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杜甫/立于文化之巅的巨人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的编写,主要是希望对杜甫这样一位唐代伟大诗人的一生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探索这位伟大诗人的曲折成长道路,以及他的独特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位诗人,了解他的成就、个性与生活,了解属于他的那一个时代。写这部书,力求根据历史资料的真实,实事求是地对杜甫一生在立志修身、爱国忧民、自我奋斗、诗歌的开拓创新等诸多方面,作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进行整理、归纳、评价,以给人一些启迪。

内容推荐

在中华民族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往今来曾诞生过无数杰出人才,他们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灿若夜空繁星,但以对中华文化产生巨人般的影响而论,却是只有屈指可数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人,可立于巅峰。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他们,中华五千的文明史该是多么遗憾!正是因为他们的曾经存在,才使得中国古代文化鲜活亮丽起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是中华文化的奠基石之一。他们以非凡的人生实践和杰出的文化功绩,长久地影响着中国历史 。

目录

前 言/1

第一章:未坠素业 /1

1、孤苦的身世

2、观黄金族谱,承先祖遗风

3、观剑器舞,怀理想主义色彩

4、发扬苦学精神

5、行万里路胜于读万卷书

6、寻访历史遗迹

7、坦然对待科考成败

8、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成果并超越之

9、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朋友

第二章:长安十载/43

1、诗酒人生,浪漫气息

2、不畏权势,揭露“选贤”真相

3、出淤泥而不染

4、献三大礼赋,名动京城

5、以人道主义胸怀谴责不义战争

6、经历大饥荒,以诗自我怜悯

7、坚持正义,不做与百姓为敌的官

8、文章千古事,富贵如浮云

第三章:安史之乱/75

1、谴责战争屠杀行径

2、舍富贵而保节操,保持高尚的气节

3、忠谏人生,虽死不辞

4、关心民瘼,反映民生疾苦

5、虽遭贬谪但忧君之心依旧

6、浓厚的亲情

7、鞭挞不合理兵役

8、远离皇帝,走向人民

第四章:客居陇右/109

1、热爱自然,返璞归真

2、反对不平等的和亲

3、忧心少数民族人民,倡导民族平等

4、不畏穷困,居人杰地灵处砥砺其志

5、突破前人,勇于创新

第五章:成都草堂/129

1、苦心创建草堂,为后世纪念

2、学习民歌,创作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诗歌

3、与邻人相处和睦,不摆名士派头

4、浓厚的宗教情怀

5、兼爱天下的博爱胸怀

6、积极参与地方政治

7、为战乱结束而放声高歌

8、出于国家利益,敢于批评挚友

9、再入幕府,为平定巴蜀出谋划策

10、辞别幕府

第六章:羁旅夔州/167

1、乱世飘零,忧生意识更为强烈

2、老而尤倔,虽老而不屈服命运

3、斧正地方风土恶俗

4、秋天的深沉感伤

5、与知己相互唱和,忧国忧民

6、重视农事,救济百姓

7、对外来文化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

8、浓厚的故土情怀

9、挥洒自如,铅华洗净见真淳

第七章:漂泊两湖/201

1、辗转漂泊,日暮途穷

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乱世遇知音,英雄相惜

4、走进人民,走向彷徨

5、舟中疾书,魂逝异乡

第八章:精神世界与文学成就/221

1、勇于面对苦难

2、内心具有强烈的巨人意识

3、活得真实,表里如一

4、超越财富与权力,探寻生命的真谛

5、思想体系坚实,和谐统一

6、苦吟精神,诗歌字字皆金

7、诗歌中有着浓郁的宇宙感

8、沉郁顿挫、铿锵凝重

9、诗歌不乏浪漫主义色彩

10、包罗万象,使诗歌成为诗史

11、以文学来塑造民族精神,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12、博采众长,取长补短

13、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试读章节

1、孤苦的身世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的瑶家湾。这里距离东都洛阳仅一百四十里地,如果乘坐马车等交通工具,或是沿着门前的洛水乘船,到洛阳也只是一天左右的路程。在这个距离范围内,已经很能感受到盛唐大都市洛阳的巨大的经济与文化的辐射能量了。所以,杜甫出生地虽然四周环山,并不闭塞。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们,大都对洛阳这个繁荣富丽的大都市并不陌生,充满了由衷的向往与羡慕,巩县的商人巨贾们常搭着客船往来于洛阳与乡村之间。这样,洛阳的信息也就源源不断地带到了瑶家湾这个小山村里。

杜甫出生的地方,是很特别的。这里山虽不高,但它属于秦岭的余脉,所以山势还是很有些气魄的。这里还位于黄河的岸边,滔滔黄河水就从杜甫家乡流过。古老的黄河,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哺育了黄河两岸数千年来的文化。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与黄河,似乎都是孕育文化巨人的河流,在长江沿岸,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苏东坡,都是长江文明的产儿,是浪漫或隐逸的。而黄河文明所孕育出的司马迁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这大约也与长江、黄河文明的不同特质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杜甫出生之地山环水绕,风景秀丽,村前有洛水与泗水交汇流过。村中有座笔架山,形似笔尖,山前还有一个砚池窝。这些都仿佛是上苍有意为杜甫所设置的,好让他生下来之后就舞弄这些神奇之物。用如椽巨笔来谱写人间的沧桑。民间传说杜甫是天上的文皇典吏下凡,大概就是如此得来的。

关于杜甫的身世,当地流传有种种神奇的传说,但杜甫真实的人生却并不幸运。杜甫刚刚才三四岁,还正在母亲怀里享受童年欢乐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上天突然很残忍地将人间最疼爱他的母亲带走了。杜甫的生活陷入了异常孤苦的境地。

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外做县令之类的小官,很少回家,小杜甫于是感到更加的孤独。杜闲倒是很疼爱杜甫,为了有人在家照顾杜甫,于是又娶了一个妻子,希望这个继母在家照看杜甫,但事与愿违,继母待杜甫很不好,后来她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待杜甫就更加淡漠了,连杜甫和弟弟妹妹们吃的饭食也不一样。好在杜甫对粗糙的饭食也不在意,只是继母对他的淡漠令他更加感到孤独,平时就更寡言少语了,有时一天也难得说上一两句话。由于母亲去世得早,缺少母爱,在性格上有几分孤僻是很自然的,所以也没有人去管杜甫的闲事。杜甫只是在他的二姑母回家探亲的时候,脸上才露出少见难得的灿烂笑容来。

杜甫的母亲去世之后,惟有二姑母能够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解除他幼小心灵里的孤独。

杜甫的二姑母住在洛阳建春门内仁凤里。每次二姑母从洛阳回来,总要给杜甫带来很多好吃的东西,还给他讲大都市里的很多新鲜事,壮观的城墙、金碧辉煌的皇宫、繁华富丽的街市、琳琅满目的吃食玩具商品、跳剑器舞的胡女、形形色色甚至不同肤色的人……生活在乡村里的杜甫,对洛阳这个神奇而美丽的大都市非常的向往,常缠着姑母问这问那,都是关于洛阳的情景。每次二姑母要回洛阳时,杜甫都非常舍不得她走,常跟着二姑母一直走到村子的尽头,恋恋不舍地望着二姑母所乘坐的马车走远,这才回到家中。

后来,杜甫被二姑母接到了洛阳的家里读书。二姑母非常疼爱聪明伶俐的杜甫,像亲生母亲一样担负起了养育杜甫的责任。

母亲去世、寄人篱下,这虽然是一件很沉痛和不幸的事情,但由于有身在洛阳的二姑母的悉心照顾,小杜甫尝到了人间的一些快乐与幸福。他受到创伤的心灵很快就恢复过来,变得活泼。特别是二姑母将他从偏僻的小山村带到了极为繁华的东都洛阳,使小小年纪的杜甫眼界大开。当时的洛阳是唐王朝的东都,是唐王朝的第二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人烟繁庶,富甲天下,远甚长安,为唐第一大都市。关中一遇灾荒,唐朝的皇帝往往就率领王臣从长安移驾洛阳,因此,洛阳城内到处都有王公大臣们的宅院。杜甫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成长,比在狭小闭塞的小山村里,实在有天壤之别。这使杜甫内心里对二姑母无限感激,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姑母。

二姑母事事为人,心地善良无私。有一回,杜甫和姑母的儿子同时染上了疫疾。二姑母四处奔波,想尽一切办法去弄来药,又忙着在家煎药,伺候杜甫和她的孩子喝下。杜甫看着二姑母美丽的脸庞很快消瘦下去,心里很是难过。每次弄来的药姑母总是先让杜甫喝,剩下的才让儿子喝。当然,这些事情二姑母都是瞒着杜甫做的。这样,杜甫因为得到了更多的关照,病重的他反而活了下来,而姑母自己亲生儿子的病却日益沉重,最后竟死了。当时,二姑母并没有将这些隐秘的内情告诉杜甫,而是独自承受着这分巨痛。

长大后,杜甫才知道在他病重期问,姑母为了救他而牺牲了自己的儿子,心里非常沉重。这样舍己救人的恩德,杜甫只在史料典籍里见过。没想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他觉得对不起姑母,姑母失去爱子,他要像亲儿子一样的去爱她,报答她的恩德,使她虽然失去了爱子,还能享受到儿子带给她的安慰。

然而,待到杜甫刚刚有能力去供养姑母的时候,姑母就去世了,对于杜甫来说这是个不亚于母亲去世的沉痛打击。姑母死后,杜甫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在二姑母的坟上为她树碑立传,并篆刻了墓志铭以记其德。还特地为她服丧守孝,形同亲生儿子。

当时的人们对杜甫的行为都非常感动,纷纷称赞他的美德,杜甫哭着答道:“并非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报答姑母的恩德。当我年幼卧病在床时,姑母的儿子也病在床。我姑母问女巫,女巫说睡在屋子的东南方向吉利,姑母于是将她儿子睡的地方挪出来安顿我,我活了下来,而姑母的儿子却死了。还有,当时姑母家穷,买不起多的药,大多数药都用来救我了,而她自己的亲生儿子竟然得不到药的救治,结果因缺药而死了。这些事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姑母对我比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还好啊。”想到姑母之死,杜甫悲痛万分,情到深处无一字,竟无语凝咽,在墓志铭的最后写道:“铭而不韵,盖情至无文。其词日:呜呼,有唐义姑,京兆杜氏之墓。”其情悲切,如伤考妣,足见杜甫对二姑母的感恩戴德之心。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杜甫就是这样知恩图报的人。对于别人的恩惠,他总是怀着无限的感激之情,并在将来以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形式给予厚报。特别是对于亲情,更是终身都念念不忘。这样忠厚而贤德的品质,也是由于从小受到了母亲、姑母等人对他无私疼爱的影响。

P3-7

序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这一千古名句,是古今多少贤者的共同理想与追求,激发了多少仁人志士的凌云壮志!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中,像杜甫这样具有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并得到人们普遍承认的爱国忧民的诗人寥寥无几。杜甫作为历史上最同情人民的诗人之一而铭记在人民的记忆中,历史的记忆中。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而且被后世称为“诗圣”,决非偶然的运气和历史对他的偏爱,而是他一生勤勉朴实,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艰难中上下求索的结果。他的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他的放弃统治阶级的观点而主动接近人民;他的对国家治理方面的杰出思想;他的令万世景仰的人格魅力;他在诗歌上的继承与创新以及为后世现实主义诗歌所开创的道路……所有这一切,都使他成为一颗文化的巨星,而且更加是中世纪里一盏维护社会正义,使社会朝着光明的方向迈进的明灯。

在诗歌的创作上,杜甫运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并充分展示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榜样。他在诗歌艺术上做出了种种有益的探索和变革,为后世诗歌创作树立了典范与样板。如在语言上的特色,大量采用俗语等,就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增强了诗歌的亲切感,并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另外,杜甫在诗歌语言的锤炼上也是很费心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表明杜甫在艺术方面的艰苦努力和卓越探索。杜甫诗歌中警句奇句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杜甫的诗歌除了追求卓越之外,而且显得很稳当,很沉重,有分量,绝无飘渺之感,这是很难得的。

除诗歌外,杜甫在从一个很普通的人成长为一位伟大的人民诗人这一过程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妨在此略做讨论。

其一是杜甫在思想上接近人民所进行的艰难求索与转换。杜甫出身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阶级家庭,享有种种特权,这个阶层的人要变成一个同情人民苦难和书写人民苦难的人,需要完成一个精神上的痛苦涅檗。杜甫之所以能完成这种重要角色的转变,在于他能常反思自己的思想。经过许多年的对自己思想上的反省与探索,终于从感情上完成了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转变,这使他与官场分道扬镳。此后,他在精神上、行为上与百姓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了。他从此脱胎换骨,真正走上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道路。这种反省与转变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意志力和精神上的痛苦,杜甫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

其二是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承传上。杜甫是自屈原以后的又一位伟大人物,是历代爱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偶像。由于屈原生活的时代所限,他缺乏杜甫那么广阔的社会视野,没有来得及对爱国主义进行种种阐释,而杜甫则以他自身的复杂经历更加清晰地展示了爱国主义思想的精髓,能给人更加深刻的启迪。因此可以说,屈原的爱国精神在杜甫那里得到了阐发。如果说屈原是爱国主义这一民族精神体系中的奠基石之一,那么杜甫则是这一体系上的巨厦。长期以来,杜甫的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对中国的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构建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世的人民都以杜甫的爱国诗篇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榜样教材,这些诗篇中的爱国精神渗透到了历代知识分子的灵魂。特别是在国家衰亡,战争频繁的时候,这种爱国主义的传承就更加明显。

其三是杜甫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杜甫的忧患是深广的。他常常“百忧复相袭”,“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独立万端忧”。他既忧人民的疾苦,“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又忧国家的命运,“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这种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正是历代知识分子在历史风云或大劫难面前表现出积极的忧患意识的动因。而且杜甫是一个具有社会良知。为时代的不幸而忧患,因忧患而产生批判意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忧患感的人很多,但要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或者采取某种方式去表达忧患干预社会,却不是人人能做到的。而杜甫不但敏锐地感知到了社会的危机,还敢于为自己所维护的道德原则、价值观念、人生理想和政治模式挺身而出,即使面对强大的压力也毫无畏惧。这反映了他的崇高修养和“位卑未敢忘忧国”可贵品质。

其四是杜甫敢于抗争的伟岸个性。杜甫一生与命运的抗争,与统治者的抗争,较多地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在行为上则体现的地方并不是很多。如杜甫辞官不就等,表明他是那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过去有很多人认为,杜甫一味对君主“愚忠”,以为他在统治者面前总是讨好式的歌功颂德,这其实是以偏概全,或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事实上,他讨好统治者,是短时期内迫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愿望的一种调和与妥协。一旦被压制得太久。看透了统治者的真面目,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他便再也不愿这样,于是他高昂起了头颅,以自己的前途命运为代价。勇敢地向统治者的权威挑战,拒不屈就。可见杜甫的骨头是很坚硬的。

再来看杜甫的诗歌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灵魂在于杜甫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其思想性深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以诗歌表达对人民的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不仅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达了人民的要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既是对现实的生动概括,敲响唐王朝阶级对立日趋严重的警钟,又形象地揭露了数千年来封建剥削制度的本质特征。杜甫不仅看到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而且指出了统治者解决这一社会贫富对立问题的办法:“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杜甫既书写了劳动人民的痛苦与灾难,也为统治者们解决劳动人民的苦难开出了一剂良药,这也是救世的良药。

二是杜甫对祖国怀有着无比的深情。从“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些诗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不但他自己如此,而且他还要求朋友们能“临危莫爱身”,他的诗歌渗透着高尚而激越的爱国热情。杜甫的喜怒哀乐可以说是与国家命运的盛衰起伏紧密相连的。当国家危难的时候,他创作《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创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凡是与当时国家命运有关的政治、军事等重大事件,都可以在杜诗里找到反映,如《三吏》、《三别》、《丽人行》等。这些爱国诗篇反映了国家所遭受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人民在这些灾难中的阵痛,而统治者却依然荒淫无度。诗人一身正气,对国家命运有一种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对人民、对国家拥有一片真诚。他虽仕途多舛,一生不达,却“物性莫夺”,始终不渝地保持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时时刻刻关注着朝廷的决策,关注着朝廷平乱的事情。他虽然一生都在漂泊途中,但仍然不失对国家的深情,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

其三是杜甫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有着强烈的憎恨。“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可见对统治者中腐朽之群的切齿痛恨。杜甫诗歌的讽刺面非常广,也无论对象是谁。他的《兵车行》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唐玄宗,《丽人行》则直接揭露唐玄宗的宠妃,表明了杜甫对统治者的毫不留情的愤怒。

其四是对战争怀有的正义态度。杜甫对于战争有着很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从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出发,得出了战争要力避杀伐的思想。杜甫对于战争态度的这一人道主义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体现。先秦儒家思想对于战争强调“攻伐救守,仁义为本”、“厚生利用,无伤为仁”。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就很好地反映了儒家的战争伦理观,可谓对先秦儒家战争态度的经典概括与继承。而自从儒家思想在封建时代确立统治地位以来,民间百姓已经深受熏陶,深深地熔铸在了人民的血脉和精神之中。因此,人民对于战争的态度亦与杜甫相同,杜甫以儒家思想的人道情怀来谴责战争,获得了人民的广泛认同。他用人道主义思想来谴责战争,是他能够获得民心的重要因素之一。

马克思评价《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曾经说过:“英国十九世纪一流的小说家所创作的杰出作品,使当时和后世的人们从他们的作品里所看到的社会与政治的真理往往比其他一些同时代的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那里所了解到的要深刻得多,也真实和丰富得多。”同样,透过杜甫的伟大诗篇,对安史之乱前后统治者穷兵黩武和荒淫无道的统治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了解,也比被统治者所美化和篡改了的史书上所了解到的要深刻得多,清楚得多。

有感如此,著写《立于文化之巅的巨人——杜甫》一书,主要是希望对杜甫这样一位唐代伟大诗人的一生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探索这位伟大诗人的曲折成长道路,以及他的独特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位诗人,了解他的成就、个性与生活,了解属于他的那一个时代。写这部书,力求根据历史资料的真实,实事求是地对杜甫一生在立志修身、爱国忧民、自我奋斗、诗歌的开拓创新等诸多方面,作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进行整理、归纳、评价,以给人一些启迪。

刘春

2006年12月

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杜甫/立于文化之巅的巨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昆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409004
开本 32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8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4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