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何止千万,真正对人有用的智慧却往往是朴素的,那些有着华丽的外表的智慧往往并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不要对平凡的智慧嗤之以鼻。
本书重点在谈人生,谈人生的智慧,讲的都是一些很朴素的道理,并没有花哨的东西。其用意在于用一种很朴素的观念,帮助人们避开一些弯路,同时也力求为正在走弯路的人指明方向。本书引用了很多历史故事和寓言,我们来看看别人怎么说的,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来反省自己该怎么做,自己哪里做得不足。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人们这仅有的几十年的光阴过得充实,过得踏实!在不得不离开的时候,能够无怨无悔。
我们生命中或许有过很多的无奈,或许曾经我们伤害过别人,又或者我们曾经被别人伤害过。遇到这种事情,谁也不会去想的。我们是不是因此而怨天尤人,因此而放弃努力,因此而等待生命的终结呢?我们想想,人的一生就几十年时间,要想死去还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在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能自暴自弃,不能自我贬低。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用一种光明磊落的胸襟去接受。
本书重点在谈人生,谈人生的智慧,讲的都是一些很朴素的道理,并没有花哨的东西。
先做好自己,再帮助别人
虽然我们强调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但要真正帮助别人,就必须先做好自己。
有一位安葬在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当我年少的时候,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梦想着去改变世界。然而当我有了一定年龄,阅历增多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决定缩小范围,决定改变自己的国家。然而这个目标对我来说还是太大了。等到我进入中年的时候,我开始将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我最亲密的家人身上,然而太不从人愿,他们每一个人都维持原状,一点都没有好转。等到我老的时候,我终于顿悟了: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然后以身作则去影响家人,当我成为家人的榜样之后,或许我才才能去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有可能去改变世界。
从大处着眼是为了有全局观念,明确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从小处着手是为了更加切实可行,更加有效推进。我们要想改变世界,首先必须改变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为人困惑,做事艰难,不在于我们的方式错了,而在于我们没有积极改变自己,适应当前。当我们改变自己的时候,会发现世界也随之改变。我们固然要有大理想,但是理想实现的关键就在于一天天,一年年扎实稳健的行动。缺少行动,或者行动很不稳健,是很难取得大成功的。即使偶尔取胜,也会前进得快,退步也快。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扎实地做好自己的这门功课,只有这门功课合格了,我们才可以去做更大的事情。
要想帮助别人,首先就要做好自己。从自己做起,通过自己的人品和道德等来影响别人,进而达到帮助别人的目的。也就是说要增强自己的非权力影响立。非权力影响力主要包括品格、能力、知识和感情等方面。
在品格方面,优秀的道德品质、人格和作风等会给别人带来巨大的影响,让他们产生钦佩感。同时还能吸引人,让别人自觉地去模仿。优秀的品格并不是通过个人宣扬得到的,而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如果一个人满口仁义道德,但其行动让人不敢恭维,那么别人对他不会有太多的好感,更谈不上受他影响。
舜是远古传说中的帝王,姓姚,名重华。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于是又娶了个妻子。舜的继母为人不知礼仪,很不喜欢舜,经常在舜的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处处为难他。后来她生了一个孩子叫象。像比他的母亲还要过分,性子过于傲慢,常常想着去谋害舜。而舜的父亲听信了妻子和象的话,也对舜十分嫌弃。他们让舜去修谷仓的时候,在谷仓下纵火,舜最后手持两个斗笠才得以逃脱;当舜挖井的时候,他们就把往井里填土,舜最后掘地道才得以逃脱。尽管他们如此对待舜,但舜始终没有怨言。尽管得不到父母的喜爱,但是他始终还很是孝顺,对弟弟也十分爱怜。后来他的孝行感动了周围的百姓。只要舜到一个地方去耕作,哪怕是荒地,不出三年也会成为市镇。尧知道以后,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并让他继承了自己的王位。
舜在品格方面做得相当到位,他在做好自己以后,开始帮助别人。当他登上王位后,他帮助普天之下的老百姓,最后老百姓因为他而获得了好的生活,而他也成为了圣君。
在能力方面,一个有能力的人总是给他周围的人带来成功的希望,让他们对自己产生依赖,产生敬佩感。而敬佩感是吸引别人自觉去接受影响的基石。我们需要具备妥当处理生活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建立成功事业的能力。一个人的能力越强,对别人的影响也就越大。如果将生活打理得妥当,没有太多烦恼,不仅能吸引周围的人跟你亲近,而且也能促使他们向你学习生活的艺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的事业很是成功,不仅能吸引很多人跟随,而且还能促使他们将你作为标杆。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开始率军南征,打算征服南方割据势力。刘备和孙权结成联盟来对付曹操。诸葛亮被派往孙权军中推进联盟。由于其表现过于卓越,结果被周瑜认为是潜在威胁,想置他于死地。
于是周瑜以对曹军作战急需箭枝为名,委托诸葛亮在十日之内督造十万枝箭。同时还吩咐工匠故意怠工拖延,物料的供应也是困难重重。他盘算着如果诸葛亮不能够按时交箭,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除掉他。
没想到,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就可以交付10万枝箭,周瑜一听正中下怀,于是当场和诸葛亮立了军令状。诸葛亮告辞。
周瑜还不放心,于是派鲁肃去诸葛亮处查看动静。诸葛亮一见鲁肃就向他借草船。同时还邀请鲁肃三天后一起交付取箭。第三天,天降大雾,浩浩江面,雾气霏霏。诸葛亮邀请鲁肃同往取箭。鲁肃虽然莫名其妙,但也愿意陪同去看一个究竟。
他们把船开往长江北岸的曹军大营,然后擂鼓佯作攻击。曹操闻报后,因为重重迷雾,担心有埋伏,于是不敢轻易出战,只是命令弓箭手射箭。一时间,箭如飞蝗,很快草船上就满是箭枝。诸葛亮于是满载而归,交付给周瑜十万枝箭,鲁肃满心佩服,而周瑜则自叹不如。
虽然我们不能像诸葛亮一样,有这样鬼神莫测的能力,但是我们必须具备处理好生活事情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备建立事业的能力。
在知识方面,如果自己具有某种知识专长,处理各类问题都很到位,那么必然会让别人对自己产生信服。一个具有专业以外知识的人往往更让人信服,离自己的专业越远,信服度越高。拥有广博的知识,关键还在于运用。知识是能产生财富和荣誉的。当然,知识不同于专业技能,知识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它不仅表明一个人有某种潜力,而且还表明有素质。
有一个天文学家整天都专心地研究天象,结果生活并不宽裕。他有个邻居。很是富有,同时也对天文学家的行为表示很不理解。有一天,这个富翁邻居对天文学家说:“知识?知识有什么用?它能给你带来财富吗?”天文学家一听,什么也没说,但心中已经暗暗下定决心让邻居看看知识的威力。
于是,天文学家开始研究今年的气候,通过研究,他预测今年橄榄会获得大丰收。于是他找别人借了许多钱,买了很多炸橄榄的机器。所有的人都觉得天文学家疯了。
最后,橄榄果然大获丰收。人们都在高价求购炸橄榄的机器,天文学家因此而大赚一笔,这个时候他的富翁邻居才心服口服。
在感情方面,如果自己对客观事物好恶倾向和别人保持一致,人和人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自然会产生亲切感。有了亲切感,我们就能够影响到别人,顺理成章地去帮助别人。人和人之间是有感情的,可以通过感情去影响别人的行为。而要想和别人产生感情,首先就必须产生共鸣,至少在一些看法上保持一致,很难想像两个看法截然不同的人会产生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去世了,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当时孝成王还很小,于是太后执政,国内有些动荡不安。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于是发兵进攻赵国,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这个时候,只得向强大的齐国求救。齐王答应出兵,但是要求赵国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而长安君是赵太后最疼爱的儿子,她不顾大臣的一再恳求,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而且下令谁如果再劝她将长安君作为质子送往齐国,她就要羞辱谁。这时,老臣触龙求见了太后。触龙没有劝赵太后把长安君送往齐国,而是从自己的儿子谈起,谈到自己对儿子的怜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通过这一点,触龙很快和赵太后取得了感情上的认同。触龙开始谈怜爱之道,为孩子好就要想方设法让他建功立业,最后成功地说服了赵太后将长安君送往齐国。 在品格、能力、知识和感情四个方面做好自己,成为别人的榜样,才能够对别人产生影响,进而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影响别人,让人们自我帮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们年纪很小的时候,总要将某些伟大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向他们学习,我们主动去接受他们的影响,将他们的品质和学识转化为自己的素质。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影响,而不要过于强制。比如对朋友的规劝,站在我们的角度,看到朋友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学会通过自己的正确行为来引导他。即使是要直言劝说,也一定要注意用委婉的语气,而不要用批评和指责。如果朋友不听,就不要反复地劝说,这样不但不会起到积极效果,反而会招致朋友的反感,给自己造成羞辱。更何况站在不同的角度,每一个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如果站在朋友的角度,或许还真非那样做不可,这个时候,你的一再劝说反而影响了事情的进展。
P48-52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说长,不长,只有几十年;说短不短,也有几十年。那么,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对此,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他们为自己树立了理想,树立了目标。很多时候,人们都在期待着某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一时刻是他们获得极大成功的时刻,他们希望成功能够降临在自己的头上。但是,到最后真正能获得很大成功的只有极少数的人,大多数人还是没有多少成就,或者是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成就。那么这些人付出了这么多,为了理想也牺牲了这么多,究竟值得不值得?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认为值得。他们懂得一个劲地向前奔跑,对他们而言,奔跑的过程才是最应该珍惜的。而那些登上成就顶峰的人,最怀念的日子往往就是那些自己茫然找不到方向的日子,不断努力付出的日子。因此从某方面来讲,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人要想成功,要想成功的时候有幸福感,不仅不断地努力、不断地付出是重要的,而把成功看成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享受生活是更加重要的。
在人生旅途上,真正可以给人们当导师的不是圣人先哲,也不是我们这些平凡的人,而是自然界。我们来看看这个世界。太阳每天都沉默不语,日月星辰都按照固有的规律来运行,它难道揭示的不是一种很朴素的道理吗?自然界没有太多的喧嚣,却能够和谐发展,这一道理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们的圣人很早就懂得从大自然中汲取智慧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大自然最大的智慧在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虽然也有矛盾,但是大自然在矛盾中求得了平衡。
我们再来看看自己,我们一旦认定某件事情的时候,往往是什么都不顾,认为它就是世界上唯一的真理,为了它,什么都愿意付出。等到自己付出以后,才发现自己的付出是多么不值得。大自然教会了我们和谐相处,教会了我们在矛盾中寻求平衡。我们要平衡自己的心态,即使是一种很优秀的性格,如果做得太过了,也会成为弱点。比如说三思而后行,如果做得过度了,就会变成优柔寡断,就会失去很多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想成功,我们就要懂得平衡的艺术。
我们不仅要向大自然学习,还要向自己学习。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未充分挖掘的潜力,我们每一个人所使用的潜力只占我们拥有的极少部分。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另一方面还要学会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充满自信。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成为自己的就只有一个,这是多么荣耀的事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我们不能做的事情,有我们不能创造的奇迹呢?一个能充分看得起自己,向自己学习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可怜,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不会可悲。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一种很强大的自信,而这正是他们成功的基础。
相对未来而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并不完美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的理想需要实现,然而社会中有很多因素阻碍了自己理想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的,不仅在于我们努力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在于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目标,要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人生来是要做事情的,但是一定要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对于那些不能做的事情,我们就不要再无谓地浪费时间了。
我们生命中或许有过很多的无奈,或许我们曾经伤害过别人,又或者我们曾经被别人伤害过。这种事情是谁也不想遇到的。我们是不是因此而怨天尤人,因此而放弃努力,因此而等待生命的终结呢?想想,我们一生就几十年的时间,短短的时间容得我们去浪费吗?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不能自暴自弃,不能自我贬低。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用一种光明磊落的胸襟去接受,接受这些既成的事实。我们能看到身边有很多人停留在过去的阴影中走不出来,一次又一次地伤害自己,这些人已经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其实他们不知道,他们只要走出来,以后不知道能做多大的事情呢! 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地努力,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得意的事情。面对这些得意的事情,我们应该学会用一种谦虚的心态来对待。高兴是可以的,发自内心的骄傲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要让高兴和骄傲成为自己成长的负担,成为自己伤害别人的武器。要想取得大的成功,我们就必须不断地向前走。即使取得了大成功,我们也没有权利看不起任何人。毕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一个人都在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只要他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只要他在自己的角色中十分投人,全情付出,我们就没有理由看不起他们。当然,我们也没有理由看不起任何人。
人生的智慧何止千万,真正对人有用的智慧却往往是朴素的,那些有着华丽的外表的智慧往往并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不要对平凡的智慧嗤之以鼻。
……
本书重点在谈人生,谈人生的智慧,讲的都是一些很朴素的道理,并没有花哨的东西。其用意在于用一种很朴素的观念,帮助人们避开一些弯路,同时也力求为正在走弯路的人指明方向。本书引用了很多历史故事和寓言,我们来看看别人怎么说的,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来反省自己该怎么做,自己哪里做得不足。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人们这仅有的几十年的光阴过得充实,过得踏实!在不得不离开的时候,能够无怨无悔。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篇的问题,这仅有的一次生命该如何度过?其实人生就一辈子,任何一种人生态度都谈不上对错,但却有价值大小的区别。我们应力争去创造一个高价值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应该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人格完美程度应该很高,二是体验的深刻性让人叹服。如果能做到这两点,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人过得十分充实。当然这不是唯一的答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有自己的答案。本书如果能够给读者一些参考,那么是令人十分欣慰的。
是为序。
编者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