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孤岛集(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知日”品牌全新系列文库丛书,《知日》特集主笔毛丹青倾力创作,从日常生活的细微末节中发现人生的自在乐趣。《孤岛集》是一本从细节了解日本的随笔集,通过细节描绘日本人生活、日本文学和文化。分为两大部分,既有行走的人物与故事,也有常日的所想所思。以动静不同视角感悟细节中的小滋味。

内容推荐

《孤岛集》浓缩了毛丹青在日本孤岛27年的经历,用全新的角度以色识人,感悟一段段人生路程上的谈笑,带来作为双语作家对于日本文化的独特感受。虽立足于孤岛,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早已冲破国界。用评论文学作品的笔,传达出深刻又有趣的道理。

目录

序言

SIDE-A

 蓝色

 紫色

 灰色

 水色

 青葱色

 浅豆绿

 土色

 白色

 黑色

 樱色

 红色

 银朱

SIDE-B

 书名会变得越来越长么

 村上春树的铁人相

 村上春树《1Q84》影射日本文坛黑幕

 村上春树的文学大转舵

 《赤壁》挠了日本人的痒痒

 村上春树与马有关的少年足迹

 明星传记与日本人的负面思维

 中国小说的日本书名

 日本无产阶级小说复苏之谜

 五位中国作家眼中的日本

 中日当代文学的逆差现象说明了什么

 莫言后的中国文学之世界走向

附录

 川端康成 · 新感觉——《雪国》《山音》《千只鹤》分享会全文实录

 让我们彻底了解日本

后记

试读章节

蓝色

跟清水正之教授的重逢是在东京的四谷车站附近,当时是个阴天,有时有雨,但马上就能停下来的感觉。犹如跟行人开玩笑一样的天气,看上去并不像东京,因为每回到东京,雨要么不下,要么就下得很大,电闪雷鸣,从来不给行人留情面,唯有跟清水教授一起的时候,天气似乎变得随和起来。这时的天是蓝色的,而且是能看得很远的蓝色。

清水教授是我25 年前留学日本时的指导教官,专攻德国哲学。好几回在食堂吃饭,见他跟几个德国留学生交谈,觉得诡异,因为他有一张超级标准的东方面孔,西服是蓝色的,眼睛是黑的,头发稍微有些发白,而周围的留学生全是金发碧眼,独显他引人注目的存在。

我起先留学的地点是三重大学,一个以水产研究而著称的学府,校园靠海边,一天下来的色彩比重绝对以蓝色为多,而且是天蓝色的那种。

清水教授说:“今天选在四谷车站附近见你不是我的主意,而是跟我们20 多年前到中国一起旅行的小岛康敬教授,他说他的学生一家人是开馆子的,人气很旺。”

我问:“什么料理?”

“好像是秋田家乡饭,回头等小岛教授来了,他会解释的。”

说完,清水教授问我近况如何,就像一位多年未见的长者,但原貌没改,说起话的状态跟我当留学生时见他一样,头发还是稍微有些发白。

其实,说起来也怪,无论是清水教授,还是小岛教授,他们的研究生活跟中国无关,包括平时的谈吐,很多内容都是德国哲学以及小岛教授的日本史,如果没有我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也许很难找到一个接点与中国链接。这跟时隔多年的东京重逢一样,让我想不到的是小岛教授推荐大家吃秋田家乡饭。

清水教授对我有恩,刚到日本留学时我说我没钱,他说:“没钱就去挣钱,有了钱,你不会发慌。” 后来,我退了学做了鱼虾买卖,一度变成了商人。这些细节往后再写。总之,清水教授告诉我的是如何面对生活,不做悬事,凡事要干得扎实,不打水漂,要当钉子。记得当时离开三重大学时,他推开研究室的窗户,指着大海跟我说:“谁都说大海是蓝色的,但实际上它们都是人的心色,哪怕你闭上眼睛,什么都不看,但心上的颜色依旧是蓝色的,甚至是天蓝色的。”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清水教授当时研究的应该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东京的夜晚很亮,霓虹灯发出闪烁的蓝光,与黑色的天空形成反差,大约是由于下班高峰时段,车水马龙,很多职场人行走犹如奔跑。按照我在东京经商的经验,每天到公司上班时的人群大都是规整的,西装革履,地铁的车厢内会有香气飘绕,也许是女人的香水,但也有可能是男人擦的。与此相比,每回到了夜晚,尤其是到了深夜,地铁内的味道就会被酒气覆盖,而且职场人的行走变成了螃蟹步,给人一种不安定的印象。

小岛教授讲完了课是直接赶到四谷车站的,他所在的国际基督教大学坐落于三鹰市,乘车过来需要半个钟点的样子。他见了我们就说:“承蒙不弃,到这家店来,替我的学生一家谢谢了。”

话音未落,他就开始忙乎着点菜。我坐在他的旁边,无论是听他说话的语速,还是看他麻利的动作,完全跟以前一样,仍然是一位随时都想着学生的教官。其实,这一点跟清水教授一样,当年仅仅因为我是从中国来的学生,他即刻召集了学界的伙伴,让我领队去中国旅游。小岛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且对他们来说,去中国是头一回。

清水教授说:“记得当时中国的天是蓝色的,去洛阳看大佛的时候,完全是天蓝色的。”我知道过去的天蓝色也许已经不能再形容天空了,不说别的,光看北京眼下的雾霾就会明白。

这时,店内的食客多起来了,小岛教授的学生向我们鞠躬,十分恭敬的样子,就像她的学业还在继续一样。小岛教授说:“她毕业好多年了,每回见她鞠躬就想起刚入学的时候,学生的样子很难改过来。”

学生有点儿不好意思的样子,跟绝大多数日本女孩儿一样,笑起来总是用手捂住嘴巴,笑眯眯的眼睛是亮的,乃至柳叶眉的形状都被冲淡了。我仔细看上去,这才发现她的瞳孔是蓝色的,无疑,这也是当今日本女孩流行的美丽彩瞳的一种。

小岛教授继续为我们介绍,他说这家人过去从秋田县来,专门做一种乡土火锅,把糯米串到木条上,然后围着火锅插在周边的炭灰里,锅底料是炖了很久的老鸡汤,另外还有牛蒡、蘑菇、大葱和魔芋,一边吃火锅,一边拿糯米条沾着锅里的汤吃,很有一种烩饭的感觉。

清水教授说:“中国古人把魔芋叫作妖芋,分炒、炖、酱、卤、蒸和焖几种做法,烹饪的方法基本全占了。” 我问他:“这些是从哪儿知道的?”

他笑了笑,有点儿神秘地说:“在德国的时候知道的,因为老去中餐馆,店老板做魔芋的手艺高超,德国人都爱吃。”听他这么说,想起有谁曾经告诉过我,住陆地与山地的人对魔芋情有独钟,反倒是靠海的人未必如此热衷。秋田县一面是日本海的沿岸,而另一面全是山地,其中奥羽山脉比较出名。

其实,跟日本教授吃饭经常会让思绪乱飞,也许是因为话题从细节而来,另一个也是因为彼此知根知底。这一状态自打我本人当了日本的大学教授之后更是如此。在北京上中学时读过鲁迅写给藤野先生的信,当时应该是国内的必修教材,第一印象就是师徒气派,比如信的一开头是这样的:“20多年的时间,并没有拂去您在我心中的印象,反而是更加清晰和高大了。”

P11-16

序言

这本书缘起于《知日》出版人苏静先生的约稿,其实,我们的相识不是为了别的,完全是为了“知日”。当时是2008年,北京的奥运气氛浓厚,无论谈什么,很多人都会从体育文化谈起,喋喋不休,最后的话题落脚点往往是中国必将成为文化大国。这也许是我多年与国内出版界打交道后的一个私人感受,并不典型,也毫无代表性。

不过,与苏静先生的谈话是愉快的,因为所谈的是一件很小,但是非常有趣的事情。这就是了解日本,创办《知日》媒体品牌。在很多人看来,留着中国这么大的文化内容不做,偏偏深入日本文化的腹地,要做就坚持做下去的决心多少令人好奇。对此,我们的想法是干脆的,尤其对我这样的旅日时间已超过了居住在中国的时间的人来说,更是如此。“知日者智也”,了解日本是为了丰富我们自己的智慧。

《知日》创刊于2011年1月,苏静先生是主编,我是主笔,一路下来,共同经历了不少,其中最让我感慨的一幕是与他一起攀登富士山的时候,从五合目往上没爬多远,我就完败了,岁月不饶人,体力不支,但他奋勇直上,一直爬到山顶,而且还看见了第二天凌晨的日出,日语称之为“御来光”。无庸赘述,这就是《知日》“了解日本”先从脚下走起的例子之一。

我在《知日》开设专栏也是苏静先生的建议,但具体写什么,他并不多说,因为他了解我长年的著叙,也知道我的观察点往往是脚下与日常的日本。

这本书是《知日》近年来“色彩”连载的总汇,另加《北京晚报》上刊载过的栏目文章,前者是动,后者是静。“动”写的是行走,人物与故事,而“静”写的是我平时的所想所思。最后,还附上两篇对话,构成一本由《知日》出品的书籍。

是为序。

后记

“孤岛”这个词是我在《知日》拍摄的一段视频里说的,闪念,没经过什么思考,脱口而出。当时说到我经商的经历,跟日本渔民一起做远洋渔业生意的时候,天天说日语,日语对于我来说,就像大海一样,而我的中文却变成了一座孤岛。后来。这段题为“我有一段被选择的人生经历”的视频收入到了《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系列,重新看的时候,发现“孤岛”也许是一个不错的视角。

日本是岛国,走不了太远,不是海就是河,空气里总有一种特别的水腥味儿在飘浮,有时是从海水里来的,有时是从河水里来的,似乎没有什么一定之规。其实,我对日本的观察恰恰如此,凡事都从脚下走起,随意性比较强,最关键的是尽量恢复现场的感觉。

了解日本是个慢功夫,对旅日的年月已超过了居住在中国的时间的我来说。了解与生活完全是一体的,“等身大”的视角也随之而得以确立,其过程是十分简单的。了解日本是为了丰富我们的智慧。

感谢《知日》主编苏静先生一直对我撰文著书的支持,同时也感谢《北京晚报》孙小宁女士多年来鼓励我撰写栏目文章,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专此敬礼。

毛丹青

2014年7月写于甲子园海滨

书评(媒体评论)

在我的关于日本的梦境里,一定会有毛丹青这条鱼在游动。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这是一本从细节了解日本的好书。

——江志强(著名电影制片人)

他如草根般的视角积少成多,必定会成为一股势力。

——内田树(《日本边境论》作者,知名学者)

孤岛一集,令人动容。

——苏静(《知日》出版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孤岛集(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毛丹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4677
开本 32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2014146780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2
135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