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全译本)/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质朴、正直、刻苦、聪明、美丽的农村姑娘逼得走投无路,终于杀人的故事。故事开始于1884年,约翰和琼一心攀富,以改变家庭境遇,便让年方16岁的长女苔丝去认本家,一系列的悲剧就此展开……

内容推荐

故事开始于1884年,约翰偶然听说自己是德伯维尔望族仅存的直系后裔,便做起富贵梦。而德伯维尔这一姓氏却被一家本姓斯托克的暴发户冒认了。那家只剩下一个性情乖戾的瞎老太婆和一个纨绔子弟的儿子亚历克。约翰和琼一心攀富,以改变家庭境遇,便让年方16岁的长女苔丝去认本家,一系列的悲剧就此展开……

目录

一个纯洁女人的故事(译序) 

 第一时段 纯真少女

 第二时段 贞洁不再

 第三时段 重整旗鼓

 第四时段 春华秋实

 第五时段 饱尝艰辛

 第六时段 反复周折

 第七时段 收缘结果

试读章节

至于苔丝·德比菲尔德,可没那么容易就把这件事撇下,不再去思索。有好长一段时间,她提不起精神再跳舞,尽管她本来会有好多舞伴的;可是,啊!他们说起话来可不像那个陌生的青年谈吐那么优雅。直到太阳的光线把那陌生青年在山上远去的身影抹净了,她才摆脱了一时的怨尤,答应了要和她跳舞的舞伴的请求。

她和伙伴们一直待到黄昏,而且相当热情地投入了跳舞之中;不过,由于她还有些心不在焉,只是信步随节奏地跳着;当她看到那些被人追求到手的姑娘们的“柔软的折磨,辛辣的甜蜜,愉快的痛苦和惬意的懊丧”时,却想象不出她自己在那种情况下该是什么样子。为了拉着她的手跳上一曲快步舞,那些小伙子们争争吵吵,推推搡搡,让她觉得开心——如此而已;而在他们闹得太凶时,她还责怪他们呢。

她本可以待得更晚些的,但又想起了刚才她父亲那副模样和做派,便放心不下,不知他此刻变成了什么样子,于是立刻离开了舞场,快步向村头她父母的草房走去。

当离家还有好几十步的时候,与她刚刚离开的地方节奏不同的声响,传到她的耳朵中;这声响她很熟悉——太熟悉了。是从她家里传出来的一系列的有规律的砰砰声,那是一个摇篮猛烈碰撞石头地面发出来的,随着摇篮的晃动,一个妇女的声音随着节拍,合着一支节奏明快有力的源自匈牙利舞曲的调子,哼唱着最喜爱的小曲《花斑牛》:

我看见奶牛卧在那边的绿树林里,

来吧,亲爱的!我要告诉你在哪里。

摇篮声和歌声有时会同时停止一阵,一声可着嗓子的尖叫就会取代旋律。

“上帝保佑你的羊圆眼!还有你那小粉团的脸蛋儿!还有你的樱桃小口!还有你的丘比特的大腿!还有你那得到保佑的全身的每一块地方!”

经过这番喊叫,摇篮声和歌声又重新开始,《花斑牛》也像原先一样唱起来。苔丝打开门,站在门槛里面的小地毯上时,所见到的就是这样一番光景。

尽管有那欢快的旋律,但室内的景象给姑娘的感觉却是难言的阴沉抑郁。从田野里的狂欢——白色的裙袍,鲜艳的花束,嫩柳的枝条,绿地上的转圈舞蹈,对那陌生小伙子闪过的一念温存——到这只有一盏孤灯的黄惨惨的忧郁景象,这是多么大的一步转换啊!除去这尖锐的反差,她还油然产生了一种冷峻的自责:她该早些回来,帮母亲做做家务,而不应放纵自己在外边疯玩。

她母亲就在那儿,和苔丝离开时一样,仍待在一群孩子中间,俯身在一个洗衣盆上,里面的衣物是早在礼拜一就换下的,可是像往常一样,拖到了周末才洗。从洗衣盆又联想到前一天,苔丝感到一阵蜇刺般的懊悔:就是她身上的这件白色裙袍,由她母亲亲手给她拧干熨平的,可她却那么不在意地在草地上把裙摆蹭绿了。

德比菲尔德太太和往常一样,用一只脚在洗衣盆外保持着身体平衡,另一只脚则用来干前面所说的摇着她最小的孩子的活计。那只摇篮多年来承载着这么多孩子的重量,在石地板上尽其繁重的职责,以致都快磨平了,结果,随着陶醉在自己的歌声中的德比菲尔德太太——虽然双手已在肥皂水中浸泡了一天——把剩余的力气全都使出来,一下下地蹬着摇篮,摇篮每摇一下,都会狠狠地一颠,把里面的婴儿像梭子一样,从一头滚到另一头。

摇篮嘎吱嘎吱地摇动着,烛焰冒得高高的,并开始上下抖动起来;洗衣水从母亲的臂肘滴滴答答地向下淌着,歌曲唱到一段词快结束的地方节奏加快了,这时,德比菲尔德太太才抬头看着女儿。琼·德比菲尔德即使如今肩负着一群孩子的家庭的重担,仍然热衷于唱歌。从外面传进布莱克穆尔山谷的小调,不出一个礼拜,苔丝的母亲准会按照曲谱唱得很准确。

从这位妇女的容貌上还能依稀焕发出一些她年轻时的鲜艳,甚至美丽;让人揣摩;苔丝能够自豪的个人魅力大概主要受益于母亲的馈赠,与爵士的家世并无多大关系。

“我来替你摇这摇篮吧,妈妈,”女儿柔声说,“要不就让我脱下我这件最好的裙袍,帮你拧干这些衣服?我想你早就都洗完了。”

母亲没有埋怨苔丝离开家这么久,把家务活儿撇给她一个人;确实,琼任何时候都没有因为这个责备过苔丝,因为没有苔丝的帮助,她没觉出什么不便,她要想从劳动中解脱一下,只消推迟不干就是了。不过,今晚她心情比平素更加愉快。在母亲的神色中有一种恍恍惚惚、神不守舍、暗自得意的意味,姑娘一时捉摸不透。

“咳,我很高兴你回来了,”她母亲刚唱完最后一个音符马上说道。“我要去把你父亲找回来;可是还有更要紧的呢,我要告诉你出了什么事。你知道以后,你会得意的,我的宝贝儿!”(德比菲尔德太太习惯讲方言;她女儿在国民学校受过六年标准教育,教师是在伦敦训练出来的一位女士,所以苔丝说两种语言,在家讲家乡话,在外面或者对有身份的人则多多少少地讲些普通英语。)

“是我出去以后发生的?”苔丝问道。

“对!”

“是不是与我父亲今天下午在那辆车里那么装模作样有关系?他干吗那样?我感到羞愧,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

P18-21

序言

我在研读中外文学史中,发现了一种我称之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文学现象。就是说,在某一国家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及社会的发展状况,就会出现以某种文学体裁为主的文学繁荣,其中必然群英荟萃并有一两个突出的代表人物,为世人及后人留下不朽的篇章。以我国的文学发展为例,便有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在英国,则有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伊丽莎白(1558年-1603年在位)戏剧、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前后两期浪漫主义诗歌和维多利亚小说。

所谓维多利亚小说,指的就是大体上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1837年-1901年,请注意,这正是英帝国发动对华侵略的时期)长篇小说的蓬勃发展,其间成就了一大批闻名世界的小说家,如狄更斯、萨克雷、简·奥斯丁、勃朗蒂姐妹、盖斯凯尔……哈代。主帅当然是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1812年-1870年),而殿后的则是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年-1928年)。

或许是狄更斯这颗文坛巨星的光芒过于灿烂,使其他的群星相形黯淡了。其实,这些“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小说家们,正是“远近高低各不同”,他们都从各自的视角,以独到的目光,观察和思考着人生,用他们的如椽之笔,写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和社会的善恶炎凉。他们所提供的准确的时代背景和有血有肉的人物,犹如一幅幅浓墨重彩的长卷绘画,其丰富生动胜似任何历史记载和教科书。

现在大家即将展读的这部《德伯维尔家的苔丝》正是这样一篇作品。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其“庐山真面目”,我们不妨先从了解其作者开始。

托马斯·哈代于1840年6月2日生于英格兰西南部濒临英吉利海峡的多塞特郡(即他书中的威塞克斯)的多切斯特(即他书中的卡斯特桥市),旁边便是那个著名的爱敦荒原。多塞特郡曾是古威塞克王国的所在,除去史前的巨石阵,境内曾居住过颇多的古老世家,哈代一家就在其中。那里是英格兰传统的农业区,在哈代中年以前,那里仍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保持着传统的宗法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怡然自得,绝少受外界影响。哈代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对大自然无比热爱,在其日后的文学创作中,家乡的景物似乎都有了生命,往往“参与”到故事当中;而对发展迟滞的乡村人们的朴实善良,他更有极深的了解和无比的热爱。

哈代的父亲在家道没落后已经成了石匠。在现代建筑业出现之前,石匠,犹如我国旧时的木匠,往往是建筑工程中的领班,其职能近乎如今的施工技术员或者工程设计师。他虽然终生未离开家乡,但以其对音乐的爱好,长期都参加教堂的乐队。哈代的母亲极其重视子女教育,鼓励哈代阅读和研习古典文学。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自幼就陶冶了他对文学艺术的兴趣,打下了家学的基础。

哈代8岁入村学,一年后转入郡城一所学校学习拉丁文及拉丁文学。16岁辍学,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其邻居恰是语言学家和方言诗人威廉·巴恩斯,哈代得以就便窥视文学和哲学的堂奥。同时,因想当牧师,又学习了希腊文,并阅读神学著作。

1862年,哈代赴伦敦,为著名建筑师布洛姆菲尔德作绘图员,其间曾两次获论文比赛奖,同时继续钻研文学和哲学,还在伦敦大学进修法语。在首都度过的这段时间,恰逢各种哲学思潮、达尔文主义及浪漫派诗作和狄更斯等人的小说广泛传播,使哈代得以丰富了自己的思想。五年后,他因不适应那里的气候,遂返故里,在自己设计的郊区住宅中一直居住到逝世。

哈代的文学创作从诗歌开始,后因写诗无法养家糊口,遂改写小说。他把自己的小说分为“罗曼史和幻想”“爱情和阴谋故事”及“性格和环境小说”三大类。连他自己都不讳言,前两类以曲折的情节迎合读者,为的是给自己挣钱;只有第三类才是他注入了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力作。

那么,什么是“性格和环境小说”呢?原来,随着资本的入侵,威塞克斯已不是一块恬静的“净土”,残存的古老的宗法社会受到冲击,天真善良的人们在毫无精神准备的情况下,承受了经济上的衰退乃至破产(不得不大批流入城市),人格上遭受欺侮的可悲局面。简言之,突变的环境造成了性格的扭曲。在哈代以威塞克斯为背景的一系列长篇小说中,从《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维尔家的苔丝》到《无名的裘德》,都反映了这一社会冲突下的人物命运。其中以《德伯维尔家的苔丝》最为优秀。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891)的故事仍发生在爱敦荒原,但景色更显凄凉,铁路已经修了进来,机器也应用到了农业上,沙堡拔地而起,成了一座新兴的海滨胜城。当初随征服者威廉从法国诺曼入主英格兰的骑士之一德伯维尔家族已经没落,除去大片的坟冢和颓废的旧宅,只有一家姓氏已经本土化、改称德比菲尔德的人家还在苟延。家主约翰已经没有了祖先的勇武气概,一味地嗜酒贪杯,夸夸其谈,只靠种一些庄稼、卖一点蜂蜜,维持一家九口的生活。妻子琼同样懒散,不过生性乐观,善于学唱民谣俚曲。故事开始于1884年,约翰偶然听说自己是德伯维尔望族仅存的直系后裔,便做起富贵梦。而德伯维尔这一姓氏却被一家本姓斯托克的暴发户冒认了。那家只剩下一个性情乖戾的瞎老太婆和一个纨绔子弟的儿子亚历克。约翰和琼一心攀富,以改变家庭境遇,便让年方16岁的长女苔丝去认本家,一系列的悲剧就此展开。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全译本)/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哈代
译者 胡允桓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786436
开本 32开
页数 5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4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