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活着的士兵/战争系列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今天从事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并不是要渲染和煽动民族情绪,而是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中国,在日本,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要重演。”为了不让这些惨绝人寰的人道主义悲剧不再重演,我们无疑要面对那段历史,了解那段历史给无辜的人们带来的惨痛。

本书是一个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士兵的手记。作品以报告文学形式,真实地向人们展示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腥风血雨的场面。

《活着的士兵》作为日本作家揭露日本侵华罪行的一部反战作品,或许更具有历史的见证价吧!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个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士兵的手记。作品以报告文学形式,真实地向人们展示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腥风血雨的场面。

作者于1937年秋末抗日战争爆发后3个月,作为《中央公论》的特派记者到华中采访,随军参加了日军进攻南京的全过程。回国后用12天时间完成了《活着的士兵》。由于作品深刻揭露了侵华日军残酷屠杀我国无辜人民的血腥暴行及日军士兵的厌战情绪,石川被判处监禁4个月,缓刑3年。

时至今日,日本政界仍有部分别有用心的愚昧人士,屡屡大放厥词企图篡改二战中日军侵华史实。《活着的士兵》作为日本作家揭露日本侵华罪行的一部反战作品,或许更具有历史的见证价吧!

试读章节

北京陷落后不久,高岛总部便在大沽口登陆了。此时中国内地正值炎热的“秋老虎”时期。数不清的苍蝇在满是汗水和灰尘的士兵头顶上打着旋儿,追随着行军队伍前进。

此后的两个月,部队一直追击着敌人沿子牙河两岸南下,而听到石家庄落入友军手中的消息时已是哨兵两肩落霜的深秋时节了。

高岛总部在宁晋的一个小村庄里集合,等待下一个命令。这样他们得到了10天的休整时间。在这期间,每一个中队都举行了“慰灵祭”。部队有两名中队长阵亡,步兵兵力损失了十分之一,但仍然没有补充兵源的影儿。

紧挨着联队总部的一户民宅突然间燃起了熊熊大火。浓烟的势头急急地窜向夕阳照射下的总部的窗户。

笠原伍长和手下的两个士兵最先赶过来。他们抓住了一个在失火现场徘徊的支那人。那个人是个青年,约莫二十二三岁,衣衫褴褛,脖子上、手上和脚上满是污垢。

“你!”笠原伍长怒吼道,但他只会用这一个字,无法用其他的支那话进行审问。于是,他吸溜着鼻涕对部下说:

“去,把总部的翻译官叫过来!”

士兵跑步离去后,笠原在一个被丢在路边的坛子上坐下,端详着火势。火焰顺着墙壁爬到二楼的顶棚,一直烧到了房梁。房瓦之间闪着白光,窗上卷着的火焰像漩涡般地不停窜动。

“烧得真够旺的,好热啊!”

另一个士兵伸出双手,一边做出在火盆旁烤火的架势,一边瞅着那个支那人的脸说:

“瞧这家伙的样子,八成是他干的!”

那个青年像棵枯树似的,毫无生机地站在两个士兵的旁边,面无表情,瘦削的脸庞显得精神恍惚。不一会儿,先后跑来七八个士兵,将这个青年团团围了起来。

中桥翻译挎着短枪,扎着皮制的裹腿,双手插在裤兜里,摇晃着肩膀走了过来。

“是这小子干的吗?”

“好像是。给我审审他。胆大包天的家伙,竟想烧掉总部……”

翻译官一口吐掉那根衔在嘴里的火柴棍,向那个青年厉声质问两三句什么。青年直直地瞪着他,一言不发。翻译官用手轻轻地撞击他的肩膀,翻来覆去逼问。于是,青年用平静的声音简短地回答了几句。只见中桥翻译忽地举起手,狠狠地抽了他一记耳光。青年趔趄了几下,险些跌倒。这时,在熊熊燃烧的烈焰中有一大块房瓦突然坍塌下来,发出“咚……”的一声巨响。在一旁观看的士兵问道:“他说了什么,翻译先生?”

“这家伙说:‘老子在自己家里放火,关你屁事!’”

坐在坛子上正借着火取暖的笠原伍长腾地一下站起身,一把扭住青年的手腕,拽着就往前走。

“过来,快快地!”

那青年顺从地跟着走,两名士兵尾随其后。走了十步左右,笠原回过头,冲着中桥翻译意味深长地诡秘一笑。

四个人走了大概一町的距离,出了村子,来到一条小河边。河岸杨柳成行,田原辽阔。天空红彤彤的,傍晚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四处一片静谧,晚霞的倒影轻轻地映在河面上。这里没有一丝微风,一派柔和的晚秋景象。有几处农家小院星星点点地散落着,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他们跳过几具支那兵的尸体,在小河堤上停住了脚步。即将凋零的野菊花一簇簇地相依在水面上,绽放着残留的花蕾。田野中的炮弹坑里积满了水,形成了一个个新的圆形水潭。  笠原收住脚,转过头来。那个青年正垂着头,沮丧地凝视着静静流淌的河水。一匹死掉的支那马淹在水里,露出了圆圆的肥屁股,马鞍周围挂满浮萍,马头没在水中。

“脸朝那边!……说了你也听不懂吗?别扭的家伙!”

笠原见青年没有任何反应,只好自己绕到他的背后,拖拖拉拉地从刀鞘里抽出日本刀。见到此情形,瘦得像只小鸡似的青年一下子跪倒在泥水里,用飞快的声音高叫着,忙不迭地向笠原又是磕头又是作揖。然而,笠原对跪拜求饶这一套早已司空见惯,显得不以为然。但是面对这样恳求饶命的方式,笠原的心中还是感觉不舒坦。

“嗨!”

青年的喊叫声在一瞬间停止了,原野登时恢复了黄昏的平静。青年的头并没有被一下子砍下来,仍旧挂在肩膀上,但刀口却很深。在他的身体倒下之前,鲜血就已经“咕噜咕噜”地染红了他的双肩。他的身体往右倾斜,先是倒在堤岸的野菊丛中,接着又翻滚了一下,栽进河里。河水发出“咕咚”一声闷响,他的半截身子掉了进去,与马屁股贴在了一块,那双满是泥巴的光脚板直直地伸向天空。

三个人默默地往回走。村子里四处悬挂的太阳旗在暮色中依稀可见。火灾现场的烟雾中开始映照出一片火红色。到了开晚饭的时间了。P1-3

序言

为了历史的记忆(代序)

这篇“战争系列文集”的总序,原本是请大江健三郎先生写的,受文集责任编辑的委托,2007年12月7日,我在东京郊外的大江宅邸拜访先生时,可能因为当时交谈的内容太多,也可能是我没把这个请求说得更为详尽,总之,在收到先生转来的“序文”时,才发现是为本文集收入的《广岛札记》而写的作者序。当然,就像读者在随后的阅读中将会领略到的那样,那是一篇非常出色的序文,可问题在于文集付梓在即,于是仓促间,我只好斗胆僭越,为这套文集撰写主编总序。

这套文集缘起于大江健三郎先生对南京的一次访问。那是2006年9月12日至13日,是先生对中国进行第五次访问期间的一个重要安排。先生此前在寄给我的信函中曾提出:“……我当然要访问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要调查侵华日军在中国的战争罪行。”到达南京大约两个小时后,我们就陪同先生去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当时该馆正在扩建,在江苏省外办的妥善安排下,以最大热情接待了中国人民的这位老朋友。在馆长朱成山先生引导下,大江先生参观了尚能开放的文物以及受害者遗骸原貌后,便与两位在南京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老人一起坐在了纪念馆会议室里。

幸存者之一的夏淑琴出生于1929年,对当时年仅七岁的她而言,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始于1937年12月13日上午。她用尽可能平和的语气对大江先生叙述了那个让她终生难忘的噩梦。她的全家七口只有她和四岁的妹妹幸存下来。另一位幸存者姜根福老人当年九岁,全家躲藏在郊区的一处芦苇荡里,却也没能逃过这场浩劫。在几天之间,全家只剩下姜根福和他的五弟。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访谈给先生的身心带来极大震撼,他被搀扶着躺靠在车座上,已经服用了急救药品的他愤怒地反复呻吟道:“没有人性!太震撼了!没有人性!太震撼了!……。”医护人员在仔细检查之后认为,先生的精神受到极大的刺激,建议中止他在南京的所有活动,但是倔强的先生只同意取消当晚由当地政府为他准备的欢迎晚宴,坚持翌日按计划出席南京师范大学的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七位长期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学者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从实际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中发现,那些幸存者们正在努力地从战争的阴影里解脱出来,走向宽容,并已经开始跨越历史,希望永远不再发生历史的悲剧。

在回应中国学者的发言时,大江健三郎先生沉痛地表示,中国学者所提到的宽容“让我深受感动。我要把这个宽容告诉日本的年轻人。作为被害者方面,他们在用宽容来理解和思考问题;而作为加害者方面,如果不能深刻和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责任,自己的残虐,自己的侵略,自己的罪行,这种宽容就无法达到原本所期待的目的……我理解各位先生研究中所提到的宽容,我要更好地进行自己的研究,以回报这种宽容”,同时先生还尖锐地指出:“那些人(日本官兵)在南京和上海能够做出那种没有人性的事情,可当他们回到日本,回到自己的家,回到自己的共同体的时候,他们又变成一个普通人,至少在别人看来,他们还是一个普通的人。那么,那些人是怎么成为这种状态的人的?关于最后一点,那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那些人将来如果再度打到中国来,他们还会做出那些没有人性的事情来吗?”在结束自己的讲话时,大江先生再次提到了宽容:“我提到南京大屠杀事件、广岛和长崎遭原子弹轰炸的事件,以及冲绳大决战时发生的悲惨事件,再加上欧洲的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些悲惨的历史事件。所有这一切,都使我们共同谋求一个普遍的和平,也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普世的和平。在21世纪中叶之前,比如再过三十年,或者二十年,我们也许可以达到对和平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许会明白我们人类社会所经历的这种巨大悲痛以及我们人类社会所理解的各种宽容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的,为了更为深刻地理解和平,更是为了达成普世的和平,我们首先不该忘记的,就是人类社会曾经经历过的巨大悲痛——由南京大屠杀、奥斯威辛集中营、广岛和长崎的核爆炸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悲痛。正如王卫星教授在座谈会上指出的:“我们今天从事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并不是要渲染和煽动民族情绪,而是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中国,在日本,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要重演。”为了不让这些惨绝人寰的人道主义悲剧不再重演,我们无疑要面对那段历史,了解那段历史给无辜的人们带来的惨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为了历史的记忆,我对大江先生说了想要编辑战争系列丛书的初步想法,随即就得到了先生的鼓励和支持;随后又得到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领导和丹桦女士的理解和支持,于是,在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之际,就有了战争系列文集的问世,这里收录的四部文集是:《广岛札记》、《纳粹集中营里的少女》、《活着的士兵》、《黑雨》,今后还会有类似作品相继问世。当然,还是为了达成前面我们说过的那个目的:为了历史的记忆。

许金龙

2008年元月于东京白金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活着的士兵/战争系列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石川达三
译者 唐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55034
开本 16开
页数 1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6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606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