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梦里的事哪会都真实/苹果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梦里的事哪会都真实

那时候我还居住在县城。城不大,但既是一县之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还因县城在唐宋时曾是州、郡、府的所在地,地面上遗留的古迹就不少……比如城西的太平塔,城南的“荆公”(王安石)读书台,城北的胭脂井。还有城中心的四牌楼,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很有些古色古香的味道。

引人注目的是城东的洋教堂。

洋教堂当然是洋人盖的,只是洋神父走后,这里曾一度成为民国县府的治所。后来,这座教堂毁于战火。时过境迁,新的人民政府成立后,也在教堂遗址上盖起了一座小办公楼。办公楼全用木头兴建,等县府迁进一幢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建筑物里时,这座小木楼孤零零地屹立在一片崭新的楼房之间,一直没派上什么用场。县城机关住房紧张,有位领导灵机一动,便将这木楼改作了职工宿舍。大概是木楼过于年久,陈旧而失修的缘故,总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许多职工在这里住不到一年半载,就各自找门路搬了出去。

那天,我兴冲冲地从领导手里领了一把钥匙,就来到小木楼。

走进木楼的走廊,只见楼里面的房门一扇扇紧紧关闭着,陈旧而油漆剥落的房门豁嘴缺牙的,像一尊尊凶神恶煞般露出一副副狰狞的面孔。我有些慌乱。正犹疑着,突然一阵凄凉的二胡的独奏声从一扇门缝里飘了出来,声音穿过岑寂的走廊,像水一般涌进了我的耳膜。

随即听到一阵动情的歌声:

金线线,银线线,

夜夜绣不断,

荷包装满妹的心哟,

千思万念沉甸甸。

…………

任那黄河九十九丈宽,

任那黄水九十九道弯,

你我总会一炕头哟,

哥妹心相连。

…………

歌声出自一位女孩的嗓子。

纯情、具有浓郁黄土高原风味的民歌,随着二胡的伴奏声,显示出南方小城从未有过的宽阔、苍凉和浑厚。我听呆了!心里尽管郁闷,我还是东张西望,寻思歌声是从哪扇门里传出来的。但每扇门都关得很紧,我不敢敲门,只好蹑手蹑脚,轻轻地从小木楼里退了出来。

走出小木楼,站在外面温暖如水的阳光里,我长长地嘘了口气,冷不丁打了个激灵。回头望望那黑魃魃的木楼,只见楼顶上聚集着一群鸟。那些鸟,披着一身漆黑的羽毛,拖着长长的尾巴,成群结队地蹦跳在屋顶上。似乎也被这凄怆涕零的歌声吸引得入迷了。猛地,二胡声戛然而止,鸟们像醒悟了什么似的,“嘎嘎”地一阵叫唤,就远远地飞去了。

“这么凄凉?”我站在小木楼下,心里挺纳闷。

这二胡独奏,苍凉而甜美的歌声引发了我的好奇心。没怎么犹豫(当然也没办法),我就搬进了这座小木楼。但奇怪的是,我搬进木楼住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每天倒是听见孤独而寂寞的二胡独奏声,却再也没有听到那优美动人的歌声。

住久了,我才从住我一墙之隔的朱良口中得知,拉二胡的名叫陈青黄,父亲是一位军转干部,他从小与母亲随军,是在陕西的一座兵营里长大的。父亲转业后,分配到这个小县当上了公安局副局长——他家是分了房子的。只是他从小独立生活惯了,喜欢一个人住。于是,他父亲就在小木楼里给他要了一间。他屋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把二胡。每天只要有空,他就拉着他心爱的二胡。那时候,县城里还没有卡拉OK及其他的娱乐活动,邻居们听了二胡声,就耐不住寂寞地钻进他的房间,共同聆听那二胡拉出的青春的欢乐与忧伤,倾听他年轻而脆弱的心灵和爱情的诉说。

大家年龄相仿。青春的心绪与躁动随着二胡声弥漫在小木楼里。大家都还喜欢他,都用羡慕的眼光看他。

可这水乳交融的邻里关系,没有维持半年就出现了裂痕。

那天,陈青黄在房里像往常一样地拉二胡,突然响起了一阵“笃笃”的敲门声。二胡声没有停,那敲门声却越来越响、越来越猛,惹得小木楼里所有的房门都开了。我也打开了房门。见敲门的是章回。章回穿着一条大花裤衩,露着圆滚滚的白肚皮,睡眼惺忪地喊~:“陈青黄!陈青黄!你拉什么拉?吵死人了!”

陈青黄打开房门,问:“怎么啦?”

“怎么啦?怎么啦?你成心不让人困觉啊?”章回吼了起来,“拉,拉你的魂!”

“碍你么事啥?”陈青黄“啪”一声关上了门。

二胡声又哼哼叽叽起来。

章回吃了个闭门羹,便有些恼羞成怒。“嘭嘭”地踹了几下门,说:“再拉,再拉,再拉,明天我就找你们的领导去!我明天要陪领导出车……”说着,他就又踹门。

陈青黄又开了门,蓬头撒脑,眼睛圆鼓鼓地瞪着,火气上来了:

“你成天只晓得领导长领导短的,马屁精!我就拉了,你怎么着?”

P1-3

目录

梦里的事哪会都真实

一路平安

找人打架

十几岁时的一次逃跑

抵抗

为谁的英雄

上山记

鹅事

病毒

唱错了

等人喝酒

丘陵人物

小说四题

 苇塘

 冬至

 正月丧

 民谚的诞生

树神

绿太阳

熬日头

白色雷

序言

写实与梦幻

甲乙

一般来说,在读者心目中,徐迅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但徐迅的写作并不只限于散文,在中短篇小说、现代诗歌等方面,他也很有建树。多年来,小说创作一直贯穿着他的文字生涯,也曾为之呕心沥血。近期,徐迅首部小说结集《梦里的事哪会都真实》即将出版。这让我们有机会全面认知徐迅小说写作的风格和特征。

对于我来说,可算是徐迅早期小说写作的一个见证者。这一点,倒是徐迅常帮我“温习”记忆,从中亦可见出其“点滴不忘”的敦厚秉性。近两年,我由于到龄赋闲,一直漂在京都。作为朋友和老乡的徐迅很热诚,每每把我招呼到他主持的饭局小聚,由此让我认识了京城不少作家大腕。他对初识者介绍我,总要开篇告白:“这是我的老师。”说多了,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做编辑发稿,这不就是我的本职吗?我几次试图劝止和修正,但徐迅始终坚持此说。时间一久,我也就心里甜甜地接受了。

回忆起来,我和徐迅确是由小说而结缘。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调入《安庆日报》副刊任小说编辑不久,还是个满脑子“小说构思”的准作者。一天,徐迅从郊县来,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那时,他还是个很“文艺范”的小青年,精灵敏慧。有些鬈发,系着暖色格围巾;戴一副眼镜,镜片后的眼睛亮亮的。我们的话题自始至终没离开小说。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都有乡村背景,父辈都是值守大地的朴实农民。这让我们对乡土人事有着深切的体验和记忆,写作的素材也得之于乡野自然。在长江边的这座城池里,我们热烈地讨论着“乡村的小说”,竟不知不觉到午后,并由此有了“大地兄弟”般的投契。

现在我读徐迅这部小说集,仍感十分亲切。如果追根溯源,徐迅最早的文学实践自小说始。他的小说创作,虽有漫长的时间跨度,中间也曾有间断,但基本可以点线连缀,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阶段是在1980年代中后期;第二阶段是1990年代中期前后;第三阶段是21世纪头十年。仔细想想,徐迅小说写作的节点选择很有趣。他并不是一直都写小说,大多时间以散文写作为主,且取得极高成就。但他内心从未忘记小说,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小说不能“抛荒”,于是在每十年的某个期间又投人一定精力写小说,这说明他内心里是非常在意小说的——甚至超出散文。他曾向我表白:他丢不下这从年轻时就开始的梦想。也许他更爱的是小说。

徐迅早期的小说中,有一些篇什,我至今有很深印象,如《冬至》、《瞎爷》、《正月丧》、《奶奶不死》等篇,多取自亲身经历和体验,从他成长的那片乡野采撷而来,带有天然的朴实感和原初性。由于灵感泉源都发自培育他文学天赋的那片乡土,因此他早期的小说和散文相互漫漶,并无特别严格的区分,只是在对人物塑造和景物氛围的描写上各有侧重。

《梦里的事哪会都真实》是徐迅写于2006年的一部中篇。小说写的是精神废墟间的人生,再现了一个过往时代的语境。通过一座摇摇欲坠的老旧木板楼,几个偶然住到一起的青年的命运,倒映出一个时代的虚幻变形,以及废墟之上难以挺立的精神。“我知道,我是连拳头也握不紧的一个没有出息的男人!但世界上这样的男人远不止我一个,我过得窝窝囊囊,却也心安理得。”最为穿透人性的是小说的后半部分(可谓作者的神来之笔),深刻挞伐了人性深处的动摇和苟且——“我”终于要去为朱良复仇,也是为自己释放心中多时的愤懑和压抑,要去报复一个姓钱的坏官,但这仍然是一次无果而终的“行动”。那个姓钱的只是不着边际地说了几句话,就让“我”的冲动灰飞烟灭。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阿Q——国人灵魂深处的奴性,在历经所谓不同时代的近百年间,几无实质改变,并由不堪的精神及生存环境所延续,以此隐喻了人性的晦涩和陈腐现实的关联。但“我”最后毕竟从这环境中走出,这种微小的变化也是改变的开始。以此,徐迅赋予了这部中篇小说以超出那个时代同类小说的深度。  《一路平安》颇为奇特。一路平安实为“一路不安”。但这不安更多是来自命理中的,是人性中常有的对灾祸的预感。应该说,不舒展的生活和皱巴巴的精神总是同病相怜。车子行驶在蛇一般扭动的乡路当中,“我”在看自己手相时,突然对自己宣布“你多灾多难!”随之惊呼一声“这车子不能坐!”这很让人莫名其妙。但它揭示的是,我们的灵魂中总有灾祸临头的基因。这不是一个早晨、一段人生所能形成的。它证明的是我们心性中隐伏着某种“恐惧”。它如影随形,时时像绳索捆绑着我们。这更多是由负面主导的历史文化传统所带来。我在阅读时也一直提心吊胆。问题是最后小三轮车到达目的地,并未发生什么实质的灾祸。由此我这么认为:虽然现实中没有发生,可是“灾祸”却在我们灵魂中有准备地发生了。

《找人打架》中的张文,由于事事不顺,戾气难抑,青春期的冲动发作,不断萌生出“找人打架”的念头。但既悲且乐的是,真的有人陪他“打架”,他却是那么弱不禁风,让人忍俊不禁。以如此简短篇幅,演绎出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人物,可见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力。

《唱错了》写出了一个男子的失落和委屈。人生有时不知是对还是错,问题是当你发现“错了”的时候,一切都已于事无补。作者正是通过一种突临的悲恸表现出人生的大哀。

《等人喝酒》写的是酒足饭饱、志得意满的“办公室主任”杨和尚的人生。他世事练达,左右逢源,在一个油水和机会俱存的位置上运筹帷幄。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等人喝酒”——当然是上面下来的或有利害关系的重要人士。杨和尚是一本账。账本上记录着一个乡级政府及其周遭的酒欲和风情。这都没什么。小说笔锋一转,写到一直在乡里当计生干部,喝了一辈子酒的杨和尚老父,在l临终前老是念叨一个“酒”字,就是不肯辞世归天。大家急切地猜测他关于酒的各种愿望,但就是猜不着。最后还是杨和尚心有灵犀,他对父亲说“不要喝酒?”父亲首肯,当即咽气。这最后一笔有如平地高山,异峰突起。

综观徐迅的小说,首先有着一个作家的独特视角。作品大多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展开,让读者感到很强的写实性,显示出提炼和发掘的力度;但又不仅止于写实,它会通过一个转折节点连接上一定的荒诞性、梦幻性。这是徐迅小说有别于一般写实小说的突出特征。

徐迅小说的特征,我觉得还在于对直觉的运用。灵魂、自我、本能、窥探等,皆在其间运行,时有幽玄苍黄的意味。这些直觉、本性,是源自乡野的神秘、僻居的老屋、神魔的传说,以及随性所见所感,尤其是从心里所谓“第六感”走出。这和灵魂的特征相似,它在表达、挣脱或流泻。由现实场景和人性异秉形成小说叙事的玄妙。灵魂本能不可捉摸?莫名其妙的“事故”由此变成“故事”,变成让人难忘的“叙事”。

如果让我比较一下徐迅的散文和小说哪个更好,还真不好回答。但我可以辩证地说,假如站在小说立场上,你会觉得小说很有力度。而站在散文的立场,你会为其间的优美所陶醉。

2011年12月12日于京北大屯

内容推荐

《梦里的事哪会都真实》作者徐迅是一位有着浓厚故土情结和深沉悲悯感的现实主义作家。

《梦里的事哪会都真实》的小说背景基本取自作者的故乡——皖西南丘陵区的一个小县镇。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上发生的若干人事总是那么的刻骨铭心,特别是对身处社会底层的乡亲和小知识分子命运深切关注和同情,这使他的小说既有厚重的生活质地,又有浓郁的地域风情。

他以一种散文化的舒如笔法展现发生在故土上的种种世俗百相。这其间有乡村少男怅惘的青春躁动,有采莲少女艰难的爱情厮守,有饱经风霜的老农人不尽的生存艰辛,有良知未泯的小职员无奈的官场诉求……

他笔下的世相看似庸常却备极真实,在彰显世俗人性人情的同时,能深刻地触抵平凡人生的诸多本质问题,譬如荣与辱,成与毁,爱与恨,生与死……

编辑推荐

“苹果文丛”汇聚了裘山山、赵德发、刘恪、薛舒、易清华、于怀岸、王棵、荆永鸣等30多位全国中青年作家的中短篇小说集,以整体面貌、集团亮相的豪华阵容,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坛的力量。

《梦里的事哪会都真实》作者徐迅笔下的世相看似庸常却备极真实,在彰显世俗人性人情的同时,能深刻地触抵平凡人生的诸多本质问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梦里的事哪会都真实/苹果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805559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2013130271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29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