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在内容上有某些策略性安排。因为每个年代音乐政治的面貌并不相同,且越早期的历史,既有的书写也越多,所以每个年代的写作方式和分量有所不同。例如已经有不少文字讨论六○年代,所以本书把重点放在对那个时代的整体检视与反省。而许多有关九○年代至今的摇滚反叛故事和分析,则是首次出现在中文世界。

本书最大的限制是集中于“白人、男性、英美”。当然,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有更多可歌可泣的音乐反抗故事,而即使英美国家其他音乐类型也深富激进政治的意含,然而,本书以英美主流音乐体制中的创作者为主,更可以突显这些有反叛意图的音乐如何与主流商业体制顽抗斗争,因而最终能影响一个时代。

内容推荐

摇滚乐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叛逆的胎记,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武器,从未放弃对保守的社会体制提出尖锐的质问。

六○年代的民歌运动是摇滚乐与政治关系的原型;七○年代的华丽摇滚、朋克摇滚将音乐、青年亚文化和社会颠覆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八○年代的“红楔”、“四海一家”等运动为音乐与政治的结合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样板,九○年代至今,面对全球化、环境污染、种族主义、霸权主义等更加复杂的社会议题,摇滚乐在丰富自身形态的同时,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的反抗姿态。

约翰·列侬、鲍勃·迪伦、琼·贝兹、冲撞乐团、U2、“电台司令”……当我们被这些伟大的摇滚乐手感染时,可曾留意到他们面对社会总总不公时的呐喊?

本书回顾了历史上摇滚乐与种种社会运动的关联,并在回顾中去提问、反省音乐介入政治的各类实践途径的可能性与局限。声音与愤怒,将唤起你青春的热血,并且让你重新认识摇滚乐。相信当你合上本书时,对于“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这个提问,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目录

导读/世界是■弱的力量改变的

自序/那些愤怒的光应与声音

导论/摇滚乐:是革命的号角还是伴奏?

第1章/六○年代:摇滚革命的原乡

 BOX1 1968年与列侬的“革命”

 BOX2 永远的反抗者:琼·贝兹

第2章/华丽摇滚:一场艳美暧昧的情欲革命

第3章/朋克摇滚:底层青年的愤怒呐喊

 BOX 冲撞乐团的永恒冲击

第4章/音乐与政治的组织性联结:从“摇滚对抗种族主义”到“红楔”

第5章/是反叛还是虚无:从伍德斯托克到“四海一家”

第6章/“警告父母”(Parental Advisory):流行乐的言论自由战争

 BOX 是自由化还是压制自由?美国音乐界新寡头的争议

第7章/走向黎明

 BOX 什么是美国人?——美国的移民之歌

第8章/英国第三条路的背叛

 BOX1 码头工人站起来:Rock the Dock

 BOX2 批评布莱尔和工党的歌曲

第9章/愉悦的政治:锐舞时代的反叛之舞

第10章/Rock the Vote:以音乐进行组织动员的典范

试读章节

第1章/六○年代:摇滚革命的原乡

要了解《休伦港宣言》(The Port Huron Statement),你必须先了解Bob Dylan。

——六○年代学生领袖Richard FlacKs

I.

一切摇滚乐的华丽与苍凉似乎都从这里开始。五○年代刚诞生的摇滚乐在这个年代开始绽放全部的光和热,各种后来的流行音乐类型从这时萌芽,而无数的摇滚英雄和永恒神话都镌刻在这里。欢迎来到六。年代。

这是一段几乎让人不敢相信的真实历史,也像是一出精心写就的影片:披头士创造出无人再能超越的披头狂热,鲍伯·迪伦(Bob Dylan)在二十多岁就以清秀忧郁的脸孔以及睿智的诗歌成为时代代言人,伍德斯托克(Woodstock)三天三夜充满爱(与做爱)与和平,种种传奇或疯狂的情节竟然都在同一个时代出现,不但高潮迭起,连结局也是剧力万钧——是何等巧合,可以让三个摇滚英雄都用生命来为六○年代写下血红的句点,并同样在27岁时过世!!

除了摇滚乐,整个六。年代就是一出快速剪接且综合所有元素的影片:战争、暗杀(肯尼迪兄弟、马丁·路德·金博士)、社会冲突……不断地交叉上演。黑人民权运动、反战、校园言论自由运动、性解放,一场又一场社会革命,不断地冲击历史航道。更遑论在美国以外,同时问还有巴黎的“五月风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日本的“安保运动”以及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因此,六○年代无疑是讨论流行乐与政治关系的原型。没有六。年代的青年亚文化(counter-culture),摇滚乐和民歌运动不可能焕发如此丰富的生命力;没有摇滚乐的介入,六○年代的青年运动更不可能如此风起云涌。

II.

当然,六○年代并不是真正的反抗音乐的起点。当琼·贝兹(Joan Baez)在伍德斯托克演唱会唱起广受欢迎的歌曲Joe Hill时,她是在这个六。年代的历史地标召唤旧时代的幽魂,因为Joe Hill才是抗议歌手的真正原型:他是二十世纪初的工运组织者兼歌手和诗人,后来不幸被处死。这首歌也不是琼·贝兹所写,三○年代就有人开始吟唱,直到八○年代英国左翼歌手Billy Bragg 再度翻唱,可见对传统(不论是歌曲或形象)的不断挪用,乃是一代代抗议歌声的根源。歌词如此写着:

I dreamed I saw Joe Hill last night

Alive as you andme

Says I“But Joe,you’re ten years dead”

“I never died”said he

“I never died”caid be

“In Salt Lake,Joe,”says I to him

him standing by my bed

“They framed you on a murder charge,”

Savs Joe,“But I ain’t dead,”

Savs Joe,“But I ain’t dead”

“The Copper Bosses killed you Joe

they shot you Joe”says I

“Takes more than guns tO kill a man”

Savs Joe“I didn’t die”

Savs Joe“I didn’t die”

昨夜我梦见Joe Hill和你我一样活着  我说:“Joe,可是你死了十年了”

“我从来没死。”他说

“在盐湖城,”我说

他站在我床边

“他们诬陷你杀人。”

Joe说:“但是我没死。”

“那些铜矿老板杀了你,Joe。他们开枪杀了你。”我说

“光是枪杀不了人”,Joe说,“我没死。”

除了Joe Hill以外,具有更广大影响力的是两位美国当代民歌的祖师爷:Woody Guthrie和Pete Seeger。他们两人从三。年代就开始一方面采集民歌,另一方而积极介入各种社会抗争。因此,迪伦视Woody Guthrie为导师与启蒙者。Pete Seeger更是在六○年代和迪伦、琼·贝兹及Phil Ochs乃至九。年代的音速青年(Sonic Youth)有过不少合作。他们的真诚实践与社会主义精神赋予了民歌崇高的道德意义,从而让六。年代的知识青年把民歌视为时代最真诚的艺术表现。

这些前辈抗议歌手固然精神可佩,但他们的吉他并没有掀起,或伴随一整个时代青年的反抗文化。直到六。年代。

六○年代的前半期是民权运动的时代。虽然十九世纪后期美国就已经解放“黑奴”,但是黑人仍然受到各种歧视和不平等的待遇。他们在餐厅中、公交车上及许多公共场合,必须和白人分开坐,他们不能进白人为主的高中或大学。直到五○年代中期,一个个勇敢的黑人中年妇女、青年、学生开始冲撞这些藩篱。1963年8月,民权组织在华盛顿举办百万人大游行,马丁·路德·金博士激昂地说着,“我有一个梦”;第二年夏天,更多北方年轻人到南方从事民权工作,但有三个人被种族主义者谋杀,史称“自由之夏”。

1965年之后,由于美国进一步介入越南,反战运动更加扩大,美军在越南屠杀平民的照片震撼全美。另一方面,在旧金山,嬉皮士在头上戴起花,沉迷在LSD的奇幻世界,听起迷幻摇滚。他们或许在乎的不是具体的政治或社会改革主张,但是他们对主流资本主义体制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挑战,本身就构成一种激进的反抗姿态。而当他们喊出“做爱不作战”(Make Love,Not War)时,这群“花之子”(Flower Children)已经和那个时代最直接的反抗运动紧紧结合起来。

这些激越的场景,都少不了那些伴着吉他声响的诗歌。P37-41

序言

我还很清楚记得,在我刚听摇滚乐的时候,人们对它充满了偏见,那时候媒体几乎没有正面介绍摇滚乐的文字。在那个对摇滚乐一知半解的八。年代,摇滚乐更多是一个贬义词,它常常与色情、颓废、堕落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我接触到摇滚乐时,并没有人们说的那种坏感觉,相反,我认为它充满了力量,它像一根引线,把我内心浑然不知的某种压抑释放了出来。于是,我爱上了摇滚乐。

我开始研究这种让我着迷的音乐,我发现,它并不是那些保守主义者眼里的洪水猛兽,或者热爱摇滚乐的人为了保护摇滚乐而把它美化成的鲜花。有些时候,时代的发展,总让我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带着局限。当我带着残存的青春激情去体验摇滚乐的时候,直觉告诉我,它是了不起的,这里面包含的内容远远不是一分为二就能解释清楚,它作为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内在蕴含的音乐品质与人性关怀,和它外延折射出的时代变迁与社会景象,给我提供了一个在摇滚乐的世界里观察社会的角度。从一开始接触摇滚乐,我就无法简单地用听觉或者感官去体验这种音乐。当然,更多的摇滚乐迷,欣赏摇滚乐都是很单纯的,在我看来,恰恰这种单纯也是摇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每个年代的单纯都不一样,并且这种单纯是摇滚文化的一部分。

今天,在一个信息通胀的年代,更多人是把摇滚乐当成一种信息占有或者时髦的标志,对于几十年前的历史,年轻人似乎并没有兴趣了解它,对于那个年代的摇滚乐,年轻人的直觉判断也仅仅停留在这种音乐的语言是否时髦上,摇滚乐在今天更像是消费品。当然,这也是因为没有更多人把摇滚乐与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它的艺术性和娱乐性永远是人们的“本能反应”。

但是直觉也告诉我,摇滚乐并没有娱乐那么简单,它应该有多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是摇滚乐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希腊裔女作家鲁思·帕德尔可以从神话角度研究摇滚乐,将古希腊的神话与今天的摇滚乐联系在一起,告诉人们任何一种艺术在表达最原始状态时都是一样的,跟社会变迁、文明程度无关。同样,我也看到张铁志先生的《声音与愤怒》从反叛、政治学角度去解析摇滚乐,他向我们打开一扇窗,窗外传来的不仅仅是吵闹的声音,还有更严肃的思考,而这一点,对于更多对西方摇滚乐社会背景知之甚少的中国乐迷来说,无疑可以加深对西方摇滚乐的理解。

其实,在我刚刚听摇滚乐的时候,就希望能看到这么一本书,它描述的是音乐之外的东西,并且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我听了二十年摇滚之后,才终于看到了这本书。虽然它姗姗来迟,但我仍然充满好奇地将这本书读完,算是对我过去二十年来听摇滚乐体验的一种弥补吧。时过境迁,心态也不一样了,但读着铁志的文字,仿佛又让我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叛逆的影子,那种对历史、家国、现实的懵懂的思考又历历在目。

当年我有很多东西没有思考清楚,一个核心问题是,摇滚乐除去对耳膜、眼角膜的冲击之外,它还能冲击什么7改变现实世界的某一部分?虽然我没有在我的现实世界看到这样的例证,但我相信它有这种力量。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它不会像革命和战争一样来得那么凶猛和彻底,它不会直接改变生产力。但作为一种文化,它改变人们的方式总是在悄然不知中。比利-布拉格(BillyBragg)说:“艺术家的角色不是要想出答案,而是要敏锐地提出正确的问题。阅听人才是改变世界的行动主体。”在这本书中,至少我找到了过去思考的那些问题的答案。

铁志之所以能写出这么一本书,跟他的经历和所学的政治学专业有关,就像一个画家习惯从美术学角度看摇滚乐一样,他从政治角度看摇滚正是近水楼台的事情。而恰恰摇滚乐中包含着太多的文化与政治之间纠葛的故事,铁志所做的事情就是在摇滚与政治之间连起了一个斑斓的等高线,从政治角度来还原摇滚的原动力,试图剖析五十年来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但也正如吉米·亨德里克斯用吉他模仿机关枪的声音一样,这个声音传播的范围是有限的,他们孱弱的声音会被更强大的力量和嘈杂的声音淹没。

这本书叙述了从上个世纪五。年代到今天“历朝历代”摇滚乐发展过程中试图改变世界的事件,以及作者对这些事件的深刻解析,如果你仅仅想把摇滚乐当成一种消遣的音乐来欣赏,看完这本书可能会掩卷沉思,原来摇滚乐的世界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试图左右政治家的决策或像一个起义者那样去唤醒人们:如果你曾经是个因为摇滚而热血沸腾并试图把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的实践者,看完这本书后不免会有些绝望。摇滚乐毕竟只是一种音乐,无法让它负载太多的重任。

铁志在书中说:“流行音乐历史的本质是:一旦具有高度原真性、从某种青年亚文化胚胎诞生出来的创作开始广受欢迎时,这个创作者、这个音乐类型就会被商业体制吸收、榨干,直到缺乏活力而被抛弃。但是接下来又必然会有新的声音、新的亚文化在体制的边缘爆发。然后,他们可能又开始成为新的摇滚巨星,于是又有更多的唱片公司要搭上风潮复制这些音乐,接着这种新音乐又必然注定老化与死亡。摇滚乐中的政治反叛因子亦然。历史于是不断轮回……”

正如铁志在他另一本随笔集《反叛的凝视》中所描述的那样,任何改变世界的力量,孤立地去看它总是显得那么孱弱,可是世界每天都在改变,当我们蓦然回首,总能发现,这个世界就是被这些看上去无足轻重的力量改变着。

很高兴能看到《声音与愤怒》简体版在内地出版,更幸运的是有机会为这本书写一些介绍文字,希望这些文字不会降低本书的水准。

后记

九○年代初期,我的青春时期,台湾的流行乐坛出现一场革命:涌现出陈明章、黑名单、陈升、朱约信、黄舒骏以及刚出道的伍佰等等。对岸也是。当然,你知道我说的是崔健和中国火。

那真是一个生猛的时代。摇滚乐在两岸都开始进入主流音乐以及青年文化的想象之中。那些音乐,体现了一个被时代压抑已久的深层呐喊。而我们的青春在那些呐喊中燃烧。

美国当代重量级作家Don DeLillo说,摇滚的精髓在于能掌握其时代性的文化歇斯底里。因为没有其他任何一种音乐乃至艺术形式,可以如此立即地响应、捕捉和诠释一个突发的历史时刻,或一整个时代的广大氛围,并且改变历史。

是的,作为摇滚乐的乐迷,我们深信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或者已经改变了这个世界。当然,其所改变的世界不一定是狭义的政治,而是广义的文化、思想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信仰摇滚乐作为一种美学形式、一种文化创作,所能展现出的巨大力量,然后会义无反顾地用我们的廉价吉他,我们的嘶哑喉咙、我们简陋的鼓,大声弹奏出来。

或者用文字。

用文字和那些歌声、吉他、鼓声一起演奏出摇滚的感动与愤怒。

于是有了《声音与愤怒》。

这本小书于2004年在湾出版后,让我始料未及的,成为一记重重的鼓声。

有些愤青从这本书开始爱上摇滚乐,有些乐迷开始认识并参与社会运动,有人把这本书当一部本土论述的西方摇滚乐史,有人把它当作一部当代西方的反抗地图。对此,我感到深深的惶恐,因为本书只尝试探讨摇滚的一个侧影,亦即摇滚乐和进步社会运动的关系,甚且,只吟唱了摇滚乐理想主义传统的几个音节而已。

但我确实希望具有摇滚的能量,希望在我没有旋律的翻唱之下,读者可以感受到摇滚的多重可能性,以及摇滚的巨大魔力。

我最爱伟大的朋克女诗人Patti Smith说的一句话,“摇滚是一种属于人民的、拥有最原始能量的艺术形式,并且具有融合诗歌、政治、心灵和革命力量的可能性。”

我知道,在中国的土地上,也有许多人对摇滚有如此的信念。我是中国摇滚的听者,也是此地许多摇滚文字的读者,因此,对于《声音与愤怒》能够来到内地,和这里已然丰富的乐音与文字一起合奏一曲摇滚,我是深感喜悦的。

至于最终摇滚乐可否改变中国。这本书没有答案。但我深信,您,亲爱的读者,会告诉我答案的。

书评(媒体评论)

王小峰

在我刚刚听摇滚乐的时候,就希望能看到这么一本书。它描述的是音乐之外的东西,并且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我听了二十年摇滚之后,才终于看到了这本书。虽然它姗姗来迟,但我仍然充满好奇地将这本书读完,算是对我过去二十年来听摇滚乐体验的一种弥补吧。时过境迁,心态也不一样了,但读着张铁志先生的文字,仿佛又让我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叛逆的影子,那种对历史,家国,现实的懵懂的思考又历历在目。

郝舫

对那些固执地坚持音乐只属于耳朵的人来说,这本书足以摧枯拉朽:对那些知道音乐不止于音乐的人而言,这本书里有比简单的信念更值得思考的深意;最重要的是。它足以激发起你可能早已泯灭的行动的决心。

马世芳

张铁志既是冷静的研究者,也是热情的歌迷。他深知摇滚乐莫可名状的魅力,也清楚看到了这门艺术里里外外的重重迷网。于是我们有了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作者:他有一副热心肠、一颗冷静的头脑、还有引人入胜的文笔。本书是“土产摇滚书写”的又一里程碑,恭喜铁志,业恭喜买了这本书的读者。

方无行

摇滚乐作为声音的表现形式,从愤怒的咆哮中一路走到了当下,愤怒的表象少了些,在更富娱乐性的幻化中新添了许多狂乱的嬉闹与嘲讽。本书让国内的滚客与广大的乐迷,了解到摇滚乐在世界范围内,曾经在为时局、政治,意识形态,生活境况与个人意志的表达与反映过程中,掀起怎样的波澜,对历史进程的改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国内摇滚乐苍白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与借鉴,非常适宜当下有想法的年轻人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铁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74632
开本 16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609.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6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