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于1977(一群人和一个国家的拐点)
内容
编辑推荐

1977,注定要被铭记和感激——那是一个时代和国家的拐点。

那一年,锁闭10余年高考终于恢复,全国570万有志青年怀揣惊喜冲向考场,次年春季和秋季,先后两拨人终圆大学梦,开始了改变命运的角力,他们标志是77、78级。

内容推荐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特别制作——《“生”于1977》。

1977年,一次不寻常的考试,1977年,一群人命运的拐点。

三十年的改革之路,三十年的探索、实践、思考,三十年激荡辉煌,他们有幸见证!

1977年,一代人的新生,1977年,一个大时代的开始!

目录

难以复制的辉煌——77、78级高考人物谱

上篇 “生”于1977

 一、希望的田野

蹉跎岁月

备战高考

阳光灿烂

重回故里

链接:9岁前部长谈恢复高考内幕

 二、世界是平的

国门顿开

走出国门

落叶归根

危机时刻

殊途同归

融人世界

链接:高考——他们的l977

 三、真实的江湖

转折

辞职

试水

市场历练

链接:北大法律系77级这帮人

 四、浪漫的春天

春风

蜕变

重生

链接:1977年高考点滴

 五、笼子与鸟

邂逅

勤学

笼子

松绑

下海

兼并

寄语

链接:恢复高考三十年大事记

下篇 难忘1977

 刘永好: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

 李东生:没有那年的高考.就没有我的今天

 王晓望:黄山偶遇邓小平

 刘建设:邓小平非常伟大

 刘克崮:十年间两次报考人大

 于刚:大学里补习ABC

 链接:《“生”于1977》电视片征集文章节选

附录1 《“生”于1977》制片前后

 又“生”了一个孩子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

 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

 怀着感恩面对世界

 《“生”于1977》研讨会摘要

 网友留言

附录2 1977年高考试卷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希望的田野

1977,注定要被铭记和感激——那是一个时代和国家的拐点。

1977年出生的孩子,如今已年过三十,他们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30年前,当他们刚刚降生的时候,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改革。就在那一年冬天,关闭长达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打开了。就在这一年,全国有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它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也成为一个国家复兴和兴旺的基本。

那年的高考,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甚至整个国家也开始有了新的活力。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他们是中国30年改革的见证者、亲历者,更是参与者。

或许在他们过去30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帮助年轻一代找到他们想知道的那些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答案。

古人说:“三十年日一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我想这句话恰好可以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做一个注解。对于中国来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特别,因为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

尽管改革三十年后,中国很多城市都已经变成国际化大都市,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十年前,有这样一批年轻人,他们怀着对农村的热情,满怀信心地相信,凭借自己的双手他们能够改变中国农村的命运。他们那一代人很多人的青春,都完整地留在了农村的土地上。

蹉跎岁月

2007年8月10日,我们跟随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踏上了北上的列车,重访那个曾留下他青春年华的第二故乡——黑龙江省虎林市。

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一个人有多少个青春?我们在这儿下乡,像我是17岁到26岁,最好的九年是在这里度过的,所以歌词里就说,我们把‘青春献给北大荒’。”

虽然这不是海闻离开虎林后的第一次返乡,但看到列车窗外熟悉的景象,他的情绪仍然十分激动。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许多画面还历历在目。

海闻:“当时我们坐的火车也不是这样的,都是硬座,然后车站底下很多人都在那儿‘啊啊’地哭,一个乐队在那儿奏着乐曲,特别伤感的乐曲,记得比较清楚的就是什么‘远飞的大雁你慢慢飞呀’这种歌曲,然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火车‘嘣’一动,‘哗’一片哭声,上上下下一片哭声,大家都伸着去拉手,拉着手火车就走了。”

那些曾经被唤作知识青年的中年人,或多或少都能从这些画面当中找到自己当年的影子,当时代的列车呼啸而来,留给每一个人思索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太多。

上世纪60年代初,接连遭遇自然灾害的中国,粮食极度短缺,工厂生产停滞,再加上高考的废止,大量初高中毕业生滞留在城市。据不完全统计,1968年全国在校老三届学生超过1000万人,国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前苏联号召青年到边疆开荒,既解决粮食问题又解决就业问题的做法,很快被中国所借鉴。1968年12月,上山下乡开始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1969年,在杭州念完初中二年级的海闻,主动要求下乡。他没有选择去自己家乡附近的浙江农村,而是选择了千里之外的北大荒。

海闻:“我们当时就觉得这是祖国的需要,尤其是走向边疆,当时去边疆有一种屯垦戍边的豪情壮志,就像随时准备奔赴前线的那么一种感觉。”

赶赴田野乡间的知识青年不只海闻一个,武汉的刘建设和广西的汤敏,也是这浩浩荡荡知识青年大军中的一员。汤敏当时刚从广西南宁的一所高中毕业,刘建设那时候也已经初中毕业两年了,正准备去当兵。

武汉博大集团董事长刘建设:“我当时已经体检合格,准备去当兵,政审没过,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见我父亲落泪了,当时我虽然很小,但是我说没关系,下乡就是了。”

原亚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当时我们自己嘲笑自己叫无知识的青年,因为‘文化大革命’根本没怎么上学,然后毕业就下乡了,叫做知识青年,其实是无知识的青年。当时基本上都得下乡。”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知识青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将中国的农村和城市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海闻:“我当时去的时候,肯定就没想过要回来,你所能选择的就是在特定条件下做得最好。”

刘建设:“我们只知道是扎根农村干革命,心里想的就是这一辈子扎根农村了,而且立志做个新农民,没有想到后来招工回城,还能上大学,从来没想过。”

对于农村生活,显然这些满怀热情的年轻人思想准备并不太足。刚到北大荒的海闻在给家里的信里写道:

“自18号开始,我已经参加了劳动,任务是修水利、造排灌站,天气是较冷的,一般每天都在零度以下,我估计总要零下四五度,冰都结得很厚,水溅到裤子上马上结成了冰,越结越厚,整条裤腿都硬邦邦的,一碰就吱吱响……”

海闻:“头几天还可以,但是慢慢就不习惯了,最主要不习惯是没有蔬菜,因为东北3月份的时候,吃的全是酸菜和腌萝卜,最好的情况也只有一点豆制品——豆腐。”

就在海闻努力适应农村生活的同时,远在广西的汤敏,也被农村的贫困和艰苦打了当头一棒。

P10-13

后记

在这本书即将出版的时候,我的女儿通过高考。顺利走进了她向往的大学。她备考的那些日子,我经常在夜里辗转反侧,严重的时候甚至失眠。虽然在她面前我始终保持着一脸的轻松,但我知道其实我比她还要紧张。年过不惑的我早已过了为考试担忧的年纪,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完全是源于对高考的一份特殊感情。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目不识丁的奶奶就告诉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考大学”。但那个时候对于大多数中学毕业生来说,根本就没有“考大学”这个词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上大学并不是你努力学习就能够实现的理想,只是不太明白为什么有人能凭手上的“老茧”上大学,不理解考试交“白卷”,即使能上大学又有何用……然而,我很幸运,1982年当我高中毕业时,高考制度已经恢复5个年头了,我有幸通过高考让国家选择了我。达成了奶奶对我的期望,我考上大学了。

有人说高考像炼狱,折磨得人喘不过气来,我不这么认为,其实它就是一个舞台,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如果你愿意付出努力,又能保持平和心态,那么你一定会在表演中拥有自己的位置。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对于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我们不能说高考是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但它至少在我们还年轻时教给我们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理念,并给了我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让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真的可能。

高考无疑对我的人生意义重大,事实上高考的确决定了无数人的命运,更重要的是,高考也像一个有巨大能量的“发射平台”,令有伟大志向的普通孩子能脱颖而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如果不是恢复高考,在深山里打猎八年的周其仁会不会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屯子小学教书的海闻何以成为北大的副校长?如果不是高考,务农的刘氏兄弟能不能成就“新希望”?还能不能有创立“TCL”(王牌)的企业家李东生?

1977年,中断了11年的高考重新恢复,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思想启蒙,它重新激起了众多青年对学习知识的渴望,唤起了有识之士对报效祖国的激情。与小岗村18户农民分田到户掀起的波澜相比,恢复高考或许没有那么强烈的变革意义,它的影响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当我们看到身边人的观念在更新,素质在提升,感受到所有国人能以一种积极、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的时候,我们应该感谢知识的力量,感谢高考这个公平的舞台。

时至今日,高考制度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它仍然还存在一定的众所周知的缺陷,也不断引发人们对基础教育的争论和思考。也甚至有人认为“扩招”造成了一些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窘境。看看每年高考的时候全国上下对高考关注的热度,你就会知道这并不是高考的错误。试想:如果失业的不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而是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人,那么现在的中国将会是一个什么状况?可见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的教育制度能不断改革完善,高考才会更好地引导年轻人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国社会和谐进步的速度和质量也必将再上一个台阶。

所以,作为一名职业电视工作者,为了纪念高考恢复30年,我选择策划《“生”于1977》节目来表达对高考的敬意和对中国30年巨变的思考。“生”,是一代人的新生,也是一个国家的重生。1977年,是中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是共和国一代新人的诞生之年。是中国一个新的大时代的开始之年。2007年我们特意选择了几位“80后”作为《“生”于1977》的主创班底,一方面是希望他们借此机会去了解改革30年的历史,更好地认识自己,另一方面也看重了他们的灵动与锐气,也许他们与77、78级大学生交流时碰撞出的火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至于节目的成败得失不在这里多费笔墨,留待观众和读者去评价。  这里只为感谢所有为节目付出过辛勤汗水的同志,感谢77、78级大学生,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编审丁睿娟女士,更要感谢关心《中国财经报道》的观众和读者朋友。也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向高考致敬!向辛勤的老师们致敬!此时此刻,我们更要满怀深情地再一次向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致敬!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没有那一年的高考,就没有我的今天。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藿事长 李东生

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刘永好

海阔天空地想,脚踏实地地干,你就是你,可以有很大理想,但是你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干事。

——北京大学副校长 海闻

邓小平太伟大了!

——武汉博大集团董事长 刘建设

我最值得骄傲的是高考,而不是现在企业的地位。因为我觉得高考我发挥到一个极致。

——华西希望集团董事长 陈育新

接到通知书的时候,我正在电线杆上修电线,当时很激动,真想就从那根电线杆上跳下来。

——戴尔全球采购副总裁 于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于1977(一群人和一个国家的拐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保平//姜诗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38709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29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29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