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大趋势(2创新改变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强国法则——大国崛起的“密码”究竟是什么?中国该如何应对国际体系关系的深刻调整?应如何稳步推进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必将成为当前中国首要考虑的重大课题。

李宗南先生的这本《中国大趋势2:创新改变中国》一书中,作者近乎传奇式的背景阅历,使他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强国法则的脉搏。李宗南先生是美国第一位华人创投家,早年就把创投介绍到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乃至亚洲,他也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激发出年轻人创业的激情。

内容推荐

《中国大趋势2:创新改变中国》阐述了今天的金融危机,对全世界是新的挑战,同时更是新的机遇。新能源、新材料,以至于新的管理模式、国际规则,都会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在这个时机,《中国大趋势2:创新改变中国》可以帮助更多的华人了解美国等先进国家,了解世界经济的排头兵是怎么做的,走过哪些弯路,我们如何才能赶上并超越他们,建立新的游戏规则。

本书由李宗南等编著。

目录

李肇星 中国前外交部部长//7

施振荣 著名华人企业家、台湾宏暮集团创始人//8

曹凤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10

前言 大国崛起的引擎//13

 仅靠技术创新,成不了创新型国家//15

 正视现状是起步的开始//18

 从“两个30年”谈起//20

 我们正在走的路是弯的//23

第一章 金融危机的“危”与“机”

 经济危机中的国家“焦虑”//003

 苏联在1929年经济危机时做了什么//004

 100年来4次经济危机的启示//005

 我们的优势在哪里//009

 国库殷实成为了绊脚石?//010

 那些崛起的大国们//011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怎样的人才//013

第二章 留给中国的时间并不多

 工业:心酸的“微笑曲线”//019

 环境:低端制造业付出极高的环境成本//020

 资源:枯竭和稀缺//022

 农业:耕地哪去了?//025

 人口:庞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消化?//027

 国际:反倾销的压力//029

 竞争: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031

第三章 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阻碍

 联想收购IBM:美国政府的担心//037

 日本:要让中国落后20年//038

 微软对中国的“晃点”(欺骗)//039

 创新是找死,不创新是等死//040

 研发人员多,但科技竞争力低下//041

 研发效率不容乐观//042

第四章 美国模式的本质

 美国的诞生就是一个创新//047

 让发明家等于富人//049

 培养大学生成为真正人才//050

 科学战略观,永远领先一步//052

 创投历史伴随着美国的霸权史//053

第五章 大公司的学费和收获

 “黄鼠狼计划”和“粮仓计划”//059

 美孚创投:恐龙也可能半途而废//060

 施乐创投:光做奉献可不行//064

 活着就是硬道理//065

 天堂不过如此//066

第六章 硅谷:信息和社会的心脏

 竞争危机催生了硅谷//073

 人才从何而来//074

 硅谷之王//075

 亿万富翁的门票//078

 纳斯达克没有耐心//081

 政府不要去造就“商神”//082

 军工拉动:成败萧何//084

第七章 欧洲式科研:贵族的瑰宝

 瑞典:制造业的精益求精//091

 以色列:农业的榜样//094

 德国:从制造工厂到思想工厂//096

第八章 日韩的“立国转折”和新型的企业观

 资源贫瘠下的创新//101

 中庸之道//102

 政府对创新的主导//103

 先天的尴尬//109

 韩国式奇迹和韩国式危机//110

 创新的正红心//111

 KTB的宗旨:价值创造∥113

第九章 “创新之国”新加坡

 领跑亚洲的“华人国家”//119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120

 管进不管出//121

 廉政保证创新/123

 遭遇中国式尴尬//124

第十章 台湾的创新之路

 台湾的创新环境//129

 新竹科学园区//130

 从王永庆看台湾的创新精神//131

 施振荣:华人企业领袖的思考//132

第十一章 中国的王道——发展,创新

 25年前的缘//141

 2012,中国不当世界民工//142

 创投要当“阿贾克斯”//144

 恐惧不是生产力//145

 心态平和即人和//148

 危“机”四伏,决战或在低碳//149

第十二章 创投式“无产阶级”革命

 蚂蚁啃大象//155

 资本指挥棒//157

 缺少创投的世界会怎样//159

 官商勾结:商神的没落//161

 联想式危机:如果投资方能更尽职//163

 蒙牛对赌:财务数字换不来社会责任//166

 “坏VC(创业投资)”的五大问题//169

第十三章 创新精神:东方文化能否孕育创新

 追求价值的本质//173

 关公的义气与职业经理人的操守//176

 以人为本,说得轻巧//178

 英雄悲剧,劣根本质//179

第十四章 创业是行动,创投是桥梁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183

 团队就是胜负手//185

 在水中才能学会游泳//190

 激发热情才是好创投//192

 钱从何来//197

 热情和严谨,硬币的两面//204

 诞生创投的沃土//209

 创投与政府:淮南

第十五章 为橘,淮北为枳

 政府该怎样支持//215

 给“民族产业”一个温室//220

 勿成王败寇,要容忍失败//221

 打破“上行下效”的常规//222

 如何才能“千秋万载,永续发展”//223

 中国创业板的两难//225

 放开步伐,打造冒险家的乐园//227

 没有雄心,何来创新//228

附录A 我的一生//231

附录B 中国政府推进创投大事记//245

试读章节

在大萧条动荡期间,通信、化学合成、有声电影等新科技逐步成熟,带动电信、无线电、合成材料等新兴制造业及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拉动了经济回升。到了1939年,在“二战”的效应下,美国逐步转入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发展高峰期。大萧条导致美国经济倒退了近30年,而新一轮科技创新则使美国经济只用了8年时间就基本得到恢复。

2.日本经济危机:消费不足,科技不足

1985年9月,美、日、德、法、英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著名的《广场协议》。协议中规定日元与马克应大幅升值以平衡被过分高估的美元价格。

《广场协议》的签订,是日本从之前的高速经济发展,走向为期20年经济萧条的导火线。

战后日本努力发展经济,1980年,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国的一半了。日本人自信心高涨,买下了象征着美国精神的洛克菲勒大厦、花旗银行广场、好莱坞大公司等。这相当于什么呢?好比是日本来中国买下了长城、买下了天安门、买下了孔庙。日本的这种做法,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人民的敌对情绪,于是美国政府施压,强迫日元升值。

日本的安全是靠美国驻军保护的,政治上美国人是渗透的,连日本宪法都是美国人帮它“量身定做”的。这种情况下,想不签《广场协议》都不可能。

日元相对美元的长期升值,导致了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东西越来越便宜。为什么通货紧缩呢?因为世界各国都知道日元会升值,于是都买进日元,保存着,等着它升值。于是在日本国内流通的日元就少了,自然通货紧缩了。大家心里有预期,东西会越来越便宜,就更加不买东西了,于是进一步加剧了通货紧缩。

在通货紧缩的背景下,大家都认为钱会越来越值钱,就不愿意拿出来做投资,于是抑制了生产发展;不愿意购买东西,等待降价,于是抑制了消费。更为严重的是,日元升值沉重打击了出口,因为日本卖到世界各国的东西变贵了。

投资、消费、出口,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连遭重创,所以日本经济一蹶不振。

日本采用了一切能够采用的办法,包括降低利息刺激投资、发行购物券刺激消费、政府出资修建公共事业,甚至政府出巨资在互联网等方面进行科技投入,但都收效甚微。

其实,日本民族的创新精神,在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时,日本因能源严重依赖进口受损最为严重。但日本大力推进“节能科技革命”,加快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和节能技术的自主研发,引导和推动产业结构重心向电子机械、家用电器等低耗能产业转移。同时,抑制传统产业规模扩张,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改造与设备更新力度。如造船业注重加强船型开发后,竞争力大大增强,迅速扭转了不景气局面。

这一系列的工作使得日本在1973年以后的10年中GDP实际增长了47%,而能源消耗量只增长了17%,最终确定了世界强国的地位。丰田等汽车企业更是依靠节能优势雄霸全球,将美国通用等汽车公司逼入绝境。

然而,在互联网、芯片技术等方面的相对落后,缺乏在新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力,使日本经济步入了长达20年的萧条期。这种前车之鉴,不得不值得中国深思。

3.东南亚经济危机:互联网接盘

历次经济危机的本质,都是生产过剩。东南亚经济危机也不例外。  东南亚经济危机,是由于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亚洲四小龙”生产能力过剩引发的。与以往历次经济危机不同,这次经济危机来得快,去得也快。韩国、中国香港等都很快恢复了元气。

究其原因,不得不说,是因为互联网的大潮带来了全新的经济领域。

营销界有一句话:营销,就是将别人不要的东西卖给别人。P006-007

序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是为了打磨一模一样的另一块玉;研究别国兴旺发达的“密码”,不是违背知识产权保护原则去开别国的“旧锁”,而是为了破解自身发展难题,推开符合自身发展方向的便捷之门,走符合自身条件和最大利益的道路。

李宗南校友多年来呼唤“创新、创业、创投”,为推动中美科技与创投合作和倡导有利中美人民的技术创新而不懈努力。这部沉甸甸的著作凝聚了有关努力的收获和心得。读者对本书的具体观点和主张可以有自己的评价,但其参考价值是显而易见和弥足珍贵的。

书评(媒体评论)

李宗南校友这部《中国大趋势2:创新改变中国》研究别国兴旺发达的“密码”,不是违背知识产权保护原则去开别国的“旧锁”,而是为了破解自身发展的难题。

李肇星 中国前外交部部长

很欣慰也很荣幸能先睹李宗南先生的这本著作。其近乎传奇式的背景阅历,使他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赢得世界尊重的脉搏。

曹风歧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这本力作可以帮助更多的华人了解世界经济的“排头兵”是怎么做的,走过哪些弯路,我们如何才能赶上并超越他们,建立新的游戏规则。

施振荣 台湾宏碁集团创始人

李宗南对硅谷及亚洲创投的丰富经验令我十分钦佩。32年前他把美国的创业文化带到中国,希望今天他能把更多的经验带回祖国!

李国庆

当当网总裁

李道豫

前外交部部长助理、原中国驻美国大使

祝贺李宗南先生笔耕不辍又完成一部对中国现代化富有价值的书,李宗南先生是在美国颇为知名的创投家,他对硅谷创投的深刻理解令我十分钦佩。32年前,他把美国电信的管理经验与先进技术带到中国,希望今天他能把更多创新的经验贡献给中国。

刘健钧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司金融处处长、北京大学创业投资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创业投资企业暂行办法》起草人

李宗南先生作为美国第一位华人创投家,在数十年的创投职业生涯中不仅积累了丰厚的经验,而且通过深刻思考形成了严密可行的创投理论体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那强烈的华人责任感驱使其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大中华地区推广其创投、创业、创新理念。他不仅是台湾创投体制的奠基人,而且也为推进大陆创投体制建设提供了不少有益建议。特别是在我们合作讲授北京大学MBA创业投资课程期间,李先生表现出了作为创投大师的风范,他执著于推广创投行业的激情不仅令每一个学生也令我敬佩!

吴家玮

香港科技大学创办人、香港科技大学首任校长

我与李宗南相识已有二十多年。他在IT和创投领域中的丰富认识、深厚经验令我十分钦佩,他深知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文化氛围和自然环境。这本有关创造价值的书对年轻的创业者和创投者、政府和企业界的领导,都会有启发作用和实际帮助。

丁健

金沙江创业投资董事总经理、亚信公司(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董事长

作为美国知名的创投家和华人创投的老前辈,李宗南先生在硅谷及亚洲都有很丰富的创业与投资的实战经验。他不仅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把国际先进的创业与创投理念带到中国,今天更是把他多年积累的创业投资的实践经验系统地介绍给大家。相信他的书将给寻求创业的年轻人和有志于从事创业投资的人士带来十分有益的帮助。

李国庆

当当网总裁

李宗南先生是美国知名的创投家,他对硅谷及亚洲创投的丰富经验令我十分钦佩。32年前他把美国的创业文化带到中国,希望今天他能把更多创新的经验带回祖国!

潘国驹  新加坡中国商会会长

李宗南先生,是华人从事创业投资的领路者。他在多年前就把创业投资引入韩国、中国(包括台湾地区)、新加坡等亚洲地区。他的这本新书更给年轻的创业者、创投者注入了新希望。

吴霁虹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

李宗南先生是美国第一位令人尊敬的华人创投家。他在硅谷及亚洲丰富的创投经验正是“创新是精神、创业是行动、创投是桥梁”的浓缩和写照。我们在中美一起讲授创业投资等课程时合作得十分愉快。这本书将给创业者和创投者很大的启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大趋势(2创新改变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宗南//文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497689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04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