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每天进步一点点(4关于心灵成长的65个咨询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只有心灵成长,才能拥有真正的智慧。中国新闻名专栏,《江南都市报》专栏作家,著名心理咨询师精彩个案分析。

本书真实叙述了各类心理来访者在成长、处世、恋爱、婚姻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并对各个案例做出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提出了解困惑地有效建议。这本书可能不是特意为你编写的,但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认为这就是他们想看的。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是一位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长期从事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工作,对青少年的心理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本书有成长驿站、心灵独白、情感导航、亲情茶座、直面怪癖5个组成部分,真实叙述了各类心理来访者在成长、处世、恋爱、婚姻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并对各个案例做出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提出了解困惑地有效建议。为了满足更多人对心理学知识的渴求,作者在叙述完每一个案例之后,都相应地附加了一篇知识链接,以助于读者掌握这一门呵护心灵的艺术。

目录

序心灯不灭

前言这本书是为你而写的

1 成长驿站: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心理咨询技术

别把痛苦种在心田里

 ◎自我催眠技法

当美丽刺伤了自尊

 ◎心理情景咨询法

剪断心中的那根完美

 ◎自恋心理分析

遭遇一“网”情深的爱

 ◎迷恋网络的心理分析

将自信打开一毫米

 ◎走出自我樊篱

为青春的失败埋单

 ◎走出自我的困惑

也给心理整整容

 ◎NLP辅导技巧

天堂里没有歧视

 ◎驱除心魔的ABC法

清理压在心头上的石头

 ◎积极暗示增强自信

守不住自己的脾气

 ◎爱发脾气

看不见的痛

 ◎学会寻找快乐

重塑人生信念

 ◎如何安慰受伤的人

大学,我该拿什么来爱你

 ◎性格与健康

2 心灵独自: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孤独不是一种慢性的毒

 ◎孤独心理分析

心头.有一只搁浅的船

 ◎暗波涌起的心理分析

让心灵的窗户朝向阳光

 ◎自我暴露与人缘

别把孤独拴在心头上

 ◎社会距离与人际关系

没有一种草不开花朵

 ◎器官缺陷与自卑

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舞台

 ◎焦虑与生存状态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心理压力与冲突

男人哭泣不是罪

 ◎学会减压

不做沉默的羔羊

 ◎心理防御机制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拒绝依赖

大声叫喊不是我的错

 ◎巴纳姆效应

我的孤独你的美

 ◎欣赏他人

不是一个人在孤独

 ◎赢取起跑线的胜利

别把自己给伤害了

 ◎理性情绪疗法

3 情感导航:白天不懂夜的黑

初恋,谁能读懂爱情

 ◎我那苦涩的初恋

飘落后才发现幸福的碎片

 ◎早恋

爱情的十字路口,左转还是右转

 ◎给自己注入“积极基因”

退冰后的爱情很苦涩

 ◎内在小孩治疗法

当爱情生病的时候

 ◎爱情理论

抛弃恐惧,重生爱的花朵

 ◎人格面具

分手快乐

 ◎走出失恋

白天不懂夜的黑

 ◎如何读懂你的梦

爱情离我太遥远

 ◎恋父情结

旧恋人约会.见还是不见

 ◎恋人是不是旧的好

年龄,是一道无法跨过的坎

 ◎心理咨询“移情”

4 亲情茶座:别把自己抛弃

恨,该怎样来化解

 ◎沟通分析

不做表哥的情人

 ◎性放纵是对母亲的报复

不再有床底下的哭泣

 ◎家庭咨询

讨厌父母的爱

 ◎不可轻视的“性体验”

不再沉重的花季

 ◎教育的艺术

别把自己抛弃

 ◎弗洛伊德的心路历程

别让跺脚出卖了美丽

 ◎催眠术

释放压抑

 ◎音乐治疗

找回迷失的自我

 ◎错位的自我

感情为何会麻木

 ◎管好你的情绪“账户”

5 直面怪癖:我不是一个坏女孩

无人时磨牙给自己听

 ◎顺其自然治心病

在撕开中得到快感

 ◎放飞心灵

多走一步就是天堂

 ◎安全感

爱清洁莫入误区

 ◎洁癖

我的眼神不再逃避

 ◎对视恐怖症

面向阳光,你就看不到恐惧

 ◎系统脱敏法

不要被假想的恐惧打倒

 ◎强迫症

我的状态我做主

 ◎抑郁症

瘦身瘦得不是时候

 ◎拒绝进食的心理分析

我不是一个坏女孩

 ◎恋物癖

没人喜欢你的收藏

 ◎性心理发展过程

自慰女孩很苦恼

 ◎自慰的心理分析

当上帝说不的时候

 ◎露阴癖

不做“断背山”

 ◎走出同性恋的误区

拒绝白色的诱惑

 ◎吸毒与顶峰体验

谢绝死神的宴请

 ◎直面自杀的恐惧

后记

试读章节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起初,阿岚并不明白心理咨询是做什么的,以为只是聊聊天,为那些想不开的人做一些思想工作。

阿岚说,她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来见我。因为她曾看过我写的—篇文章——《生命总会有一些分离》。她说,自己不仅仅是对文章中的一些话印象深刻,而且感觉文中说的人就是她自己。

听了阿岚的话,我不由自主地对她的问题产生了某种期待。

多年来,感谢诸多媒体的厚爱,为我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窗口,让我在主持专栏、撰写感悟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在向大众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在我的帮助下能穿透迷雾,重塑美好的人生。

“你指的是哪几句话?”我乐意和阿岚探讨我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因为这往往会引带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对丧失或丧失威胁的反应方式之一是生气与抗议。”“如果我们是不安全的依恋,也许就不能表达适当的气愤,或无法理直气壮地表达合理的需求。”“我们要么在狂怒中爆炸,要么封锁情绪,把生气转向自己。”……阿岚脱口而出的这几句话,表明她对我的文章颇为熟悉。

“分离和丧失这样的主题和你有什么关联?”我单刀直入。

阿岚告诉我:“我有个知心朋友,以前形影不离,无话不谈,但是,最近她谈了男朋友,一下子就和我疏远了。我想跟她说说话,但总是没机会。所以我感到很孤独、很烦闷!”

我说:“嗯,被朋友疏远的感觉的确不好,我也有过。那你有没有把这种感受告诉她呢?”

阿岚说:“没有!”

阿岚的问答证实了我的判断:两个人各怀心事,却又缺少沟通。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没有相互间的宽容与忍耐、信任与理解、沟通与交流,那么,再亲密的友情都会走到尽头。

“为什么呢?”我问。

阿岚说:“我觉得她好像没有兴趣听。我曾准备把我的感受告诉她,但她总是谈自己和男朋友的事!所以最后我还是没说。’’

“是啊,有想法或意见不能说或没机会说,这种感觉的确不好受,所以你现在很难过!”

阿岚点点头,又摇头说:“是的。以前她基本上是黏着我的,每天都跟我在一起,现在却变了,但她跟寝室里的人都有说有笑的……我就更加难过了!”

从这些可以看出,阿岚是一个自我分化程度较低的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融合”的问题。换句话来说,阿岚与她的朋友仿佛就是—个共同的自我,她们分享—个共同的自我界限。这在心理学中被戏称为“人际自我泥团”,即一旦分离,便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于是,我直截了当地问:“是不是有种失落感?”

阿岚笑着说:“对,我觉得自己可能有点吃醋!”

“也许!热恋中的人心情好,自然对谁都好了,所以这很正常。你有没有想过怎样去处理这件事?”

阿岚说:“我不想去理会这件事,想一心看书,但我很烦看不进去!”

我说:“那是因为你还没有从中摆脱出来,所以你的情绪是消极的,而这种消极的情绪自然会影响到你看书、学习以及生活的状态了!”

阿岚再次不安地说:“可能是这样吧,我该怎么办?”被动依赖的人,脑子里永远堆满了“我该怎么办”,而现实中却又总是无法确定自己该怎么做。  我反问:“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才好?”

阿岚陷入了沉思,半晌才说:“既然情况这样了,我想把我们的关系变成一般的朋友关系。”

P002-003

序言

最初接触梅是在2002年的冬天。

初次见面,梅披头散发,衣帽邋遢。对于一个青春女孩来说,把自己糟蹋到这种地步,可见她遭遇了多大的困厄。

那天,与梅谈了很多,临走时,我送了一篇为《心理对话》专栏撰写的文章给她。因为这个个案中主人公的境遇与她相似,我希望她能从中受到启发。

第二天,梅拿着这篇文章问我:

“舒老师,你什么时候能为我写一本书?”

“你说什么?”

“我相信如果把它编成书,或许会对我更有帮助。”她对我说。

几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忘记她对我的期待。

后来,我再也没有见到梅,也不知道她现在的生活过得怎样,但如果能再次见到她,我会拿着这本书对她说:“这就是为你而写的。”

是的,这本书就是为梅,为成千上万像梅那样在心理困境中挣扎,却又找不到解决之道的青年而写的。

对我而言,写作既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冒险。如果读者能从中得到启发,感悟到生命的真谛,重新开始幸福的生活,那么,我也会为他们感到高兴;如果读者掩卷时,仍然看不到生命中的阳光,甚至误解了书中的含义或是将其中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那么,我会为此感到非常遗憾。当然,我希望这种事最好不要发生。因为本书讲述的每个案例都是真人真事(我只是更改了姓名和一些细节以保护来访者的隐私),故事中的主人公虽然都遭遇了真实的困境,但通过努力都找到了自我成长的解决之道。因此,我希望其中的每一份感动都能引起每一位读者的共鸣。

本书主要通过一些生动具体的案例,来分析产生心理症状的因果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技巧。尽管本书少了一些严肃性,也不是传统心理学界所认可的那种写作模式,但本书内容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亲近读者,这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

除此之外,我还希望本书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框架。从心理成长的角度看,本书的责任是协助读者看到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正如心理学家莫瑞所说:“我把手伸出,你有权利去选择是接受或不接受。”

与此同时,我也希望读者能够针对书中的案例提出自己的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帮助他人,更好地审视自己的心灵,从而达到助人自助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较高境界。

总之,面对千千万万的读者,我想说的一句话是:这本书是为你而写的!

后记

应该承认,在给来访者做心理咨询的同时,通过对他们心灵的探索和思考,我也更深入地洞察和认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不断地调整心态并重新感悟生命的意义。

在很多人眼里,我是另类。有人欣赏大学生飞扬的青春,我则执意要看光滑皮肤下纵横交错的血管;有人告诉我他不想做官,我说他不是不想做,而是非常想,甚至连做梦都想;有人常对自吹自擂的人讳莫如深,唯恐躲避不及,我则对他们抱有深切的同情,因为他们是在借自负来掩盖骨子深处的自卑。我深深地明白,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隐藏有一定的含义,都代表一种潜在的欲望。这些欲望与家庭和社会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02年,《江南都市报》开始邀请我为《心理对话》专栏撰写文章。通过这个窗口,有了和读者朋友直接交流的机会,我对青年人心理问题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2007年初夏,著名母亲教育专家王东华先生建议我将这些文章重新汇编成册。对于这么好的建议,又有谁能够拒绝呢?于是,我在过去的基础上再次编写了这样一本书,希望能抛砖引玉,并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又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很难将这三者截然分开。本书试图用通俗的语言,演绎青年一代在追求梦想和渴求成功过程中的爱恋情欲、行为偏差及心理困扰。了解这些现象,将有助于读者在更好地享受生活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心理问题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我采用再现生活情景的方式,来探索每一种心理症状形成的过程及所蕴含的意义。当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便会无意识地关照自身的生存状态,并不自觉地做出一些调整。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了解自我,倾听来自心底最真实的声音。

“谁是最需要心理医生的人?”这是新世纪对每一个人提出的疑问。我认为,人人都需要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不再是隐性的需求,而是现实的需要;不再被认为仅仅是对心理障碍者的治疗,而是还可以在更广的范围里对人的心理成长与发展过程产生积极的作用。为了满足更多的人对心理学知识的渴求,我在叙述完每一个案例之后,都相应的附加了一篇知识链接。希望这有助于读者掌握这一门呵护心灵的艺术。

总之,书中所涉及的心理学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十分普遍。我也希望读者读完这本书后,会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并且会努力进行自我探索。

在现实生活中,我是一个简单的人,我对自己的文字从不刻意追求什么,我的脾性也纵容了这种简单。我喜欢以故事和聊天的方式来与人交流——相信读者也会喜欢这种方式。

每个人的生活各不相同,但渴望健康和幸福的生活却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衷心祝愿读者朋友们都能在阳光下健康地享受成功和快乐!

最后我要感谢《江南都市报》的副总编吴志刚先生及市民热线部副主任吴先华先生,感谢他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并在版面异常珍贵的情况下,给我开设《心理对话》专栏。本书的大部分文章都经过他们精心的修改,并接受了读者朋友的检阅。撰写专栏有很多乐趣,其中之一就是这种付出不仅可以换来许多开心的笑脸,而且还会收获一些个案和感悟,本书的出版就是这种收获的一种体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每天进步一点点(4关于心灵成长的65个咨询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舒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34679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4.2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3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