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养生精义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占魁编著的《养生精义》内容介绍:人健身养生的根本之道就在于符合生命运化法则,就在于达成精气神相互转化的统一性,就在于身心行为与周围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内容达成整体和谐的动态平衡关系,就在于行住坐卧的点滴细行中把握自己的心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好静养灵根、气养形神的功夫,这才是合本全末的延年益寿之要诀……

内容推荐

刘占魁编著的《养生精义》分为功夫篇、践行篇、砺炼篇和杂谈答疑下篇。

【功夫篇】——人的身心活动是整体运化的,只有达成精气神的和谐统一性,才能真正强化人的生命力,才能符合人生命活动的运化规律,使身心活动达成动态的平衡;这样才能促进身心活动的健康状态发生质的飞跃,才能为开发根本智慧打下坚实的能量基础。

【践行篇】——智慧功夫的本质,是以身心健康为基础、以觉悟智慧为根本的。我们如何才能正确地指导自身的生命活动实践,不偏于斜途、盲目伤身?如何才能真正达到康复、延寿、觉悟的目的?必先掌握生命活动的运化规律,树立正确的养生观,这样才能于生活细行中,行有的放矢之功,合内敛涵藏之性。

【砺炼篇】——人的成长,是一个逆水行舟的过程。智慧生命的践证,也是在不断磨砺的生活中逐渐进步的。我们如果不懂得智慧文化之理,不对智慧文化之理进行践行见证,那么身心活动就不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不可能在应对不同的人、事、物时常保觉醒清净的状态;如果没有自强不息的精进,那就不可能产生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的蜕变。因此,若是既想获得智慧的人生,又要获得健康的身心,那就必须从行住坐卧的过程中砺炼自我身心。人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一定会经历困惑、矛盾与挫折,所以老话说得好:“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杂谈答疑下篇】——在健身养生活动中,即便能够常年坚持,依然会出现难以维系健康的现象,依然会遇到练功不长功的问题,这是众多锻炼者常会遇到的困惑。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在哪里?大多是不明健身功法之理,不懂养生文化之义,不照练与养的要求去做,不知耗与蓄的辩证性。对此,如何安排才能符合身心整体健康的基本要求?我们又怎样才能将健身内容融人到生活的点滴细行之中去?……只有从现在开始,重新认识这几方面的理与行。

《养生精义》是一本养生秘笈。

目录

功夫篇

浅谈人的整体

混元整体的内涵/3◇整体性需功夫实证/4◇身心整体如何

体现/5◇从自己开始从现在开始/7

混元气理论

混元气的存在形式/9◇混元气存在的规律性/11◇用混元气

理论指导实践/12◇混元变化观/18◇混元整体辩证观/26

人的混元气

认识人的混元气/30◇人的混元气的存在状态/31◇“复归

于婴儿”的智慧功夫/33◇人的混元气的三层面/36◇从中

混元谈生命整体性/39◇不断发展的生命科学/40

谈炼精化气

酌古斟今话践行/43◇溯源反思谈炼精化气/44◇三田之基

与炼精化气原理/49◇如何炼精化气/56

再谈炼精化气

从生命规律谈练与养/61 0建二田之仓通阳关之道/65◇从-

整体的高度看炼精化~/66◇不舍不得破旧立新/67◇不断

开拓证本归元/69◇内求诸己才是真理/72

炼气化神

修炼功夫的四层面/75◇炼气化神的基本原理/78◇气如何

转化为神/80◇神化气的内容/86◇在实践中继承与发展/88

神气形合一(90)

神气合一的三层面/91◇神形合一的三层面/93◇神气形合一/93

内气与修养(96)

健身中的普遍问题/97◇内气与丹田的重要性/98◇点火催

发生命的动力/103◇呼吸操培补内气的原理/108◇从根本

处转变意识/113◇生命解放从实践中来/116◇珍视健康学

会感恩/120◇做健康智慧的.&/122◇积基树本理法~fA./

127

践行篇

功夫的内容

重新认识功夫的内涵/133◇意识修养功夫的三层面/136◇

从整体观看功夫的内容/139

浅谈沐浴养生

生命结构与整体功能态/143◇养育生机/148◇身心整体的

养生观/150◇如何沐浴/152 0沐浴的三层面/155

如何应对性的烦恼

正确认识阳气升发/162◇功夫修炼的身心反应/162◇理入

行入智慧应对/164 合理安排性生/165 0建立正确的养生观/166

正确对待活子时

情移而动志冲气以为和/171◇活子时的生理反应/172◇能

量的蓄与泄/174◇纵欲消耗生命力/176◇驾驭感官心意/

177◇活子时的应对法/179

性欲与性爱的关系

从生化功能说性欲/182◇利益观念下的盲目纵欲/184◇无

劳汝形无摇汝精/186◇正确认识性爱的本质/。188◇理行结

合把握生命规律/190 

阴阳双修路难行

正确认识阴阳双修/194◇两性双修障碍重重/196◇明理正

意是根本/197

悟性实践真知

以正确理论作指导/200◇悟性与实践/202◇真知灼见是发

展动力/204◇混化中感受生命变化/205

学习与践证

能量传承的生命妙现/208◇生命的衍化规律/210◇智慧功

夫才是根本/2ll◇异流同源的人类文化/212◇内求诸己合

度做人/214◇在理与事的磨砺中成长/216

三口之家话修行

孩子的变化/220◇依理应对生理反应/221◇觉醒从净化意

识开始/223◇明辨情志反应/224◇点滴起修循序渐进/225

砺炼篇

践行《金刚智》

学做人的宗旨/229◇应化智的自然展现/230◇以光明之心

感恩社会/232◇修证自我知足常乐/234◇修身养性须称法

/236◇自由无碍慎独行/239◇依法而行/240◇健身养生须

节欲/242

稳踏成长每一步

外混元与内/245◇万法助道却非道/250◇脚踏实地步

步印真/252 0健康修养其理为一/255 0于实践中不断觉醒/256

成长的砺炼与应对

人生改变须逆水行舟/259◇不断精进的生命整合/261◇身

心反应的应对/262◇理论与修养是关键/263◇求同存异学

会包容/266

心与心的对话

信心从本性中来/269◇成长空间源于意识净化/271◇智慧

传承教育的模式/274 0直指人心的智慧辩证法/276

杂谈答疑下篇

生命整体的健康态

交流健身感受/281◇生命活动的整体一/283◇练功与调病/285

功夫与能量传承(286)

神气、神形与炼精化气/287◇随机应事的分别智/291 0螺

旋体的功用与特点/292

随意发气伤身害己

忠言逆耳莫骄/296◇自适其度称法而行/298 0用气调治

会伤身/300◇符合生命规律的方便法/302

从练功理法话健康

丹田的反应/306◇中脉与开中脉/308◇对防病与治病的认

识/313◇念诀的功夫力量/316◇德行与谦卑/318

智慧功夫的“信愿行”

超常思维和常态思维/324◇蒸化功能的重要性/325◇感觉

不是功夫/326◇诚心信念实证/330◇无古无今内外一如

/332◇人的类本质/337

将健康握在手中

棒喝与健康/341◇修正意识的重要性/342◇浅谈辟谷/347

◇身心印证能量信息/350

健康根本与智慧映相

 丹田与延年益寿/354◇健康要从根本解决/355◇治病方法

 与长功/358◇智慧整体的映相空间/360◇智慧独立性与整体性/362

试读章节

怎么理解身心活动与混元整体的关系?如何看待养生文化与健身锻炼的关系?怎么理解功夫?无论是谁,想要把这几个问题弄清楚,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理解这几个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就在于让自己建立整体辩证观,让自己形成智慧性的思维参照模式。要建立整体辩证观,应该学习一下混元整体理论。在整个混元整体理论中最强调的就是人、事、物之间的整体辩证关系,所以在学习这个理论的时候,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证明人、事、物之属性特征及其相互之间混化以后的那种整体辩证关系。简单地说,任何人要践行见证人、事、物之间的整体和谐性,达成人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整体辩证关系,那就需要自己在生存活动与社会关系的交往中去证明身心活动的整体性,即身心形神合一的智慧境界。

进一步地讲,这种整体辩证性,是指在我们学习做人的过程中,把自己拥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和人生经验同生命的实践活动圆满地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人、自然和社会不可分割的同一性及统一体关系;也就是说,是人践行根本真理、见证虚寂实相之后获得的整体和谐性的智慧境界,是人身心健康的完美体现。这才是混元整体的根本内涵。

大家在学习了混元整体理论以后,会经常在口头上强调身心活动及人、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整体性,说这是个整体,那是个整体,我是这样的整体,你是那样的整体,等等。其实,以这样的方式来讲自己理解整体观,那就已经脱离了混元整体理论的本质内涵。人的身心活动要出整体性,那是需要用修养身心的功夫来证明的;人、事、物之间要出整体性,那是需要通过行住坐卧的实践活动来体现的。

怎么理解功夫?功夫是指锻炼活动的时间加上净化思想意识的修养水平以及刻苦用功的产物。功夫绝对不是小孩子玩过家家玩出来的,也不是茶余饭后闲聊聊出来的。

近十多年来,大多数锻炼身体的人连一般的健康都维系不了,就没有必要讨论什么是功夫、什么是整体了。还有一点,大家张口混元气、闭口混元气,可有谁知道混元气理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吗?

“捧气贯顶”这套健身方法原来的名字是什么?叫“捧月贯顶”。混元气理论是在古人的元气论、在阴阳五行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并结合庞鹤鸣老师多年的身心修养经验和总结数万人的健身活动实践而归纳出来的。说白了,混元气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的,是通过人之气与不同事物之气的混化而总结归纳出来的。这在混元气理论里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混元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化而成的客观存在。

那么具体讲,人处在什么样的生命运化状态下才能符合混元整体观的要求呢?对此,我们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一路见证过来的,当然,我们所证到的这些内容也仅仅只是个开始。

如果从哲学上来看混元整体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它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体系。据老师讲,这套理论是建立在唯物辩证观和历史辩证法基础上的。学习混元整体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在思想上建立起认识各种各样事物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变换我们在认知各种各样事物的参照模式中的参照内容,使学习和实践者的认知能力变得客观、全面、本质、辩证和整体,进而促使人们改变思维参照模式中对不同事物认识上出现的偏颇,比如狭隘、僵化、固执、静止和片面的思想言行。像这样的内容,我在讲课中都讲到过。

简单地说:混元整体观是关于如何学习做人的系统学问。

从智慧功夫的层面来看,混元整体的本质内涵,就是要践证人的实相智慧——这一根本真理,并由此去践证宇宙自然的绝对真理——道。这就对我们每个有这样理想的人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学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认为:做人应该学会做一个心无障碍——不住分别、执著、妄想的人,做一个自觉、自由、平等、博爱的人,做一个自主、自强、健康、长寿的人,做一个圆满觉行的智慧者。

从修身的功夫层面来看,对于人的生理变化而言,我们是这样来认识其整体性的:形体之气的中心在下丹田;五藏之气的中心在中丹田,是以膻中穴里面的心窍为中心的;主导生命活动、或者说统帅身心行为活动的中心在上丹田。当中、下两个丹田合一时,人体生理活动的整体性就会呈现出来;当上、中、下三个丹田合一时,就标志着人的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呈现了出来。P3-5

序言

大任于肩:有志者当仁不让

现今国人大多把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医、易、史等等称之为国学,但是“国学”为何?怕是很少有人说出一二,于是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代名词。

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历传数万年而不绝?就是因为先圣对于宇宙自然与人自身生命的践证和总结——这些超越古今的智慧文化的本质内涵,经得起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实践验证。智慧传承教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她绝不是历史、哲学等范畴所能涵盖的,而是真真正正的树国魂、开万世的立命之学、智慧之学。

可是如今一些搞传统文化研究的人们始终跳不出经史、学术的圈子,这样就使得智慧教育文化离我们现实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说过: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只是没有人真正去践证道——践证无所不在的兼容遍透于日常生活中的智慧真理,所以这个“日用”被千百年来的知识分子们给一笔抹杀了,而将其束之于学术、礼教、仕学的殿堂,对老百姓的身心和谐、行住坐卧的生活内容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这样的“传统”谁愿意接受?谁还愿意践证而“知之”?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后人未见证其智慧真义,而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不了作用,最后来个“传统无用论”就把责任推给祖先了。

举个最形象的例子,现在不少学医者都认为西医是先进、是高端的,而中医过时了。可是有哪个从医者真正践证到扁鹊、华佗“望而知之”的境界?如张仲景直断二十年后发作之病的“上工治未病”之学,于时下西医诊断中可能找到?中医与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一样,都强调人与宇宙自然共生共存的整体关系、人的身心整体生命运化的和谐性,这些古医家哪个不是生命科学的实修者呢?!而现在很多中医者都流于下下工了,没有把祖宗的瑰宝继承下来。老百姓就看实际疗效,你没这个本事,就使得人们越来越质疑中医,很多从医者自己也对传统医学越来越没信心。归根结底,无用的不是“传统”,而是阉割传统教育文化的后学们!

文化、科技的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可是现代人制造的各种环境的污染、思想的污染却在不断地侵蚀并伤害着人们的身心,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影响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与生活秩序,人们在不知不觉问,在无知无明的状态下,亲手把自己和子孙后代往坟墓里送。面对这样的现实,我的老师——刘战魁先生的一席话。让笔者深有感触。

先生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必须能够为我们达成身心整体的健康服务,为开发人的根本智慧服务,为繁荣社会、和谐自然服务。如今西方式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是在某些方面却给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和生存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危害。为什么会造成危害?因为现在的西方科学工作者,基本上不了解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间这个自然环境是处在一个整体之中的,不懂得人的生命活动有个总运化法则,不懂得宇宙间存在一个总自然运化规律,不懂得人类社会同样存在发展规律,不懂得是道孕生演化了这一切。因此,他们无法知道在人的生命运化法则与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及道之间存在同一性与统一体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上才出现了盲目按照商业模式来发展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现象。而发展人类文明所需要的智慧教育文化则藏在东方,数万年传承未绝的智慧之根在中国!

东方的智慧经典《道德经》、《南华经》、《金刚经》、《薄伽梵歌》……都是永不熄灭的智慧明灯。“智慧教育文化”并不是崭新的内容,因为她是五千年世代相传的智慧命脉;同时她又要以全新的面貌出现,要立足于今天的社会现实而赋予其新的内涵,真正为现代人完善身心、和谐生活起到实际作用。并不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的文明文化不管用了,而是后人缺乏亲身实证,所以因读不懂其智慧内涵而导致无法运用,这就等于是站在了巨人的身旁而无视其存在一样。我们就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生命实证做基础,将智慧教育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开来,这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智慧见证者、生命科学实践者、社会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平实又意味深长的话语,却有着振聋发聩的力量,让人感觉到的是先生“匹夫有责”的魄力与担当。

诚然,从唐装汉服的流行,到成年加冠礼、民间国学热的兴起,国人对于振兴传统文化的呼声不能说不强烈,热情不能说不高涨。在躁动空虚的普遍社会心理的影响下,人们向传统文化寻根是有其必然性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厚古薄今或停留于虚浮表象的盲目性,使之仅仅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没有从根本上走向自我身心净化的实证之路、智慧教育传承之路。

现今社会流行着“崇古”和“非古”两种对立的极端风气,其中的本质问题,正是人们缺乏对于传统经典智慧内涵的生命实证。崇古者高喊“取其精华”,却没有践证到其智慧性,没有展现出其社会实用性,如此肤浅的认知很容易被人推翻,相互对立地在理论圈中打笔头仗,这样能拿出什么“精华”来为现实生活服务?非古者则高喊“落后”、“糟粕”,可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这些传统经典的智慧之理学明白了没有?脚踏实地地实践了没有?绝大多数人对传统经典读都读不懂,更别说去认识其“智慧教育”的涵义了。我们必须真正学有所知、行有所得才有资格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能够知道“取”什么、“去”什么吗?能够知道怎样“取”、怎样“用”吗?

我们不得不面对今天人类正处在智慧教育断层时代的现实,智慧教育文化传承的开拓之路也必然充满艰辛,甚至要面对众多的不理解和非议。但是“知难而退”绝不是借口,“当仁不让”才是智者的风范。我们需要更多像先生一样能够以身心活动的实证为依据、以智慧传承为己任并敢于奉献和担当的人,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这不正是《金刚经》中所言“荷担如来”的真实涵义吗?“如此乾坤须整顿,应有异人间起,君与我安知非是!'’教育误区:对古智慧经典现代译本的反思

一位老教育家曾经万分感叹地说:“我们小时候启蒙教育学的是‘人之初,性本善’,而现在小孩子们学的却是‘小猫叫,小狗跳’。”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人立命修心的最根本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先学做人,然后才能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人于孩提时进行正性端身的启蒙教育,如同在新垦的土地种下智慧的种子,否则长大后就会像没有根基只能在水面蔓延的浮萍了。因此,现在间接或直接喝洋墨水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摆脱内心的空虚和浮躁,而少年一代则越来越沉迷于骄奢放纵的生活状态。这种表面无限风光的“浮萍现象”,最终不得不在自我困惑的疑问中回到对生命之根、教育之根、成长之根、做人之根、文明之根、科学之根的反思中,但反思的结果往往使自己更加迷茫。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人们开始把目光重新投向经过千百年实践验证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以期寻找到人的自我本性之根、智慧之根、生命之根。但是,在如今物质利益高于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利欲横行之风的影响下,“重译经典”可谓粗制滥造,泛滥成灾。我们要知道,《道德经》、《南华经》、《金刚经》等经典,都是古智者圣人智慧实证的结晶,是智慧传承教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其言外之意必须以生命活动的实证来契合,绝不是文字工作者的案头文学,更不是懂一点文言文就能够翻译的,否则那些皓首穷经仍感叹力不从心的古人们就未免太过冤枉了。

在先生的指导下,笔者翻阅了众多智慧经典的古今译解版本,其中不乏为后人推崇的名师大家。我们最先关注的是受众最多、对青少年影响最广的现代普及本,面对这些快餐文化生产出来的速成品,别说智慧内涵的阐释,就是连“治学严谨”四个字也已荡然无存了。

比方说在《道德经》的诸多普及译本中,对于“虚其心,实其腹……常使民无知无欲”是这样来翻译的:“减少百姓的思虑而填饱他们的肚皮……永远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金刚经》中“随说是经”是这样翻译的:“所到的地方随便讲讲这本经”。想想看,现代的青年人读到这样被歪曲了智慧真实义的译本,还会愿意进入传统智慧文化的修习中吗?那些早就把古智慧经典当成落后思想的知识分子们,更会将其视为宣扬愚昧的证明而厌弃嘲笑。

商家打着“经典”的幌子来谋利,而众多读者没有分辨的能力,也就只能跟着这样的商业文化导向转,像这样妄想以浮躁的心性来摆脱浮躁,怎么可能不失望而返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养生精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战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201979
开本 16开
页数 3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5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12
丛书名
印张 24.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1: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