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云可可西里(我的镜头我的笔)
内容
编辑推荐

可可西里,如此熟悉却又那般陌生。明明知道她是“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西北部最大的一片无人区,也知道她是蒙古语,意为美丽的少女,但还是无法用最精辟的语言,给她一个最完整准确的定义。新华社记者亲历可可西里重大新闻现场,带你图文解读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内容推荐

迷人的可可西里,最后的藏羚羊。在青藏高原西北部号称“世界第三极”的最大一片无人区,那就是可可西里。在蒙语中可可西里意为“美丽的少女”。这片4.5万平方公里亘古蛮荒的土地是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大型兽类的主要栖息地。可可西里也是长江的源头之一。但是,这片野生动物的乐园,几十年来不断上演着“失乐园”的悲剧。谁杀死了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新华社记者亲历可可西里重大新闻现场,为你讲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艰难跋涉的追寻中,经历痛苦与快乐,感悟自然与人生,写出了一篇篇极有份量的通讯报道。这些报道陆续见诸国内各大报刊后,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正是由于像建军这样的一批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藏羚羊以及可可西里的保护成了热点话题,藏羚羊和它们生存的这块土地渐渐驰名世界,藏羚羊还被选为2008年奥运吉祥物。这里还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目录

可可西里反盗猎:枪声从太阳湖畔响起

一、太阳湖畔的里程碑

二、藏羚羊保护起始路

三、英雄队伍英雄事

四、俊美藏羚天下知

附录: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事略记

长江源头风雪之旅

1.青海湖行走

2.格尔木逗留

3.沱沱河之痒

4.飞雪过后多故事

5.江源坎坷路

6.风雪人生何为贵

7.江源生态须呵护

野牦牛队沉浮录

一、野牦牛队苦与悲

二、问题凸显震四野

三、队伍解散成必然

四、去留引发大争议

五、大任降于管理局

附录: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站

2000年玉珠峰山难

一、新闻事件大回放

二、四队雪山突遇难

三、亲历搜救心伤痛

四、悲剧产生须深思

五、山难过后疑无路

六、走下珠峰笑与泪

附录:国家登山队提供的《2000年玉珠峰山难搜索大事记》

志愿者——可可西里环保义工

一、冯勇魂归可可西里

二、奉命急赴事发地

三、善后事宜令人悲

四、身亡原因多猜测

五、酸甜苦辣做义工

六、风雨飘摇小木船

附录一:可可西里环保志愿者遇难新闻事件回放

附录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志愿者遇难事件处理报告

附录三:关于青藏铁路施工单位基地选址及铁路建设分段施工的建议书

附录四:国家林业局关于青藏铁路分校施工建议的回复

附录五: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建设之档案

附录六: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志愿者手册

可可西里风云人物扫描

一、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

二、血性男儿——奇卡·扎巴多杰

三、长江之子——杨欣

四、执法使者——才嘎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中国的环保事业中,没有哪的枪声能比可可西里的枪声更令人深恶痛绝,枪声响起,无数高原精灵藏羚羊及它们还未发育完全的幼仔永远倒在血泊中;在中国的环保事业中,没有哪的枪声能比可可西里的枪声更能大快人心,枪声响起,多少罪恶、贪婪及派生的欲念和交易四面楚歌悬崖勒马。枪声,打破了可可西里固有的安宁,同样,枪声,重组了可可西里的安宁。出自正义之膛的声音,永远比猥猥琐琐的弹头来得更响亮更猛烈,只要有盗猎,反盗猎就是一道永不消失的电波。

一、太阳湖畔的里程碑

可可西里,如此熟悉却又那般陌生。明明知道她是“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西北部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也知道她是蒙古语,意为美丽的少女,但还是无法用最精辟的语言给她一个最完整准确的定义。这片雪域荒原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因其海拔较高,气候异常严寒恶劣,被人称为“生命的禁区”。在内地和沿海生活的朋友也许从不关心海拔的高度,因为在那里海拔不会对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产生影响,而到了可可西里,海拔已成为生命极限的标尺,成为许多人关心程度最高、使用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因为海拔在这里就是威胁生命健康安全的一个无形杀手。由于海拔高,这里空气极其稀薄,气压偏低,氧气含量只有低海拔地区的一半甚至更低,无论谁初到这里,海拔都会让你胸闷气短,嘴唇发紫,如果稍有感冒,那么海拔就会使脑水肿、肺水肿等高原疾病乘虚而人,侵害甚至夺去人的生命。这里常年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年均气温为零下10摄氏度至4摄氏度,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5摄氏度。

高海拔、超低温,足以令许多人望而却步,不敢妄自踏入可可西里半步。其实,可可西里就是以她的冷竣、残酷以及遥远才使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雪豹等60多种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得以逃脱人类的一次次杀戮。没有外界的干扰,数以百计的高原珍稀植物物种也得以存活。可可西里不仅成为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天堂,也成为“世界第三极”珍稀野生植物的基因库。

人类生命禁区,野生动物天堂,这只是可可西里初为人知的一部分。当“禁区”和“天堂”这么一个答案风帆般直挂在我心海时,我明显地感觉到我的心跳在加快,我的心持续不断地慌乱,屁股甚至有些坐不住,挪来挪去,放在电脑键盘上的手指更是微微颤抖,不知所措。是极具思辩色彩的哲学命题搅混了我的脑筋,还是对比如此明显的结论触动了我的心弦?反正,我汗颜。

在人类无限膨胀的私欲、贪欲支配下,生命禁区不再遥远和可怕,20世纪80年代,一辆辆手扶拖拉机乘载着无数个贫困家庭暴富的梦想,开进了可可西里。于是这里千万年来的寂静被空前的贪婪打得粉碎,抢地盘、挖黄金,这里成为“金把头”们纵横的沃土。80年代末万名金农被连绵阴雨团团围困,国家不得不出动大量人力、财力进行营救。从那时候起,可可西里与金钱、贪婪、暴力紧密相联,而那个时候,一双双猎隼似的眼睛盯住的是地下油菜花般黄灿灿的金子,在这片旷古荒原上跃动着的一群群体态俊美的藏羚羊,只是这些“沙娃” (当地方言,意为出门卖苦力挖金子的年轻人)们天然的肉食品库,一只只倒下的藏羚羊三下五除二就被“沙娃”剥皮卸肉,在大锅里煮得沸沸腾腾后穿肠而过,那时藏羚羊的真正秘密和金贵之处还鲜为人知。

疯狂掠夺和满日疮痍逐渐让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觉醒,可可西里迎来了规范整顿的新形势。这个时候,藏族汉子杰桑·索南达杰有意无意问被推上了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舞台。作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县委副书记、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当初进入可可西里的主要目的是整顿杂乱的资源开发秩序,调查可可西里所拥有的宝贵资源,为治多县的经济发展■一条路子。但当这位淳朴的藏族干部看到不法分子疯狂盗猎藏羚羊时,他再也按压不住内心火山般的巨大愤怒,带领着治多县西部工委的年轻人们与盗猎分子开始了不屈不挠的战斗。

认识索南达杰是他的英雄形象被拍成电影之后,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杰桑·索南达杰》中,索南达杰牺牲后仍然保持卧倒射击的姿势,可可西里无情的风雪将他冻成一尊冰雕,目光如炬,手枪紧握,那是何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魄和精神。过了多少年,回想起这部电影,脑海中立刻就浮现出他壮烈牺牲时的身影,令人震撼不已。而现实生活中索南达杰牺牲时也就是这个姿势。从1992年7月23日到1994年1月18日的544天时间中,其中有354天时间索南达杰带领其他同志12次进入可可西里腹地进行调查。1994年1月15日和16日,40岁的索南达杰带领工委的同志,抓获了两个盗猎团伙的20名盗猎分子,缴获了4辆吉普车、4辆卡车、10支小口径步枪,还有一支经过改装的半自动步枪和两千张藏羚羊皮。1月1 8日,索南达杰在押送这些不法分子行至太阳湖畔时,遭歹徒反抗袭击,他寡不敌众,以身殉职。数天后,由扎巴多杰带队的搜寻小组进入可可西里寻找索南达杰时,他已如冰雕般半跪在风雪中,依然保持着射击姿势。

这是可可西里反盗猎活动最为悲壮的枪声,这也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所开创的新的时代。太阳湖畔响起的枪声是正义对邪恶的宣战,索南达杰冰雕般的射姿是对盗猎者的入骨仇恨,又是对藏羚羊保护所表现出的钢铁决心。索南达杰的牺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1995年2月15日,中共青海省委决定授予杰桑·索南达杰“党的优秀干部”的光荣称号,号召全省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向索南达杰学习。1996年6月3日,国家环保局、林业部联合发布了追授杰桑·索南达杰“环保卫士”称号的决定。这是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而作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褒奖。P1-7

序言

在青藏高原的腹地有一片4.5万平方公里的野生动物乐园,这就是青海省西南部的可可西里。这里自然条件严酷,人类无法长期居住,历来被称为是“生命的禁区”、“世界第三极”。这天荒地老、亘古蛮荒的土地,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人迹罕至、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给高原野生动物却创造了自由的生活空间。千万年来,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在这里原生态地繁衍存活着。

然而近几十年来,“失乐园”的悲剧在可可西里屡屡上演,藏羚羊等珍稀动物遭到一些不法分子的疯狂猎杀。其捕杀手段的残忍,杀戮数量的众多,令人惊心触目,捶胸顿足。因此保护藏羚羊、保护可可西里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刻不容缓、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乎一批批环保卫士、志愿者以及记者、文艺家、探险者走进了可可西里,为这片土地和生灵而备尝艰辛,虽九死而不悔,展演了 幕幕感人的环保活剧。

建军就是在这样的大生态背景下,以一个新闻记者特有的睿智和毅力,也走进了可可西里,而且不止一次两次。在这里,在他艰难跋涉的追寻中,经历痛苦与快乐,感悟自然与人生,写出了一篇篇极有份量的通讯报道。这些报道陆续见诸国内各大报刊后,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正是由于像建军这样的一批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藏羚羊以及可可西里的保护成了热点话题,藏羚羊和它们生存的这块土地渐渐驰名世界,藏羚羊还被选为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这里还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毋庸置疑,建军在这场举世关注的环保大行动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然而今天呈献给读者的这本书,是建军在他数量众多的报道中选择若干作品,并配上大量图片,力图以图文形式回放当时发生在可可西里的几件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进一步向世人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的专题报告。比如,可可西里环保志愿者遇难前后、野牦牛队沉浮始末、玉珠峰登山者遇险经过等等。由于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重大事件,所以读来真切自然而感人至深,特别是一些细节的描写,更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不禁随着作者亦笑亦哭,感慨系之。当然还有大量他亲自拍摄的图片,让我们这些可能终生去不了可可西里的人大饱眼福,轻轻松松地领略了西部大荒那莽莽苍苍的洪荒气势和神奇诡异的山川风光。以亲历为素材、用图文形式反映可可西里的书,这在国内外还是不多的。

建军不仅有创新意识和吃苦精神,而且文笔也非常优美。记得那是1993年的秋天,我在学生刊物上看到了一篇很有文学意味的作品,于是认识了中文系新生朱建军。后来在我的策划下,以他为主要成员之 ,创建了“天风文学社”,还创办了《天风》杂志。这个学生社团一直坚持了十几年,被誉为青海省的大学生品牌刊物。建军就以他优美的文笔曾为“天风”做出过努力, “天风”也为他的成长提供了园地。大一的时候,他还曾被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参加文学研讨班,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员,却又被选为班长,他的不俗能力由此可见一斑。至于后来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似乎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大学毕业后,我推荐他到新华社青海分社做记者。不几年便成了该社的最好的记者之一,年发稿量历年均列前茅,其中几十篇报道被中央领导批示或被国家大报头条刊发,在资政建设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甚得好评。在同龄人看来,建军可谓人生得意,足以自荣。但他并不满足于眼前成绩,认为新闻工作者必须了解社会文化,在民族地区工作尤其要熟悉民族民俗文化,方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民族社会,于是又立志攻读民俗学硕士学位。2004年,他在报考青海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的40多名考生中,以总分和外语成绩均为第一考入,第二次成为我的学生。后来他调到新华社甘肃分社工作,一边工作,一边攻读,虽苦亦乐,乐而不疲。

建军在繁忙之中有新书出版,为藏羚羊和可可西里鼓与呼,并请我为他的新著做序。而我惭愧的是身为青海人却没去过可可西里,尤其在环保方面几乎没作过任何事情,自认为这方面没有发言的资格。再加之事务繁杂,懒惰散漫,这篇文字竟然一拖再拖,将近一年,直到今天责任编辑的电话打上门来,说就因为等待序言不能开印。看样子再不写是不行了,才连夜草草急就。尽管词不达意,文不尽意,但时不我待,文债必还,只好倚老卖老,就这样交稿了。

但我相信的是, 讽云可可西里——我的镜头我的笔》以其全新的题材、独特的视角、优美的叙述、精美的摄影,必将赢得读者的欣赏。

2005年11月31日子夜于西宁

后记

早该有的一个交待一拖再拖后,总算在断断续续中完成。深深地吸一口气,将堵压在胸中的一块巨石消融分解,然后游丝般徐徐吐出,身心刹那间轻巧如燕。我知道,尽心尽力地完成课外作业,不是为别人,仅仅是自我检查自我提高的一个手段,或许只有这个手段能让我负疚的内心片刻中得以安宁。

从1997年大学毕业至今已是8年,回头清点一路走来库存究竟有几许时,我有些惊惶失措,就像做席的大厨,就要上菜了,却发现山珍海味、蔬菜果鲜、油盐酱醋这些原料什么都没有,菜蓝里只有几棵白菜萝卜,这可怎么办?而我就处在这般无米之炊的境地。

库存甚少,这是心有写书之念时,所遇到的最大的拦门槛。上过黄河源,抓过盗墓贼,追过文物贩,访过杀人犯……一幕幕仿佛就在昨日,历历在目。但正当需要将它们合盘托出时却傻眼了,因为当时根本没把这些点点滴滴散落的珠子串成链,现如今这些精彩历程只成为残缺片断,难续华章。无奈中,我只得将自己的目光另作调整,可可西里便像一轮朗月升起在我的眼前,使我勾勒出此书的轮廓。

关注可可西里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在新华社青海分社工作的七年时间中,凡是与长江源、可可西里有关的重大报道,我几乎一次不落。与可可西里的情结也许最早与上大学期间观看过的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杰桑·索南达杰》有关。1996年10月4日,这部电影在青海师范大学举行首映式,索南达杰的扮演者郭碧川老师与青海各高校的同学们一起参加了首映式并进行座谈,风雪中索南达杰牺牲时卧倒射击的姿势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多少年难以磨灭。1996年,我与杨欣初次见面,在大学聆听他关于可可西里的演讲。1997年10月,我随同分社领导前往格尔木采访,第一次踏上可可西里的边缘地带,在建设中的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旁边的小帐篷里喝着热茶,并与扎巴多杰促膝长谈。1999年6月,在沱沱河水文站再次遇到杨欣,当时他正准备竖立长江源环保纪念碑的活动,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行共同前往长江源头格拉丹冬脚下的岗加曲巴冰川科考,那一次我与杨欣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据可可西里管理局局长才嘎介绍”,这句话一度成为我关于可可西里稿件中的常用语,可可西里管理“大一统”后,青海分社的记者与管理局关系甚好,凡是可可西里有什么风吹草动,新华社总有独家报道,而具有英武气质的才嘎也是新华社的座上宾,许多记者都是他的铁杆兄弟。

基于这个背景,我就能先入为主,在可可西里每每发生重大事件后总能在第一时间做出第一反应。我想,这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

有人会问,为何要将长江源区发生的事与可可西里联系在一起,其实,包括索南达杰保护站建设在内的一些活动都是从长江源保护活动起始的,而从昆仑山口到沱沱河这段范围内,可可西里保护区与三江源保护区仅仅是青藏公路一路之隔,环保志愿者冯勇其实就是在三江源保护区捡拾垃圾时遇难的,所以我就将在这两个亲密无间的保护区内发生的新闻事件统一到这本书中来。

《可可西里反盗猎——枪声从太阳湖畔响起》、《野牦牛队沉浮录》两章节都是平时报道的积累和总结,而《长江源头风雪之旅》、《志愿者——可可西里环保义工》、《2000年玉珠峰山难》等章节都是亲历亲见,基本上都是由当时的日记扩充而成的。

关于这本书,2004年在我30岁的时候我就想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写出来,可由于工作变动和儿子朱子轩的降临而不得不推后。2005年正着手写此书时,家父身体大恙,幼子远在高原,而我居无定所四处搬家,这些都让我难以静心一气呵成,好在不间断中这个出书的梦想终于成真。这里有新华社青海分社、甘肃分社同事们的鼓励和支持,有甘肃教育出版社黄强先生、王光辉先生的鼎力扶持,有美术编辑李伟杰先生的妙笔生花,有我的同事王志恒先生的督促,有我未能提及而心存感念的朋友们的帮助,更有我妻子舒莹多年来对我默默的支持,一个谢字怎能够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我一直在想,人贵在有什么?想来想去,我觉得是情义。

感谢新华社,让我的一切可能变为现实。

给可可西里一个交待,给自己一个交待。是为记。

朱建军

2005年9月于兰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云可可西里(我的镜头我的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建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314550
开本 24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12
20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