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收藏家(收藏眼力是如何炼成的)
内容
编辑推荐

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这许许多多的文物宝藏之所以能够留存下来,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人曾经不惜重金甚至生命去珍藏、保护它们,正是因为这些人的付出,才使无数国宝得以为后世品鉴、观赏。这些被后人称作收藏家的人,在他们的收藏道路上历尽坎坷艰难,既有豪气干云的壮举,也不乏无奈绝望的辛酸。

所谓收藏大家就是一群才识眼力超群,又视藏物如生命的人,面对钟情之物他们往往天真得像是孩子。“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在他们身上有着绝好的体现,而这正是收藏家最珍贵的品格。百年时光相去不远,那些风雅冠绝的大家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又一幅属于名士的画卷,将大收藏家的坎坷人生及收藏珍品的传奇经历娓娓道来。

收藏比的是“眼力”。你的眼力好,奇货珍品必定经常光临。本书中谈及近现代多位顶级大收藏家,正是他们过人的眼力成就了他们的盛名。

内容推荐

陈介祺、朱文均、潘祖荫、周叔驶、叶昌炽、孙瀛洲、刘鹗、吴湖帆、端方、徐悲鸿、沈吉甫、张伯驹、庞元济、郑振铎、黄宾虹、张大千、罗振玉、商承祚、郭葆昌、钱敬塘、周湘云、徐伯郊、叶恭绰、张葱玉……

这些人的藏品是一份皇皇的名单,大盂鼎、毛公鼎、成化斗彩三秋杯、《中秋帖》、《伯远帖》、《韩熙载夜宴图》、《八十七神仙卷》……每一件价值连城的传世珍品背后都有一段辗转跌宕的传奇。本书以浓墨重彩的笔触为您讲述这些闻名中外的大收藏家的故事,带您追溯他们的收藏历程。

目录

金石大家——陈介祺

 ◎秦铁权斋

 ◎传古首在别伪

 ◎万印楼

 ◎不敢示人的毛公鼎

“三鼎”得其二——潘祖荫

 ◎至尊宝鼎聚首潘府

 ◎掘地藏宝

 ◎捐献国宝的江南女子

“书林之掌故,藏书之诗史”——叶昌炽

 ◎藏书数量惊人

 ◎馨香传世——《藏书纪事诗》

 ◎三十余年的积累——《邠州石室录》

 ◎保护敦煌文化

小说家、收藏家——刘鹗

 ◎谁发现了甲骨

 ◎藏品超过黄金价值

 ◎好古如好色

 ◎千金易古琴

 ◎刘鹗与罗振玉

霸王收藏家——端方

 ◎端方与收藏之缘

 ◎三年后再见

 ◎端方和罗振玉

 ◎把湘绣推向世界

 ◎出洋考察携回国宝

大银行家——沈吉甫

 ◎大银行家

 ◎八万元听一响

积藏之冠——庞元济

 ◎收藏甲于东南

 ◎400银元买宫扇

 ◎争购“十七笔兰”

 ◎慈善家庞元济

一代大师——黄宾虹

 ◎少年得意

 ◎扬州访贤

 ◎救火失印

 ◎误购“石涛”,结缘张大千

 ◎拒日寿宴

 ◎捐献毕生收藏

甲骨学的奠基者——罗振玉

 ◎少年英才

 ◎抢救大内档案

 ◎收藏陶俑第一人

 ◎古玩奸商

 ◎保护敦煌文化

 ◎甲骨行踪成谜

古瓷泰斗——郭葆昌

 ◎视古瓷如命

 ◎无与伦比的“洪宪瓷”

 ◎“三希堂”两宝的坎坷经历

红项子老板——周湘云

 ◎以房地产发家的收藏家

 ◎最负盛名的碑帖

 ◎《淳化阁帖》三卷上的三方藏印

 ◎中国第一块车牌

侠义收藏家——叶恭绰

 ◎张大千戒赌,叶恭绰还帖

 ◎保护毛公鼎

 ◎乱世倾力救国宝

 ◎东亭探荷

 ◎收购海源阁藏书

 ◎转让《鸭头丸帖》

 ◎玩物不丧志

七百碑帖遗赠故宫——朱文均

 ◎百年的藏书史

 ◎虎父无犬子

 ◎故纸堆里拣出国宝

 ◎朱家四次捐赠

 ◎真龙宝座回来了

藏书大家——周叔弢

 ◎捐书如同嫁女

 ◎天生的收藏家

 ◎“陶陶”背后的源流故事

 ◎周氏家族与小盘谷

宣德大王——孙瀛洲

 ◎从古玩店的学徒到敦华斋的老板

 ◎捐物3000余件的鉴藏大家

 ◎闭眼可辨古瓷的真伪

 ◎鉴瓷歌诀传后世

 ◎三件国宝级珍品

“一只眼”——吴湖帆

 ◎一字千金的题跋

 ◎72柄状元扇

 ◎战乱意外带来的乐土

 ◎画坛奇才

 ◎含冤而亡

艺坛巨匠——徐悲鸿

 ◎坎坷收藏之路

 ◎失而复得的国宝——《八十七神仙卷》

 ◎对作品“美备”的追求

 ◎“抢购”《梅妃写真图》

 ◎两幅换一幅

 ◎重艺不重名

 ◎大干仿制,悲鸿受骗

“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

 ◎出身豪门,“不务正业”

 ◎收购《平复贴》与《游春图》

 ◎一夜之间,夫妻砚合璧

 ◎宁死不卖藏物

 ◎惊世捐献

 ◎挚友陈毅元帅

不蓄私藏的文物局局长——郑振铎

 ◎本非收藏,只因逢乱世

 ◎郑振铎救书

 ◎陶俑收藏的集大成者

 ◎无私抢购文献古籍

 ◎孤岛救国宝

 ◎迷恋笺谱

 ◎珍藏捐献国家

画坛奇才、造假圣手——张大千

 ◎500两黄金,购豪宅还是买名画

 ◎石涛复生

 ◎张大干的柏拉图式恋情

 ◎敦煌的临摹之路

 ◎张大干与张学良近半个世纪的画缘

 ◎以藏报国

 ◎看山须看故山青

古文字学家——商承祚

 ◎收藏端砚之王“猴王砚”

 ◎独乐莫如众乐

 ◎探察晋代古墓

 ◎护宝抢救行动

 ◎“四进士条幅”与朱砂墨

 ◎四批徐悲鸿

 ◎著述等身

江南第一收藏家——钱镜塘

 ◎慧眼识真宝

 ◎收拾故乡旧文物

 ◎人淡如菊

秉承家学——徐伯郊

 ◎“国宝”父亲徐森玉

 ◎为文物甘做人质

 ◎抢救“二希”

 ◎购回《韩熙载夜宴图》

 ◎护送宝礼堂藏书归国

 ◎收购陈仁涛藏泉

 ◎四年购回苟斋藏书

鉴定大师——张葱玉

 ◎一夜继承百万家产

 ◎矢志不渝的年轻收藏家

 ◎大名鼎鼎的张家常客

 ◎十三年恪尽职守

试读章节

◎掘地藏宝

当时潘祖年借住在南京石子街老二房的旧宅里,他就将从京华运回的文物字画典籍存放其内,光青铜器就放满了一大间加一隔厢,字画卷轴典籍堆放在另外一间一隔厢内。潘祖年十分珍爱兄长潘祖荫的文物字画卷轴典籍,保管极为谨慎严格,一再以“谨守护持,绝不示人”之规严律家人,就是其女婿书画大家吴湖帆,也不准其涉内观赏。

潘祖年在世时,一些官宦就企图占有宝鼎。其中精于金石、广泛收藏青铜器的两江总督端方就是一个。他曾以向皇帝寿诞贡献毛公鼎为幌子,逼迫主人将宝鼎卖给了他,成为其私人的家珍。端方在光绪末年,就屡谋豪夺大盂、大克两鼎。所幸不久辛亥革命爆发,端方被戮,两件鼎器得以无恙。

民国初年,曾有美籍人士专程来华找潘氏商谈求让大鼎,出价达数百两黄金之巨。但终为潘家所回绝。

30年代中叶,国民党当局在苏州新建一幢大楼。党国大员忽发奇想,要在大楼落成后以纪念为名办一展览会,邀潘家以大鼎参展,以图无限期占有大鼎。然此拙劣伎俩为潘氏识破,婉言拒绝了参展。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后,日本侵略军的飞机不时抵临苏州骚扰轰炸。危急之中,主持家事的潘达于立定主意,密藏这批宝物。于是,她请来了信得过的木匠、泥水工,做了一只虽简陋但又十分坚实的大木箱,利用晚上时间,撬开她所居住一进屋的中部一大问的方砖,挖掘一个约2米深的大坑,先将木箱安于坑内,再将大盂、大克两鼎及多件小型青铜器放人木箱内。随后填进泥土、整平,再铺上方砖,上面堆放家具杂物。又将书画卷轴典籍和不少古董存放在夹弄里的3间隔房里,这3间隔房唯有一扇小门与弄堂相连,小门外堆放了旧家具,外人是无法觉察里头还有隔房存在的。经过两天两夜的紧张搬运装箱填埋隐藏,潘达于宛若完成了一件天大的要事,缓缓地舒了口气。果然,日本侵略军侵占苏州后,日军司令松井得知潘家有珍宝,一再查问,连续派出7批人前来查抄,外露财物搜刮了不少,埋在地下的重器和3间隔房里的文物却未被发现,安然无恙。可是,几个熟知内情的小人却偷盗了不少。在潘家花园围墙下的草丛里,就发现过四麻袋铜器,这是偷盗后来能运出的赃物。由于家中藏品众多,潘达于纵然发现了偷盗状况,因没有一份清册,也无法弄清楚被偷盗了多少。只知道失窃了两只人见人爱的青铜编钟和一件花纹精致的铜器。潘达于为失去一批宝物感到惋惜和心痛,她为未能护卫好先祖传下来的全部家珍感到内疚和不安。

1949年4月和5月,苏州、上海分别解放。其时已寓居在上海的潘氏毅然将家中的收藏全部捐赠给国家。

◎捐献国宝的江南女子

1951年10月9日,上海西区天平路40号一幢小院里异常热闹。这儿原是著名收藏家张叔驯的住宅,新中国成立前张氏去美国了,上海市文管会最初就租用了这套房子(现在为文艺医院)。这一天对文管会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清末著名大收藏家潘祖荫的后代,向国家捐献两件西周时期的国之重器——大克鼎和大盂鼎。

捐献者是一位典型的江南女子,薄薄的身板,秀气的脸庞,一身洁净略带古意的装束。就是这薄薄的身板,将一个历史使命担在了肩头——她18岁嫁到苏州名门潘祖荫家族,几十年间,孤儿寡母为了守住潘家百余年来的收藏品,机智地闯过了乱世灾年,最后终于将这批国宝完好地交给国家!她就是潘达于,原姓丁,家藏旧物都是潘家祖传,所以她在捐献仪式上说:“我是代表潘家捐献的,所以改姓了潘。”

潘达于嫁到潘家是1923年,丈夫潘承镜,本是乾隆年间宰相潘世恩第三个儿子的后代,世称“老三房”的后代,后来因为潘祖荫无后,而潘祖年的两个儿子过继给祖荫后均早夭,剩下两个女儿,大女儿嫁吴江同里徐氏,二女儿潘静淑嫁给著名画家吴湖帆,家中仍是无人继承香火,于是就将“老三房”的后代潘承镜过继过来,成为潘祖荫和潘祖年两家的孙子,兼祧两家香火,而潘达于就是两位大人的孙媳妇。潘达于何其不幸,结婚刚刚三个月,丈夫就故世了,没有留下子息。这在潘家氏族中亦是一件怪事,好像潘祖荫的命中就没有后代,过继过来一个死一个,都是未成年或是没有子息就亡故了。有人认为这是家中收藏的青铜器太多,阴气太重所致。果然,潘承镜过继给潘祖荫、祖年当孙子,亦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一场。

孩子是可以过继的,潘达于的姐姐丁燮柔和姐夫潘博山将女儿家华过继给了她,在此之前,还过继了一个儿子家懋。可是收藏和保护潘家山海般的文物的责任,是无法过继的。结婚后第二年,祖父潘祖年也去世了,就剩下孤儿寡母过日子,上有老祖母,下有一双儿女,而中间扛大梁的正是瘦瘦小小的潘达于。就这样潘达于几十年如一日,肩负起潘氏护宝的重任,直到1951年。

献鼎后,政府发给潘达于2000万元(相当于现在的2000元),当时潘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她却写信给文管会:“查上项古物归诸人民,供历史上之研究,正欣国宝之得所,乃蒙政府赐给奖状举行典礼,已深感荣幸,今又蒙颁给奖金,万不敢再受隆施,恳请收还成命,无任盼祈之至。”随后,她将奖金全部捐给国家用于抗美援朝,自己却走进里弄生产组,做一个普通劳动者。

上世纪90年代,大克鼎曾到日本去展出,一位日本记者问潘达于说:“捐出价值连城的文物,肯定很后悔吧?”老人答:“捐鼎是我自愿的,从来没有后悔过!”

2004年2月28日,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以最高礼遇为潘达于的百岁寿诞祝寿。当这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健步走人上海博物馆大厅时,前来祝福的人们全体起立,大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掌声表达了人们的敬意,掌声更在祈福:仁者寿。此时,就在上海博物馆四楼“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展厅里,从苏州南石子街老宅献赠国家,在祖国南北各镇一方,遥相呼应了半个多世纪的两座宝鼎——大盂鼎、大克鼎静静地伫立着,它们一定也在为这位老人祈福,因为它们浩瀚的历史得以留存和再现,离不开这位视宝鼎如生命的世纪老人。

P10-13

序言

时下流行自封或互捧,专家、大师、著名人士堪比过江之鲫,而全民收藏的热潮更是造就了多如牛毛的所谓收藏家。但是这中问又有多少人是才收了几张字画或几件瓷器,就自认为是收藏家?更有甚者分明是个旧货小贩,买进卖出,久而久之也忝然把自己归入此列。

依我看来这些人充其量不过是个收藏者或投机商。他们与收藏家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其收藏目的不同。他们的收藏不过是金钱的汇集或附庸风雅,并非精力与心血的凝聚,而收藏家的目的则是“藏物”而非“藏钱”。

甲骨的发现人王懿荣曾经这样说过:“东坡说岐山风物惭,乃皮相耳。东坡未解好古也。然安得腰缠十万贯哉?若有之,决不上扬州!”

有多少收藏大家藏物充栋,著述等身,但生活却简朴得令人惊讶。不过千万不要误会收藏家是清贫的书生,他们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1997年翰海拍卖会上,曾由张葱玉收藏的五件宋代法帖,以高达682万元的价格成交。时隔8年,这几件文物在北京翰海再次露面时,竟拍出了2000多万的高价。而这几件东西在张葱玉的藏品中,只能算是平常。无独有偶,上世纪中叶,张大千用一座王府换来的《韩熙载夜宴图》,张伯驹费尽心力购人的展子虔《游春图》、陆机《平复帖》、李白《上阳台帖》,这些名作每一件放在现在都是无价至宝。若是把这些藏品用今天的行情来计价,两位先生绝对身家过亿。只是这亿万家财从不曾变现,张伯驹当年发自肺腑地说过:“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这句话表露了他收藏的本意,也一言道尽了大收藏家的真性情!

然而想要在收藏界有所成就,除了过人的财力、魄力,还要有出色的眼力,眼力才是成就大收藏家的关键。

钱镜塘先生搬到上海以后,经常到五马路的古玩市场溜达。一天,在当众买下一幅纸张霉烂残缺、乏人问津的古画之后,钱镜塘微微一笑,对众人解释道:“这张画是宋朝范宽的《山水晚色图》,算得上稀世之品。说它是宋朝的作品,是从纸和泛油的墨色来确定的;说它是范宽的作品,是从手法上讲的,除了范宽,很难有人有此手法。我见过范宽的另一件山水图,所以判断确为范宽的作品。”

所谓收藏大家就是这样一群才识眼力超群,又视藏物如生命的人,面对钟情之物他们往往天真得像是孩子。“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在他们身上有着绝好的体现,而这正是收藏家最珍贵的品格。百年时光相去不远,那些风雅冠绝的大家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又一幅属于名士的画卷,将大收藏家的坎坷人生及收藏珍品的传奇经历娓娓道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收藏家(收藏眼力是如何炼成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士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90255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45
17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