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滕刚评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由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卢翎博士撰写,《微型小说选刊》主编郑允钦为它作序,著名评论家雷达、陈骏涛、李星、李国平分别撰文,充分肯定了该书是一部研究性专著,兼具学术品位和阅读价值,指出“它的意义是指向未来的”。北京《文艺报》也以显要位置对该书进行评价。

本书是文学史上第一部为微型小说作家作的评传,显示出相当的学术眼光和学术胆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体现了对当代微型小说创作实践的全面了解,对当代小说理论特别是对微型小说理论的透彻把握。在较高的视点上,在宏观的视阈下,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微型小说作家。进行分析评判,论著具有较强的理论感和现实感,显示出了扎实的学术素养和当代批评热情。论著的学术勇气,开先河的学术行为,无疑会对中国微型小说的创作和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内容推荐

本书选择了一个颇有分歧的微型小说作家,是国内第一部暂不显赫的微型小说作家评传。作者的坚持和勇气令人钦佩;对传主人生和心灵历程与创作历程的相互影响、渗透的机制和奥秘进行了深刻揭示,并对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和传主的艺术思维特征有准确的定位和理论整合,其方法对方兴未艾的当代作家评传颇多启示。在平实而有克制的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着作者发现的惊喜和审美的激动,本书因而成为富有生命和精神感染力之作。

目录

序/1

写在前面/1

第一章 童年(1962~1988)

第一节 不是故乡花开时/1

第二节 父亲的追求/2

第三节 祖父母身边的童年/5

第二章 伤心的舞蹈(1968~1974)

第一节 父亲的梦想/9

第二节 伤心的舞蹈/11

第三节 内心的孤独与恐惧/15

第三章 落榜生(1974—1980)

第一节 被撕掉的作文本/21

第二节 祖父之死/22

第三节 落榜生/27

第四章 求学:生存方式与精神方式之确立(1980~1989)

第一节 大学里的三位老师/29

第二节 中学教师生涯:生存方式的思考与寻找/30

第三节 漂泊北大:精神方式之确立/32

第五章 讽刺小品——滕刚微型小说创作的开端(1988~1989)

第一节 微型小说的起步/35

第二节 滕刚的微型小说创作/37

第六章 病痛缠身(1990~1995)

第一节 病痛缠身/43

第二节 “温暖的遗嘱”/48

第三节 “疾病是世界的隐喻”/50

第七章 从《预感》起步(1990~1995)

第一节 “汤泉池笔会”/53

第二节 《预感》:讽刺的背叛/55

第三节 走向表现主义/58

第八章 自由第划人:以微型小说的智慧经营策划(1998~2001)

第一节 《江都日报》广告部/67

第二节 父亲的离去/69

第三节 转向长篇小说创作的准备/71

第九章 自由撰稿人:重回微型小说(2001~)

第一节 重回微型小说/73

第二节 一位主编的胆识/75

第三节 毁誉参半/79

第十章 以策划的智慧经营微型小说(2001~)

第一节 《货之家》:自我的发现/93

第二节 《个人履历表》:小说的彼岸/96

第三节 以策划的智慧经营系列微型小说/98

第十一章 滕刚的意义(上)

第一节 人性的内涵/101

第二节 引发争论的“性”/110

第三节 现代生活的悖论/115

第十二章 滕刚的意义(下)

第一节 “400字”的紧张/121

第二节 立意之追求/125

第三节 叙述方式/130

第四节 “小”与“大”之间/135

第十三章 访谈景

第一节 滕刚访谈录/141

第二节 微型小说作家眼中的滕刚(一)

——谢志强访谈录/144

第三节 微型小说作家眼中的滕刚(二)

——安勇访谈录/148

附录

第一节 滕刚微型小说创作年谱/153

第二节 滕刚微型小说研究资料索引/162

后记/179

试读章节

第八章 自由策划人:以微型小说的智慧经营策划(1996~2001)

第一节 《江都日报》广告部

1996年,滕刚的弟弟——滕翔的广告公司承包下了《江都日报》的广告部,久病初愈的滕刚来到江都日报社的广告部,任广告部主任,从事广告业务工作。

当时,报社的广告额只有几万元,滕刚从事广告业务之后,广告额升到了100多万元。滕刚并没有像普通广告公司那样上门和客户洽谈,他开始思考用创作微型小说的技巧策划商业活动。

1996-2001年,滕刚活跃在广告策划行业。商业策划失败的原因往往在于以公司为主体的策划单位,为了迎合企业,听从企业家的指挥,常常丧失了自己的特色,丧失了自己的创意。关于自己的策划生涯,滕刚信心十足侃侃而谈:“我和企业合作,开始都是不谈钱的,是被请来的,是座上宾,这降低了企业的戒备,引起他们的好感,为我的策划赢得了无限大的自由度和话语权。”

在滕刚的策划生涯中,他要时刻面对上海、南京和苏南等地策划公司的竞争,他之所以能在重围中脱颖而出,是因为策划的竞争本质上是创意的竞争,而不是公司规模和经验的竞争。与其他小说文体相比,微型小说的特点是精妙,有时一篇优秀的作品本身就是一次绝佳的构思。在商业策划的过程中,滕刚开始把微型小说的思维融进了商业策划当中。滕刚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策划其实就是一部典型的微型小说。我把我的策划称为星新一式策划——整个过程充满了悬念,紧紧抓住对象的眼球,谁也不知道结尾,给人一种意料之外的震撼。”

1998年某品牌A市专卖店在一个冬天即将开业,滕刚负责策划工作。开业需要媒体报道,需要人们关注,最好还有市领导出席。而传统的商业策划的惯性思维已经很难达到这些目的,滕刚开始考虑文化策划。他构思了一个捐赠活动——捐赠200件羽绒服给“最需要温暖的人”,然后开始在报纸上征集意见,被选中方案的读者可以获得羽绒服一件。滕刚策划了一个类似超女的全民参与的活动,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了读者,让读者策划“谁是最需要温暖的人”。读者的来信非常多,超出了滕刚的意料。有人提议应该送给残疾人;有人提议应该送给下岗职工;其中一个读者建议,把200件羽绒服捐赠给当地的驻军,感谢他们在抗洪救灾中的英勇表现。这个建议令滕刚心跳加速,但他并没有把这个建议公开,他强调结果只能在开业当天公布。人们继续在猜度、议论和关注着这个评选,“微型小说”的悬念在滕刚处心积虑的策划中慢慢接近高潮。获悉将获赠200件羽绒服,部队官兵甚为激动,部队领导临时决定率领士兵从郊外跑步到城区,参加捐赠仪式。部队在闹市区的出现和他们整齐划一的步伐引起了市民的好奇,他们随着部队大量地集中在专卖店门前,现场火爆了。由于场面轰动,该品牌的一位副总裁来到了现场,而部队的到来也牵动市领导,市领导主动到场,使企业活动摇身变成了政府行为。捐赠仪式上,部队领导十分感动。感谢政府对部队的关怀,企业和部队亲密无间,部队和政府相互关怀,现场涌现出许多令人激动的场面,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了这一活动。由于现场效果的震撼,当天销售量创下了该品牌单日销售的奇迹。

紧接着,滕刚又接手了一家商场促销活动的策划。两家商场在圣诞节展开竞争,其中一家商场请很多外国女孩站柜台,其活动的主题是“巴黎风情展”。另一个商场请了滕刚策划。滕刚坐在汽车上苦思冥想,不经意间抬头看到两个工人吊在空中清洗玻璃幕墙。一篇经典的“微型小说”在一次无意的抬头中获得了生命。回到商场,滕刚和经理说:“你什么都别问,我帮你用200块钱策划一个轰动的圣诞活动,你只要叫人去礼品店用100元钱买两件圣诞老人的服装,剩下的事由我来处理。”接着,滕刚叫人挂了一条横幅,上面写着“今晚圣诞老人将会从天而降,与广大小朋友共度圣诞”。与另一家商场的挂满彩带、灯火璀璨的热烈节日气氛相比,滕刚策划的商场圣诞活动显得落寞而神秘,他始终没有布置过于耀眼的装饰,“真有那么多人来吗,你的活动行不行?”经理的眼中写满了疑问和忧虑。夜色渐深,“微型小说”的悬念在一点一点地攀升,商场门前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人们搞不懂圣诞老人怎样从天而降,有人甚至猜测圣诞老人是从直升飞机上下来的,好奇心使人们翘首以待。离圣诞老人“从天而降”的预定时间越来越近了,人流越来越拥挤……突然,两个穿着圣诞老人服装的工人。顺着预先固定在屋顶的滑绳而下,周围的灯光集中在圣诞老人身上,礼炮同时响起,相应的活动随即展开,积压的悬念于瞬间释放,审美的愉悦在加速度中完美绽放。人群爆炸了,人们的脸上写满了惊愕和欢笑。

对于滕刚来说,策划一个活动就是创作一篇微型小说,成功的商业策划活动具备了别出心裁的微型小说元素。微型小说的元素就这样被融入了商业策划中。微型小说成为滕刚商业策划取之不尽的奇思妙想的资源。他既是一位奇特的策划人,又是一位奇特的作家,他成功地将微型小说创作与广告策划合二为一,创造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

P67-69

序言

中国当代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在20世纪50年代未曾经彰显一时,老舍、茅盾等小说大家积极倡导微型小说,但是仿佛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于小说的地平线之下。

时间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社会因改革开放而发生巨变之时,微型小说悄然兴起,也就是说,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生活成了微型小说勃兴的肥沃土壤。报纸、杂志、作者、读者、编辑共同经营着这一品类的小说。孙犁、王蒙、汪曾祺、林斤澜、冯骥才等小说家偶或为之,显示出微型小说神奇的艺术魅力;欧·亨利、星新一、奥佛法斯特等关于当代微型小说创作实践的精妙论断,共同催生着我国微型小说文体的形态与样式。1985年出版的《1 984年中国小说年鉴》将微型小说设立为独立的文体,《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也于1985年前后相继创刊,推动了微型小说事业的发展。1985年以来,在20余年的时间里,微型小说久盛不衰,业已构成了一种蔚为大观的创作现象,形成了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建立起了微型小说相对稳定的艺术结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形成了微型小说文体独特的文体规范以及相对独立的艺术体系,并形成了迥异于长、中、短篇小说的走向与发展轨迹。

1990年在豫南大别山区的汤泉池,由《百花园》编辑部举办了一次对微型小说发生了深远影响的笔会。这是一次小型的笔会,只有20余位作者参加,当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微型小说作者怀着或迷茫、或期盼、或兴奋的心态走进汤泉池时,他们并不知道,这一时刻将在不久的将来被载入微型小说的历史。汤泉池笔会因实现了微型小说作家的第一次集结而成为了微型小说历史进程中的“里程碑”。滕刚误打误撞地被“带进’’了微型小说的“汤泉池”。在汤泉池,他语惊四座,他的那些惊人之语至今仍为汤泉池笔会的参加者们所津津乐道。他被称之为“黑马”、“荒诞派”、“先锋派”……但无论人们以何种名称冠之,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他的写作方式是迥异于当时微型小说的写作路线的。

20世纪的80年代是一个思潮更迭、创作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现代主义大潮激荡了近十年,它将更为深刻的现代精神融注进了小说,扩大着小说艺术的可能性。然而这十几年间,微型小说却与长、中、短篇小说的发展轨迹迥然不同,它刚刚起步还没能经受现代主义文学的洗礼。滕刚的出现正是站在了小说与微型小说发展的交叉点上。在走进汤泉池之前,滕刚关注的是中国小说的发展,他熟稔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与文学,痴迷于卡夫卡们创造的艺术世界,更为国内先锋小说深深影响着,他是带着新时期小说的现代主义成果去感悟微型小说的。

如果将滕刚置于新时期微型小说的发展历史中考察,在微型小说的文体意识逐步确立走向自觉的过程中,滕刚确是带着浓烈的现代主义气息走进了微型小说,他成了微型小说领域中现代主义文学浪潮的代表。滕刚的微型小说创作并非单纯的现代主义技巧的模仿与尝试,也非仅仅止于技巧的探索与实验,而是以强大的思想力量为支撑,创造性地以现代主义小说的表现技巧,表达了他对经济转型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中国人生存状态与精神处境的思考,他将笔端伸向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悖论性的存在,伸向了纷攘迷茫的内心世界以及人性的脆弱与痛楚。他是微型小说创作领域中现代主义文学写作路线的代表,并以自己的创作影响着微型小说创作领域内的这一发展走向。

“文学上某一个时期的历史就在于探索从一个规范体系到另一个规范体系的变化。”滕刚的微型小说创作,尤其是21世纪以来,颠覆了传统的微型小说“规范性”,扩大了微型小说文体的可能性,并开创了微型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文学史上有两类重要作家的作用不可忽视。一类是思潮型的,也就是他们代表了某种潮流,带来了一股新风,并开启了一个文学时代;第二类是建设型的,亦即那些以自己的坚实创作为文学大厦添砖加瓦的人,他们的文学成就其实就是一个时代文学的方向。

在微型小说领域里,滕刚应当属于前者。

滕刚也因为荒诞、怪异充满了形而上思辨色彩的微型小说在微型小说领域中引起过广泛的争议,肯定者有之、指责者有之、诋毁者有之,但也正因为争议,他的微型小说更加受到关注,从而引起广泛的社会影Ⅱ向。

滕刚是微型小说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的作家,对于他的创作发展的研究是微型小说史上“所有真正与发展相关的问题中最突出的一个,即一个作家艺术生命的成长、成熟和可能衰退的问题。传记也为解决文学史上其他问题积累资料……所有这些都关系到如何更好地理解文学史的问题。”《滕刚评传》写作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后记

我与滕刚先生的相识,缘干汤吉夫先生的介绍。2004年底,汤吉夫先生将一本《个人履历表——滕刚微型小说100篇》给了我。并嘱咐我一定好好看看。于是滕刚先生的微型小说走进了我的阅读视野。我惊异于滕刚微型小说对人性表现的深度,更为他对现代生活中种种悖论的阐释而久久不能释怀。当时,我所阅读过的微型小说多是欧·亨利式的,东欧讽刺小品式的,它们讲究瞬间艺术、以微彰著。但滕刚的作品,更新了我对微型小说文体的许多认识。

我的老师汤吉夫先生和夏康达先生是中国小说学会的负责人,当中国小说学会决意将研究视野拓宽至微型小说时,我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起微型小说来,先后读过诸如许行、白小易、谢志强、凌鼎年、侯德云、于德北、刘国芳、蔡楠等作家的作品,也阅读过微型小说的理论著述,如刘海涛的《微型小说理论与技巧》、凌焕新的《微型小说艺术初探》等等。我发现滕刚的微型小说与上述作家的作品不完全一样,而且逸出了现有的理论框架,充溢着一股怪异之气,熟悉而又陌生,我由此断定他是一位具有独特气质和独特意义的作家。像遇到了一件陌生而新鲜的事物一样,我既欣喜又激动。

在这种最初的激动过后,便有了发表于2005年第5期《小说评论》上的《滕刚的意义》一文,这是根据我的阅读体验写成的第一篇关于滕刚微型小说创作的研究性文章。在文中,我重申了这样的观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坛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辉煌后,渐趋落潮。然而,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美学倾向已经融入了中国当代小说的建构之中,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构成。微型小说刚刚起步时,恰逢现代主义大潮席卷中国文坛之际,这个新兴的文体,并没有来得及去感受现代主义的力量。滕刚的出现,让人眼睛一亮:原来微型小说可以这样写。他放弃了传统现实主义微型小说的叙述方式、叙述策略与表现技巧,走向了陌生、隐秘、飘忽不定的心灵世界,走向了叙事整体性、必然性与逻辑性破碎后的片断感、断裂感与荒诞感。微型小说不再仅仅是一个短小的故事,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和瞬间的艺术,更为重要的是它承载起思想与批判与力量,成为作家思考世界的一种方式,而这正是对现代主义小说家们所开创的小说现代传统的一种赓续。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滕刚微型小说创作的意义就在于:他是中国当代微型小说世界中的一个异数,是把现代主义引入微型小说创作并取得成功的第一人,他的微型小说创作拓展了微型小说的艺术可能性与自由度。

《滕刚的意义》发表后,我受到了鼓舞,也深感我对于滕刚作品的认识还存在着许多的局限。2005年9月底,中国小说学会第九届年会(大连)期间,在与会的众多微型小说作家中我没有找到滕刚的身影,所做的访谈准备也只好暂时搁置。

2006年伊始,我着手写作《滕刚评传》。选题之初,我也曾为滕刚是否具备做评传的分量问题而费尽思索。一般说来,只有那些大作家、那些著作等身、那种具有巨大影响的作家才可以写作评传,滕刚够格吗?但是当我想到他在微型小说领域中突兀而起,带来一股新风,造成巨大影响的事实,便确认他是一位具有文学史(微型小说史)意义与价值的作家。他既是一位有广泛影响的作家,又是一位开启了微型小说发展的新阶段的作家;他所代表的微型小说创作中的现代主义潮流,也分明是对中国微型小说创作的一种积极的补充。

我不再犹豫,便开始与滕刚电话联系。他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并答应为我提供写作评传所需要的资料。我再一次向他提出了做一次访谈的想法,无奈,当时滕刚诸事缠身,奔波于北京、扬州之间,没有时间完成我的访谈计划,但我不断地收到他所邮寄的作品、资料。在2006年度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基金课题的申报中,我以“滕刚论”为课题申报,被学校批准正式立项,欣慰之余,也更加坚定了我的写作信心。

2006年4月底,滕刚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的采访,就人生经历、创作经历、微型小说创作观念等诸多问题进行了长达两天的访谈。其后,滕刚又向我提供了微型小说发展史、个人创作、个人经历等珍贵资料。《滕刚评传》的写作计划就在大量资料的阅读、梳理与作品的解读中形成了。

《滕刚评传》的写作,对于我来说是一次精神的探险与追寻。在滕刚的精神世界中探索,在其微型小说的艺术世界中探求,我深感自己学养与能力的有限,无法深入、全面、透彻地描述滕刚的特立独行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我只能按照自己的认识与把握描述我眼中的滕刚及其微型小说,而这无疑使《滕刚评传》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遗憾。

《滕刚评传》的完成凝聚了许多微型小说作家、理论家、事业家的心血。谢志强先生、安勇先生接受了我的采访,他们对微型小说的独到见解,对滕刚创作的真知灼见。为本书增色不少。郑允钦先生阅读了,本书的初稿,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并欣然作序,这是对我的扶掖与支持;写作过程中我也参看了杨晓敏先生对滕刚的评价。滕刚的助手陈雄和刘英俊,不仅无私地将他们的全部滕刚研究资料提供给我,更是我与滕刚电子邮件联系的重要“桥梁”,他们及时准确地在我与滕刚之间传递信息,没有他们的参与。本书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还有本书的传主滕刚,当我就写作评传一事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对我说:你就放手去写吧。他的信任给了我写作的最大自由,这是本书得以完成的重要基础。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师们,他们不仅是本书的动议者。而且书稿也是在他们的指导与鞭策下完成的。

在写作《滕刚评传》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微型小说的发展是微型小说作家、理论家、事业家多年苦心经营的结果,我常常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本书虽然是滕刚先生的评传,但他代表了微型小说,因此本书也是我献给所有微型小说作家、理论家、事业家的,是我对他们在微型小说领域中筚路蓝缕的艰辛、默默耕耘的坚韧和对微型小说文体的忠诚所表达的深深的敬意。

书评(媒体评论)

《滕刚评传》是我见到的第一部专就一个微型小说家进行研究的专著。它的意义也许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才能领悟。在平静而沉闷的外表下,当今小说的内部正在酝酿着变异和起义,一向难登大雅之堂的微型小说,由于其灵敏和鲜活,由于其不断提供新奇的认识世界的角度,由于其潜在的多种能力,由于其人文含量的丰盈,正在展示出与新的时代相契合的广大前景。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有勇气承认这一点。尤为难得的是,作者选择了一位试图将荒诞、魔幻、黑色幽默糅进微型小说的不安分的作家,其意义就更不寻常了:它是指向未来的。

——著名评论家 雷达

我曾蠡提出,一篇优秀的微型小说应该是情思、智性、神韵三者兼具的产物,一个优秀的微型小说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我看来、滕刚就是这样一个微型小说家。他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逸然登场,就以独立不羁的先锋姿态和创造品格为中国的微型小说创作跬出了一条新路,是一位思想型、智慧型、创新型的微型小说家。卢翎的《滕刚评传》以朴实而清新的文笔,记述了这位年轻小说家的成长历程,对他的家世背景、性格成因、艺术承传、风格特点等方面都作了细致的耙梳和辨析,资料丰富翔实,分析入情入理,是一部兼具学术品位和阅读价值的当代作家评传。只要你读开了头,它就能吸引你读下去,欲罢而不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骏涛

本书选择了一个颇有分歧的微型小说作家,是国内第一部暂不显赫的微型小说作家评传。作者的坚持和勇气令人钦佩;对传主人生和心灵历程与创作历程的相互影响、渗透的机制和奥秘进行了深刻揭示,并对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和传主的艺术思维特征有准确的定位和理论整合,其方法对方兴未艾的当代作家评传颇多启示。在平实而有克制的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着作者发现的惊喜和审美的激动,本书因而成为富有生命和精神感染力之作。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 李星

卢翎女士的《滕刚评传》是文学史上第一部为微型小说作家作的评传,显示出相当的学术眼光和学术胆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

《滕刚评传》视野开阔,体现了对当代微型小说创作实践的全面了解,对当代小说理论特别是对微型小说理论的透彻把握。在较高的视点上,在宏观的视阈下,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微型小说作家。进行分析评判,论著具有较强的理论感和现实感,显示出了扎实的学术素养和当代批评热情。论著的学术勇气,开先河的学术行为,无疑会对中国微型小说的创作和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小说评论》主编 李国平

在我看来,滕刚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他在以一种反叛传统的姿态,出现在当下中国的微型小说的世界里。从精神到技法,他都是全新的,是我们传统的微型小说理论所难以涵盖的。

滕刚的小说里,有一种明显的存在主义倾向。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人生的尬尴、荒唐、乖谬,以及充满悖论的命运,成了他小说的总主题。“异乡人”系列、“往事与词牌”系列都是这样。他不刻意地去描写人物、去追求形象、去“塑造典型”。他的专注力在于对存在作形而上的思考,他是个思考型的小说家。这种形而上的思考,也许恰恰是先前的微型小说里所缺少的。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 汤吉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滕刚评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51614
开本 16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40
17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6: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