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景观生命阿拉斯加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地面摄影与卫星遥感影像相结合的视角,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阿拉斯加的高纬度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动植物生命,以及不同季节的迷人风采。望能借此加深人们对阿拉斯加,以及地球上绝无仅有的少数处女地的地理景观和生命的认识,促进人们对包括卫星遥感在内的现代对地观测科学与技术的了解,激发年青一代对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的理解和热情,为达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启迪和思考。

内容推荐

景观是一本活教材。景观记录了自然和生命活动的或漫长、或短暂、或壮观、或微细、或使人震撼、或令人感动的一切。我们所需要的是寻找机会去观察,更重要的是去研读景观。正所谓“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应该伴随我们宝贵的人生之旅。

本人2003年、2005年和2006年的3次阿拉斯加之旅完成了南起阿拉斯加半岛、北至北极村巴洛镇的,横跨阿拉斯加西南区、中南区、内陆区和极北区四大地区的,春、夏、秋三季野外考察。在阿拉斯加境内水、陆、空行程累计数千千米,沿途拍摄了四千五百多张野外资料照片,内容涵盖自然地理景观、植物种类和群落、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以及阿拉斯加居民的生活。每当翻阅这些照片,回味野外考察经历,阿拉斯加超越想象的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便萦绕心头。

本书以地面摄影与卫星遥感影像相结合的视角,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阿拉斯加的高纬度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动植物生命,以及不同季节的迷人风采。望能借此加深人们对阿拉斯加,以及地球上绝无仅有的少数处女地的地理景观和生命的认识,促进人们对包括卫星遥感在内的现代对地观测科学与技术的了解,激发年青一代对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的理解和热情,为达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启迪和思考。

本书的主副标题和全部插图均采用中英双语的形式,为读者提供具有娱乐、休闲、风光、旅游、摄影、科学、自然资源保护的语言平台和信息载体。本书与作者另著《景观·生命·东部非洲》立意南北呼应、风格相辅相成、内容互成系列。

在国际科协和世界气象组织的倡导下,2007年3月~2009年3月被定为历史上继1882年~1883年、1932年~1933年、1957年~1958年之后的第四个国际极地年(Internatlonal Polar Year)。来自六十多个国家的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开展二百余项与极地有关的多学科研究。极地独有的冰、雪、永久冻土、动植物标本及样品为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提供了全球变化的痕迹。希望此番国际极地年的科学研究能够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依据。同时,也愿此书能够为对国际极地年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一个了解阿拉斯加、认识阿拉斯加的读本。

目录

引言

1.阿拉斯加——北极通道的门户

2.库克湾及克奈半岛——安克雷奇的通道和屏障

3.克奈峡湾国家公园——冰川作用的杰作

4.卡特迈国家公园——北美棕熊的世界

5.费尔班克斯——契纳河边的明珠

6.达那利国家公园——麦金利山的家园

7.戴盾公路——阿拉斯加输油管道的守望者

8.阿拉斯加植被——冰与火的洗礼

9.北极圈——育空河边的巡礼

10.极北小镇巴洛——北冰洋岸边的感怀

11.后记

试读章节

在人类没有现代铁路、航空运输以前,海上交通是人们在各大陆之间进行物质与文化交流的唯一手段。因此,对航海通道和新大陆的探索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从欧洲出发,经过北极地区,抵达阿拉斯加的北冰洋水域——这条航线曾经承载着多少人的梦想,多少人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西北通道的探险史

A Hitistory of the Northwest Passage

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的位置决定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水域的航行路线必需绕行美洲大陆。在1914年巴拿马运河建成之前,由于北极极端寒冷的天气条件,人们通常采用的航线是从欧洲出发南下,跨越赤道,绕行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然后再北上,抵达中国和印度东部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当时,人们期望能够在北冰洋水域发现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路,即所谓的西北通道(Northwest Passage)。这条通道会极大地缩短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航程(图1—1)。为此人们必须在加拿大北极群岛的岛屿、冰山和冰隙之间寻找通道,最终穿越北冰洋阿拉斯加水域,绕行白令海,从而抵达亚洲沿岸。因为北极地区只是在短暂的夏季海冰融化时期才会有通航的可能,而且这又不可能在一个夏季之内完成,因此它就意味着探险者除了在夏季有限的时间内为探索西北通道付出艰苦劳作之外,还必须面对在北极地区严寒和漫长的冬夜里生存的挑战。在科学探险、名利和金钱等各种因素的诱惑之下,欧洲人为西北通道的探索付出了可观的代价和无数的生命。

富兰克林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军官、皇家地理学会创始人之一,他有丰富的航海经验以及探索大自然的决心和勇气。在率领1845年西北通道探险之时,他深知此前300年人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得到的失败和教训。

1619年5月,由两艘船组成的丹麦探险队在金斯·孟克(Jens Munk)船长的指挥下开始了西北通道的探险之旅。辗转数月后,于当年的8月末在加拿大北部哈德逊湾内的丘吉尔河口被迫越冬。由于冬季的酷寒和败血病的困扰,这支64人的探险队中61人未能存活下来。孟克和另外两名幸存者不得不将死者的遗体丢弃在较大的船中,最终侥幸驾驶较小的另一只船在1620年秋天返回到了家乡。

在此后大约100年,哈德逊湾公司老板詹姆斯·奈特(JamesKnight)率领着一支40人的探险队进入了哈德逊湾区,他们的目的是寻找加拿大冰原之下可能存在的稀有金属。可是,他们很快就在北极冰原中消失了。直到40年后,同属哈德逊湾公司的塞缪斯·赫尔尼(Samuel Hearne)发现了奈特等人的遗物。一些证据表明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寒冷的北部地域生存了数年,直至最终被严寒和败血病夺去了生命。当地的因纽特人后来描述说,曾经见到过船员中最后两名幸存者站在小岛的制高点上,徒劳地遥望远方的天际,寻找能够搭救他们的船只。

早期探险为人类了解极地地理和极地科学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散落在北极冰原的欧洲探险者们的累累尸骨至今仍在向人们述说着他们未能实现的梦想;那些骇人的经历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

19世纪初的大英帝国在极地前沿的探索中未曾遭受过太大的人员损失。1819年威廉·爱德华·帕里(William Edward Parry)的探险完成了部分加拿大北极群岛地区的制图。1829年~1833年间约翰·罗斯(John Ross)的探险受阻,但侥幸被捕鲸船所解救。1844年,当英国海军成功地完成南极地区海域三次航行之后,其副统帅约翰·巴洛强调要完成西北通道的探险,并宣称曾经用于南极航行的两艘舰船完全可以胜任西北通道探险的需求。

巴洛所说的两只舰船是指由具有三只桅杆的战舰改装而成的“埃里巴斯号”(Erebus)和“恐怖号”(Terror)。“埃里巴斯”一词是指希腊神话中阳世与阴世之间的黑暗区域。1839年~1843年问这两艘船载着英国皇家海军的探险队,耀武扬威地沿南极水域岸线航行了八百余千米。探险队发现了南极大陆的冰壳和活火山等。船员们分别用“埃里巴斯”和“恐怖号”命名了他们发现的两座南极大陆的火山。然而或许是舰船鬼使神差的名字注定了其后来的命运归宿。

詹姆斯·克拉克·罗斯爵士(Sir James Clark Ross)因为成功的指挥了南极探险而被誉为世界南极探险的领军人物。英国皇家海军由此任命罗斯爵士担任西北通道探险的重任。但是,罗斯爵士在南极探险之前曾经向妻子承诺完成此举后便不再冒险远游。为了不对自己的承诺食言,罗斯爵士谢绝了任命。皇家海军转而任命富兰克林担纲西北通道探险之重任。此项任命曾经引起一些争议,原因是富兰克林当时年届59岁,而且已经17年不曾踏上过极地的土地。尽管一些海军军官倾向选择更年轻和健壮的人去掌此将印,但富兰克林在军中服役的历史和他关于极地的探险经历足以平息那些不同的意见。

富兰克林生于1786年4月16日,14岁加入皇家海军,参加过数次战事,并在1814年夺取新奥尔良的战役中负过轻伤。威灵顿公爵在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之后,皇家海军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发现和选拔年轻军官。在当时的和平年代,探寻西北通道会给年轻军官最佳的表现机会,况且1818年5月富兰克林曾以船长副手的身份参加过极地探险,尽管最后那次探险是以失败告终。1819年富兰克林曾再次踏上北上之旅,实施陆地探险,目的是绘制从哈德逊湾至北冰洋的尚未被人类探索过的北美极地岸线。当富兰克林成功地完成了约:340千米岸线探索之后,厄运再次降临。由于对北极地区生存经验的缺乏,他的队伍在加拿大北部苔原上受到冰冻和饥饿的打击,致使10人在这里丢掉了生命。富兰克林自己也险些丧命,幸好在他们绝望之时被救援队所救。1825年~1827年,富兰克林率队重返故地,完成了另外640千米极地岸线的制图,并因此被加封爵士。

此番辅佐富兰克林爵士西北通道探险的是英国皇家海军中几位才华出众的年轻军官。探险队设备也极尽当时所能,为防止北极水域冰块的碰撞破坏,“埃里巴斯号”和“恐怖号”两艘船分别在两舷装备了厚厚的钢甲,船底部加有直径30厘米的热水循环系统以便船舱取暖。两艘船都由火车使用的蒸汽发动机提供动力,船上装载了足够3年消费的食物和燃料。为了帮助探险队员排解漫长冬季中的百般无聊,“埃里巴斯号”和“恐怖号”船上分别携带了1700本和1200本图书,内容更是从早期北极探险史到最新的地理杂志,从狄更斯的巨著到合订期刊。此外,每只船上还携带了一部手风琴为船员提供娱乐,更加奢侈的是每只船上都配备了一部照相机。上述所有的这些装备都是北极探险史上前所未有的。P5-7

序言

在往返于美国东部与中国首都北京的国际北极航线的航班上,我曾无数次凭窗眺望机翼下广袤的加拿大北部疆界和美国阿拉斯加的原野。在各种地图、文献上,我曾无数次查阅有关阿拉斯加的~切。阿拉斯加,这熟悉的名字令人感到似曾相识,然而其北纬高纬度原野的景观和生命的一切又令人感到那么遥远和陌生。

从卫星获取的大陆和海底地形影像上显示,90千米宽的白令海峡将北冰洋和太平洋南北相接,使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东西分隔。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楚科奇半岛与美国阿拉斯加的西沃德半岛在此隔海相望,阿留申群岛像一串项链将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半岛相连(图0—1)。

这是沧海桑田变化留下的现实。在10000年~18000年前最近的那次冰河时期,当时地球约三分之一的陆地被覆盖在240米厚的冰层下面。冰雪覆盖使得当时的白令海峡高出海平面,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陆桥,为物种在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之间的迁移提供了通道。人类学家相信早期居民是那时从东西伯利亚经此大陆桥迁移到了北美大陆。此后的气候变暖、冰层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使大陆桥成为了“水中桥”,切断了两大陆的陆路连接。但冰河时期的历史及其演化已然使白令海、北冰洋和太平洋阿拉斯加湾的岸边成为因纽特人(Inult)、纽佩特人(Inupiat)和阿留申人(Aleut)捕鲸的水域,阿拉斯加的内陆亦成为阿撒巴斯卡(Athabaskan)印第安人狩猎的地界。值得提醒的是因纽特人、纽佩特人、阿留申人等都被西方和其他地区统称为爱斯基摩人。而土著阿拉斯加人都认为爱斯基摩是一种含有贬义的称呼,他们更希望被直接称呼为因纽特人、纽佩特人或阿留申人,而不是被称呼为爱斯基摩人。

白令海峡虽然仅90千米宽,可国际日期变更线在这里将世界分为昨日和明天。北纬66.5。的北极圈标志着从此以北的地界,在每年极夜的日子里将不能与太阳谋面。

阿拉斯加有粗犷的河流、起伏的山峦、晶莹的冰川和多变的景观;那里有南部茂密的温带森林、北部稀疏的泰加林,以及经历冰与火洗礼后形成的植被群落:那里有冬日极夜的冰雪和绚丽的北极光,夏日极昼的阳光和动植物与之相应的生息繁衍;那里有苔原下的永久冻土和数以百万计的湖泊泡沼:那里更有海拔61.94米的北美大陆第一高峰麦金利山(Ht.Mckinley),它雄居地球顶端的阿拉斯加腹地,俯瞰四周的一切。

1867年,正在崛起的美利坚从行将没落的沙皇俄国手中以72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阿拉斯加。当时除了海獭皮毛交易之外,没有人会想起阿拉斯加这个名字。时任美国国务卿威廉·西沃德(William Seward)因为主持了此项交易而遭到来自国内各界的压力。反对者讥讽此项交易是西沃德的愚行。然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使人们迅速发现当年被称为“西沃德的冰匣子”的阿拉斯加蕴藏着比淘金客们的奢望还要丰富的巨大财富资源。北部阿拉斯加更是被称作是地球上最后的处女地。

目前阿拉斯加有近18.9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美国国家公园服务署、国家森林服务署,以及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局辟为保护区。这些受到保护的土地是阿拉斯加大地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克奈峡湾国家公园中的巨大冰川至今仍在延续着历史上从未停止过的对大地的雕琢;卡特迈国家公园中的北美棕熊与鲑鱼的宿命承载着弱势物种对食物链安排的无奈及其对大自然所赋予的生命的执著与追求;达那利国家公园在麦金利山的呵护之下,更是体现了阿拉斯加景观与生命的精华与浓缩。

美国内政部下辖的国家公园服务署管理着近400处国家公园,其中包括闻名世界的自然奇观,更有反映美国及其北美大陆人文历史与景观的文化公园和历史遗迹等。为了加强对公园资源的管理,集中有限的力量和资源,为有效和长期保护和管理监测国家公园提供科学的管理基础,美国国家公园服务署将全国的国家公园按地理和生态区域划分为32个管理与监测网络。因地域辽阔、景观多变和公园较多,仅阿拉斯加的国家公园就占全部32个网络中的4个,既东南阿拉斯加网络、西南阿拉斯加网络、中部阿拉斯加网络和极地网络。对于如此庞大的资源系统,卫星遥感有着独特的从数据获取到资源制图的优势。

本人曾经主持过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隶属于以上32个公园管理与监测网络中覆盖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东北温带网络和沿北大西洋岸线国家海岸的东北障碍岛网络的资源制图工作。因此有幸造访过很多国家公园。

阿拉斯加真的是太大了,而且景观多变。多少人曾经发誓要用整个夏天或更长的时间来完成梦寐以求的阿拉斯加之旅。然而除非到了退休之时,何人又能有如此的闲暇?所以年复一年,多少人不得不将阿拉斯加之梦深藏在心里,不能成行。既然阿拉斯加是如此之大,景观是如此复杂多变,何不考虑多次造访来逐步完成对阿拉斯加的认识呢?本着这种蚕食的圆梦精神,我从2003年开始,数度奔赴阿拉斯加,经过多次努力完成了南起阿拉斯加半岛、北至北极村巴洛镇的,纵贯阿拉斯加西南区、中南区、内陆区和极北区四大地区剖面的,春、夏、秋三季的野外考察(图0—2),终于对阿拉斯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岸边的罗德岛州到北美大陆西北角太平洋岸边的阿拉斯加州,飞行距离为6600千米。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波音757客机从罗德岛州首府普罗维登斯的格林国际机场起飞,经停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再到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换乘空中客车A320后飞行5个小时才能抵达阿拉斯加州第一大城市安克雷奇。全程跨越5个时区,飞行时间近10个小时。虽然此行是美国的国内飞行,但是却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远足之旅了。

2006年9月9日,我第三次踏上飞赴阿拉斯加的旅程。在商务舱纯正咖啡的浓香中,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对早期地理探险者的回顾和景仰。

在《景观·生命·东部非洲》一书中,我曾经描述过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精英们——大卫·利文斯顿(Davld Livingston)、李察德·弗朗西斯·巴顿(Richard Francls Burton)、约翰·汉宁·斯佩克(John Hammlng Speke)、亨利·莫顿·斯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等,为探索非洲内陆地理所付出的努力和献身精神。他们为证实赤道地区非洲大陆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顶的白色物质是否为冰雪而前赴后继,他们为寻找尼罗河的源头而奉献青春。

然而当焦距从地球的赤道转移到极地时,我又注意到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创始人中的约翰·巴洛(John Barrow)、约翰·富兰克林(John Franklin)、弗朗西斯·博福特(Francis Beaufort)等与阿拉斯加有着不解之缘。北美大陆的最北点就是以巴洛的名字命名,阿拉斯加北冰洋的近海水域被称为博福特海(Beaufort Sea)。

极地除了是对地球南北两极的统称外,也承载着人类对认识极端地理世界的追求与渴望。在国际科协和世界气象组织的倡导下,2007年3月~2009年3月为历史上继1882年~1883年、1932年~1933年、1957年~1958年之后的第四个国际极地年(Internatlona Polar Year)。来自60多个国家的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将在两年的时间里,将开展200余项与极地有关的多学科研究。极地独有的冰、雪、永久冻土和动植物标本及样品为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提供了全球变化的痕迹。人们期待着此次国际极地年的研究能够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和结论。

今天的北极航线对北纬地区跨越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的旅行而言,似乎是当然的。乘客们或许不曾意识到他们乘坐的大型喷气客机正从阿拉斯加或北极的上空掠过。地面上,人类对地球南北两极的访问越来越频繁,并不断地向生命极限地区进行挑战。

2006年1月22日,39岁的南非人麦克·霍恩(Hike Horn)和43岁的挪威人保治·奥斯兰德(B0rge 0us]and)在最新的全球定位系统引导之下、在有卫星电话与外界沟通的条件下、在最佳体育防寒装备与设施的保护之下、在世界的关注之下,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的阿克狄茨斯基角(Cape Arktlcheskiy)出发,历经61天,行程998千米,于2006年3月23日徒步到达北极点。人们为探险者的勇气和毅力而感叹,为麦克·霍恩被北极的严寒冻掉了鼻子而遗憾。但此时有谁会想到前人为各种原因挑战北极而付出的代价呢?又有多少人会记起160年前,约翰·富兰克林指挥的、号称是当时最现代的北极探险船队的129名队员,为探索欧洲到亚洲的西北通道而带给世界的遗案,及后来被证实的他们在加拿大北极群岛所遭到的厄运呢?

就让我们从约翰·富兰克林及其队员们西北通道探险的不归之旅说起吧。

后记

徐霞客终生以游历为主,以问奇于名山大川为志,一生遍步大江南北,饱尝艰辛三十余载,对所见所闻山川名胜、岩石地貌、生物矿藏、水文气象、民居民俗等加以考察记录。其地理学巨著《徐霞客游记》,以情景交融的优美文字、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赋予充满动感的情景以强烈的美感,堪为“科学景观散文之师表”。

我非常庆幸自己能够从事与大自然有接触的工作,并经常能有旅行和研读各种地理景观的机会。我的三次阿拉斯加野外考察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积累,也成为此书写作的转折点。在阿拉斯加如诗如画的大地上,大自然用她那神来之笔勾画出令人震撼的一切。我欣赏冰与火对阿拉斯加大地的洗礼,我感叹动与静在景观形成过程中的较量,我敬仰各种生命对上苍所赋予的职责的遵守,我渴望这神奇、平静、美丽、快乐的生命及其伴生的一切会得到永恒。

如果说尚有遗憾的话,那就是本书仍然缺少我对冬季阿拉斯加旅行的切身经历。虽然以北美大陆第一高峰麦金利山为代表的雪峰、冰川和寒冷天气在阿拉斯加四季可见,但冬天的魅力对生长于中国东北的我将是永恒的。我喜欢冬的美丽、冬的严酷、冬的意境以及冬对生命的淘汰和选择,更何况阿拉斯加有着高纬度地区冬季漫漫的极夜和绚丽的北极光,以及与冰雪共存的生命。然而生命之中和人生旅途没有完美无缺的事,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的“不完满才是人生”。正是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为我们的进步提供了原动力,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催人奋进的最佳初始条件。或许冬季的阿拉斯加景观和生命会在我的另一次写作中出现。

值此截稿之时,谨以此书和我的另作《景观·生命·东部非洲》寄托我对父母双亲的思念和感恩,是他们的慈爱、养育和教诲成就了我的今天;在此亦将此书献给我的夫人和女儿,是她们无条件的关爱使我有此心境来完成此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景观生命阿拉斯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野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505543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871.2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50
18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4: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