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千古绝响--楚国的文学/楚文化知识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楚文学是楚文化乃至整个长江文化中最为光彩夺目的部分之一。本书以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楚文化爱好者为主要阅读对象,这是一部带有一定学术性但主要是以普及为目的的知识性读物,目的是使读者对楚文学的总貌、特色、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楚文学中,庄子散文和屈原辞赋又无疑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奇葩,因此,作者在大体描述楚文学的来龙去脉(产生背景和发展脉络)的同时,着重介绍庄子散文和屈原辞赋,使读者既能鸟瞰楚文学概貌,又能重点掌握楚文学的精华。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具有一定学术性的普及性读物,作者比较注重对楚文学知识加以介绍,对楚文学涉及的主要作者和作品,评述得当,语言也比较生动,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对庄子散文和屈宋辞赋均作了专章评述。

目录

前言

楚文学产生的背景

楚文学的萌发

皇皇奇文,诸子冠冕——鼎盛期的楚文学(上):庄子散文

惊采绝艳,光耀千古——鼎盛期的楚文学(下):屈宋辞赋

试读章节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许多人都相当熟悉;但说到楚文学,也许有的人比较陌生。其实,楚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过是我国古代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地区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地域性文学。具体说来,楚文学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地处南方的楚国的独具特色的文学,它伴随着楚国的产生而产生,又大致同步于楚国的鼎盛而辉煌,最后由于楚国的灭亡而逐渐融会消亡。不过,它虽然是一时一地之文学,但由于它有着异常鲜明的个性特征、灿烂辉煌的卓越成就和巨大深远的多方影响,因此,楚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讨、鉴赏玩味。当然,说到楚国、楚文化、楚文学,都和一个“楚”字密切相关,而这个“楚”就是指楚民族,一个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鲜明个性的民族。讲述一个民族的文学,自然应当首先考察一下这个民族,于是,我们便要探寻一下楚族的来源。

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足以令世界瞩目的璀璨辉煌的古代文化,不过,过去人们在谈到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之地时,往往将目光局限于黄河流域,认为只有那里才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摇篮,在中国古代的文明史上,黄河似乎具有独特的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大量新的考古资料的发掘,随着对楚文化研究的日益深入和大批研究成果的涌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长江流域同样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南方文化同样是中华古老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在中华文明发祥史上的地位日益为广大的学人所认同,黄河和长江同是孕育和滋润中国五千年古代文明的两条伟大的母亲河。而谈到长江流域的文化,最有代表性而且是首屈一指的,莫过于在南方发生、发展而最终达到无比辉煌的楚文化。考古资料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楚文化就开始产生了;而到了战国时代楚文化的鼎盛期,其总体成就已经超过了北方的中原文化。

说到楚文化,自然首先要谈到这种文化的创造者——楚族。那么,楚族是怎么产生,或者说它是从何而来的呢?这是一个颇为复杂因而也是众说纷纭的问题。这里,我们不必去追寻考古学家的足迹,也不必去罗列诸多学者们的见仁见智的各种观点(如关于楚族有东来说、西来说、土著说、中原北来说等等),我们只介绍多种说法中最为大多数学人所赞同的一种较为通达的——“中原北来说”。最初,楚人的远祖原本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一带,传说中的祝融就是楚人的最早祖先(当然有人还往前推,一直推向帝颛顼高阳,甚至到黄帝的。如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就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但这毕竟太渺远了,这些远古的传说虽然可谓事出有因,但至少至今尚查无实据。不过祝融倒是大家比较一致公认的楚人的祖先)。据说祝融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高辛(也有说是南方炎帝)的火正。火正是负责司火的官员。在原始时代,司火是非同小可的极为重要的职责。他要负责点火烧荒,以备耕种。同时要守燎祭天,以享天帝。此外还要负责观察天象,掌握季节。所以火正在当时确是很了不起的官。传说共工作乱时,祝融没有尽好职责,被高辛诛杀。不过那时尚不株连亲属,相反高辛又任命祝融的弟弟吴回继续司火正之职,因此人们也以祝融之名称呼他。祝融的后裔有八姓(这八姓是:己姓昆吾、斟姓参胡、彭姓彭祖、云姓求言、曹姓安、芈姓季连、董姓豢龙、秃姓舟人),后来由于激烈的生存竞争,其中名曰“芈”姓的氏族,逐步往南边的江汉流域迁移,其时大约在夏商之际。羋姓氏族迁移到南方后。他们与原在此地的南方土著(多数人认为是三苗族)逐渐融合、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楚族。

那么,这些南迁之人和当地的土著为什么又被人称为“楚族”、“楚人”或“荆人”呢?据东汉的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我国古代的第一部字典)解释,“楚,丛木,一名荆也。”看来“楚”的本义就是指一种灌木丛,又名为荆。查该书对“荆”字的解释:“荆,楚木也。”这里的“楚”已是限定性的词语,已有楚地之意,译成今语是:荆,乃是楚地生的一种灌木。由此可知,楚、荆异名而同实,都是指生长在江汉流域的灌木。这样,原本生活在此和后来迁移至此的人均被称为楚族或楚人就毫不奇怪了,他们是因木而得名。又因为楚、荆同义,二者可以互称或连称(如荆楚),故楚人可呼为荆人、楚国亦可称为荆国。从这里我们还应当明了,荆、楚的名称原本在南方就存在,但是正式作为氏族名,并非远古时代就有,这应当是祝融的后裔(芈姓氏族)南迁以后,他们与当地的土著逐渐融合以后而形成的。当时的南方还是蛮荒之地,比起北方的中原地区较为落后,是祝融的后裔给这一地区带来了新的文化因子。而这些北方的来客,也人乡随俗,受到原有土著文化的影响熏陶,久而久之,他们也以楚蛮自居了。根据文献记载,对南方(这里主要指江、汉一带)之人有“荆”、“楚”之称,大约是殷商初期就有了,<诗经。商颂.殷武>篇说:“维女(汝)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意思是:啊,你们荆楚之人,居住在国境的南方。昔日有王成汤,即使在那极远的氐羌,没有敢不来进贡的,没有敢不来朝王的,他们以为商是可敬之邦)。同篇还有“挞彼殷武,奋发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意思是:那勇猛的殷王武丁啊,奋发起来讨伐荆楚。他深入到那儿的险阻之地,俘获了荆楚的军队)。至于荆或楚正式作为国名,那更是周朝初年的事了。P1-4

序言

近百年来,随着大量考古文物的出现,长江文化特别是楚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日益受到世人的重视,一个研究长江文化、楚文化的热潮正方兴未艾。与此同时,对于楚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学人们的浓厚兴趣,因为,楚文学无疑是楚文化乃至整个长江文化中最为光彩夺目的部分之一。简要地说,楚文学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地处南方楚国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学,它伴随着楚国的产生而产生,又大致同步于楚国的鼎盛而辉煌,最后又因楚国的灭亡而逐渐融会消失。然而尽管她只是一种地域文学,而且作为单独的楚文学在汉代以后不复存在,但是楚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她给以后文学的滋养却是十分巨大的,可以说这种影响和滋养一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因此,向我们今天的读者介绍有关楚文学的知识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本书以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楚文化爱好者为主要阅读对象,这是一部带有一定学术性但主要是以普及为目的的知识性读物,目的是使读者对楚文学的总貌、特色、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楚文学中,庄子散文和屈原辞赋又无疑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奇葩,因此,作者在大体描述楚文学的来龙去脉(产生背景和发展脉络)的同时,着重介绍庄子散文和屈原辞赋,使读者既能鸟瞰楚文学概貌,又能重点掌握楚文学的精华。对于屈原,从古至今研究比较充分,然而对于庄子,我们过去从文学家的角度、从楚文学的角度,论述十分不够,所以本书对此用了较多的篇幅,这也许是作者的求新之意吧(当然不一定成功)。本书不做繁琐的考证,也不逐一罗列各家异说,主要从介绍知识的角度向读者讲述为学术界所公认的较为通达的见解。即使是重要的新说,如尚未得到学术界大多数人认可,也只点到为止。假若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而能激起对楚文学特别是对《庄子》、楚辞的进一步兴趣的话,那么作者将会感到莫大的快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千古绝响--楚国的文学/楚文化知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念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128522
开本 32开
页数 1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3
出版时间 2001-03-01
首版时间 2001-03-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1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9.31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2
出版地 湖北
203
14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