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案发现场全档案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案发现场全档案》精选全球60个著名案件,这些案件在发生后,均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一度引起过人们的热议。编者胡杨力图通过还原每个犯罪现场,来显示谜团、引出悬念,进而描述侦察者如何抽丝剥茧,还原案件真相……一桩桩的案件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一件件的故事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一重重的迷雾遮住真相,如何拨云见日……

内容推荐

为方便读者的阅读,《案发现场全档案》共分为五大板块,分别是:异类名片,指认谁才是罪犯;蛛丝马迹,不容忽视的点滴;尸体“开口”,告诉你谁是凶手;犯罪心理,借以拨开迷雾的关键;演绎归纳,叩开真相的一双妙手。每个板块又细分为十余个章节,可谓是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一目了然。

编者胡杨编辑《案发现场全档案》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弘扬犯罪、美化犯罪,而是希望能让读者感受一种别样的消遭方式完善自己的思维;倘若能给予相关研究者以些许启示,则幸莫大焉。本书文字通俗浅显,情节悬念跌宕,相信必能激起您的阅读兴趣,勾起您的探索欲望,满足您的猎奇心理;与此同时,相信您在阅读过程中,也必然会为侦查者那入微的观察、缜密的心思所深深折服!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侦查者的脚步,一起来解密罪犯的意图,探究案件的真相吧!

目录

第一章 异类名片,指认准才是罪犯“真假罗杰”:19世纪英国影响最大的刑事案件/2

轮船遭遇风暴,罗杰下落不明/3

一个叫奥尔冬的探险家/4

马拉松式的诉讼尘埃落定/5

伦敦诈骗案:骇人听闻的一大冤案/6

二十多名单身女性被骗/7

来自贝克的证词/8

迟来的笔迹鉴定/10

《蒙娜丽莎》遭劫:如何确定谁是盗贼/11

卢浮宫里名画被盗/12

神秘消失的嫌疑人/13

一波三折的指纹鉴定/14

准新娘被杀:拒不认罪的嫌犯如何伏法/15

结婚前夕,新娘被杀/16

邻居提供的线索/17

齿模帮助警察确定凶手/18

“绿河系列”: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连环杀人案/20

见首不见尾的“绿河杀手”/21

凶残的杀手浮出水面/21

嫌疑人的唾液样本/23

盘根错节:美国小城命案是何真相/25

退休警长命丧铁轨/26

互相矛盾的证词/26

记忆中的案发现场/27

连续杀人:第一个典型女性案件/29

垃圾场里的尸体/30

嫌疑犯的两张画像/31

关键的拇指指纹/32

港区爆炸案:罪犯是“三枚指纹的人”/34

令英国安全部队手忙脚乱的爆炸案/35

垃圾场里的可疑车辆/35

旅馆里的100枚指纹/36

连环枪案:谁是制造噩梦的凶手/39

12天,12起枪击案/40

凶手是基地组织的恐怖分于?/41

杂志封面上的指纹/42

银行抢劫杀人案:花季男孩为财埋葬青春/44

女子存款被袭致死/45

四名犯罪嫌疑人/45

铤而走险,葬送了花样年华/46

封面女孩:失踪17年的阿富汗女孩/4B

震撼世人心灵的照片/49

一个叫做阿拉姆的女孩/50

独一无二的虹膜结构/51

第二章 蛛丝马迹,不容忽视的点滴

幼子绑架案:扑朔迷离的绑架谋杀案/54

上校的幼子突然失踪/55

孩子的睡衣/56

木梯上的四个钉眼/57

弗朗辛的被杀之谜:离奇的凶杀案件/60

房顶上的年轻女尸/61

死者身上的齿痕/61

躺在医院里的嫌疑人/62

杀人抛尸案:亚特兰大的创痛/64

10月内,30人遇害/65

被害人头发里的尼龙纤维/65

最后的证据/66

世贸中心爆炸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68

纽约中午的巨响/69

署名“解放部队第五连”的信件/69

一块黄色铜牌和几片碎片/70

恐吓信的背后:狡猾的凶手精心的策划/73

“下个就是你”/74

贝克豪斯的一面之词/74

地板上圆形的血滴/75

自杀还是他杀:足球场里的血案/77

学校足球场里上演凶杀案/78

凶手的两种可能性/78

被抓皱的沾血报纸/79

警察杀人案;专案组困难重重的侦破之旅/81

派出所里奇异的死亡事件/82

专案组介入调查/83

李胜利“坠楼”的真相/83

杀人女魔王:隐藏16年的凶手/85

因债务纠纷引发的凶杀案件/86

16年前的一起悬案/86

活活勒死男友,只因他太小气/87

司机连环被杀案:金华浦江警方5天破获/89

树叶和干草掩盖下的男尸/90

又一名残疾车司机被杀/91

一男一女上了残疾车/91

新年首起凶杀案:恋人“谈判”破裂下杀手/94

发生存宾馆里的凶杀案/95

走访时意外的收获/95

六位民警“守株待兔”/96

第三章 尸体“开口”,告诉你谁是凶手

拿破仑的死因:困扰世人百余年的谜团/100

关于拿破仑死因的种种猜测/101

一个行窃的侍从/101

拿破仑头发中的化学成分/102

巴赫身章何处:尸骨的埋葬地之谜/105

巴赫葬在,哪里/106

尸骨埋葬地的线索/106

颅骨面相复原/107

是谁杀了戈菲:震惊法国的无名男尸案/109

灌木丛里可疑的帆布口袋/110

死者不是戈菲?/110

梳子上残留的发丝/111

孩童被杀:—相谜雾重重的血案/113

八岁女童去了哪里/114

麻袋里的尸体/114

真凶原来是她/115

两具被肢解的女尸:难以置信的碎尸案/118

惨遭肢解的尸体/119

困难重重的身份确认/120

下水道里的人体碎肉/120

离奇死亡:众目睽睽下栽倒在地/122

突然栽倒下去的父亲/123

警方的初步推测/123

死者的肝脏里藏有秘密/124

小艾钰失踪案:警方奋战9昼夜,行凶者难逃法网/126

小女孩去了哪儿/127

一辆红色的三轮摩托车/127

行闪者何以残杀8岁女孩/128

电击杀人案:警方追索31年,终将凶手抓获/129

3号床旅客遭电击致死/130

并不存在的“李义清”/130

一个名叫艾红光的六旬老人/131

废弃的尸骨:古怪的凶杀谜案/133

藏于石板底下的尸骸/134

确认死者的身份/134

找寻杀人真凶/135

碎尸案真相:刑侦人员层层剥离/137

护城河中浮现出人头/138

被害者身份的确认/138

技术人员破知真相/139

第四章 犯罪心理,借以拨开迷雾的关键

神秘的“炸弹疯子”:疯狂放置炸弹的人/142

木制工具箱里的炸弹/143

犯罪精神病学专家出马/144

詹姆斯的建议/145

唐娜之死:马里兰州的杀人事件/147

联邦调查局工作者惨遭杀害/148

还原犯罪现场/148

确定罪犯的性格密码/149

骇人听闻:残暴的杀人分尸案/151

被抛弃在垃圾场里的女尸/152

专家做出的推测/152

最后的一个可能性/154

连锁威胁信:令美国总统胆战心惊的信件/156

匿名的恐怖分子/157

威胁信里藏着的信息/158

调查人员的电话追踪/158

迷雾重重:琳达的被杀之谜/160

被褥里的女尸/161

剖析专家锁定嫌疑犯类型/161

艾夫最后的辩解/162

西雅图投毒案:令人难以想象的谋杀罪/164

富于戏剧性的急性死亡/165

调查员寻找犯罪动机/166

凶于可怕的心机/167

离奇的坠机案:一场不该发生的灾难/168

飞机失事,无一人生还/169

持枪闯入庸舱的人/169

大卫的作案动机/170

亚特兰大超市投毒案:一封匿名

信制造的恐慌/172

一罐有红色“X”标记的罐头/173

投毒者的动机/174

未知的犯罪分子/175

密尔沃基噬人狂:心理变态的罪犯/176

戴着手铐的人/177

名叫达梅尔的男子/177

令人难以置信的犯罪事实/178

疑点重重:诡异的入室盗窃案/180

令警方感到棘手的盗窃案/181

受害人的邻居们/181

“这就是破绽”/182

“9·16”凶杀案:命案祸起“黄段”短信/183

7名男子行凶,184

谁是行凶案犯/184

都是“黄段”短信惹的祸/185

第五章 演绎归纳,叩开真相的一双妙手

小镇枪杀案:扑朔迷离,争议几时休/188

两名持枪者射杀保安/189

两名嫌疑犯/189

弹道专家们的测试/190

胰岛素杀人案:丈夫杀妻,自认天衣无缝/192

肯尼斯先生的说辞/193

房间里的注射器/193

胰岛素可以“杀人于无形”?/194

刽子手被捕:理查德毒杀案的破解/196

不寻常的死亡/197

一起又一起的命案/197

卧底与凶手的较量/198

故弄玄虚:贝蒂谋杀案的真相究竟如何/200

“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杀手/201

爱德华自相矛盾的说辞/202

警方的合理推断/203

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邪恶的懦夫”的恐怖活动/205

来自俄城联邦的爆炸声/206

目标锁定“大卫教派”/206

嫌疑犯逐一浮出水面/207

州立公园的火灾:人心惶惶的纵火案/209

3个星期内的4场火灾/210

纵火犯的手法/211

问询公园看守人/211

飞来横祸:蜡弹为何变成了真子弹/213

一枪打死年轻女助手/214

射手与助手的关系/214

琼斯推理出的结论/215

一场“闹剧”:两岁幼儿被绑架/216

两岁幼儿不见了踪影/217

葛雷格的猜想/218

找寻孩童的尸体/218

“少女”遭窃:全民动员,只为找寻雕像/220

铜少女遭窃/221

热心市民提供的线索/221

追捕犯罪嫌疑人/222

裸体女尸案:科西嘉岛上的枪声/224

年轻妇女遭枪杀/225

杰妮的三个情人/225

“那么,只有一个可能”/226

“8·26凶杀案”:中巴司机命丧婚外情/228

中巴车上演惊心一幕/229

走出深山的可疑男子/230

麻春阳为何杀人/231

花季少女遇害:令人心冷的凶杀案/233

17岁女孩惨遭不测/234

6年后枪指凶犯/234

长达20分钟的冰冷/235

竹山杀人案:弱女杀死壮男之谜/236

通话13次的号码/237

4颗舒乐安定片/237

凶手隐瞒了什么/239

“袁文美案”:是死于枪杀,还是死于交通事故?/240

意外的交通事故/241

是发夹致人死亡的吗/241

驶入监控盲区的14秒钟/242

捶人逃逸:侥幸带来更大的不幸/244

发生在乡间公路的事故/245

隔壁家里的黑色轿车/245

肇事者逃逸始末/246

试读章节

二十多名单身女性被骗

1895年12月17日下午,伦敦某街道上,有位巡警正在巡逻。突然问,一个男人快步冲到他面前,说有个女人缠住他不放。他看上去约莫五十岁,一头白发、胡子密而长。巡警感到疑惑,心想还有这种事?刚过了两分钟,又冲上来一个女人,说这个男人骗了她;不仅如此,他还偷走了她的钱。她要求警察把此人抓起来。警察毕竟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就将两人都带回了警局。

据这位男性供述,他名字叫做阿道夫·贝克。他说自己走在维多利亚街的时候,这位女人就冲上来,揪住他不放。他说他们素不相识,而她却挡住他的去路,并要求他还她两个小时的时间和一只戒指。他认为她奠名其妙,不可理喻,简直就是一个疯子。她纠缠着他不放,不管他走到哪里,那女人都尾随在后,所以他才找上了警察。

那位女人说自己叫奥吉莉娅·麦松尼叶。一天,她去看花展,路上却被他叫住了。她觉得很困惑,因为他们并不认识。他问她是否是伊莲,她说不是。她这时以为他认错了人,而他连声道歉。这么着,两人就聊开了。聊天的过程中,他说这花展不值一看,他本人对花很有研究。奥吉莉娅听后,表示自己是个花迷,家里养有不少菊花。他当即询问能否让他看看她养的花。就这样,两人约好次日在她家见面。

第二天,他如约来到她家,自我介绍说自己是索尔兹伯里勋爵。两人相谈甚欢,他提到自己有20万英镑的收入,并邀请她搭乘他的快艇,和他一起到里韦拉游玩。不过,他希望她置办一套比较优雅的服装。奥吉莉娅想了片刻,就同意了。于是,他就为她列r一份服装清单,还以她的名义开了一张40英镑的支票,用以购买这些服装。不久,他叫她把手表和戒指交给他,说要拿去照原物大小,另买较贵重的手表和戒指。

然而,他离开了将近两个钟头后,还是没有回来。这时她又发现自己的另一块手表不见了,这才起了疑心。这么着,她急忙跑到银行,想把支票上的钱取出来。不过,银行方面的回答让她大为失望,银行方面称,根本没有索尔兹伯里勋爵的户头。

她情知上当,恨透了这位假“索尔兹伯里勋爵”。这天,她走在街头,无意间竟发现了他,于是与他纠缠起来。她声称,阿道夫·贝克就是那个自称索尔兹伯里勋爵的人。她希望警方能够治他的罪。

接下来,警方就展开了调查,希望能将这起事件查个水落石出。警方查阅了相关资料。结果这一查不要紧,竟发现类似的报案者有22名之多,而她们都是单身妇女,说有个白发男人对自己实行诈骗。这名诈骗犯采用的诈骗手法,与奥吉莉娅所说的索尔兹伯里勋爵如出一辙。

那么,这名诈骗犯真的就是阿道夫·贝克吗?

来自贝克的证词

警方找来这二十多名受害者,而她们都指认阿道夫·贝克就是行骗的那人。但是阿道夫·贝克坚决不肯承认,贝克一再发誓说自己清白无辜,自己从未见过这些女士中的任何一位。他说自己在挪威有一个铜矿,收入相当可观,根本不需去干这种不齿的勾当。贝克的秘书也作证,他确实拥有一个铜矿。

不过细心的警方了解到,贝克常出入某家饭店,并在那里欠有了600英镑的账。他还借了秘书的钱,并且至今也没有还。另外,他对女色也不大挑剔……这诸多情况,似乎都表明他有问题。

就在12月18日,也就是贝克事发的第二天,警察局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说,有一个叫约翰·史密斯的人,在1877年被判了5年监禁,原因就是诈骗女人。他聘请女人到他家去当女管家,当然这只是借口。接下来他就会借故开假支票,然后将女子的珠宝骗走。1 877年4月20日,一个叫路易莎·霍华德的被骗妇女认出了他。这么着,他被判了5年监禁。由于在监狱里表现良好,得以提前释放。他出狱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匿名信的作者认为,贝克很可能就是那个史密斯!

警方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让先前逮捕、审讯过史密斯的两名警察辨认,结果他们一致认为,贝克就是史密斯,理由是相貌完全一样。这时贝克脸色发白,举起双手绝望地叫喊,说自己在1876至1877年,身在南美而并不在英国。他还希望警方从南美召来证人,他们将会证明他没有说谎。他还说这些女人全都认错了,他从未听过那个史密斯,不知他是何许人,而他自己也从未在英国坐过一天牢。

办案人员没有理会他的证词,认为他就是诈骗犯。这时有警员提醒说,在史密斯档案中有“深棕色眼睛”的记录,而贝克的眼睛是天蓝色的。另外,案件还有一个疑点,比如受害人安娜·汤森在作证时说:“我肯定他就是那个人,但是当我听他说话时,心里又有点怀疑了。他在我家说话时,带有美国口音。”还有奥吉莉娅·麦松尼叶,她在作证时说:“该罪犯右耳下脖子上有块伤疤,看上去像胎记。”但贝克并没有这块伤疤。

5月5日,陪审团认定贝克有罪,判贝克7年监禁。第二天,也就是5月6日,贝克被投人监狱,但贝克始终称自己是冤枉的。后来,贝克得以交保假释。为了上诉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不断上诉,几乎倾家荡产。

迟来的笔迹鉴定

1904年7月7日,贝克还蹲在监狱里,警方却抓住了另一个“贝克”。那位新“贝克”名叫威廉·托马斯,与监狱里的贝克长得一模一样!他是因为诈骗被抓住的,而他行骗的手法与狱中的贝克竟完全一致。警方意识到,先前可能抓错了人,于是就再次把女证人请来指认。其中有些人难以辨清,不过还有些人认为,这个新抓来的威廉·托马斯才是真正的罪犯。威廉·托马斯有美国口音,而且其右耳下脖子上有块伤疤。这与证人先前的描述是一致的。

警方又找来笔迹专家,对贝克与托马斯的笔迹进行鉴定。笔迹专家找到那些受害女子的衣物清单,上面留有诈骗犯的笔迹。接着叉找来阿道夫·贝克与威廉·托马斯两人的笔迹,进行比较。每个人的笔迹各有差异。结果发现,威廉·托马斯的笔迹与那些衣物清单上的笔迹相吻合。这就说明,史密斯才是诈骗犯,而在监狱里蹲了许久的贝克,则是被冤枉的。这桩冤案终于大白于天下,贝克得到平反,约翰·史密斯被送入了大牢。

P7-10

序言

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文”,如果将犯罪者比作“魔”的话,那么侦察者就是“道”。从根本上来说,侦查的目的就是“反犯罪”,而犯罪自然也要“反侦查”。魔与道不相容,彼此较量,犯罪者与侦查者也势若水火。

查清犯罪真相,是侦查者的职责所在;如何侦查,是数千年来人们在司法活动中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好的侦查方法,往往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早期社会,人类认识能力低下,虽渴望找出案件真相,却往往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而需要求助于神灵。随着认识能力的逐渐提高,人类不断总结着前人的经验、方法,而不再听天由命;于是,人类逐渐将断案的主动权夺回到自己的手中。

但是,在侦查手段逐渐提高的同时,犯罪手段也不断翻新。如今,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犯罪方法、手段,可谓层出不穷。罪犯为躲避法律的惩处,千方百计地寻找新形式的作案手法。这无疑给侦查人员的侦查工作带来了困难。

为了解开案件谜团,叩开真相的大门,侦查人员也就要相应地提升自己的侦查方法,让其更加科学、严谨、合理。研究新对策、开发新的破案技术,成为了侦查工作者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一系列更加科学的侦查方法、手段与技术应运而生。比如指纹识别、犯罪心理学研究、DNA遗传基因检测……

本书精选了六十起悬疑案件,为大家进行剖析。这些案件在发生后,产生了比较广泛的深远的影响,一度引起过人们的热议。编者力图通过还原每个犯罪现场,来昭示谜团、引出悬念,进而描述侦查者如何抽丝剥茧,还原案件真相。犯罪者是狡猾的,他们费尽心机,只望能侥幸逃脱他们本应得到的惩处;侦查者是精明的,他们收集线索、逐层深入、精密推理,将案情大白于天下……一桩桩的案件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一个个的故事精彩纷呈,令人日不暇接;一重重的迷雾遮住真相,如何拨云见日……

为方便读者的阅读,本书共分为五大板块,分别是:异类名片,指认谁才是罪犯;蛛丝马迹,不容忽视的点滴;尸体“开口”,告诉你谁是凶手;犯罪心理,借以拨开迷雾的关键;演绎归纳,叩开真相的一双妙手。每个板块又细分为十余个章节,可谓是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一目了然。

编者编辑此书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弘扬犯罪、美化犯罪,而是希望能让读者感受一种别样的消遭方式完善自己的思维;倘若能给予相关研究者以些许启示,则幸莫大焉。本书文字通俗浅显,情节悬念跌宕,相信必能激起您的阅读兴趣,勾起您的探索欲望,满足您的猎奇心理;与此同时,相信您在阅读过程中,也必然会为侦查者那入微的观察、缜密的心思所深深折服!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侦查者的脚步,一起来解密罪犯的意图,探究案件的真相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案发现场全档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55880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2013203760
中图分类号 I14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5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