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科书里没有的清史
内容
编辑推荐

《教科书里没有的清史》由胡忠良著,书中解密了鲜为人知的有关清代宫廷内幕、人物事件等的传闻和谜团。内容包括:清初“传国玺”造假案、洋美女逛街起争端、戊戌变法与“国家宝藏”、清帝身边的休宁读书人、大清的活宝外交大臣等。

内容推荐

《教科书里没有的清史》由胡忠良著,作者依据原始档案,借鉴最新研究成果,并捕捉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写成,解密鲜为人知的有关清代宫廷内幕、人物事件等的传闻和谜团。《教科书里没有的清史》侧重于一般历史读物、特别是教科书里向来欠缺的内容:

写人物,重点关注人物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大清“第一清官”张伯行为“标榜”自己,甚至不惜伤害其他清官;曾国藩很在意出身,“金榜”就成了他的心病;慈禧与光绪斗法,连宫中演戏的机会也不放过。写事件,侧重揭示真相、还原真实。比如,康熙朝江南女子买卖入京成风,始作俑者竟是康熙本人;鸦片战争期间发生的“照会门”,原来是翻译出了问题。

《教科书里没有的清史》不局限于军国大事,更关注细节。比如康熙种水稻、太监“劳动改造”、清宫里的“密电码”等。

目录

故事人物

 清初真假“明太子”疑案

 清初“传国玺”造假案

 康熙密查江南女子买卖案

 洋美女逛街起争端

 戊戌变法与“国家宝藏”

 一个“大腕”宫女的背影——苏嘛喇姑之谜

 清帝身边的休宁读书人

 熊赐履“嚼签”与道学脸面

 锈迹斑斑的清官册——从大清第一清官张伯行说起

 《长生殿》的台前幕后

 “大内密探”们的红楼一梦

 一位因和田玉掉了脑袋的大清朝廷命官

 蔡伯多禄“潜伏”案始末

 大清的活宝外交大臣——记中国晚清第一任驻德大臣刘锡鸿

 红棉老人的“无影脚”——记近代史上的佛山张荫桓

 胡适与清政府的留美官费生榜单

典章制度

 天妃显灵助册封

 军机处上班那点事

 太上皇乾隆的元旦一天

 “犯照”、文牍与“照会门”

 大清国游历护照背后的种种烦恼

 “金榜”:曾国藩的心病

 请安折:清朝大臣给皇帝的贺卡

 万寿山的“宫中牛棚”

百事杂谈

 康熙苑宥中的试验田

 乾隆武功与欧洲制造

 宫戏:慈禧与光绪的另类角斗场

 清宫里的“密电码”

 阿哥种痘

 清宫中的烟客

 清宫中的鼻烟壶

 清宫与寿山石

 趣话清帝御匾

后记 脱节的阅读

试读章节

南北真假“太子”

先说太子慈娘。据清官方记述,明太子出宫后即被李自成所获,继而挟带到山海关,一片石战败后,消失于乱军之中。而吴伟业的《绥寇纪略》则记录了一条当时的传闻:李白成撤离北京西行时,有人亲眼看到太子“绯衣乘马”随往山西……

总而言之,自皇太子出宫后就没了确切消息。孰料,几个月后,南北两地几乎同期出现“太子”踪迹,于是搅得天下风生水起。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一个自称太子的人在南京出现。经过南明的刑部与锦衣卫联合审讯,得知这个18岁的皇太子假冒者,名叫王之明,生于保定。由于长得像明太子,被南明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奴仆穆虎等人利用并突击培训,出来冒充皇太子。南明朝廷迅速定谳,公布真相,甚至将审讯的记录文字,刊刻颁布天下。然而,公众对朝廷不信任,普遍认为是个阴谋。更为严重的是,南京以外的各地军政大员,如湖广总督何腾蛟、应安江楚总督袁继咸、宁南侯左良玉、靖南侯黄得功等手握重兵、小朝廷离不开的屏藩干城们,纷纷上疏,与廷议相抗争。

屏藩干城们旗帜鲜明的抗争,使事态变得复杂起来。后来,史可法站了出来,宣布这个南下的皇太子是个假的,舆情才稍安定一些。这个史可法,官拜兵部尚书,加东阁大学士,在朝在野都享有很高声望。他为了使自己的结论服众,解释说,他在二月份时,从北方线人那里得到了确切消息:北方曾出现了一个自称皇太子的人,清廷已将其杀害。线人甚至还抄了一张清廷摄政王多尔衮的告示寄给史可法。

史可法公开的消息,未能平息南方“太子”的风波,却揭出了北方“太子”一案。从官私两方的记载来看,北方“太子”案大致如下:

几乎在南方“太子”出现的同时,在北京,一个男子突然光临周奎府第,自称是前明太子。周奎不认,并将这个“太子”交给了当局。清廷很重视,立刻将其送交刑部会勘,并传唤有关人证。包括前明宫中太监、锦衣卫等当堂认证,都说是真太子。“太子”被收狱中的消息传播开来后,京城的士绅百姓纷纷上书,为“太子”辩护。为平息舆论,摄政王多尔衮亲自在便殿升堂垂问案子进展情况。在堂上,大臣们分为两派,争得不可开交。摄政王震怒,索性将这个“太子”杀了。

而在南明,由于藩镇的坚持,弘光帝朱由崧未敢擅杀“太子”,只好收禁于狱中。后来,左良玉以保护“太子”之名兴兵攻打南京,江北四镇又发兵救南京。内战之隙为清兵所乘,豫亲王多铎南下,几乎没遇到真正抵抗,南京失陷。据记载,当清兵南下,朱由崧逃出南京,那个狱中的“太子”还被众人救出拥戴过,后来,又被豫亲王多铎所得,之后竟没了消息。

谁是“朱三太子”

南北两“太子”疑案尚未尘埃落定,又蹦出了个前明的“朱三太子”,而且愈演愈烈。这个“朱兰太子”一出现,即疑窦颇多。

首先,“三太子”之称,不伦不类。其次,崇祯帝自杀后,世传除太子外,尚有皇三子定王朱慈灿、四子永王朱慈焕在世。按皇子辈分排序,第三个皇子,也就是说朱家三皇子,应该是定王朱慈灿,而官家一直在追捕的“朱三太子”,却是朱家第四个皇子永王朱慈焕。最致命的是:“朱三太子”主要活动于康熙时期,此时前明宫中旧臣纷已代谢,已无人能够为“朱三太子”验明正身。因此,虽多次拿获“朱三太子”,朝廷却始终无法判断真伪。

“朱三太子”最早出现在顺治八年(1651年),有人告发一个茶叶贩子是崇祯帝的三皇子。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十九日,漕运总督蔡士英奏告,江西南昌人朱周镆,号称“朱三公子”,假称三十场军门,“暗通海贼,潜谋叛乱”。第二年,清兵又在直隶拿获朱慈焞,此人自称是崇祯帝之子,亦欲举事抗清,后来被证明是假的。这些“朱三太子”事件,和当时的南北“太子”案以及与清朝相抗的南明及农民军相比,影响并不大。

“朱三太子”的隆重登场,应该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这一年十一月,吴三桂在昆明起兵反叛。为造舆论,他在《反清檄文》中以复兴明室为标榜,并为当年投降清廷作了辩护:当年他由于矢尽兵穷,“不得已歃血订盟,许虏藩封”。他还编造了一个周、田二皇亲抱来先皇三太子“寄命托孤”的故事,来证明自己多年一直在韬光养晦,密图恢复。P4-6

后记

脱节的阅读

阅读绝对是一种五味杂陈的体验。当然,总有人试图将这种体验分出个高低。

一位仁兄,过去是个愤青诗人,现是个疑似出世的佛经爱好者。一次他对我说,古人一生读书有三个境界,由低而高依次为:少年时,要成就功名,一定要找个荒郊破庙,外面一片孤坟,专拣深奥的经典,青灯冷薤,日以继夜,囫囵吞枣,心无旁骛……那是苦读;中年了,事业小有成就,经济条件也好,一定要广厦高障,臂烛池墨,红袖添香,只看诗词传记,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读到会心处,一定要把盏频呼“痛快!痛快!”……那是乐读;老了,就一张椅子,在房后花棚豆架下,案上一本佛经,清茶邀月,目光基本在书上,总长时间出神,疑有狐媚或从墙头飘然而至……那是醇读。

我很向往那种传说中的阅读模式,是因为与之相比,我的阅读与体验很是脱节。少年时,我根本不懂四书五经,只看小说,看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人到中年,却与一些几百年前公牍档案,也就是古人说的“断烂朝报”打上了交道;至于将来老了如何,我也不敢奢望能达到先哲们的境界。

当然,又有人说,现在是E时代,有现代人的阅读层次,少年读动漫,中年读八卦,老年呢,则书已读尽——不读也罢。如此看来,我的阅读与之相较,还是脱节。

然则,是阅读就会有快乐,即使它是混乱的、脱节的。

在二十多年与枯燥的明清“断烂朝报”打交道中,我也曾每每体验到读诗词的冲动,读经典的会心,看动漫的惊奇……不知不觉中,将这些偶至的触动记录下来,集腋成裘,形成了前面的小册子。就算是对脱节的阅读中一个个不期而至的小小快乐的追忆吧。

快哉!脱节的阅读!

胡忠良

2009年冬于紫禁城西华门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科书里没有的清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忠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75144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9.09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