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林语堂与中国文化/漳州师范学院闽台文化研究所林语堂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一个长期在西风美雨中浸润的中国作家和文化人,林语堂对自己的本土文化——中国文化到底具有怎样的认知过程?他又怀着怎样的情怀,对中国文化的一些重大问题他是如何理解的?另外,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林语堂寄望于中国文化以怎样的前途?本书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的复杂关系,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林语堂。

内容推荐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很有个性和魅力的一位作家、学人和智者,他的世界性影晌远超乎我们的认识甚至想象。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林语堂研究一直不为人重视,甚至处于边缘和沉寂的状态。近些年,林语堂与沈从文、张爱玲一样广受人们的青睐,其研究也开始不断升温。

这是林语堂研究专家王兆胜博士的又一部力作,他积十年研究之功,第一次全面、系统和深入地探讨了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的复杂关系。本书资料翔实、视野开阔、见解独到而又论证有力。更重要的是,它写得真诚,有着高尚的境界和品位。其中,既有理性的哲思,又有情感的绽放,还有心灵的感悟,更有生命的飞扬。

目录

第一章 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

 一 由贬损到褒扬

 二 对儒、道、释的基本看法

 三 提纯中国文化精神

 四 重建中国文化

第二章 林语堂与儒家文化思想

 一 从“温和解构”到“热烈阐扬”

 二 精神滋养与衣钵传承

 三 现代意识和批评态度

第三章 林语堂与道家文化精神

 引言

 一 归于自然与天地大道

 二 柔弱的女性美学

 三 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

 四 浪漫优雅的文体风格

 结语

第四章 林语堂与中国古代艺术

 一 挚爱与高扬

 二 中国艺术的魅力

 三 生活的艺术

第五章 林语堂与旧体诗词

 一 诗乃心灵的宗教

 二 戏化的诗风

 三 诗样的人生

第六章 林语堂与中国古典小说

 引论

 一 神秘奇幻:浪漫精神的流光溢彩

 二 尘世是唯一的天堂

 三 艺术形式的仿本与描摹

 结语

第七章 林语堂与《红楼梦》

 一 平生最爱是“红楼”

 二 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

 三 家庭文化叙事

第八章 林语堂与北京文化

 一 魂系北京

 二 丰富与博大

 三 梦幻之美

 四 自足与快乐

 五 根脉所在

第九章 林语堂与明清小品

 一 酷爱与痴迷

 二 钟情原因之探讨

 三 获益良多

 四 突破与限制

第十章 林语堂与“公安三袁”

 一 灵魂的转世

 二 钟毓性灵

 三 悲感与逍遥

 四 超越与局限

第十一章 文化融合:21世纪需要林语堂

 一 敬天·爱人·惜物

 二 修身·齐家·爱国·宇宙文章

 三 幽默·闲适·快乐

 四 矛盾·和谐·安详

附录 林语堂研究的意义、现状与瞻望

 一 世界性影响

 二 不可忽略的文学史地位

 三 研究进展及其局限

 四 新世纪研究构想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

就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作家和文化人而言,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无疑是矛盾与困惑的一个焦点。进而言之,向西方学习几乎成为文学和文化先驱者的共识,但如何对待中国文化则变得歧义丛生、复杂多变,有时甚至有些尴尬和匪夷所思。最典型的例子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鲁迅、郭沫若、钱玄同等人成为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者;而饱受外国文化熏染的辜鸿铭则成为中国文化的卫道士。另一个例子是,即使像鲁迅等人在理智和总体上对中国文化持否定态度,但在感情和某些具体方面对中国文化又是依恋和肯定的。可以说,中国文化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作家和文化人一个遥远的“梦”,它也可能有远有近、有清晰有模糊、有喜有悲、有爱有恨,但没有人能跳出其光影的笼罩。换言之,研究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作家和学人,可以有不同的立场、视角、维度、观念和方法,但中国文化这一透镜却是不可或缺甚至是带有根本性的。这仿佛是一棵树,无论怎么嫁接,也无论开出怎样的花和结出什么果实,它都离不开其“根本”,更离不开孕育它的大地。

在一般人包括一些知名人士的印象中,林语堂自小接受的就是西洋式教育,且在国外学习和生活了长达三十多年,所以他更像是一个外国绅士或假洋鬼子,对中国文化既隔膜又不懂。郭沫若就曾表示,林语堂“他既无自知之明,又无知人之雅,东方既未通,西方也不懂,只靠懂得一点洋泾浜的外国文,摭拾一些皮毛来,在那里东骗骗西骗骗”。“我们仿佛又看见了一位穿西装、吃大菜、在中国用英文讲演的摩登辜鸿铭而已。”周作人也说过:“语堂系是旧友,但他的眼光也只是皮毛。”“林语堂不知来港何作,他近来的文学活动我也毫不知道,想还写文章赚英美人的钱吧。”叶灵凤对林语堂的评价更低,他说:“我看过一些好书,也看过一些坏书;但是有一本书始终引不起我一看的兴趣,那就是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因为,我知道他所提倡的那种生活的‘艺术’,实在令我太不敢领教了。”“林语堂的英文已经不很高明,中文简直更差。偶然写几篇‘幽默’短文,事先托人润饰一下,还看不出什么马脚。可是后来跟了人家提倡‘袁中郎’,要写那种‘晚明小品’式的散文,那就露出本相来了。亏他聪明,知道自己的文言文不行,白话文也不行,简直不能同苦雨老人那种冲淡洗炼的散文相比,打油诗更不用说了,不要说没有风趣,就是要凑韵也凑不上,只好走偏门,来标榜宋人的‘语录,体。”这显然是含了人身攻击的一种否定和不屑。但在更多的人的心目中,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是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桥梁,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和一位智者。如有人这样说:“东方和西方的智慧聚于他(林语堂)一身,我们只要稍微诵读他的著述,就会觉得如在一位讲求情理的才智之士之前亲受教益。他有自信、有礼、能容忍、宽大、友善、热情而又明慧。他的笔调和风格像古时的人文主义者,描述人生的每一方面都深刻机敏,优美雍容,而且由于顾到大体,所以在估评局部事物时能恰如其分。最足以描绘他的形容词是:有教养。他是最令人赞佩,最罕见的人——一位有教养的人的典型。”由此可见,林语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血脉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

对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身份不论是褒是贬,它们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作为一个长期在西风美雨中浸润的中国作家和文化人,林语堂对自己的本土文化——中国文化到底具有怎样的认知过程?他又怀着怎样的情怀,对中国文化的一些重大问题他是如何理解的?另外,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林语堂寄望于中国文化以怎样的前途?总之,林语堂有着怎样的中国文化观,他与其他中国现代作家的区别何在?这些都是林语堂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一 由贬损到褒扬

就像许多中国近现代作家一样,林语堂对于中国文化的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充满着复杂性和变动性。就是在同一时期、同一阶段甚至在同一部作品中,也可见这种不稳定性及其变数。不过,总的说来,由贬损到褒扬是林语堂认知中国文化的一个过程。这具体表现在:早期的林语堂往往以鲁迅式的激进与偏向否定中国文化,而晚期则对中国文化多有肯定、欣赏和眷顾之情。像一个人生漂泊者,林语堂在青春年少时挣脱了家乡的羁绊,远走天涯;而在暮年黄昏,他叶落归根,在故土和母亲的怀中沉醉和梦想着。

早在1925年,林语堂对中国文化是持有完全否定和批判态度的,并且言辞之激烈、情绪之激愤、感情之憎恶是溢于言表的,这与鲁迅、钱玄同等人相比亦毫不逊色。他在《萨天师语录》中说:“中国的文明确是世界第一——以年数而论。因为这种的民族,非四千年的文明,四千年的读经,识字,住矮小的房屋,听微小的声音,不容易得此结果。你不看见他们多么稳重,多么识时务,多么驯养。由野狼变到家狗,四千年已太快了。你不看见他们多么中庸,多么驯服,多么小心,他们的心真小了。因为我曾经看见文明(离开自然)的人,但是不曾看见这样文明的人。他们不但已由自然进入文明,他们并且已经由文明进入他们自造的鸽子笼。这一方一方固封的鸽子笼,他们叫做‘家庭’。”“中国文化的特长的确不少,但是叩头与哭,绝对非他民族所可企及。”“他们只能看下,不能看上,只能顾后,不能观前。再四千年的文化,四千年的揖让,焚香请安,叩头,四千年的识时务,知进退,他们脑后非再长一对眼睛不可。”P1-4

序言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福建人才辈出,灿若繁星:严复、辜鸿铭、林琴南、林文庆、林语堂、郑振铎、谢冰心、许地山……无论以地域涌现的数量,还是从其个人影响在历史上的地位来说,都令人难望项背。

然而,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现象,这些福建人的骄傲却远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在民众中形成应有的影响力。严复等人如是,林语堂的遭际也如是。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20世纪中后期,曾有人这样评价林语堂:“全世界大多数的外国人只知道中国有两大文人:一位是德配天地的孔夫子,一位是学贯中西的林语堂。而事实上‘夫子之道’也多半是经过林语堂先生的彩笔介绍给外国人的。”台湾作家林海音也表示:“本世纪的中国人能成为世界性作家学者,我认为只有林语堂一人。”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为了解中国而读了林语堂的书,他说:“林语堂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他的话,今天对我们每个美国人都仍然有用。”可以说,林语堂其人、其文在中国,尤其在西方世界,都具有令人难以企及的影响力。

林语堂其人,声名远播。褒之者谓之是巨匠大师,贬之者谓之是反动文人,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现象集于一身,这个“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林语堂,经济、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诸多领域,无不涉足,思翔笔飞,幽默谐趣。但其“两脚踏中西文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上、倾向上的对撞冲击,使得天赋加饱学的林氏也自认为“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在走过几十年曲折的历史时空时,我们发现,要认识林语堂,诠释林语堂这个“矛盾”,仍然有着一个很大的研究空间。

林语堂其文,汗牛充栋。他中英文双管齐下,文史哲内容兼备,上下千年,古今中外,小说、传记、散文、论著、译文乃至辞书,无所不及,行云流水,雅俗共赏。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是“取自己见到之景,自己心头之情,自己领会之事”,“大抵主张自抒胸臆,发挥己见,有真善,有真恶,有奇嗜,有奇忌,悉数出之,即使瑕瑜并见,亦所不顾,即使为世俗所笑,亦所不顾,即使触犯先哲,亦所不顾,惟断断不肯出卖灵魂,顺口接屁,依傍他人,抄袭补凑,有话便说,无话便停。”但要解读林语堂一生著作,是一片更为广阔的探索天地。

在新的世纪,和谐与发展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调。林语堂这位曾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最不容易写的一章”,当风正帆悬,可以客观公正地一步一个脚印加以书写了。

林语堂是漳州人,他自称是故乡忠实的儿子,其文章中屡屡表达出对故乡的拳拳情愫。作为林语堂的同乡、后人,感到对林语堂的研究任重途长,悟出应该为林语堂研究做些什么。故乡人为林语堂修复了故居,建造了纪念馆;漳州市适时成立了林语堂研究会;漳州师范学院成立了“闽台文化研究所林语堂研究中心”,构建专题研究林语堂的平台。我的前辈师长福建省社科院文研所的万平近先生为林语堂研究拓荒,为其作传;漳州师院的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兆胜博士出版大量研究林语堂的文章和著作。近些年来,林语堂研究的环境得以改善,研究的成果逐渐增多,人气也出现上升之势。漳州师院一群学人,继出版了《林语堂研究论文集》之后,现在又要推出这一套《林语堂研究丛书》,从不同角度研究林语堂,抛砖引玉,求其友声。

对林语堂的研究,我囿于见闻,孤陋浅见,居于责任,我曾在漳州籍现代三作家(林语堂、许地山、杨骚)的全国研究会上和《林语堂研究论文集》的序言中说过,“只要我们有着林语堂与闽南人那坚忍不拔的性格与精神,锲而不舍,不言放弃,就一定能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相继会出现林语堂研究的专著,林语堂研究的专家”。我仍旧热切地企盼着!

是为序。

后记

这是我写得最为艰苦的一本书,自199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至今,时光已匆匆过去近十个年头。那是我的博士论文《林语堂的文化情怀》出版过程中的一个研究设想。

本书之所以如此难产,最主要的原因是刚开始时估计不足,因为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太过复杂,而我们这一代人又是在忽略、批判、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长大,所以这方面的积累和修养相当薄弱。因此,在作《林语堂与中国文化》这本书之前,有一个更为艰难的工作要做,那就是补课,补中国文化这一课!而要在短时问内弄懂甚至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谈何容易!就如同当年林语堂进入北京后,自知不足,而后下定决心“雪耻”,即“恶补”中国文化这一课一样,我进入了一个全面学习、探讨和思考中国文化的时期。就像一个迷途的孩子,突然闯进一个童话世界,我既感到惊奇、兴奋、惬意和满足,又有些慌恐、担忧和焦躁,因为中国文化太具有吸力和魅力了。

我常常离开研究的主题,醉心于中国文化的其他方面,而且有时是越走越远。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在这之前我是没有下过工夫的,自从研究林语堂与中国文化这一课题,《文心雕龙》就成为我的日课,有时一个上午都沉醉于诵读它的声音之中,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部理论体系精备的著作,它更是一首诗、一个梦、一种美,是茫茫天地问作者用神来之笔划出的一个优雅的弧线,就如同天空流星之光焰。又像一个舞姿,它借着天籁与月光的伴奏,在天宇间逍遥自适。有时我想,也可能我们毕竟有一颗中国心,所以更能贴近孔子的神韵、庄子的情怀、苏东坡的精神和袁中郎的灵光,而对西方的那些高头讲章越来越失去了兴味。像寻找水源的人,为一路的鲜花、鸟鸣和蝶舞所迷,结果误了行期,我进入中国文化的殿堂后,这十年时光基本上是如此!

这十年中我心思不专也是本书一拖再拖的一个原因。在林语堂研究中,我先后出版了《闲话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家林语堂》、《林语堂的文化选择》、《解读林语堂经典》、《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林语堂大传》七本著作;在散文研究和创作方面,我还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神》、《文学的命脉》两部论著,《逍遥的境界》、《一生伴书走天涯——胡适的读书生活》、《天地人心》三部散文随笔集,并编选了《二十世纪中国性灵散文》、《享受健康》等多部散文集。可以说,一面是全面丰收的时节,一面又是《林语堂与中国文化》一书无限期的延误。

尽管如此,对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和思考我一直没有间断过,一些章节也都是在此期间陆续写成。这是一部用时最久、用力最多、用心良苦,而又并非成竹在胸的著作。往往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精心制作的艺术不一定能大获成功,而无意插柳却能成为大片的荫凉。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早晚能得到学界的重视;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是林语堂研究必须越过的瓶颈。我在这方面作出的努力和探索一定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哪怕它就是一块砖、一撮土,也有望能引出充满光泽的宝玉来。

本想将林语堂与中国学术、林语堂与禅宗、林语堂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系都写出来。如果真能如此,本书就会更为厚实饱满、多彩多姿,因为这些论题也很重要,是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且是林语堂研究新的增长点;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也由于篇幅所限,这些问题只能留待今后了。好在林语堂研究一直是我的主项,我会更加努力地探讨下去。

本书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支持,漳州师范学院也给我提供了出版基金资助,这样才使本书得以出版,在此对它们深表感谢!这里,我尤其要感谢王复兴、林继中、黄清河、汤漳平、胡金望、陈煜澜、张桂兴、许晶、陈亚男诸先生女士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为本书,尤其是为漳州的林语堂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秋风渐凉、时光飞逝,转眼问我研究林语堂已逾十载,在这中间曾受到林太乙、万平近、施建伟先生的恩泽最多,是他们用过人的胆识和辛勤的劳作铺平了林语堂研究的道路,而我们只需要在上面纵横驰骋就可以了。在此,我仅以此书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还要感谢文献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这是一个生机勃勃、富有雄心壮志的出版社,近些年它影响甚大,出版了不少颇具影响和价值的学术著作。宋月华、徐巧燕等女士为本书的出版用力最多,从约稿到设计再到审读和校核,她们都不遗余力,在此深表感激和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林语堂与中国文化/漳州师范学院闽台文化研究所林语堂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兆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09111
开本 16开
页数 3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8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