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围绕原文所及,对历代本草文献中涉及的诸多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追本求源,探微发明,力求做到内容翔实,言而有征,以期能启迪读者的思路。以122种常用中药为对象,对古人有关中药品种考证与质量论述进行分析,提示药物品种与质量鉴定应掌握的要点,有实用性。
本书可为从事中药研究、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作为研习中医药古代文献人员的学习用书。
图书 | 本草古籍常用药物品种与质量鉴定考/中国分类本草研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围绕原文所及,对历代本草文献中涉及的诸多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追本求源,探微发明,力求做到内容翔实,言而有征,以期能启迪读者的思路。以122种常用中药为对象,对古人有关中药品种考证与质量论述进行分析,提示药物品种与质量鉴定应掌握的要点,有实用性。 本书可为从事中药研究、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作为研习中医药古代文献人员的学习用书。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中国分类本草研究丛书》的一个分册。 以122种常用中药为对象,重点参考近50部古代有代表性的本草专著,对古人有关中药品种考证与质量评述的文献进行梳理,提示药物品种与质量鉴定应掌握的要点,具有实用性。 每药下一般设有【原文】、【校注】、【综述】、【按语】等项内容。 【原文】部分收录了1911年以前的本草著作,并标明标记出处,客观反映出古人对依据中药性状、产地、质量等外形直观鉴别中药的经验与知识。引用的原文主要出自中医古本草文献知识库(数据库)。 【校注】部分主要对原文中的讹误进行勘正,对个别生僻字词及名物进行注释和考证。 【综述】部分为提炼、综合部分,对收录的文献进行归纳。 【按语】部分为重点内容,采用分析对比、综合提炼的方法,进一步阐述了常用中药品种考证及质量鉴定的方法和客观依据,澄清了一些长期混淆不清的问题。 本书可为从事中药研究、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作为研习中医药古代文献人员的学习用书。 目录 B 巴戟天 白豆蔻 白及 白僵蚕 白前 白芍 白头翁 白芷 白术 半夏 北沙参 贝母 鳖甲 槟榔 补骨脂 C 苍术 柴胡 蝉蜕 车前子 沉香 陈皮 赤芍 川楝子 川芎 D 大黄 大青叶 丹参 当归 党参 地骨皮 地黄 独活 杜仲 E 阿胶 莪术 F 防风 防己 佛手 茯苓 附子 G H J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附录1 药名笔画索引 附录2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本草古籍常用药物品种与质量鉴定考/中国分类本草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唐迎雪//宋永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708729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6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6 |
出版时间 | 2007-09-01 |
首版时间 | 2007-09-01 |
印刷时间 | 2007-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281.3 |
丛书名 | |
印张 | 1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4 |
宽 | 14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