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孙云晓教育作品集)/苏教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孙云晓教育作品集,是教育专家孙云晓关于儿童习惯培养的实用教育理论文集。作者认为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对于培养孩子的优良习惯,家庭教育责任重大。

内容推荐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的最佳选择,应当从习惯培养开始。从儿童教育来说,幼儿园和小学、中学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作者曾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他通过生动活泼的个案、科学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儿童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儿童习惯培养的十二项指标,以及儿童习惯培养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目录

云晓的儿童世界 朱永新

一位跨世纪新教育的忠实守望者 陆士桢

孙云晓:童年的捍卫者 卜卫 

作者的话 孙云晓 

第一章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一 什么是习惯 

二 习惯的重要性 

三 习惯培养的重点与指标

四 怎样培养良好习惯

五 怎样矫正不良习惯

六 在快乐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七 继承中华民族重视习惯养成的优良传统

八 养成好习惯是一生的功课 

第二章 培养好习惯要以健康人格为导向

一 人格与人格的形成 

二 不会做人,何以生存?

三 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

四 人生目标与智慧性习惯

第三章 教子成功从培养习惯做起 

一 习惯决定命运 

二 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 

三 培养良好习惯从小开始 

四 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五 美好习惯成就美丽人生 

第四章 做人的习惯

一 爱心

二 诚信

三 责任心

四 自信心

第五章 做事的习惯 

一 规则

二 效率

三 合作

四 合理消费 

第六章 学习的习惯 

一 爱学是第一动力

二 真正的学习是探索 

三 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四 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

五 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

第七章 培养良好习惯的原则与方法

一 尊重儿童的权利

二 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三 重在培养人格化习惯

四 尊重规律,讲究方法 

相关文论

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

再说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

把美德化为习惯

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道德建设的核心目标

人生成败在于自制

习惯培养的七个观点和教育建议

附录

习惯培养越早越好

——2003年10月孙云晓网站聊天记录

道德建设从培养儿童良好习惯抓起

——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

孙云晓:成功教育从培养习惯开始

两代人的25个好习惯

孙云晓50部教育作品目录

孙云晓主要文章目录

孙云晓媒体报道评论目录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一 什么是习惯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阐述: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联结。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别人都看得见,他自己看不见。因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潜意识表现的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我们每个人身上一定有很多好的习惯,也一定有些不好的习惯。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学历的人都来应聘。这些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

这些年轻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儿急事,要出去十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年轻人说: “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十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哎呀,这些年轻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很少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想想看,我们哪个家庭、哪个学校,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小孩儿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妈妈的包。但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他就是好奇,他的社会化程度很低,他还不知道要尊重别人。

这个就是教育的欠缺。如果大人不及时纠正和教育,孩子翻惯了别人的东西,就成了习惯。

美国有个说法,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天。当然,21天是一个大致的概念,只能养成一些简单的习惯。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复杂一些的习惯养成一般需要30天至40天。总之是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再来看一个正面的例子。20世纪60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我们大家都知道叫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驾驶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了。

加加林觉得:“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就是这一个习惯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艘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实际上就是从好的习惯开始。

我采访过一个北京职业高中的学生。他知道自己学习不太好,不想上大学,就报考了职业高中,毕业后到一个五星级宾馆当服务员。小伙子很开心。

这一天,他从总经理门前走过,被总经理给叫住了:“小伙子,过来。”他一看,总经理叫他,很激动啊!五星级饭店,一个总经理不大容易跟一个员工交谈的。

“总经理,什么事?”

总经理说:“小伙子,你会走路吗?”

“会呀,从小就会!”

总经理说:“那你走一遍给我瞧瞧。”

小伙子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地走了一个来回。总经理说:“走路就是走路,你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是怎么回事?你站着,看我老太太给你走一遍。”

总经理是一位快60岁的女士,她挺胸抬头,目视前方,稳稳当当地走了一个来回,然后告诉小伙子:“这叫走路。给你一个星期的时间回家练习走路。练好了,你就来上班;练不好,你就别来了。”

这小伙子一听傻了,往家走的时候,不知道是该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

这样的故事我们还可以讲出很多。我们可以发现根深蒂固的习惯,不好的和好的,几乎都跟教育有关,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这些问题。我们太重视孩子的功课怎么样,分数怎么样,名次怎么样,实际上一个人的习惯怎么样可能更重要。

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两会”上,为中国公民出境后的不文明行为“会诊”,居然成了被关注的焦点之一。

请看2003年3月17日《北京晚报》的报道:

北大教授葛晓音代表在国外工作多年,谈起同胞在国外的表现,葛教授皱起了眉头。她说,在日本的地铁里,中国游客总是没有排队候车、先下后上的习惯;日本人乘车或在饭店里吃饭时很少大声喧哗,但中国游客却喜欢成群结队地大声谈笑;还有,在旅游途中走累了,我们的同胞会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去欧洲旅游的一些中国游客,对西方文明的文化古迹不屑一顾,最大的兴趣就是大包小包地买名牌……

“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国外的表现,太令人伤心了。”北大校长许智宏代表一谈起这个问题就连连摇头。

许校长想起了同胞系着领带,把衬衣穿在裤腰外面,背着双手,迈着四方步在国外逛街的情形。在飞机上,中国游客总是等不及飞机停稳了就起身打开行李箱,既不安全,又不礼貌。1979年许校长第一次到伦敦时,发现人们在公共场所讲话的声音特别低,并且“谢谢”、“对不起”常挂在嘴边;但是直到今天,如果你在国内与同事或家人之间凡事说“谢谢”,有时也会让人觉得很不正常。至于随手丢垃圾、随地吐痰的坏习惯更是数不胜数。

P1-4

序言

八卷本的《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坦率地说,我的心里并不坦然。

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年轻一些的人被称之为作家或书法家或舞蹈家都是平常的事,但如果称为教育家就不寻常了,甚至于令人难以接受,或许这是中国格外看重教育的原因所致。与此相关,出版教育文集的人大都是资深且年迈的教育家,并且多数是已经仙逝的人。

就我个人而言,刚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正处于研究和写作的黄金时期,是不断产生新思想的创造阶段,而不是封笔或封刀之前的总结阶段。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出版这套教育作品集的同时,我还在陆续推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基于上述背景,《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的出版就显得有些突兀。因此,我叹服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非凡胆识,是他们说服了我,并付出艰辛劳动,才使我的第一套教育作品集问世。这是我从事儿童教育34年(1972年至2006年)的一个总结,尤其是代表了我专职做少年儿童研究20年(1987年至2006年)的主要收获。

实际上,一个人是否能够发现真理,并不取决于他的年龄,而是看他是否拥有科学的态度和探索的勇气。当一种思想或理论提出的时候,最好的结果不是被赞颂而是被讨论或争鸣。这就需要立论者回应,并适当修改自己的思想或理论,从而给社会留下真正的财富。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人的作品集都应当尽可能在头脑清醒时出版。

与许多学者深奥的著述风格不同,我的作品是通俗易懂的,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就是我的代表作。一般的学术研究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我总是特别关心该怎么办,因为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为什么会是这样?一是因为我17岁就当了教师,后来又当过九年的中国少年报记者,再后来我经常应邀为父母和教师们讲课,始终在儿童教育的各种各样问题中行走;二是可能因为我从11岁就痴迷于文学,后来成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习惯了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道理。

说心里话,我有时也为自己的作品缺乏学术色彩而自卑,直到听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的一番话,这种自卑心理才稍稍有了一点儿好转。朱小蔓教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她说,国际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学术有了新概念,教育研究的范式不能只以论文著述为标准,发现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综合新知识、传播新知识都是学术。我不敢说自己发现了新知识,但我敢说在我的作品里,应用、综合和传播了许多新知识。《孙云晓教育作品集》最适合的读者是中小学生的教师和父母,也较为适合基础教育的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阅读。

当然,八卷本的《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几十年的辛苦积累。说到辛苦也不光是作者一人,许多学者的合作、编辑的加工和出版社的推广,都是不能忘记的。在此,我诚挚地感谢我所在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我多年来的鼎力支持,感谢郗杰英、刘秀英、孙宏艳、鞠青、赵霞、陈卫东等同事给予我的无私帮助,感谢凤凰出版集团的总经理陈海燕先生贡献的宝贵智慧,感谢北京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海燕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以及北京树人天地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的友情合作。

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江苏教育出版社各位社领导对本作品集的支持,感谢出版项目负责人金月皎女士,特别感谢何莉、马兰峥、王艳平等编辑,是她们呕心沥血的劳作,才使《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与广大读者见面。

书的出版既亮出了思想的旗帜,也立下了争论的标靶。改革开放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我期待着思想的激荡乃至撞击。孙云晓的联系方式如下:

博客:blog.sina.com.cn/m/sunyunxiao  网站:www.sunyunxiao.youth.cn

邮箱:9999syx@163.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邮编100089

                        孙云晓

                   2006年11月23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孙云晓教育作品集)/苏教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云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379390
开本 16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4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4.1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2
出版地 江苏
230
16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