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大拇指小学语文拓展读本)/大拇指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集。他的作品每一部都是优美的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对欧洲戏剧及至世界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创作了反映社会全貌的戏剧作品。他的语言,字字真切,句句经典,处处长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烁着艺术的光芒。它会令你激动、愉悦,会与你的某种情感产生共鸣!

内容推荐

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1775-1834)编著的这部故事集,是世界公认的非常优秀的少年读物,于1807年在伦敦出版,副标题是:专为年轻人而作。出书后,不但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大人们也竞相购阅,……两个世纪以来,许多卓越的莎士比亚学者,最早都是通过这部启蒙性的著作而入门的。它确实是在少年读者与这位伟大的戏剧大师之间架起了一座宝贵的桥梁。

目录

原序

暴风雨

仲夏夜之梦

冬天的故事

无事生非

皆大欢喜

维洛那二绅士

威尼斯商人

辛白林

李尔王

麦克白

终成眷属

驯悍记

错误的喜剧

一报还一报

第十二夜(或名:各遂所愿)

雅典的泰门

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莱特

奥瑟罗

太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试读章节

暴风雨

在海上有这么一个岛,岛上面只住着个叫普洛斯彼罗的老头儿和他的女儿米兰达。米兰达是一个很关丽的年轻姑娘,她到这个岛上来的时候年纪还小得很,除了她父亲的脸以外,再也记不得别人的脸了。

他们住在一座用石头凿成的洞窟(或者说洞室)里。这座洞窟隔成几间屋子,普洛斯彼罗管一间叫做书房,里面放着他的书,大部分是一些关于魔法的;当时凡是有学问的人都喜欢研究魔法,而且普洛斯彼罗也发现这种学问很有用处。他是由于一个奇怪的机缘漂到这个岛上来的,这个岛曾经被一个名叫西考拉克斯的女巫施过妖术;在普洛斯彼罗来到岛上不久以前她就死了。普洛斯彼罗凭着自己的魔法,把许多善良的精灵释放出来,这些精灵都是因为不肯照西考拉克斯的邪恶命令办事,曾经被她囚在一些大树干里。从那时候起,这些温和的精灵就听从普洛斯彼罗的指挥,他们的头目是爱丽儿。

这个活泼的小精灵爱丽儿生性并不爱跟人家捣乱,他只是喜欢捉弄一个名叫凯列班的丑妖怪。他恨凯列班,因为凯列班是他以前的仇人西考拉克斯的儿子。这个凯列班是普洛斯彼罗在树林子里找到的,他是一个奇形怪状的东西,猴子也要比他长得像人得多。普洛斯彼罗把他带回洞室里,教他说话。普洛斯彼罗本来会待他很好的,可是凯列班从他母亲西考拉克斯那里继承下来的劣根性使他什么好的或者有用的本事都学不成,所以只能把他当个奴隶来使唤,派他捡柴和干那顶吃力的活儿;爱丽儿的责任就是强迫他去做这些事。

每逢凯列班一偷懒或者玩忽了他的工作,爱丽儿(除了普洛斯彼罗以外谁都看不见他)就会轻手轻脚地跑过来,掐他,有时候把他摔到烂泥里,然后爱丽儿就变成一只猴子向他做鬼脸。紧接着又变成一只刺猬,躺在凯列班跟前打滚;凯列班生怕刺猬的尖刺会扎着他光着的脚。只要凯列班对普洛斯彼罗吩咐给他的活儿一疏忽,爱丽儿就会玩这一套恼人的把戏来捉弄他。

普洛斯彼罗有了这些神通广大的精灵听他使唤,就能够利用他们的力量来驾御风涛和海浪。他们就照他吩咐的兴起一阵猛烈的风浪,这时候风浪里正过着一条精美的大船,它在狂暴的波涛中挣扎着,随时都会被波涛吞下去。普洛斯彼罗指着那条船对他女儿说,船里载满了跟他们一样的生灵。“哦,亲爱的父亲,”她说,“要是你曾经用魔法兴起这场可怕的风浪,那么请你可怜可怜他们遇到的不幸吧。你瞧,船眼看就要给撞碎啦。可怜的人们,他们会死得一个也不剩。我要是有力量的话,我宁可叫海沉到地底下去,也不让这么好的一只船和船上所载的可宝贵的生灵毁灭。”

“我的女儿米兰达,你不要这么着急,”普洛斯彼罗说,“我不会伤害他们的。我早就嘱咐好了,不许叫船上的人受到一点点损害。亲爱的孩子,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你不知道你是谁,也不知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关于我呢,你也只知道我是你的父亲,住在这个破山洞里。你还记不记得来到这个洞里以前的事情?我想你记不得了,因为你那时候还不到三岁呢。”

“我当然记得,父亲,”米兰达回答说。

“凭着什么记得呢?”普洛斯彼罗问,“凭着别的房子或是人吗?我的孩子,告诉我你记得什么。”

米兰达说:“我觉得就像回想一场梦似的。从前我不是有四五个女人侍候吗?”

普洛斯彼罗回答说:“有的,而且还不止四五个呢。可是这些事你怎么还记得起呢?你记得你怎么到这儿来的吗?”

“不记得了,父亲,”米兰达说,“别的我都记不得啦。”

“十二年以前,米兰达,”普洛斯彼罗接着说,“我是米兰的公爵,你是个郡主,也是我惟一的继承人。我有个弟弟,叫安东尼奥,我什么都信任他,因为我喜欢隐遁起来,关上门读书,所以我总是把国事都托付给你的叔叔,就是我那个不忠实的弟弟(他确实是不忠实的)。我把世俗的事情完全抛在一边不管,一味埋头读书,把我的时间全都用来修心养性。我的弟弟安东尼奥掌权以后,居然以为自己就是公爵了。我给他机会,让他在人民中间建立起威望,这下却在他的劣根性里引起了狂妄的野心,他竟想夺取我的公国。过不久,由于那不勒斯王(一个有势力的国王,也是我的敌人)的帮助,他达到了目的。”

“那时候他们怎么没有杀死咱们呢?”米兰达说。

“我的孩子,”她父亲回答说,“他们不敢,因为人民非常爱戴我。安东尼奥把咱们放到一只大船上。船在海里才走出几海里,他就逼着咱们坐上一条小船,上面既没有缆索、帆篷,也没有桅樯。他把咱们丢在那儿,以为这样一来咱们就活不成了。可是宫里有一个好心的大臣,叫贡柴罗,这个人很爱我,他偷偷在船里放了饮水、干粮、衣裳和一些对我来说是比公国还要宝贵的书。”

“啊,父亲!”米兰达说,“那时候我是您多么大一个累赘呀!”

“没的话,宝贝,”普洛斯彼罗说,“你是个小天使,幸亏有你,我才活了下来。你那天真的笑容使我能忍受住一切的不幸。咱们的干粮一直吃到在这个荒岛上登了陆。从那时候起,我最大的快乐就是教育你,米兰达,你从我的教育里得到不少好处。”

“真感谢您啊,亲爱的父亲,”米兰达说,“现在请告诉我,您为什么要兴起这场风浪呢?”

“告诉你吧,”她父亲说,“这场风浪会把我的仇人那不勒斯王和我那狠心的弟弟冲到这个岛上来。”

说完这话,爱丽儿这个精灵刚好在他主人面前出现,来报告刮起风暴的经过,和他怎样处置了船上的人。普洛斯彼罗就用魔杖轻轻碰了他女儿一下,她就睡着了。尽管米兰达永远看不见这些精灵,普洛斯彼罗却也不愿意让她听见他跟空气谈话(她会这么觉得的)。

“唔,勇敢的精灵,”普洛斯彼罗对爱丽儿说,“你的事情干得怎么样呀?”

爱丽儿把这场风暴有声有色地形容了一番,又说水手们怎样害怕,国王的儿子腓迪南是头一个跳下海去的,他父亲以为看见自己心爱的儿子被海浪吞下去死掉了。

“其实他很安全,”爱丽儿说,“他交抱着胳膊坐在岛上一个角落里,哀悼着他的父王的死——他也认为国王准是淹死了,其实,他连一根头发都没有伤着。他的王袍虽然沾着海水,看上去倒比以前更华丽了。”

P1-4

序言

写给小读者的话

把深奥的古典文学作品加以通俗化,让本来没有可能接近原著的广大群众得以分享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打破古典文学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并在继承文学遗产方面,为孩子们做一些启蒙性的工作,这是多么重要而有意义的事啊!确实也有些人写过这类通俗读物,然而能做到通俗而不庸俗,并且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却如凤毛麟角。究其原因,这里显然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即能的不一定肯,肯的又不一定能。换句话说,对古典文学造诣高深、文笔好的作家未必这样“甘为孺子牛”,步下“大雅之堂”来从事这种普及工作,而热心人又往往不能胜任。此外,向儿童普及,除学识及文笔之外,还须关心孩子们的成长。这就无怪乎杰出的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1775—1834年)和他的姐姐玛丽·兰姆(1764—1847年)一八。七年所合写的这部书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了。

流传下来的莎士比亚诗剧共三十七个——即喜剧十四个,悲剧十二个,历史剧十一个。他们姐弟从中选了二十个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把它们改写成叙事体的散文。其中,六个悲剧(即《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泰门》、《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和《奥瑟罗》)是由查尔斯·兰姆执笔的,其余十四篇是玛丽·兰姆改写的。一八。六年,也就是他们动手写此书那年的六月二日,玛丽在给撒拉·斯托达尔特的信中描绘了姐弟二人写此书的情景:“我们俩就像《仲夏夜之梦》里的赫米娅和海丽娜那样合伙用一张桌子(可是并没坐在同一个垫子上),我闻着鼻烟,他呻吟着,说实在写不出来。他总是这么说着,直到写成了又觉得还算过得去。”

这两位改编者从一开始就为自己树立了一个颇高的目标:要尽量把原作语言的精华,糅合到故事中去。同时,为了保持风格的统一,防止把莎剧庸俗化,他们在全书中尽可能使用十六七世纪的语言。

兰姆姐弟这部作品的成功,首先在于他们对莎剧都有深湛的研究,两人写得一手好散文,并且具有孩子的眼睛和孩。子的心。他们两人对莎士比亚时代的语言和文学都很熟悉。查尔斯写过《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剧作家的作品范式》(1808年)、《论莎士比亚的悲剧》(1811年)等论文。同时,儿童文学在他们的全部著作中占有相当位置。他们合著过《儿童诗歌集》(1805年),玛丽写过《列斯特夫人的学校》(1808年),查尔斯写过《红星王和红星后》(1805年)。此外,查尔斯还曾把希腊史诗《奥德赛》也改编成故事。自然,他的主要作品仍然是《伊利亚随笔》(1823年),那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初的浪漫主义范例之一,是用讽刺和感伤的笔调揭露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的。

兰姆姐弟出身寒苦。他们的父亲约翰·兰姆给伦敦的一个律师当仆役。查尔斯由于口吃,没读过大学,在东印度公司当了三十三年的小职员。玛丽还靠揽些针线活计贴补家用,不幸的是她曾神经失常。查尔斯本人也曾一度进过疯人院。

在改编时,他们以莎剧中所包含的品质教育为经——自然是按照当时英国的标准,以原作那晶莹如珠玉的诗句为纬。他们紧紧抓住这两个关键。在处理每个诗剧的时候,他们总先突出主要人物和他们之间的矛盾,略掉次要的人物和情节,文字简练,有条不紊。在《威尼斯商人》中,作者开门见山地把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矛盾冲突摆了出来。《哈姆莱特》不是像原剧那样先由次要人物出场来烘托,而是马上把悲剧的核心展示出来。在《奥瑟罗》中,作者抓紧了悲剧的每一环节,把一个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刻画得简洁有力,层次分明。

由于作者善于整理、选择、剪裁、概括,每个故事的轮廓都是清楚、鲜明的。他们虽然很注意简练,然而为了帮助读者对剧情理解得透彻些,在《哈姆莱特》中却不惜使用一些篇幅去说明王子为什么不马上替他父亲报仇。全书虽然严格尊重原作,为了适应读者的生活经验,在《太尔亲王配力克里斯》中,却把玛丽娜被卖做妓女那段,隐约地用“被卖做奴隶”一笔带过。这些都说明他们时刻记住这部作品是为谁而写的,懂得照顾年轻读者所具备的条件和特殊的需要。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的代表。恩格斯曾指出,文艺复兴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进步的革命”。莎士比亚生活在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正在土崩瓦解、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变时代。一方面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愚昧的世界观正在消亡,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正在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日益占统治地位。入文主义反对封建的社会关系及伦理观念,诸如包办婚姻及禁欲主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及伦理概念,诸如恋爱自由和世俗的幸福。它提倡人道以反对神道,提倡人权以反对绝对君权,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宗教桎梏。从莎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伟大的作家在四百多年前所反映的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英国生活。他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强烈地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在欧洲文化史上,他是起过很大进步作用的一位巨人。

在莎士比亚故居里,至今还陈列着一些这位作家的遗物,然而关于他的生平,我们知道的却很少。只晓得他出生于英国中西部沃里克郡艾冯河畔的斯特雷福。他父亲是个商人。他没受过高深的教育,在文法学校里念了几年拉丁文、希腊文和一些中世纪烦琐哲学后,十五岁上他父亲就破产了。家道中落后,据说他当过肉店学徒,教过书;还传说他因潜入大地主庄园去猎鹿,受到追缉,因而被迫逃往伦敦。

一五八五年到伦敦后,他最初给赴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看马匹。后来他当上了演员——演一些配角,一五九。年左右才开始写作。当时的文坛是由一小撮贵胄学者所垄断。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嘲笑他那样一个“粗俗的平民”居然也敢同“高尚的天才”来比高低。一五九九年,他参加了伦敦著名的环球剧院,还常作巡回演出。一六一二年他回到故乡隐居,一六一六年溘然去世。

莎士比亚生前并没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版。他的第一个剧本集是在他死后七年才问世的。目前流传下来的三十七个诗剧、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两首长诗仅仅是他的全部作品的一部分,其余的都已散佚了。在中世纪口头文学的影响下,他广泛地采用了动人的传奇故事,通过几百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把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会,生动而深刻地表现出来。在《哈姆莱特》一剧中,作者通过王子对伶人甲的一段谈话,道出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太平淡了也不对,你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把动作和语言互相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这一点:你不能越过常规,因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兰姆姐弟这里改写的二十个故事,都属于悲剧和喜剧两种。直到本世纪初叶,另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奎勒一库奇(1863—1944年)才把历史剧也选编成故事集。从莎士比亚的创作过程来看,他早期写的多是喜剧——当时他对生活满怀信心,作品充满浪漫气息。英国刚击败入侵英吉利海峡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举国欢腾。年轻的莎士比亚受这种乐观情绪感染,对现实赞美多于嘲讽,对人生肯定多于批判。他的悲剧写于晚期,这是由于他对现实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政局的动荡不安,社会的矛盾重重,封建势力的余威,金钱在人与人之间所起的破坏作用等等,都使他头脑更加清醒,对生活的认识更加深刻。根据他的观察和剖析,在剧本中对现实进行了更多、更尖锐的批判。所以一般说来,他的悲剧写得更为深刻。

本书这二十个故事,大部分都涉及男女间的恋爱这个主题。这是因为在欧洲反封建的斗争中,婚姻自由的斗争是表现得较为集中,也是较为尖锐的一面。同时我们还能通过这些爱情故事,看到莎士比亚所揭露的当时政治、社会生活的丑恶面。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出戏描写的就是一对青年男女为了爱情的理想而对阻碍他们结合的封建制度所进行的坚决斗争。在这个悲剧中,莎士比亚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对爱情自由的扼杀,谴责了家族间世世代代所结下的无原则的宿仇,批判了中世纪僧侣统治下的禁欲主义,同时也歌颂了青年一代真挚热烈、坚贞不屈的感情。《辛白林》揭露了无赖流氓阿埃基摩对一个美满婚姻的破坏。《冬天的故事》对国王里昂提斯的昏聩多疑、专横跋扈进行了批判。在《一报还一报》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的混乱,道德的沦丧。“犯罪的人飞黄腾达,正直的人负冤含屈;十恶不赦的也许逍遥法外,一时失足的反而铁案难逃。”莎士比亚在此作中无情地揭露了当时法律的虚伪性。

《威尼斯商人》所反映的图景就更为广阔,它所揭示的矛盾也更为重大尖锐了。这个故事中的正面人物安东尼奥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势力的商人,反面人物夏洛克一方面是个残酷凶恶的高利贷者,另一方面又是个在民族问题上受歧视的犹太人。他们之间展开的是一场严酷的斗争。它反映了专制王权统治下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之间的联盟,安东尼奥代表的是促使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力量;剧本批判了光剥削不生产的封建生产方式的旧式高利贷者——铁石心肠的吸血鬼夏洛克。马克思和列宁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曾多次运用《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和事件来揭露资产阶级玩弄法律条文来对工人进行剥削。在这个戏中,莎士比亚接触到一个极为重大的课题:金钱。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我们时常可以读到他对金钱的谴责。在《辛白林》中,他说:“让一切金银化为尘土吧!只有崇拜污秽的邪神的人才会把它看重。”罗密欧去买毒药的时候,对那个卖药的人说:“这是你的钱,这才是害人灵魂的更坏的毒药,在这万恶的世界上,它比你那禁售的毒药更会杀人。”泰门在倾家荡产、尝到人世炎凉之后,对金钱发出了诅咒:“这东西,只那么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个戏从金钱关系直接批判到社会罪恶,是莎士比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力控诉。马克思认为《雅典的泰门》“绝妙地描绘了货币的本质”。

这些故事的背景大部分不在英国。这里有丹麦国王,希腊贵族,摩尔将军和意大利绅士。其实,作品里所反映的都是莎士比亚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的现实。这是因为伊利莎白王朝的官府对思想控制得非常严厉,镇压手段也极残酷,轻则割掉舌头,重则处以绞刑。像《哈姆莱特》这出戏,就是借丹麦的历史题材来反映当时英国宫廷的荒淫无耻和为了争夺王位而展开的一场尖锐残酷的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新旧交替的社会矛盾。《一报还一报》是十六七世纪初叶英国社会生活的缩影。在《麦克白》中,作者赤裸裸地揭露出一个暴君的疯狂和凶残。《李尔王》反映的是宫廷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揭露了王室成员的贪婪和自私。国王李尔在暴风雨中才想到了民间疾苦。环绕着《奥瑟罗》这个描写黑皮肤的摩尔人由于莫须有的怀疑而杀害了心爱的妻子的悲剧,莎士比亚提出了两个关于民族的重大问题。故事一开始,作者就以赞美的心情叙述了白种人苔丝狄蒙娜如何战胜了元老院的反对,同勇敢而品质高贵的摩尔人奥瑟罗结了婚,并且甘愿放弃舒适的闺房生活,陪他一道出征塞浦路斯。这个勇敢的女子既冲破了种族的界限,又砸碎了封建婚姻的枷锁,是一位双重叛逆的女性。从毒辣阴险的伊阿古的行径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呢?尽管黑脸将军由于轻信谗言而受骗上当,杀妻之后又自戕,他是光明磊落的;而白种人伊阿古则比毒蛇更为阴险毒辣。

莎士比亚是在英国产业革命开始之前一百六十年左右从事创作的,他比马克思早出生两个半世纪。他的世界观是超不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范畴的。这就是说,他同情人民,怜悯人民,但并不认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他的生活理想是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但是资产阶级自由即使在初期形式下,本质上也是消极的——只是为了摧毁封建主义的枷锁,摆脱神权的控制;他所要求的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而资产阶级的自由就意味着对无产阶级的奴役——买卖和雇佣的自由。他看到了他所生活的社会的丑恶,然而他并不想去推翻它。《威尼斯商人》中的女“律师”鲍西娅在公堂上一再宣称“威尼斯法庭执法无私”,把威尼斯的法律说成是“绝对公道”。她所强调的是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法治精神。她还宣扬了所谓基督教的宽恕之道。她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那时的商业准则和法治思想。

尤其在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中,在描绘现实生活时是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的。在《皆大欢喜》中,亚登森林俨然成了个世外桃源。在故事煞尾处,那个篡位的公爵原想到亚登森林去杀害他的哥哥。可是“天意安排”,他碰上了一个修道士。经修道士那么一劝,公爵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表示要把公国还给他哥哥。这里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逃避。

莎士比亚在戏剧中创造了一些大胆反抗的女性,但是《终成眷属》中的海丽娜虽然为了爱情而奋斗,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了斗争,她的形象却是软弱的,缺乏女性尊严的。甚至苔丝狄蒙娜在丈夫的淫威下,也表示了屈从。奥瑟罗据以杀害妻子的荣誉感,完全是封建制度下夫权思想的残余,因而他才在怀疑妻子不贞时,认为理所当然地有权处死她。

哈姆莱特王子在独白中,对当时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表示了深切的抗议和谴责。他认为丹麦和全世界都是一座监狱,他想改造现实,“重整乾坤”;然而到头来他只能提出问题,却找不到解答,因为这位王子以及创造他的剧作者莎士比亚看不到群众的力量,也反对革命暴力斗争,他只能幻想在一位“开明君主”的统治下,自上而下的改革。

有些故事中还出现一些精灵或鬼魂。十六七世纪的英国距离中世纪还不远,科学还未昌盛到使剧作家及读者能够全部摆脱这类超现实的东西。另一方面,莎士比亚这样安排也有意识地行使诗人的“特权”,是从艺术效果出发的。例如他在《哈姆莱特》中就用鬼来渲染悲剧的阴森气氛,在《仲夏夜之梦》中,又用仙王仙后来把读者引入一个芬芳灿烂的童话世界中去。

这部故事集是一八0九年一月以两卷本的形式出版的,副标题是:“专为年轻人而作”,出版人是当时进步的宪章派作家威廉·高德汶。出书后,不但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大人们也竞相购阅,所以第一版很快就销售一空。一个半世纪以来,许多名画家如威廉·哈卫(1831年)、约翰·吉尔勃特(1866年)、阿瑟·拉康姆(1899年)和希兹·罗宾逊(1902年)都曾为此书画过插图。这个故事集曾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一百六十多年来,多少卓越的莎士比亚学者、著名的莎剧演员,以及千千万万喜爱莎剧的读者,最早都是通过这部启蒙性的著作而入门的。它确实是莎剧这座宝山与广大读者之间的一座宝贵的桥梁。

远在一九0三年(即光绪二十九年),上海达文社就曾出版过此书的中译本,题名《湃外奇谭》,译者未署名;次年林纾(琴南)和魏易又出过一个合译本,题名《神怪小说:吟边燕语》。后来国内还陆续出版过几种英汉对照的《莎士乐府本事》。这些都早已绝版了。目前这个译本根据的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印行的《查尔斯及玛丽·兰姆诗文集》,编者是托马斯·赫金生。为了阅读便利,全书段落是按照伦敦华德·洛克书店的彩色插图本重分的。

译者在动手翻译时,本想把它译得尽量“上口”些,然而结果却距离这个理想很远。主要的原因自然是本人能力不逮,可是原作有意识地充分使用十六七世纪的语言这个意图,也为翻译工作造成了些困难。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译者在不致损害原作的前提下,曾在个别地方作了些字面上的改动。此译本出版于一九五六年七月,原名《莎士比亚故事集》。次年又重印了一版,在书名上加了“戏剧”二字,以免误会为莎士比亚写的或关于他的故事。译者诚恳地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指正,以便日后把它进一步修改得流畅些。

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参考了朱生豪的那套较完整的译本,个别地方曾参照了曹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日本坪内逍遥的译文。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原剧,全书篇目及人物均采用朱译的译名。一九七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朱译新校本对原译专用名词的音译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动。我们也根据新校本重新统一了一下。

本书采用了九幅英国著名绘画大师约翰·吉尔勃特等人的生动逼真的插图,它们具有极高的欣赏性和收藏价值。

原作者在《序言》一开头就指出,这部作品是作为年轻读者研究莎剧原作的初阶而写的。这当然也是中译本的旨趣所在。

萧 乾

一九七八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大拇指小学语文拓展读本)/大拇指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萧乾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61600
开本 32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9
出版时间 2004-07-01
首版时间 2004-07-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小学生(5-1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33
丛书名
印张 9.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3: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