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食话实说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李其功的最新力作,是《边吃边聊》的“姊妹篇”。

作者写这些关于吃的文章大多以个人经历为主线串下来,再加上作者十几年来与勤行老人的交情,再加上作者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所见所食不在少数,还有就是阅读了逾百种食文化书籍,这些都有助于作者找准自己的定位。既突出作者的各地风土见闻,通过权威资料介绍各种食材的营养价值、药效,不厌其烦地披露菜肴的非常详细的做法,让读者看了书就能做。再有就是行文力求幽默有趣,让您看了起到在休闲之中增长知识的目的。

内容推荐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唯一性,也就是个人的经历。作者写这些关于吃的文章大多以个人经历为主线串下来,再加上作者十几年来与勤行老人的交情,再加上作者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所见所食不在少数,还有就是阅读了逾百种食文化书籍,这些都有助于作者找准自己的定位。既突出作者的各地风土见闻,通过权威资料介绍各种食材的营养价值、药效,不厌其烦地披露菜肴的非常详细的做法,让读者看了书就能做,独家披露一些餐饮界人士为我提供的独家秘笈,绝不保守。再有就是行文力求幽默有趣,让您看了起到在休闲之中增长知识的目的。

本书既名《食话实说》,也就多少有点“实话实说”的意思,对时弊,对一些社会现象,包括对饮食业或饮食业以外的现状,直言无隐。

目录

鱼腥草

无花果——寻找中的记忆

招蜻蜒与捉技鸟儿

吃花儿

野酸枣,滴溜溜圆

瓜子与花生

枸杞

羊肉串

童年食趣

烧饼

关于

伏跗室代代香

佛手

泥鳅

茄子:最简单与最复杂的吃法

荷叶粥

家无香椿树

刺老芽

金钩梨

核桃

山楂与楹桲

小海鲜

牛身上的零碎儿

蘑菇印象

追忆京白梨

葡萄

京西访白梨

韭菜

大白菜

苜蓿

屯绿情

春节前后的吃喝讲究

老北京冬天的欢乐

老北京的夏令吃食

爱窝窝

后记

试读章节

小时候,街坊的庭院里便种着无花果,大概是由于无花果不能在北京露地越冬的缘故吧,我见到的所有无花果都是花盆中的,有的棵儿已经很大了,有一人多高,叶子比成人的巴掌还大,印象很深。

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对无花果引起兴趣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名字,二是它的果实的味道。街坊家的无花果没有开花就结了果,对于什么都爱“包打听”的我来说,很快就不是问题的问题了。无花果的花序托本身就像一个无花果的形状,但顶端并没有完全封上口,花就藏在里边,花形小,单性花,一般是雄花在上,雌花在下,但也有的花序托内只有雄花或雌花,从外面看是轻易发现不了花的,这种花序在植物学上称之为隐头花序。等花开完了,顶端的口也就不见了。初生的无花果的形状类似独头蒜,颜色青青,着阳光的地方是一抹紫红,紫皮的独头蒜。但是街坊家的无花果究竟是什么味道,始终是一个谜。因为街坊家的无花果虽然也是年年挂果,但或许是北京无霜期短的原因,果子长得不大就一个个掉了下来,如果主人不理会的话,用不了几天时间,树下就是一片无花果了,掉下来的果子依旧青青的,我曾在树下捡起一个,用手掰开了,距成熟还早呢,里面都是白茬儿,闻闻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老实讲,对于无花果到底能不能吃,都是没有概念的。

后来才知道无花果能吃,但是在哪儿能吃到呢?工作了以后,有一天到同事家去做客,同事的桌子上摆着一盘果干儿,瘦瘦小小,白不白,黄不黄的。同事说,吃吧,这是无花果。那我就不客气了,虽说活了二十多年没吃过无花果,先吃这无花果干儿也算是开了个好头吧。果干儿吃在嘴里,实在太干,一边紧着调动嘴里的唾液滋润着它,一边用牙齿把它撕成小块儿。不消多一会儿,无花果的味道出来了,但口感上除了甜就是麴甜。以后就没有再吃这种无花果干儿,因为太叫水。

由于对无花果干儿的印象不太好,无花果自然对我也就没了少时的那种诱惑了。

没承想,有一个机会使我彻底改变了对无花果的印象。

十多年前,单位到新疆乌鲁木齐开会。临回京的时候,组织大家到二道桥市场采购。二道桥市场是整个新疆最闻名的一个市场,经营的品种十分齐全,衣食住行、吃喝玩用,无所不有,而且它的民族性很强,即便不购物,体验一下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也是一定要去的。早就听朋友说,新疆少数民族是非常淳朴的,一次,朋友去边疆,在路边有一个卖枣子的维吾尔族老大爷,老大爷没有秤,枣子是论个卖的,也就是几分钱一个,行人一般都是坐在老大爷的身边吃,吃完了数枣核儿结账。这位朋友是个“鬼头”,见吃枣的时候老大爷并没有看他,吃两个枣只留一个枣核,另一个呢,“噗”地一声,用嘴喷到几米开外去了。对于这频频出现的怪声,维族老大爷仍无丝毫的警惕。及至结账的时候,老大爷才操着维族味儿的汉话说了:“见你吃了半天,怎么就这么几个核?”

按说,二道桥的维族商贩可就“鬼”多了,毕竟人家天天跟天南海北的游客打交道,可就这样,他们骨子里的淳朴并不是能一下子消失掉的。有一个维族大嫂在卖杏,又大又黄,看着就想吃,一打听价钱也不贵,我便开始往秤盘上装,我往秤盘上装一个大的,维族大嫂就随手放一个小的,我于是把这个小的拿下来,又添上一个大的,维族妇女又拿起那个小的放上秤盘,我还是将那个小的拿下,又添上一个大的,依次往复,直到我不再添了,最终的结果是秤盘上都是我挑的大杏,唯一的小杏就是维族大嫂最后添上的那一个。也就在这时候,维族大嫂看了看秤盘,顿作恍然大悟状,冲我做了个鬼脸,“鬼得很——”我现在还能准确地学出来维族大嫂的把“很”字拖得长长的滑稽腔调,哪天要是跟您见了面,我跟您学学,保证能逗得您前仰后合,笑断肠子。

闲话少叙,我正买着杏,忽然有人拽我,我一看,是单位的领导季仲华,季仲华满脸笑容:“其功过来,我带你看样好东西,这可是不能错过的。”不容分说,拉着我就走,到了市场外头,他指着一个维族男子脚下的纸箱子,“那里头可是好东西。”什么东西呢,搞得这么神秘,我凑过去一看,纸箱里一层层、一排排,码得齐齐整整,一个个状如街头摆棋摊儿的木头象棋子大小,个顶个一边儿大,扁扁的,青中泛黄,黄中泛白,表皮上还有短短细细的绒毛。这是什么东西呢?读者您圣明,早就猜着了吧,这就是无花果!当时要是季仲华不告诉我还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P4-6

序言

李其功继《边吃边聊》之后,近日又出示他的新作《食话实说》的稿子,字数也不多,配上图版印成书,或许与《边吃边聊》差不多,当然是“姊妹篇”。我真为他高兴,“姊篇”的出版年月是今年1月,而没到年底,“妹篇”也已脱稿,真是了不起!当然为他的努力钻研食文化,并不断出成果,更是高兴万分。我与其功订交,实缘《边吃边聊》,今年盛夏他送我《边吃边聊》后,爱不释手,一气读完,便与他大聊特聊起吃来,与他聊吃真是兴趣盎然,因为他是真懂吃,吃什么都能吃出个道道来,不但会吃,更会亲自动手做;对京中名小吃更是了解得深入细致,不但对当今传人熟悉,连家族谱系都一清二楚,还跟他们成了莫逆之交。如此与饮食文化结缘,岂止是有心人,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美食家,真正的饮食研究专家。

我之所以爱读《边吃边聊》,因为他是真正的边吃边聊,聊得轻松愉快,还真聊出大道道来。而今论饮食,不但要讲色香味美,还要讲究营养价值、环保不环保、绿色不绿色等等。而今大款多,所以一味追求豪华者有之,铺张浪费者有之,花了大价钱当了冤大头者有之……如何站在平民百姓一边,既节约,又实惠地吃好,还要吃出道道来,可不容易。而其功的《边吃边聊》做到了,至少也是努力朝这方面做了。奇怪的是,有不少传统名牌食品会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让入百思不得其解,这类问题在《边吃边聊》中也能得到一些回答。《边吃边聊》的妙处甚多,在此难以一一罗列,干脆不再说了,以免挂一漏万。

这本《食话实说》,我读后感到:蔬菜与水果多于荤菜与主食,这对当今重视保健、爱减肥等辈而言,应会更喜欢些;有些题目谈得更深入些,科学性也更强些,而文字的口语化,流畅,趣味性,自不待言。所以应该得到更广大的读者更广泛的欢迎。书中有两则都是谈京白梨的,凡是在北京已生活几十年的人,对京白梨都会有很深的印象,而近些年来,由于食品的不断丰富,一两种食品的逐渐消失,往往未被人注意,京白梨即属此类,在书中已成了追忆的对象,要不是其功特地来追忆,我也几乎成了忘怀者之一了。经他一提醒,诸多往事历历复现眼前。再读第二则《京西访白梨》,才进一步了解到,这一名品的逐渐消失,原因还真是多方面的。今后要想“中兴”京白梨,还真难。看来应该花大力气使这一濒于绝种的品牌重新回到北京人的水果筐里来,成为代表北京的重要水果品牌。到那时,可不要忘了其功大力倡导之功啊!其功之功,岂止一二端,书中可谓比比皆是,容读者慢慢去品味,恕不再述。

其功让我写序,我当然一口答应。一是我真心喜欢其功的书,愿为他说几句话;一是更希望他再接再厉,这类的好书是不会嫌多的,多多益善。话又说回来,答应写序,还真有点不自量力,我只是个老饕,只是爱吃,其功的道道、一二三,我是说不出来的。在此谨望读者多多见谅。

2007年10月21日上午十时半改定

后记

拙著《边吃边聊》,也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出版前后,得到了王世襄、李滨声、王铁成、王浞华、赵珩、王敦煌、徐进、崔普权、朱来扣、张慕理诸先生的热情关注,也获得了餐饮界人士陈连生、冯广聚、冯国明、马国琦、白文荣、马国义、钱德才、魏广禄、王欣诸君的好评。实乃我三生有幸之事也。

以书会师友,我出书拜师交友的目的确实达到了。

我的上一本书是以十三年中发表文章为基础成书的,起印5000册,不出半年销售罄尽。也不打算再重印了。用美食家王敦煌先生的话说,是“贱卖了”,“可惜了”,王先生认为我的书中还是有不少“干货”,王先生写书与我有一方面是一致的,也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决不像有的厨师出书那样,保守至极,尽管自己水平不低,但照着他编的菜谱根本做不出菜来。

我与王敦煌先生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喜欢吃又不是勤行中人,这就好办多了,不至于担心别人的手艺超过自己,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当然我之所学比王先生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好在每每请教王先生之时,王先生总是不吝赐教。本书也就是在王先生的不断催促之下得以完成的,否则实在不敢想象。

比起那些网络文学作者来,以望四之年出书,我觉得已经有些汗颜了,但红学家王浞华先生对我说,50岁以后出书也不能算晚,没有积淀,怎么会写出好书?

美食家、出版家赵珩先生也是这个意思,不断鼓励我要在学问上多下功夫。

这本仅仅十万字的书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写成,虽然比不了很多一年出三四本书的人,但我觉得还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谈吃的书在我的家里充盈满架。看的书越多写书也就越难,你的特色在哪里呢?读者凭什么非要买你的书呢?我在出版社做图书营销做了将近二十年,深感卖出一本书之艰难。

现在很多图书不是写的,是攒的,现在互联网很方便,除了自备少量工具书以外,剩下的内容全从网上往下扒,这些书读来不仅味同嚼蜡,而且读者会似曾相识。不少攒出来的书都是垃圾,或者是生命力极其短暂。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唯一性,也就是个人的经历。我写这些关于吃的文章大多以个人经历为主线串下来,再加上我十几年来与勤行老人的交情,再加上我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所见所食不在少数,还有就是阅读了逾百种食文化书籍,这些都有助于我找准自己的定位。既突出本人的各地风土见闻,通过权威资料介绍各种食材的营养价值、药效,不厌其烦地披露菜肴的非常详细的做法,让读者看了书就能做,独家披露一些餐饮界人士为我提供的独家秘笈,绝不保守。再有就是行文力求幽默有趣,让您看了起到在休闲之中增长知识的目的。

本书既名《食话实说》,也就多少有点“实话实说”的意思,对时弊,对一些社会现象,包括对饮食业或饮食业以外的现状,直言无隐。这些言论谨代表本人观点,与出版社无涉。

这本《食话实说》,如果您看了觉得有一些话需要交流,您可以随时给我发信leeqigong@vip.sohu.com,尤其批评更是欢迎。

感谢红学家王浞华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拙著作序并改正了差错。

感谢文博大家王世襄老先生欣然为拙著题签。

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垂爱,能与徐峙立编辑合作更是我期待已久的,感谢徐峙立编辑为此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像第一本书那样,本人的意思也不打算多印,有价值的东西不在于多。有的读者看了《边吃边聊》后对我说,“可别再印了,我还留着升值呢。”  如果您在书店看到了本书,那是咱们的缘分,如果能破费买一本,我就代书店和出版社谢谢您了。

李其功于北京刘家窑涵泳斋

2007年11月1日晚改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食话实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其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36989
开本 16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49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8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