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魅力人声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配音演员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上海电影译制厂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电影译制事业和译制艺术的书!

本书既是纪念上海电影译制厂建厂五十周年的图书,也是一本总结配音工作经验、保存配音历史资料的文化读物!书中以48位上海电影译制厂的专兼职配音演员、导演的工作经历为纲,借鉴口述史的形式,试图还原一个鲜活、真实、感性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史和上海影视配音事业发展史!

内容推荐

今年是上海电影译制厂建厂五十周年!

本书既是纪念上海电影译制厂建厂五十周年的图书,也是一本总结配音工作经验、保存配音历史资料的文化读物。本书图片全部由上海电影译制厂独家提供,展示上海电影译制厂五十年的发展变迁,以及众多配音演员、导演、译制技术人员的幕后风采。文字部分则以上海电影译制厂制作的电视访谈系列节目《魅力人声》为基础,广泛收集资料,整理加工而成。部分篇章直接向相关演员征稿补充。

本书以48位上海电影译制厂的专兼职配音演员、导演的工作经历为纲,借鉴口述史的形式,试图还原一个鲜活、真实、感性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史和上海影视配音事业发展史。入选的演员和导演根据电视节目《魅力人声》各期主题人物确定,并听取各方意见进行了微调。

目录

上海电影译制厂简史

第一章 辉煌五十年——上海电影译制厂群英谱

 创业者

陈叙一:译制事业的开创者(上)

陈叙一:译制事业的开创者(下)

卫禹平:配硬朗人物的“紧张派”

邱岳峰:为配音而生

尚华:死也要死在话筒前

富润生:从京剧演员到配音演员

胡庆汉:年轻演员的引路人

苏秀:难忘的配音生涯

赵慎之:满意“阿崎婆”

毕克:难以取代的配音“多面手”

于鼎:好戏是“磨”出来的

李梓:叶塞尼娅会说“中国话”了

潘我源:一辈子都是叛逆的

 第二梯队

刘广宁:“温柔”代言人

戴学庐:喜欢配反派

孙渝烽:录音棚中的大干世界

童自荣:痴迷配音

程晓桦:被动走上配音路

施融:那七年是我生命的最高峰

程玉珠:从电影演员到配音演员

曹雷:配出每个角色的个性

杨晓:配音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狄菲菲:在配音中享受幸运和幸福

任伟:配不好,对不起阿汤哥

 新生力量

刘风:“配猫专业户”

胡平智:子承父业

曾丹:配音是生命的一部分

桂楠:我配梅汝墩

吴磊:在学习中成长

黄莺:哭笑皆为配音生

翟巍:与配音有缘

詹佳:从小孩配到成熟女性

第二章 为配音增色添彩的“兄弟部队”——上影厂演员剧团的老演员

 早期配音力量

孙道临:难以超越的巅峰

张瑞芳:为偶像嘉宝配音

秦怡:褒贬兼有的唯一一次配音

林彬:让声音被观众记住

吴文伦:一辈子做“棚虫”

仲星火:演艺生涯中的特殊经历

第三章 译制配音的外围力量——上海电视台译制部及其他

 王玮:回归配音

 林栋甫:配音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崔杰:怀念“棚虫”岁月

 晨光:难忘《姿三四郎》

 周野芒:配音是一种享受

 刘家桢:不甘只作“丽音小生”

 赵屹鸥:飞行员出身的业余配音演员

 张欢、刘 彬:配音界的麦考尔和亨特

 贝倩妮、汪译男:上译厂的“小棚虫”

试读章节

上世纪五十年代,陈叙一带领着一批热情、执著而又钟情于译制片事业的人,创建了上海电影译制厂,他们是先驱者、奠基者。

如果只能为中国译制片时代找一位代表人物,陈叙一就是不二人选。因为这个时代本来就是由他参与开创、辛苦营建,用他和他的同事们全部的热情、才华、智慧和心血打造出来的。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译制导演、优秀的外国电影翻译,更是一位杰出的电影事业家。可以亳不夸张地说,上译厂几乎所有的导演、演员和翻译都是他的学生。

半个世纪以来,上译厂制作了数不胜数的译制经典作品,在广大华语受众中赢得了“声音艺术殿堂”的美誉。上译厂有今天的地位,和陈叙一在译制片生产管理和艺术管理方面奠定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解放前,中国观众看外国电影主要通过字幕理解内容。少数影院配备了同声翻译,叫译意风。观众戴着耳机,收听工作人员的同步翻译。上译厂有一个老翻译叶琼,她以前就做过译意风的工作。上译厂的前身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下设的翻译片组,陈叙一是翻译片组的主要负责人,是主要的组织者、策划者、营建者。当时,演员甚至连对口型都不知道,录音只能几百尺一段地录,三四分钟的戏要一气呵成,哪个地方错了,就得从头再来,所以演员们配戏时精神高度紧张。陈叙一带领同事白手起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科学严谨的译制配音工艺流程,使译制片的艺术质量有了保证。

上译厂的译制配音工艺流程非常严格。一部片子来了,全厂看原片、翻译台词。然后是初对,导演和翻译一起对口型本,之后还要复对,这样才能进录音棚录音。录音完了,还要叫大家一起来从头到尾听一遍,叫鉴定。鉴定中发现有问题的地方,要补戏,这样才能去合成。合成好了,最后还要看合成拷贝。

配音演员是幕后英雄,译制导演则在幕后的幕后,连声音都不出。陈叙一非常看重译制导演的作用,他要求导演:一抓剧本;二挑演员,演员班子挑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三要讲戏。讲戏不是讲电影的故事,而是讲这个片子的背景、风格,甚至要介绍原片导演的特点,以及国际上对这部片子的评价。当然,还要分析影片中每个角色的特点,对每个演员提出具体的配音要求。这就要求导演充分掌握影片资料,对每个角色的个性特点了然于胸。

陈叙一非常重视讲戏,不仅要求每个导演在复对之前跟演员们讲戏,而且在鉴定把关的时候,经常要对影片和角色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指导演员完善配音效果。陈叙一讲戏时常让演员有茅塞顿开之感。童自荣记得他配佐罗时陈叙一说过的一番话:

“你这个佐罗,你不要绷着。你得悠着,悠着点儿,松下来,不要把对手放在眼里,那才显得你英雄。另外你也不要做英雄状,你得有七情六欲,该柔情的时候要柔情,对奥登西娅表妹要有一份爱情。不要老是慷慨激昂的,好像伸张正义。如果这样,就显得你光可敬而不可亲了。”

于是银幕上的佐罗多了一份人情味,大受观众喜爱。

在《水晶鞋与玫瑰花》里配王子时,童自荣再次感受到老厂长眼光的犀利:

“你不是《王子复仇记》里的王子,不是一般的王子,也不是《天鹅湖》里的王子。你是这一个王子,是自嘲的王子,就是玩世不恭的。你配得太老实了,人家演得不是这样一个王子。但是你还得注意,分寸非常重要,他也不是反封建的王子,这也不能走极端。”

上译厂的演员都把陈叙一的点拨比喻为“点穴”,一针见血,恰到好处。曹雷回忆道:

“在影片《国家利益》中,我配那个与政府中的恶势力作斗争的女科学家安杰拉。配音前陈叙一找到我说:这个人物切忌‘响当当”她是个生物学家,不是职业政治家,不会上街头演讲。所以配音时,不要以配英雄人物的习惯,慷慨激昂地去念台词。这都可以发表意见。他有性格,非常犟,原则是非坚持不放的。上译厂早上八点钟上班,每天他七点半就到实录棚,看今天录什么戏。到了八点钟,如果录第一段戏的演员没有出现在棚里,他火儿就大了。那时候,演员最紧张的是开鉴定会,因为陈叙一把关特别严。大家一方面希望鉴定会对自己的影片不会提太多意见,不用补戏,另一方面又很愿意听陈叙一讲戏,因为帮助确实很大。比方说,一部戏本来只有六分好,经过他鉴定,可以弥补到八分好。当时,很多人觉得陈叙一“凶”,但这么多年过去后,大家都明白了老厂长严厉背后的良苦用心。

曹雷回忆,当年碰到她配主要角色的影片要开鉴定会,头一天晚上肯定睡不好觉,自己先检查,把配的戏全部从脑子里过一遍。开会时,陈叙一说什么,她都认真记下来。“当时我爱人还说,你怎么把陈叙一说的话当最高指示了?”我说:“因为他讲的全在节骨眼儿上,非常中肯、非常精辟。”这些珍贵的配音笔记,见证了陈叙一高超的配音工作智慧和他为配音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孙渝烽记得在上译厂三十年厂庆时,老厂长陈叙一曾对全厂同志说了一段发自肺腑的感言:

“回顾上译厂三十年来,有两件事是要天天下功夫去做的:一是剧本翻译要有味儿,二是演员配音要有神,关键是要下功夫。”

剧本有味,配音有神,是译制工作的经验之谈。上译厂所以能享誉国内外,靠的就是“翻译有味,配音有神”八个字。

很多观众知道毕克、邱岳峰、李梓、刘广宁,却不知道陈叙一。其实,有了陈叙一,才有了上译厂的辉煌,有了陈叙一,才有一代又一代被观众喜爱的上译厂配音演员,才有一代又一代喜爱译制片的观众。

译制配音是一门表演艺术。配音演员要通过声音和语言还原来塑造人物。因此,做译制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还原,要忠实于原著,配音是一定要跟着人物的感情走。关于这一点,老厂长陈叙一总结了十六个字:上天人地,紧随不舍,拐弯抹角,亦步亦趋。原片人物的感情幅度、语言分寸必须要把握住,还原好。这是上译厂做译制配音工作的成功秘诀。

陈叙一是一个天生的配音人。由于家庭的特殊生活环境,他从小就能用英语会话,虽然少有出国机会,而且没有在国外长期生活过(只在80年代应邀担任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短暂出访),但是他对多种外语,包括地方语、俚语,以及各国的国情、生活习惯、宗教知识等,一直不断地研究。在当时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他通过字典以及各种刊物、书籍,尽可能地去积累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译制片的诸多工艺流程中,他最费精力的就是做本子。尽管他不是专职翻译,但上译厂译制片中的许多经典台词实际出自他手。P4-9

序言

这是一本关于配音演员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上海电影译制厂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电影译制事业和译制艺术的书。

这里记录的只是一群配音演员面对话筒所吐露的发自肺腑的声音,没有矫揉造作的神态,没有玄妙深奥的说教,没有壮怀激烈的狂放,没有华丽炫耀的词句,你读到的只是一个个配音演员生命的音符,你能触摸到的是一颗颗为配音艺术而搏动的炽热的心,你所感受到的是为中国电影译制事业孜孜不倦、勇敢探索而无怨无悔的献身精神。等待你品尝和收获的是充满诱惑和感召力的“魅力人声”。

这是一群我十分尊重的人,特别是那些为电影译制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老同志,更是我敬仰的楷模。虽然他们头上没有水银灯的光环,身后没有紧追不舍、手捧鲜花的影迷,琳琅满目的媒体上也很难发现他们的名字,观众永远不会在银幕上看到他们的身影。但是,他们默默地用自己的激情、智慧、声音和才艺,塑造了一个个让我们深受感染而耳熟能详的人物;他们无私地用心血和汗水铺设了中外电影交流的桥梁,让我们不出国门就能尽情地领略不同色彩的文化和情调;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用浸淫力量的厚重扎实的脚步丈量了上海电影译制厂走过的五十年风雨历程;他们毫不懈怠地用不断创新、永远进击、薪火相传的精神打造了同样是金碧辉煌的译制艺术的殿堂。

我们敬重他们,是对历史的敬重,也是对人才的敬重。五十年前,是译制事业的前行者、拓荒者们,披荆斩棘,荜路蓝缕,才创建了中国唯一的专业电影译制厂,才使配音这门艺术登堂入室,独立门户,成为艺术大家庭中不能忽缺、不可小觑的一员。五十年来,这些言之有情、传之有神、品之有味、忆之有形的艺术大家,不仅辛勤耕耘,拓展着事业,而且言传身教,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富有造诣、技艺精良、乐于奉献的译制队伍,使这门艺术这份事业得以繁衍发展,显示其不可逆转的生命力和无法抵御的魅力。

我们敬重他们,是对艺术的敬重,也是对未来的敬重。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录,是过来人积累的经验,也是他们创造的财富。这些朴实的话语中闪烁着理想的花火,承载着奋斗的甘苦,蕴含着追求的凝重,不求成家扬名,不图闻达遐迩,不为馔玉珍馐,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精神、这种品德在物欲横流之今日更显其珍贵和重要。每天面对着话筒,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全身心地投入创作,这不正是译制事业继往开来、繁荣发展的灵魂所在吗?因此,面对未来,我们应该大声地呼唤追求艺术的勇气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人生来就会发声音,这是本能;能将声音赋予魅力,这是本事。我佩服有本事的人,我敬重有本事的人。真诚地希望这本书能融入我的这份真情,能充分地表达我对他们的深深谢意和崇高敬意。

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副总裁

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

许朋乐

2007.8.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魅力人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上海电影译制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23419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7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62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6
19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9: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