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摩西的生平/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新柏拉图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斐洛的犹太历史著作。斐洛以寓言的方式解读犹太民族的形成及犹太教精神的发展,着重论述了对此有着奠基作用的三大历史人物亚伯拉罕、约瑟和摩西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政治、法律和宗教上的贡献。这些论述对了解犹太民族、犹太教及其这一时期的政治、法律、宗教、伦理对整个西方文明的影响都有重大参考价值,堪称经典之作。

内容推荐

斐洛是希腊化时期犹太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他生活在犹太人的散居地亚历山大里亚,惯于“谈古”(摩西五经)以“论今”(公元一世纪前后的地巾海世界),借助于诠释希伯来经典,使之既为地中海世界其他民族(希腊、罗马和埃及)所认同,也为犹太人生活在异乡确立合法的思想空间。

本书由斐洛的三篇作品(《论亚伯拉罕》、《论约瑟》和《论摩西的生平》)构成。它们既体现了一世纪犹太人如其列祖那样生活于埃及并且出埃及的历史形态。又更新了此种叙事的话语内涵,以普世主义视野诠释摩西五经本有的犹太民族身份,把犹太律法置于优先地位,强调犹太宗教、道德、生活习俗之于希腊罗马文化的优先价值,为散居于万邦的犹太人的身份持守作辩护。

目录

中译者导言

第一篇:论亚伯拉罕

对以挪士、以诺、挪亚三名字的寓意解释(1—9节)

对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三名字的寓意解释(10—12节)

对亚伯拉罕移居的寓意解释(13一19节)

对亚伯拉罕带妻子下埃及寓意解释(20—21节)

对接待神的三使者的寓意解释(22—31节)

对献独子的寓意解释(32—36节)

对处理与侄子纠纷的寓意解释(37—38节)

对救侄子的寓意解释(38—41节)

妻子撒拉的死(42—44节)

结语(45—46节)

第二篇:论约瑟——一个政治家的生平

对约瑟的梦、约瑟被害故事的寓意解释(1—7节)

对约瑟在埃及遭女主人引诱、诬告之故事的寓意解释(8—16节)

对约瑟解梦的寓意解释(17—26节)

对约瑟接待籴粮的兄弟之故事的寓意解释(27—43节)

结语(44节)

第三篇:论摩西的生平

 第一卷:作为王的摩西

摩西出生、被收养、受教育(1—6节)

摩西杀工头、退隐半岛(7—9节)

摩西帮助少女、娶妻、牧羊、见异象、得神谕(10—15节)

埃及十灾(16—26节)

领以色列入出埃及(27—60节)

 第二卷:作为王和立法者、大祭司和大先知的摩西

作为王和立法者的摩西(1—12节)

作为大祭司的摩西(13—34节)

作为先知的摩西(35—51节)

人名地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试读章节

3.关于盼望这一主题,不必再多说什么,它本性上乃是立在门口守卫里面高贵美德的一位看门人,我们若不首先对她表示尊敬,就不可能得到通行的许可。诚然,每个国家的立法者和律法都花了大量精力使自由人的心里充满令人安慰的盼望;但他获得心怀盼望这种美德完全不是出于劝告或命令,乃是出于自然所制定的一条律法的教诲。这律法不是由文字记载的,而是靠直觉得知的。

继盼望之后排位第二的是悔罪和改善,因而,摩西按顺序提到从邪恶生活转向良善生活的人,给他起希伯来名叫以诺(Enoch),按我们的话说就是“恩典的容器”。我们读到,他显然“使神喜悦,神就将他转移,他就不在世了”③,转移就意味着改变和转化,而且是变得更好,因为这是由神的先见所引发的变化。凡是借神的帮助成就的事,全是卓越的,真正有益的,同样,凡不包含他的引导和眷顾的事,必是无益的。

用来描述被转移之人的话非常恰当,这话说他就不在世了(不见了)。之所以这样说,或者因为旧的可指责的生活被抹去,消失了,再也看不见了,就如同它从来不曾有过;或者因为被这样转移、并在更高层次占据一席之地的人必然是难以找到的。恶是广泛传播的,许多人都知道,而美德,所知者甚少。即使有知道的,也几乎没有人能领会。此外,卑鄙的人一生不守安宁,时常光顾市场、剧院、法庭、议会厅、聚会,各种人群和组织;他放任自己的舌头,说话毫无节制,没完没了,无所选择,使一切事情变得混乱而迷惑,把真相与假象、适当与不当、公众的和私人的、圣洁的与渎神的、合理的与荒谬的,都混合在一起,因为他不曾受过训练,不知道适时的沉默是金。他的耳朵伸得老长,对闲杂之事充满好奇,总是渴望知道邻人之事,不论好事,抑或坏事,若是好事,就生出嫉妒,若是坏事,就幸灾乐祸;因为卑鄙的人就是本质上心怀恶意的人,一个恨善喜恶的人。

4.另一方面,高尚的人希望过宁静的生活,所以他远离公众场合,热爱孤独,不会让自己的决定受到许多人的注意。不是因为他厌世,其实他是个有名的慈善家,而是因为拒斥了民众(需要悲叹的时候他们喜乐,应当高兴的时候他们忧愁)所欢迎的恶习,因而他几乎把自己关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若是来访者络绎不绝,他就离开城镇,住到某个偏僻的农场,与人类中的最高贵者做伴,虽然时间已经把他们的身体化作尘土,但他们的美德之火在记载的文字中保持新鲜的活力,使他们活在诗歌或圣歌里,以促进灵魂里善性的生长。所以他才说“被转移”的就不在世了,难以追寻。他穿过无知,获得知识,从愚拙转到明智,从胆怯转向勇敢,从不敬转向敬虔,还从纵欲转向自制,从虚荣转向单纯。有哪种财富能与这些美德相提并论,或者拥有哪种王权、支配权能比拥有这些美德更有益处?一点也没错,视力敏锐而非盲目的财富就是丰富的美德,所以,我们必须坚持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公平的主权,是在公正中治理万物,而那私生的、虚假的、所谓的统治,只是一种错误的称呼。

但我们不要忘了,在通向完全的路上,悔改占据的是第二的位置,正如从疾病恢复健康的变化对摆脱疾病的身体来说是第二位的;也就是说,未损坏的完全的美德离神圣权能最近,而在时间流程中的改善和提高是自然赐给灵魂的独特财富,使它不再停留在幼稚的思想状态,而是变得更加精力充沛、富有真正的男子汉气概,从而努力达到一种宁静安详的状态,追求卓越者的视野。

P6-8

序言

西方文明有一个别致的称呼,叫做“两希文明”。顾名思义是说,西方文明有两个根源,由两种具有相当张力的不同“亚文化”联合组成,一个是希腊一罗马文化,另一个是希伯来一基督教文化。国人在地球缩小、各大文明相遇的今天,日益生出了认识西方文明本质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不再停在表层,不再满意于泛泛而论,而是渴望深入其根子,亲临其泉源,回溯其原典。

我们译介的哲学经典处于更为狭义意义上的“两希文明时代”——即这两大文明在历史上首次并列存在、相遇、互相叩问、相互交融的时代。这是一个跨度相当大的历史时代,大约涵括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5世纪的800年左右的时间。对于“两希”的每一方,这都是一个极为具有特色的时期,它们都第一次大规模地走出自己的原生地,影响别的文化。首先,这个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余威之下,希腊文化超出了自己的城邦地域,大规模地东渐教化。世界各地的好学青年纷纷负笈雅典,朝拜这一世界文化之都。另一方面,在这番辉煌之下,却又掩盖着别样的痛楚;古典的社会架构和思想的范式都在经历着剧变;城邦共和体系面I临瓦解,曾经安于公民德性生活范式的人感到脚下不稳,感到精神无所归依。于是,“非主流”型的、非政治的、“纯粹的”哲学家纷纷兴起,企图为个体的心灵宁静寻找新的依据。希腊哲学的各条主要路线都在此时总结和集大成:普罗提诺汇总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路线,伊壁鸠鲁/卢克来修汇总了自然哲学路线,怀疑论汇总了整个希腊哲学中否定性的一面。同时,这些学派还开出了与古典哲学范式相当不同的、但是同样具有重要特色的新的哲学。有人称之为“伦理学取向”和“宗教取向”的哲学,我们称之为“哲学治疗”的哲学。这些标签都提示了:这是一个在剧变之下,人特别关心人自己的幸福、宁静、命运、个性、自由等等的时代。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哲学。那个时代的哲学会不会让处于类似时代中的今人感到更多的共鸣呢?

另一方面,东方的另一个“希”——希伯来文化——也在悄然兴起,逐渐向西方推进。犹太人在亚历山大里亚等城市定居经商,带去独特的文化。后来从犹太文化中分离出来的基督教文化更是日益向希腊一罗马文化的地域慢慢西移,以至于学者们争论这个时代究竟是希腊文化的东渐、还是东方宗教文化的西渐?希伯来一基督教文化与希腊文化是特质极为不同的两种文化,当它们最终遭遇之后,会出现极为有趣的相互试探、相互排斥、相互吸引,以致逐渐部分相融的种种景观。可想而知,这样的时期在历史上比较罕见。一旦出现,则场面壮观激烈,火花四溅,学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激扬文字、评点对方,捍卫自己,从而两种文化传统突然出现鲜明的自我意识。从这样的时期的文本入手探究西方文明的特征,是否是一条难得的路径?

还有,从西方经典哲学的译介看,对于希腊一罗马和希伯来一基督教经典的译介,国内已经有不少学者做了可观的工作;但是,对于“两希文明交汇时期”经典的翻译,尚缺乏系统工程。这一时期在希腊哲学的三大阶段——前苏格拉底哲学、古典哲学、晚期哲学——中属于第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分别都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译介,但是第三阶段的译介还很不系统。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的两希哲学的研究与译介传统是严群先生和陈村富先生所开创的,长期以来一直追求沉潜严谨、专精深入的学风。我们这次的译丛就是集中选取希腊哲学第三阶段的所有著名哲学流派的著作:伊壁鸠鲁派、怀疑派、斯多亚派、新柏拉图主义、新共和主义(西塞罗、普鲁塔克)等,希望向学界提供一个尽量完整的图景。同时,由于这个时期哲学的共同关心聚焦在“幸福”和“心灵宁静”的追求上,我们的翻译也将侧重介绍伦理性一治疗性的哲学思想;我们相信哲人们对人生苦难和治疗的各种深刻反思会引起超出学术界的更为广泛的思考和关注。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在希伯来一基督教传统中属于“早期教父”阶段。犹太人与基督徒是怎么看待神与人、幸福与命运的?他们又是怎么看待希腊人的?耶路撒冷和雅典有什么干系?两种文明孰高孰低?两种哲学难道只有冲突,没有内在对话和融合的可能?后来的种种演变是否当时就已经露出了一些端倪?这些都是相当有意思的学术问题和相当急迫的现实问题(对于当时的社会和人)。为此,我们选取了奥古斯丁、斐洛和尼撒的格列高利等人的著作,这些大哲的特点是“跨时代人才”,他们不仅“学贯两希”,而且“身处两希”,体验到的张力真切而强烈;他们的思考必然有后来者所无法重复的特色和原创性,值得关注。

这些,就是我们译介“两希文明”哲学经典的宗旨。

另外,还需要说明一点:本丛书中各书的注释,凡特别注明“中译者注”的,为该书中译者所加,其余乃是对原文注释的翻译。我们希望以后能推出更多的翻译,以弥补这一时期思想经典译介之不足。

包利民 章雪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摩西的生平/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古罗马)斐洛
译者 石敏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62101
开本 32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2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85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5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3 23: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