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汉水文化探源(一位河流守望者的文学手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展现三千里汉水文化风情,探寻中华文明源流的博客随笔。本书收录了作家王雄新浪“汉水文化”博客中的54篇博文随笔和250多条网友跟贴。作者通过河流文化寻觅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探索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流行的博客写作手法运用于学术随笔创作,从挖掘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以博主与网友互动的形式,对汉水之源、汉民族之源、汉文化之源进行了深入溯寻;对汉水文化的源流性、多元性、包容性和传承性特征,进行了深刻阐述。

内容推荐

本书将流行的博客写作手法运用于文学随笔写作,从挖掘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以作者与网友互动的形式,对汉水之源,汉民族之源、汉文化之源进行了深入溯寻;对汉水文化的源流性、多元性,包容性和传承性特征,进行了深刻阐述。全书立意新颖,内容翔实,叙述通俗。语言活泼。文化内涵深厚,充满阅读快感。对广大从事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生态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对历史文化的爱好者、博客写作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书各章节内容在新浪博客推出后,许多网站、论坛和博客圈子纷纷加以推荐,吸引众多网友参与跟帖,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和专家学者的好评。

目录

序/1

第一章 一条神奇秀美的河流/1

汉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3

膜拜人类生命之源/7

人类是先有洞穴,还是先有房子/11

仓颉汉水造字/15

汉江你需要改名吗/20

“汉”字的文化轨迹/24

韩国人也要过端午节吗/29

汉字与韩国文化渊源/33

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37

“牛郎织女”的银河/42

以水为师的哲学启蒙/47

第二章 触摸母亲跳动的脉搏/53

会馆,时代的文化符号/55

民居,情感深处的家园/60

号子,历史高亢的旋律/65

码头,石条垒砌的坐标/69

民俗,文化基因的传承/74

纤夫,背着灵魂去上路/79

移民,人类寻梦的漂移/83

古钱,天圆地方的记忆/89

庙宇,供着俺心中的神/94

民歌,郎在对门唱的歌/99

银楼,真金白银的印记/104

地名,流域学文化史稿/109

第三章 河水泛着阳光的色彩/115

得道成精/117

中国神话的源头/123

楚文化的瑰丽天空/127

土楼里的客家人/132

襄阳腔:广阔的戏曲天地/137

京剧源于襄阳腔吗/141

秦文化与西汉水/145

巴文化与“陕南汉水说”/150

水煮三国文化/155

三星堆文化的走向/160

古华夏的奥秘/165

第四章 风儿吹开母亲的衣裙/171

鬼谷子:一个智与谋的隐士/173

屈原:大江悲歌的风骨/177

李固:让毛泽东难忘的人/181

张骞:汉水走出的首任“外长”/185

张衡:“地动仪”的千古之谜/189

蔡伦:世界“造纸之父”/193

张仲景:中医学宝库奠基人/198

诸葛亮:襄阳与南阳之争/203

孟浩然:情归故里襄阳诗/208

米芾:管领风骚米书法/213

第五章 我想与女神有个约会/217

一脉相承的汉水情结/219

我想与女神有个约会/224

汉水生态的忧思/229

寄死窑:陋习还是厚葬/234

道不尽的历史文化名城/239

声音传递是一个过程/244

走出华夏文明的原点——关于“汉水文化”的N个结论/249

我要让汉水在博客上流淌(代后记)/254

试读章节

膜拜人类生命之源

昨日,北京的一哥们儿打来电话,让我帮他弄一枚恐龙蛋化石。我说,哥们儿,我从哪儿给你弄这宝贝疙瘩呀?哥们儿在电话里一阵大笑后说,你就别装了,谁不知你曾到过郧县青龙山亲自考察过,还写过《青龙山恐龙之谜》的长篇报告文学呢。我说,这都七八年了,你咋想起这码事了?哥们儿挺直率地说,我看了《人民日报》(笔者注:2006年12月18日题为《走私化石还能追回吗》的报道)才知这东西挺珍贵的。我与哥们儿在电话里逗了一会儿乐,告诉他,我见过成千上万的恐龙蛋化石,可没有一枚属于我的。

那是1998年夏天。就在湖北郧县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刚发现不久,我特地赶到汉水之滨的郧县采访。青龙山恐龙化石群之所以被称之为“世界第一恐龙蛋化石群”,除了其数量多密度大以外,还有两项独特的价值。其一,在恐龙蛋化石发现地不远处曾发现过恐龙骨骼化石和古猿人头盖骨,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期以来,科学家无法解释:为什么在恐龙骨骼化石的发现地难以寻找到恐龙蛋化石?其二,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分布非常奇特而有序,呈环形发散状,占地约30亩,一块很小的地方竟然堆积着1万多枚恐龙蛋。

采访专家得知,1989年和1990年,在距青龙山不远处的青曲镇曾先后出土了2件古人类头骨化石,距今约150万~180万年以上,被命名为“郧县人”。郧县猿人的年代明显早于50万前的北京猿人和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郧县人”的发现表明,人类有可能诞生于亚洲,长江流域、汉水流域可能就是人类的诞生地。可以猜测,人类文明可能发端于汉水流域。“郧县人”为汉水流域历史文化奠定了重要的考古学和人类学基础。

我曾看过一部国产科教电影,名为《中国古人》。在这部电影里,一幅幅油画和模型,生动而有趣地描绘着古猿怎样变成人的过程。远在一两千万年以前,人类的远祖——古猿,它们满身是毛,成群地生活在树上。由于大自然的沧桑巨变,古猿从树上来到地面,开始使用天然“工具”,从事萌芽状态的“劳动”,使手脚进一部分化,渐渐直立行走。以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进行真正的劳动,并且产生了语言,形成了人类所特有的自觉的能动性,这就是现在的人类。

马克思曾指出,地理环境是人类的无机身体和自然存在,是孕育人成长和制约人活动的舞台和地平线。显然,世界上各种文化都会深深地打上地理环境的烙印。人类的生存需要适合的温度、水源、日照和食物等物质条件,因此,地球上人类的出现,最早几乎无例外地都在温度适宜、特产丰富、依山傍水的河谷地带,也就是大河的流域内,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现在有充分的考古出土文物和文献证明,汉水流域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源地和摇篮之一。

汉水流域的上中游地区,从地质学上看处在被称为扬子海台地北缘地带,属于中温带常温性气候区的混交林带的山地台地,不同于长江源头的冰川和黄河源头的冻土带。这里有着众多的泉溪与瀑布,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汉水的下游则是广袤的江汉平原,即古代所说的云梦泽地带,土地肥沃,雨量充足,丰衣足食。汉水流域特殊的地貌和地理环境,甚至不需要与外部区域联系,早期人类就可以在这里自由地生存和繁衍。

我当年在郧县青龙山采访时曾看到,那一片隆起的梁山和其他一些山岭的夹层,随处可见海生贝类和植物化石。乡亲们自豪地说,我们这里曾经是大海。随着蕨类、贝类、三叶虫、剑齿虎和恐龙等古生物化石在汉水上中游地区的相继发现,这里的地质变化和在古代生物繁盛的美丽景象一一展现于世人的面前。它表明,汉水流域在经过由陆地到海洋,由海洋到陆地黑暗和混沌的反复变迁,留下了由“天地茫茫无一人”到“人类起源于汉江”的历史进化痕迹。汉水流域还分布着众多的旧石器、新石器文化遗址,例如汉中地区的李家村、梁山龙冈,安康地区的柏树岭,湖北郧县恐龙化石群、枣阳雕龙碑原始氏族公社、襄阳真武山两周古文化等多处遗址。这些都证明,在数十万年前至六七千年前,汉水流域就已有人类生息。

我们知道,为造就生命,太阳燃烧了50亿年,用它苛刻的条件一次次考验着九大行星。在耐心的等待中,地球日渐显出它的完美。我们看到,宇宙,一个伟大物质演化的史诗,它以一个没有知觉的物质系统,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它的生物。

人类文明的源头,就我们现在所知主要有三个:这就是古希腊罗马文明、埃及文明和中国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乃西方文明之源头,埃及文明和中国文明是东方文明的始祖,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三种文明不断融合和演化的过程。

那么人类的始祖是谁呢?也许直到今天,我们也无法真正探明人类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人类是古猿进化而来的吗?人类是从海里来的吗?人类是从天而降的吗?……种种假说和设想,真伪莫辨。人类的起源已经与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及生命的起源并称为四大起源之谜。而这四大起源之谜,互相交错,关系密切。

不管人类的始祖是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水是生命之源。古文明均产生于水源边,之后人类才以高原的人工池泊、水井为水源,以此定居、农耕、游牧。这都说明水源的重要性。汉水繁衍了人类,是汉水给了人类的生命之源。我不能说,人类产生的源地只有一个,但我可以说,汉水是人类产生的重要源地。

报载,在当今地球上13亿立方公里的水资源中,只有约3000万立方公里为淡水,且淡水的分布极不均衡,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缺水危机。防止地下水资源污染也已提上议事日程。2006年3月21日,各国有关部长在荷兰的海牙举行了“世界水论坛”,就水资源分布不合理、保护地下水源等问题进行协调。专家预计,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人口的快速膨胀,人类对水资源的争夺也日益加剧。有专家预言,水资源将成为本世纪人类大规模战争的主要导火索。

水是地球的血液。膜拜人类生命之源,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也是对水的珍爱与膜拜。

2006年12月26日P7-P9

序言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范围的文化研究一直在持续高涨,而且势头愈加强劲,那是因为在文化研究的学术思潮之下,涌动着更为深刻、剧烈的时代震荡。

从D.贝尔(Daniel Bell)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试图为资本主义的双重羁绊做出解释,到F.詹姆逊(Fredric Jameson)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提出,“文化研究”已经开始在国际学术界名列榜首。继而,E.W.萨义德(Edward.W.Said)《文化与帝国主义》的问世与亨廷顿·塞缪尔(Huntington Samnel)的《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的粉墨登场,遂把文化问题推上国际政治的舞台。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试图凭借其现代文化的强势,向全球推行一种西方模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用文化占领的方式达成其以往运用其他手段不能实现的征服;而那些相对贫弱的民族在霸权主义兵临城下的紧急关头,唯一可以与之抗衡的,似乎也只剩下自己的民族文化。于是,在很多情况下,“文化”成了一个民族在时代风云中生死攸关的根基与命脉,成为一个国家在全球角逐中的能量与实力。

新世纪的到来,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催逼着人类文明再度转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凸显在文化研究的屏幕上。数百年来所向披靡的西方工业文明遭遇到生态问题的狙击,逐渐暴露出致命的弱点,而日趋衰微的东方民族传统文化则遭逢再度崛起的机遇,甚至有可能为地球人类摆脱生态困窘提供一份宝贵的精神资源。

由此看来,当代文化研究决不仅是文人雅士的一己之好,更不能看做日常生活中饭后茶余的絮语闲谈,实际上它已经成为由“国际政治”、“地球生态”、“民族命运”建构的三维坐标体系中一个焦灼闪动的亮点。

王雄先生的“汉水文化”研究,正是这样一个亮点。作者执著守望的这条河流,即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炎黄子孙独立支撑的文化精神,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自明的。《汉水文化探源——一位河流守望者的文学手记》一书的出版,为当前方兴未艾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卓尔不凡的个案。

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反复强调的这样一个观点,“其实,无论是‘黄色文明’还是‘蓝色文明’,都是‘水’的文明。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源泉,水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金光大道。”作者有意扬弃了早年《河殇》一书中宣扬的“蓝色文明”(西方文明)与“黄色文明”(中华文明)截然对立的简单立场,更纠正了盲目崇拜西方文明、褒“蓝”贬“黄”的民族自卑心理,毅然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看做人类整体文明中弥足珍贵的源泉之一,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确立了中国文化的不可忽略的战略地位。继而,作者把汉水文化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把汉水文化看做“水文化”的典型,并以老子关于“水有三性”——“利万物”、“善下之”、“柔弱而攻坚”——作为水文化的哲学精神。如果将这种“水的精神”放置到当今国际政治与生态运动的舞台上,对于精神迷茫的现代人该是一种富有心灵启迪的大智慧。

至于对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深入探讨,作者在本书中强调了一个语惊四座的论题:“汉水文化是汉文化的发展源头,而汉文化则是中国当代文学及一切文化发展的本源和母体”,“尽管作为河流文化的汉水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同属一类,但从时间上具有的一个相对明确的下限来看,汉水文化却明显地早于后者”。“人类有可能诞生于亚洲,长江流域、汉水流域可能就是人类的诞生地,人类文明可能发端于汉水流域。”应该说这是一个特别严肃而重大的学术论题,尽管作者以及作者的同道们提供了许多地质学、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方面的根据,由于我自己欠缺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难于对这一论断表示明确的支持或拒纳。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本书对于“汉水文化”的考察、采集、描述、论证,从对“汉水”、“汉人”、“汉语”、“汉字”、“汉朝”、“汉族”、“汉赋”、“汉剧”的考据,到对汉水流域的经济模式、生产活动、风土人情、民俗节庆、宗教礼仪、道德传承、民间艺术、历史名人的发掘展示,显然是独具慧眼、异彩纷呈的。加上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些学理性的文字全都灌注进生命的气息,读来时觉秘响旁通、趣味横生,使人从中深深体味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

本书的体例也明显与众不同,作者一反学术著作的惯常格局,将自己在互联网上开设的“汉水文化博客”原汁原味地复制到纸本印刷中来,开拓了学术论著的新路子。我自己的电脑操作技术尚在及格水平之下,对于这种写作方式只能算一个局外旁观者。从旁观的角度,我觉得王雄先生开设的这个“汉水文化博客”,倒像是他在书中写到的汉水文化中的“码头”和“会馆”,研究“码头文化”的“博客”成了“文化码头”;书写“会馆文化”的“博客”,竞也成了团结会聚一拔地域文化研究者的“会馆”!阅读中更令人振奋的是,书中博主的“领唱”与网友们的“跟帖”,其围绕“汉水文化”的探讨、论争、辩驳、折冲,此起彼伏,此呼彼应。众声喧哗,群情互动,与本书中津津乐道的“汉水号子”倒很有些相像:“号子的神奇力量在于,它能将人的能量慢性地聚起来,却又突发性地耗散。在这个过程中,奇迹般地完成了人们出乎意料的托举和拉拽。一个领号人缓慢地吟,一群人迟迟地和,旋律节奏渐渐加快,逐渐推向高潮,终于形成了摧枯拉朽般的力量。”不过,这种别开生面的“学术船夫”们的“号子”,也会让我感到其灵动有时会失之谨严,率性而失之于稀疏,平易间有时也会略显拖沓,因为这毕竟是一种探索中的尝试。

关于王雄先生,直到我着手撰写这篇序言时,我与他尚未谋得一面,只是在不久以前,通过我们共同的朋友赖国清、王舟波建立了通讯联系,但在冥冥之中我与他似乎有些缘分。王雄先生早年生活在湖北洪湖岸边,大约即古人所谓“云梦古泽”,后来在苏州求学,再后来到郑州铁路局供职;而我的青年时代也曾在湖北省的天(门)、汉(川)、沔(阳)三县交界处的汉水之滨度过一段艰难时光,后来在郑州铁路局工作10年,如今落脚苏州教书谋生。我们栖息过的生存空间如此相似,遂拉近了我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感谢王雄先生的汉水文化研究,使我又回忆起久违的汉水。大约40年前,我也曾在汉水之滨的旷野上久久地徘徊怅望:高天流云,浩波逝远,隔岸林木如黛,江上帆影似鸥,它那宏阔、清丽的身姿已潜藏在我的意识深处。据本书披露,与我们国土上绝大多数江河一样,古朴、淳厚、丰盈、优美的汉水已经今非昔比,也已经陷入世界性的生态危机中,日渐呈现出颓败、枯萎的景象。因而,王雄先生的守望,就不能不流露出几分掩饰不住的焦虑和郁闷,以及更多的对于往昔岁月的追忆与惋伤。他的这些情绪也充分表现在他的以汉水文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三部曲中,《金匮银楼》、《传世古》、《阴阳碑》用生动形象的笔触,为汉水文化描绘了一幅内涵丰蕴的历史长卷。在我看来,王雄先生的文学创作与文化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他的小说创作是扎扎实实地建立在他的文化研究基础上的,而他的文化研究又萌发于他的文学情怀与诗意灵性之中,这使得他的创作拥有了丰盈的文化底蕴,他的研究又充满了灵动的创造精神。这恰恰印证了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的一项原理:1+1不一定总是等于2,有时也是可以等于11或12的,多出的部分就是主体的心灵创造。所以,我建议,人们在研读他的这本学术著作时,也不妨翻阅一下他的小说作品。

文化是条河,传统是条河,岁月是条河,人生也是一条河。王雄先生对于他的这条河流的守望,既是对于我们传统文化根基的守护,也是对于我们民族精神天空的祈望,同时也是对于他自己人生岁月的寄托。在当前这个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时代,人们都在狂欢般地消费(消耗地球与浪费生命),很少有人愿意守护些什么、眺望些什么。岂不知,守望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种精神的价值,甚至也是一种幸福,一种心灵深处的幸福。

何况,守望的又是这样的一条河流!

鲁枢元

丁亥仲春·姑苏城外

后记

我要让汉水在博客上流淌

一位朋友对我说,他开博几个月,点击量过了20万,让我无论如何去看看。我找到了他的博客,原来是一个大杂烩。文章全是转帖,而转帖的选择标准就是“奇”与“性”。每个转帖后面的跟帖都是一大串的“爽”、“顶”、“呜啦呜啦”,叫唤声一片。尽管人气挺旺,十分热闹,但我不喜欢。好长时间,我对博客都是采取拒绝的态度。热心的朋友主动帮我将博客页面设计好,挂在网上半年多,我硬是一个字没写。开博很时髦,可我不想凑这个热闹。

2006年11月,我去北京参加中国作协七代会,许多朋友见面问:“开博了么?”与朋友分手时,几乎异口同声:“回去博客上见。”朋友建议道:“你不妨开一个‘汉水文化’的专题博客,一定很有价值。”是吗?博客竟然如此令人神往,如此悬乎?我对博客的态度,一下子认真起来。

我查阅了一下新浪博客点击量的排名,前百名几乎全被影视明星和社会名流所垄断。面对这种现状,仅用“名人效应”一词来解释,显然还不够。这些博主大都开博时间长,熟悉网民的阅读心理,文章注重可读性和针对性,适合网民的口味,这是很重要的。

流行博客,让许多人怦然心动,其中有赶时髦的,有倾诉心声的,也有凑热闹的。作为一个普通人,博客的意义也只是改变了一下记录生活的方式,没有什么别的企求。对于名人来说,博客的意义还在于,能够获得无数廉价的吹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虚荣心。我还查阅了一下名人博客的网友评论和留言,每条几个字或几行字,其内容可用八个字来形容:跟风羡慕,盲目叫好。显然,凑热闹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中国互联网协会的调查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我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1750万,其中活跃作者(平均每个月更新一次以上)接近770万。全球范围内,平均每个中文博客用户拥有约2.6个博客。由此来看,有数亿的网民在这个虚拟与现实的世界里,共同演奏着”多声部”的博客奏鸣曲。

许多专家认为,群体博客将博客的交流与传播效应进行了一次集中性的扩散,博客作者在同一个网络页面上提供信息,书写着共同的感受,同时在虚拟空间中形成了一个学习发展的共同体。这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家王晓渔则认为,目前有不少展览型博客,他们实际上只是沿袭而非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方式。比如某些娱乐明星的博客,其实是网络版“‘粉丝’见面会”;还比如一些作家的博客,基本是在连载作品,类似于网络版文集或个人主页。借用的是一种时尚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营销和广告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研究所一项关于博客的调查报告认为,目前在博客上最活跃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所谓的明星传媒人,对他们而言,博客不过是一种广告;而另外一种就是现实生活中比较内向、交往能力不强的人,他们将博客作为现实交流的替代和补充。

我开博客有点清高,很在乎其文化性。我轻看点击量,但也盼望着有更多的网友光临。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很快熟悉了博客的操作方法。 “汉水文化”在新浪网开博后,我迅速进入了博客的写作姿态。开博一周后,我就推出了主打产品:“汉水文化”札记。以学术随笔的形式,记录我对汉水文化研究与探索的收获和体会,试图让汉水在博客上流淌。我劲头十足,几乎每日一博。我的博客,不仅很快得到了一些网站和网友们的关注,而且也吸引了汉水沿岸的《襄樊晚报》、《十堰晚报》等多家报刊,它们多次转载或引用我的博客文章和观点,并因势利导地在报上组织读者进行讨论。

令人高兴的是,汉水文化很快成为“文化博客圈”乃“国学博客圈”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据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报告也显示,仅在新浪网博客群里以“汉水”字样注册的博客就达100多个。如汉水文化、汉水文化圈、汉水纤夫、汉水人家、汉水渔樵、汉水之源、汉水依然等等。这些博客有不少是专打“汉水文化”品牌的,也有的是借名于“汉水”,以图沾点汉水女神的仙气。

我在网络上结识了一个网名“拾穗者”的民间文化工作群体,这是一帮年轻人。他们经常利用节假目的休息时间,跋山涉水,沿着汉水一路寻访,寻找文化遗迹,访问文化老人,探讨民间文化。他们开展名为“拾穗者在行动”的活动,今年头两个月就有组织地行动了8次,抢拍了许多即将消失的古巷、古民居照片,还有残缺不全的码头。《中国国家地理》、《中华手工》、《今日湖北》、《民间文化》、《自然之友》、《南方周末》等报刊,都相继刊发过他们的成果。他们以寻访漳河古村为题,拍摄的DV作品《漳源纸事》,荣获第29届东京JVC录影节优秀作品奖。“拾穗者”也是我的忠实网友,与我一道,遥相呼应,为弘扬“汉水文化”不遗余力。

开博的日子是美好的。我没有名气,但我有文化,有智慧。我的许多网友,他们无私地钟情于我的每一篇文章,认真阅读,及时评点。每条留言和点评,少则几十字,多则几百字上千字。没有简单的附和和廉价的叫好,更多的是对我表述的观点进行补充,提出意见。这是一种丰厚的财富,是在学术圈里难以得到的。有一位名叫“戏说者”的网友,一直追踪着我的博客,激扬文字,评头论足,戏谑调侃皆成文章。跟帖1万余字,令我十分感动。我深感,与网友的交流和碰撞,是一种美好的享受过程。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这都很正常。或支持,或反驳,都会使你在认识上得到提升。同时,你也可以申述你的观点,争取理解,吸取营养,修正错误,也是很有意义的。

有网友问我:“开博客本就是放松心情,你一副夫子状,累不累呀?”有时候,我真希望将自己放松一些,将心里那些想说的话放在这个公共的空间。清爽的东西,让大家一起分享;焦心的事儿,让大家帮我分忧。但我担心控制不了自己,担心那些文字会伤害谁。因此,我放弃了,只是专心写学术随笔。尽管很难写,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当然,生活中的一切喜怒哀乐,稍不留神,也会留下痕迹。

科技的进步,拉近了人们的距离,网络让人们拆除了地域的界线。大家可以在这里共同分享世界文明成果,并且让各个方面的人都参与进来。博客以网络为载体,让人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个美妙无比的平台上。我认识到,博客的力量不可小视,一旦成为一种真正文化的力量,它不仅是启蒙和渗透我们的生活,必将是从头到脚地改变我们这个世界。

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讲,博客将极大地增加个人的社会资本。互联网尤其是博客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交往中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信息社会最重要的是信息。博客作为一种快捷方便的信息交换方式,无疑构建了新社会的强劲动力。我以为,博主在展示自我的同时,应该考虑给网友留下点什么,给社会贡献些什么。不能仅仅是猎奇或搞笑。

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从文明的演进来说,华夏民族的基层智慧和文化是非常深厚的,民间文化是文化发展进程的基座和支点,具有不可取代性,更不可忽视。博客的民间性特征,也应该是弘扬民间文化的便捷通道。我尝试将汉水民间文化摆上了博客,意在引起网友对华夏传统文化关注的同时,收获一些什么。广大网民身处民间文化的海洋里,最有发言权。有什么感悟,有什么发现,在这里,可以与专家学者互动,可以与爱好者交流,说说唱唱,何乐而不为?

新浪博客频道高级编辑高晓岩认为:“将来的博客世界里,真正引领风骚的还是学者,因为博客要想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毕竟还得靠内容的独特和思想的深度。”学者博客不仅是文化的百花园,也是学者的躬耕地,需要精心耕耘和细心呵护。学者博客应该注重特色,特别是讲究文字的含金量。将很学术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将很专业的东西,变得众星捧月,这是一门大学问。博客的意义就在于“博点东西”,这些东西要有文化,但又要让大家感兴趣。否则,这些东西就没有市场,没有人看,也就失去了博客的意义。

开博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看过一个资料,记者问比尔·盖茨为什么不写博客,比尔·盖茨回答道:“我曾经想过要写博客,但是我不想像有些人一样,开始写几篇,然后就不了了之。我一定要确定自己至少能坚持一年,这样才比较有意义。”我们应该能从这位了不起的人物的言语中读到一种我们需要的博客精神。这就是:坚持与坦诚!

虽然很少有明星承认,博客是别人代笔的,一位圈子里的人告诉我,因为现阶段“博客”已经成为增加明星亲和力与凝聚人气的一种方式,他会很热衷于为自己旗下的艺人开博客,如果艺人自己没时间写,就找“枪手”来代笔。巩俐不久前也在新浪网上开出自己的博客,她应该算是最诚实的一个,一开始就声明博客是由好友代笔的,但自己会定期抽空来看网友留言。

我以为,请人代笔博客,是对网友的欺骗,是对博客的亵渎。这个世界有些浮躁,互联网将大家网在了一起,不热闹是不行的。我以为,开博不应该仅仅是凑热闹,适当的热闹也未尝不可,但开博者要有平和的心态,要有闹中取静的本领。持之以恒,坦诚相待,既是博客精神,也是博客原则。

开博的收获是甜蜜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在编辑出版这本博客文集时,特地精心选择了一些优秀的网友跟帖,一同编入书中。我十分赞同。毫无疑问,这本书是我与网友们共同写作而成,是大伙的共同财富。

让我们携手共进,一路同行。

2007年3月5日于郑州

书评(媒体评论)

王雄先生对河流的守望,不能不流露出几分掩饰不住的焦虑和郁闷,以及更多的对于往昔岁月的追忆与惋伤。他的这些情绪也充分表现在他的以汉水文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三部曲中,《金匮银楼》、《传世古》、《阴阳碑》,用生动形象的笔触,为汉水文化描绘了一幅内涵丰蕴的历史长卷。在我看来,王雄先生的文学创作与文化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他的小说创作是扎扎实实地建立在他的文化研究基础上的,而他的文化研究又萌发于他的文学情怀与诗意灵性之中,这使得他的创作拥有了丰盈的文化底蕴,他的研究又充满了灵动的创造精神。

——著名文艺批评家苏州大学博导 鲁枢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汉水文化探源(一位河流守望者的文学手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76065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