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契诃夫与美里霍沃庄园/俄罗斯文化名人庄园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不是一般的风景名胜导游图,而是从独特的角度切入,既写出小说家兼剧作家的契诃夫如何在美好的庄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成长,如何在思想和品格上受到影响,形成优良的精神素养,从而揭示契诃夫的文化创作得以成功之所以然,又写他如何看待庄园和描述庄园,如何以它为素材和题材进行创作,把它体现在作品之中,从而创造出文化硕果,为庄园带来荣誉,使它的名声传之久远。总之,从新的角度切入,反映新的文化层面,展示庄园新的文化内涵。

内容推荐

俄国中心地带迄今保存并能经常开放的最著名庄园就有近百座。我们依据庄园孕育了文化名人,名人描绘和反映了庄园,人园结合,互相增光的原则,遴选出8园(8人),编撰成书,逐一加以详介,旨在从一个新的侧面来介绍俄国文化的辉煌。选入丛书的计有诗人莱蒙托夫的塔尔罕内庄园,作家屠格涅夫的斯巴斯科耶——卢托维诺沃庄园,托尔斯泰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小说家兼剧作家契诃夫的美里霍沃庄园,画家列宾的拜纳忒庄园,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克林庄园,还有革命领袖列宁的疗养地高尔克(亦系一处历史名园)和作家高尔基的附有大片园林的博物馆,均系具有代表性者。

本书介绍的是其中的小说家兼剧作家契诃夫的美里霍沃庄园。

目录

从莫斯科出发

美里霍沃的新主人

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土地

恬淡的乡居生活

“黑修士”掠过麦浪起伏的原野

女友们

美丽的丽卡

美里霍沃的收获

乡村与《农民》

告别美里霍沃

大地的坐标

试读章节

从正房出来,满园秋色美不胜收。美里霍沃的秋日宁静如一潭深水。那宣布契诃夫家开饭的钟在风中无声地轻轻摇晃,井台上的大转轮颜色浓重,凝然不动,好像小心地守护着一个年深日久的秘密。小巧的木楼在疏林后若隐若现,落叶为肥沃的黑土地盖上一层厚厚的垫子,高大的柏林杨、婀娜的白桦都在展示一年中最后的华丽。那曾经繁花似锦、果实累累的景象已经落幕,漫长的冬天转眼就要来了。美里霍沃不久将会在寂寥中沉睡,默默地回忆往事,耐心地期待下一个温暖明丽和蓬勃绽放的季节。想想美里霍沃的冬天曾经给了契诃夫多么深沉的寂寞,同时又赋予了他多少思想的空间!于是我觉得,就连那在严寒中与世隔绝的美里霍沃似乎也是那么意韵绵长。

沿着金色的小径信步而行,直到接近园子尽头的地方,忽见一棵秋树俯身横卧于前,状如拱门,形成一道绝佳的风景,树上挂着一个粗糙的木牌,上写“爱情小径”字样。这牌子显得突兀神秘,没有任何解释,使游人平添多少猜测和想象。不知是后人随口给这偶然形成的小小景点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还是在这座园子中真的隐藏着契诃夫生命中珍贵的秘密?毕竟盛年的契诃夫是个颇具魅力的钻石王老五啊!回望来路,风过处落叶卷起一股小小的旋涡,搅动得眼前一片迷离……

契诃夫容貌清癯,身材很高,温文尔雅,风趣诙谐,很有亲和力,身为著名作家,对女性是颇具吸引力的。作家布宁说:“他对女人心理的了解令人吃惊,他能够细腻而强烈地感受那些女人的气质。很多诞生于他的想象的女子形象,是有着动人的原形的。其中不乏爱着他的女子。很少有人像他那样了解怎样和女人交谈,打动她们,和她们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

然而他做了很多年的单身汉,在婚姻的大门外逡巡不前。直到40岁才与艺术剧院的女演员克尼别尔结婚,此时夕阳已笼罩了他的生命。

名人的私生活总是引起格外的好奇。契诃夫为何过了那么多年的独身生活,在结婚之前是否有过亲密的女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曾经有许多的猜测和考据。但契诃夫是一个相当内敛的人。除了作品:三外,今天所能看到的,主要是他与亲友之间往来的信件。从这些信件中,能了解契诃夫生活中的许多事件和细节,可以看出他待人和做事的风格,推断他的性情、态度,欣赏他的幽默,等等。但那是写给别人的文字,似乎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着一些东西,心灵的某一个角落对他人始终是关闭的。这给为他写传的人造成了小小的麻烦,特别是谈到他的感情生活:到底有几个女子在契诃夫的生活中留下了印记?这些印记有多深?温柔的情感是否得到了契诃夫的回应?十几年中,有几个女子在他的身边时隐时现,影影绰绰,契诃夫对她们基本上是一种善意调笑打趣的态度,至于是否发生过爱情,则成了一个谜。

19世纪90年代初是契诃夫享受成功的黄金时代,每次离开美里霍沃来到莫斯科办事,他的行程中总是充斥着各种聚会。他在莫斯科俨然一个社会名流,被一大群朋友环绕着,身边美女如云。契诃夫在“大莫斯科饭店”有一个固定的房间,每次他刚一到,朋友们立刻闻风而至,以各种名目给契诃夫“开庆祝会”。这帮人裹挟着契诃夫从一家出版社到另一家出版社,从一家餐馆来到另一家餐馆,去举行早宴、午宴、晚宴……后来契诃夫得了一个外号,叫阿维兰(当时的海军总司令,总是带领舰队在俄法之间巡游访问),而他身边的那帮人则被称为他的舰队。

“舰队”中有一个叫塔尼娅·谢普金娜一库别尔尼克的女演员同契诃夫关系很好,他们经常互开玩笑,后来一起做了一个孩子的教父和教母,于是契诃夫干脆叫她“亲家”,还说他是故意这样安排,好叫塔尼娅不能逼他娶自己(因为按照教规,同一个孩子的教父和教母不能是夫妇)。

契诃夫的另一位女友是演员亚沃尔斯卡娅,传说她与契诃夫的关系非同一般。她对契诃夫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其性格中的某些地方契诃夫并不喜欢。从她那方面来说,她公开表示过想嫁给契诃夫,而几乎被公认为契诃夫女友的丽卡竟然出面跟契诃夫提亲,不过契诃夫对此也只是一笑置之。

还有一位姓阿维洛娃的女子,似乎也和契诃夫有一段不平常的感情。阿维洛娃在当时可算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女作家,她对自己与契诃夫的感情描写得绘声绘色,但是其真实性却受到了质疑。因为她写给契诃夫的信件一直没有展示,而契诃是写给她的信件也无非是对她写的小说提些意见,语气始终是亲切而保持距离的。不过阿维洛娃讲过一个小故事,倒是和契诃夫一贯的风格颇为相符。

据阿维洛娃讲,她曾送给契诃夫一个表坠,上面刻着:契诃夫文集,第267页,第6行和第7行。在她所指示的地方写着这样一段话:“如果您在什么时候需要我的生命,就请来把它拿去。”这当然是一种爱的表白。不过她并没有暴露自己,表坠是通过别人转交的。不久,契诃夫和阿维洛娃又在一个假面舞会上相遇,阿维洛娃戴着面具,她以为契诃夫没有猜出她是谁。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晚上,契诃夫并没有表示什么,只是请她留意《海鸥》的首演。那一天,阿维洛娃忐忑地来到剧院,当看到女主人公尼娜向特里科林赠送项坠的情节时,她觉得整个剧院的人似乎都回头来看着她。尼娜的做法和阿维洛娃如出一辙,在项坠上刻着某篇作品的某页某行,特里科林在那里找到的正是那一句话:“如果您在什么时候需要我的生命,就请耒把它拿去。”尽管心慌意乱,阿维洛娃还是努力记住了剧中所提示的页数和行数,她相信马上就会在那里找到契诃夫对她的感情的回应,只是拿不准到哪本书中寻找谜底。她找来找去,终于还是在她自己出的一本书中找到了最贴切的回应,不过那句话是——“年轻的姑娘不该参加假面舞会。”

契诃夫终其一生,感情似乎从未漫出理智的堤岸,总是这样若即若离地与对他心仪的女子周旋,仿佛害怕建立深厚牢固的关系。当朋友为他的婚事张罗时,他便开玩笑,把事情敷衍过去:“亲爱的弗兰茨·奥西波维奇,显然,您那里有待嫁的姑娘急于脱手,但是对不起,我现在还不能结婚。因为第一,我带病菌;第二,我身无分文;第三,我总觉得我还年轻得很,请允许我再逍遥两三年,到时候说不定真的会结婚。只是不知您为何想叫一个妻子给我‘捣乱’?生活本身就已经够乱了。”

从契诃夫的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婚姻生活不抱什么幻想,对爱情也不无疑虑,小说中偶尔产生一点浪漫,随即就被灰色的生活潮水淹没,在这方面颇有点虚无和悲观。写于美里霍沃时期的小说《文学教师》颇能反映契诃夫对婚姻生活的看法。

26岁的文学教师尼基丁在刚刚认识19岁的姑娘玛纽霞时,充满了对爱情的幻想:

“那时候是傍晚,正是刺槐和丁香的香气非常浓郁,空气和树木本身好像因为浓香而变凉的时候……天气多么暖和啊!散步在天空中的东一朵西一朵白云,那样子多么轻柔!白杨和刺槐的影子伸过整个宽敞的大街,笼罩在街对面的阳台和二层楼上,看上去多么温柔而舒畅!”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是那么充满柔情,他们的世界是那么充满诗意:

“玛纽霞骑着马又跟尼基丁并排走着。他很想告诉她说,他多么热烈地爱她……玛纽霞一声不吭。他体会到她为什么沉默,为什么骑着马跟他并排走就暗暗觉得幸福,于是大地、天空、城里的灯火……一切东西在他的眼里合成了一种极典美妙可爱之物,他觉得他的马仿佛在凌空走着,要想跃上深红的天空似的。”

“尼基丁和玛纽霞顺着林荫路跑着、笑着,时不时地互相问些前后不连贯的话,谁也不回答。在花园的上空,一弯新月照着,在淡淡的月光下,含着睡意的郁金香和鸢尾花从黑暗的青草里探出身来,仿佛请求人们也跟它们谈情说爱似的。”

然而,关于爱情的浪漫幻想很快就被单调沉闷的现实打破了。尼基丁不久便发现,平庸琐碎的家庭生活远远不能满足他的精神需求。尼基丁与妻子的精神距离急剧加大,那曾经使他向往的温暖安逸的家,因为缺少精神的滋养变得不能忍受。在小说的末尾,他竟然发出了这样的呼号:“我的上帝,我在什么地方啊?我让庸俗团团围住了。乏味而渺小的人,一罐罐的酸奶油,一壶壶的牛奶,蟑螂,傻乎乎的女人……再没有此庸俗更可怕,更使人感到屈辱,更叫人愁闷的了。我得从这儿逃掉,我今天就得逃,要不然我就要发疯了!”这与他当初的万种柔情,对家庭生活的热切期待简直判若两人。

由此可见,契诃夫早已洞悉了爱情的虚幻,对家庭的看法非常理性。从本质上说,所谓富足、安逸、恩爱并不能使一个知识分子长期沉溺,平庸和一成不变更是爱情的大敌,家庭也就成了人的牢笼。

说到自己对婚姻的态度,契诃夫曾坦称:“我害怕妻子和家庭生活的秩序,家庭生活会限制我,我觉得,以我的随便的生活方式,恐怕是弄不好的。”“我忍受不了那种从早到晚、日复一日的幸福。如果别人每天用同样的语气和我讲同样的话,我就会变得很凶……我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丈夫,但是要给我一个这样的妻子,她就像月亮一样,并不会每天出现在我的天空。”

后来他娶了一个演员为妻,当他困居雅尔塔的时候,她在莫斯科和各地演出,夫妇二人聚少离多。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她就像月亮,“不会每天出现在我的天空”。然而长久的分离同样给婚姻造成了痛苦和麻烦,这已是后话了。

契诃夫在一群快乐、聪慧的女性围绕中,且笑且谑,非常好说话,近视的眼睛微微眯起,那中间不时闪烁着调皮的、带点嘲笑的眼光。那么,难道契诃夫从来没有对哪个女子产生过类似于爱的感情吗?恐怕没有谁能对此做出确切的回答。但是有一个名字在契诃夫的传记中是经常被提及的,如果曾经有爱情,那应当是属于她的。

P70-80

序言

山东友谊出版社立意出版由李明滨教授主编的“俄罗斯文化名人庄园丛书”,我表示诚挚的欢迎。

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特别是具有文化交流悠久历史的俄中两个邻国之间的互相影响,为各自的文化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赋予了新的意义,互相增光添彩。

俄罗斯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0年有三则克雷洛夫寓言译成中文发表;1903年出版了普希金小说《上尉的女儿》中译本,然而那并非译自原文,而是通过日文转译的。日译者竟为普希金的作品另起书名,而且书中人物的姓名也大多数被改换。

1907年鲁迅在《译文》上发表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译作,从此他便成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热情推介者。随后他在谈及俄国文学对中国青年的影响时写道:

“那时就知道了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还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烧起希望,和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我们岂不知道那时的大俄罗斯帝国也正在侵略中国,然而从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

从现在看来,这是谁都明白,不足道的,但在那时,却是一个大发见,正不亚于古人的发见了火的可以照暗夜,煮东西。”

(鲁迅:《祝中俄文字之交》,见《南腔北调集》,1953年)

尽管鲁迅不大懂俄文,而且翻译俄国古典文学作品时还得借助于日文和其他欧洲文字,但在20~30年代的中国,他在译介俄国古典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工作中仍然起着主要的作用。据他的学生与朋友、著名的俄罗斯学家曹靖华具证,在鲁迅的文学遗产中,俄苏文学的翻译作品占了四分之一以上的分量。在20~30年代的中国推广俄国古典文学的人,还有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茅盾这样的中国文坛宿将。而在往后的年代中,为向中国读者介绍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而作了宝贵贡献的人,还有曹靖华、戈宝权、夏衍、郑振铎、曹禺、冯雪峰、高莽、李明滨等等。

正如李明滨教授在《中国俄罗斯学的繁荣》一文(载《在现代化与改革道路上奋进的中国·1949~1999》文集,俄文版,莫斯科,东方文学出版社,1999年)正确地指出:“中国人对苏联文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五十年代的全盘肯定,到六十、七十年代几近完全否定,再到八十年代的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用李明滨的话来说,“从1949年至1966年的十五年问,是双方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

如今这套庄园文化丛书的出版说明,在中国,对俄罗斯的古典文学、音乐、美术以及其他各文化领域的兴趣已经再度增长了,并具有稳定发展的趋势。

在苏联,坚持向俄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的,则有科学院院士阿翰林及其门生王希礼、舒茨基、费德林、艾德林、彼得罗夫、费什曼等,还有罗高寿、索罗金、波兹涅耶娃、施乃德、别洛乌索夫、罗果夫、热洛霍夫采夫、谢曼诺夫、切尔卡斯基、巴斯曼诺夫、华克生等等。

近年来在俄罗斯,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增强,不但对中国文学,而且对音乐、电影,戏剧、美术、建筑艺术,以及历史和哲学思潮流派都有所涉及。不过这只是一个侧面。我提起它来只是想说明我们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一条“双向运动的康庄大道”。

这套庄园丛书的出版,不但会促进俄中之间文化交流的扩大,而且也将是对世界文化对话的宝贵贡献。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1年11月9日于联合国大会第56届年会的演说中所强调的,“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不同的文明之问通过对话和交流,通过向他种文化的学习,引起彼此的探索和理解,从而达到了增长和繁荣”。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俄中友协名誉主席

齐赫文

2004年2月9日于莫斯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契诃夫与美里霍沃庄园/俄罗斯文化名人庄园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明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71809
开本 16开
页数 1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125.6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3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