罗斯开始的,确切说是从“罗斯受洗”后产生的,基辅罗斯时期文化是俄罗斯文化的源头和根基。但是,也有些俄罗斯文化研究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俄罗斯文化的历史十分悠久,应追溯到古斯拉夫民族历史的源头,追溯到斯拉夫文化历史类型的板块。这两种看法都各有道理,但都是学者们的假定和推测,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开始时期都具有一种假定性。诚如俄罗斯著名学者利哈乔夫院士所说:“文化本身并不知道自己开始的日期,正如各个民族、部族、居民也不知道自己确切的开始日期一样。所有的开始纪念日通常都是假定的。”,因此,利哈乔夫就给俄罗斯文化订出一个假定的诞生时间。他说:“如果说到俄罗斯文化开始的假定日期,那么,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公元988年是最有根据的。应不应该把这个纪念日往前推,追溯到历史的深处?我们需不需要一个两千年的或一千五百年前的日期?以我们在艺术的各个领域里取得的世界级成就,这样做未必能够抬高俄罗斯文化。主要的是看东斯拉夫民族为世界文化所作的贡献,在近一千年所作的贡献。其余的东西——只是一种假定的价值。”利哈乔夫把公元988年视为俄罗斯文化诞生的假定日期,是有其道理的。因为公元988年“罗斯受洗”是俄罗斯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罗斯受洗”后俄罗斯文化告别了自己的多神教文化,获得了新的思想、内容、形式和维度,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利哈乔夫的这种认识在俄罗斯文化史学界很有影响,并且成为许多人考察俄罗斯文化开始的一个依据。

二 俄罗斯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

俄罗斯人民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自己的文化——俄罗斯文化。俄罗斯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引人注目的地位,并且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我们说俄罗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较大,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由于每个民族在整个人类发展中的地缘政治、地域特征、宗教信仰、历史命运等方面的不同,他们的文化发展水平及其为整个世界文化所做的贡献是有所不同的。有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的地位较高、分量较大,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大一些;有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的地位较低、分量较小,贡献小一些。这是完全正常和自然的现象。对于这一点,季羡林先生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我是主张文化产生多元论的。世界上任何民族,不论大小,都能产生文化,都对人类总体文化有贡献。但是,各民族产生的文化,在质和量上,又各自不同,甚至有极大的悬殊,这是历史事实,不承认这一点,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是科学的态度。”此外,每个民族文化的类型是不同的,走过的历史道路不同,有自己的独具一格的特征,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内容也有所不同。从人类文明历史上看,希腊人在美学领域的贡献较大,罗马人在法律和政治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而犹太人和印度人在宗教领域的成绩有目共睹,中国人在哲学和科学领域的成就令世人惊叹,俄罗斯人则以其独具一格的欧亚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俄罗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历史类型,走过自己特殊的发展道路,但俄罗斯文化像世界上任何一种其他的民族文化一样,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而处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往来之中,是与其他民族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借鉴的结果。俄罗斯文化不是在文化孤岛上形成和发展的,它自始自终受到来自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积极交流,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和营养,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形成一种既继承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又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一种多样化的混合型文化,成为全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俄罗斯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俄罗斯与西方民族,尤其与希腊、意大利、德国、法国、荷兰等西欧国家的文化进行交流,深受其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社会思想、宗教信仰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文学、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芭蕾舞、舞台艺术等领域;另一方面,俄罗斯又与东方各民族,尤其与拜占庭、波斯、印度、蒙古-鞑靼、中国等东方国家进行文化往来,吸收了东方文化的许多成分。在20世纪末,俄罗斯文化还受到美国文化的强劲影响。

俄罗斯文化接受的西方文化影响我们会在以后陆续谈到,俄罗斯接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接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俄罗斯与拜占庭的文化往来,俄罗斯文化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我们将在下一讲予以比较详细的介绍。俄罗斯除受拜占庭文化影响以外,也受到亚洲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由于俄罗斯受到蒙古鞑靼人近250多年的奴役,因此被迫接受了东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比如,历史学家和民族志家■.哈拉-达尔万指出,俄罗斯政治文化的基础是在蒙古鞑靼奴役时期打下的。C.特鲁别茨科伊也认为俄罗斯沙皇是蒙古可汗的“继承人”。比如,俄罗斯沙皇吸收了蒙古人的外交谈判礼仪,俄罗斯贵族学蒙古人的带着鹰和猎狗打猎的方式,俄语里有关钱币和税收方面的许多词汇来自蒙古-鞑靼语,俄罗斯沙皇从全国美女中选皇后的做法来自东方国家习俗,等等。此外,有的欧亚文化论者还论证俄罗斯人的一种心理类型形成与图兰成分进入俄罗斯文化有关。俄罗斯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接触和往来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罗斯人很早就与亚洲有着广泛的商务往来。基辅罗斯的弗拉基米尔(?~1015)大公执政时期(980—1015),罗斯才开始铸制自己的金币和银币。但在俄罗斯城市的考古挖掘中发现有公元699年铸造的东方国家钱币,这说明早在7世纪在罗斯就有东方银币的流通。其实,俄罗斯与东方国家的往来不仅始于7世纪,还可以追溯到远古罗斯的多神教时代。俄罗斯当代民族志学家C.扎尔尼科夫在一部考察俄罗斯文化历史渊源的专著里得出结论,认为当今的印度人和斯拉夫人曾经有同一个发祥地和同一种语言——梵文,他还大胆地指出“罗斯”(Pycb)一词来自梵文,意思是“神圣的、光明的”。此外,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在俄罗斯偶然发现了一本《韦列斯书》(大约创作于公元9世纪),这是“罗斯受洗”之前的一部文献,记述公元前两千年到公元前一千年的历史事件,其中有关于斯拉夫民族起源的资料。另一位俄罗斯斯拉夫文化研究者A.库拉科夫还指出,在《韦列斯书))中“提到别龙神、斯瓦洛格(达日博格之父——笔者注)和斯维亚托维特,这些神完全可以与印度的吠陀文献中的诸神相比较。吠陀研究者们认为,吠陀文献的诸神是俄罗斯多神教诸神的起源”。还有学者发现,斯拉夫多神教诸神与古印度宗教诸神有相似之处,甚至名字都是近似的,如:斯拉夫多神教的雷神别龙(пepyH)和吠陀文献中的云雨神波尔阁尼耶神(parjanya)。因此,有人认为古斯拉夫人的宗教更正确地应称为吠陀教,而不是多神教。。此外,如古罗斯多神教诸神也像东方民族的多神教诸神一样没有确切的面孔,古罗斯人对彼世的相信以及陪葬习俗与东方一些民族有相似或相近之处,俄语中一些词来自印欧语词汇,这些都表明作为俄罗斯文化前身的斯拉夫文化受到东方诸国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其中一些成分和因素。P2-P6

序言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十多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套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全套书系计划出版100种,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第一、二批近50种将在2004年内出齐。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出任这套书系的编审委员会主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任执行主编,来自全国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主持各书的撰写。到目前为止,这是同类普及性读物和教材中学科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编撰阵容最强的丛书之一。

本书系的定位是“通识”,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

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当今大学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的趋势。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拓展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造就更多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许多大学都在调整课程,推行学分制改革,改变本科教学以往比较单纯的专业培养模式。多数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都已经规定和设计了通识课(通选课)的内容和学分比例,要求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之外,选修一定比例的外专业课程,包括供全校选修的通识课(通选课)。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学校虽然在努力建设通识课,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缺少统一的规划,到底应当有哪些基本的通识课,可能通盘考虑不够;课程不正规,往往因入设课;课量不足,学生缺少选择的空间;更普遍的问题是,很少有真正适合通识课教学的教材,有时只好用专业课教材替代,影响了教学效果。一般来说,综合性大学这方面情况稍好,其他普通的大学,特别是理、工、医、农类学校因为相对缺少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加上很少有可供选择的教材,开设通识课的困难就更大。

这些年来,各地也陆续出版过一些面向素质教育的丛书或教材,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到底应当如何建设好通识课,使之能真正纳入正常的教学系统,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许多学校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从2000年开始,由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发起,联合了本校和一些兄弟院校的老师,经过广泛的调查,并征求许多院校通识课主讲教师的意见,提出要策划一套大型的多学科的青年普及读物,同时又是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这项建议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的支持,并由他牵头,组成了一个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有相当影响力的编审委员会,实际上也就是有效地联合了许多重点大学,协力同心来做成这套大型的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历来以出版高质量的大学教科书闻名,由北大出版社承担这样一套多学科的大型书系的出版任务,也顺理成章。

编写出版这套书的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国各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本书系的编写、出版和推广,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通识课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中,使这一类课程的学科搭配结构更合理,更正规,更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从而也更方便全国各大学设计和安排这一类课程。

2001年底,本书系的第一批课题确定。选题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知识结构的需要,也参考了一些重点大学的相关课程安排。课题的酝酿和作者的聘请反复征求过各学科专家以及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并直接得到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支持。第一批选题的作者当中,有一部分就是由各大学推荐的,他们已经在所属学校成功地开设过相关的通识课程。令人感动的是,虽然受聘的作者大都是各学科领域的顶尖学者,不少还是学科带头人,科研与教学工作本来就很忙,但多数作者还是非常乐于接受聘请,宁可先放下其他工作,也要挤时间保证这套书的完成。学者们如此关心和积极参与素质教育之大业,应当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书系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本书系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人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因此对这套书作者的要求很高。我们所邀请的大都是那些真正有学术建树,有良好的教学经验,又能将学问深入浅出地传达出来的重量级学者,是请“大家”来讲“通识”,所以命名为《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其意图就是精选名校名牌课程,实现大学教学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子能够通过这套书,亲炙名家名师课堂。

本书系由不同的作者撰写,这些作者有不同的治学风格,但又都有共同的追求,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本书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

本书系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

本书系每一本都是“十五讲”,主要是要求在较少的篇幅内讲清楚某一学科领域的通识,而选为教材,十五讲又正好讲一个学期,符合一般通识课的课时要求。同时这也有意形成一种系列出版物的鲜明特色,一个图书品牌。

我们希望这套书的出版既能满足社会上读者的需要,又能够有效地促进全国各大学的素质教育和通识课的建设,从而联合更多学界同仁,一起来努力营造一项宏大的文化教育工程。

后记

我过去每写完一本书就像是结束了一次长途跋涉,浑身都感到十分疲累,但疲累之余还有一种完成任务的喜悦。可是如今我把《俄罗斯文化十五讲》写完后,却只感到疲累而没有喜悦,因为我觉得我没有完成任务,这本书似乎尚未写完。

俄罗斯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要写的东西太多太多,远远不是这本《俄罗斯文化十五讲》所能够囊括的。好在我在“作者的话”中已经对这本书要写的内容有过限定,因此有关俄罗斯文化的其他内容只能今后找机会补写了。

在《俄罗斯文化十五讲》问世之际,首先,我要感谢主编温儒敏先生及丛书编委会对我的信任;其次,我要深深感谢在百忙之中通读全稿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徐振亚教授,深深感谢审阅了本书有关章节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徐凤林教授;此外,我还要借此机会对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艾英同志以及认真校对本书书稿的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王帅、硕士生张全表示真诚的谢意。

任光宣

2007年初于北京大学燕北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俄罗斯文化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光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22280
开本 16开
页数 3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0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091
丛书名
印张 2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