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是与《第三帝国的兴亡》齐名的历史纪实作品。托兰以纪实的手法详细记录了希特勒最后一百天的活动,以及三巨头纵横捭阖的精彩故事。书中充满了或激动人心或令人震撼的细节,是一部关于二战历史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内容推荐

《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是美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约翰·托兰的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纪实作品。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恐怕难得有一百天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最后一百天那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三个月之内,希特勒、墨索里尼先后死去,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也已日薄西山。

托兰以宏大的构架和深具表现力的电影场景式笔法,向人们展示了二战后期欧洲战场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场面:雷马根的突破、对德累斯顿地狱般的轰炸、德国东部一百万平民的死亡、苏联俘虏对布拉格的保卫、希特勒在暗堡中的最后日子等等。

作者曾经对二十一个国家的见证人进行了数百次的访谈,此外,还运用了数千份第一手资料:事后报告、参谋部的日志、大量绝密信件和私人文献,叙述客观,文笔动人,感染力强。

目录

自序

第一部 大进攻

 1.东线潮涌

 2.“黎明即将到来”

 3.“这很可能是一次决定性的会议”

 4.“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5.“罗斯福法官同意了”

 6.火药桶巴尔干

 7.“霹雳”行动

 8.战争与和平

第二部 西线猛攻

 9.“铁幕即将落下”

 10.潮起潮落

 11.“如果它在我面前炸毁,该怎么办呢”

 12.“我为上帝的事业而战”

 13.“纵横字谜行动”

 14.斯赫尔大楼

 15.两河之间

 16.“我们度过了美妙的一天”

 17.鲍姆特遣队

 18.在兰斯作出的决定

 19.罗斯袋形阵地

第三部 东西会师

 20.“O-5”

 21.“如此卑劣的歪曲”

 22.西线的胜利

 23.“剃刀的边缘”

 24.“元首崩溃了”

 25.“我们必须建设一个新世界,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

第四部 不完整的胜利

 26.“打野鸡”

 27.一个“意大利解决办法”

 28.独裁者之死

 29.“元首死了”

 30.“而现在,您却在我们背上捅刀”

 31.“东方的铁幕越来越近”

 32.漫长投降的开端

 33.“自由的旗帜飘扬在整个欧洲上空”

试读章节

1945年1月27日清晨,柏林东南仅一百空英里远的萨岗空军第三战俘营里,上万名盟军战俘中弥漫着一股克制的兴奋。尽管寒气彻骨,鹅毛大雪连绵不停,战俘们仍挤在营房外,议论着刚刚得知的最新消息:俄国人已攻至东距萨岗不足二十英里之处,并且仍在继续进军。

两周之前,红军发动了一次重大进攻,这消息第一次通过焦虑不安的看守们传进了战俘营。战俘们情绪高涨,然而,不久,几名暴徒——看守们——暗示说,柏林已传来命令,要使战俘营成为一座堡垒,一座固守到底的孤堡。几天之后,另一传言不胫而走,德国人将以战俘为人质,一旦俄国人试图占据此地,便立即枪决他们。更恐怖的传闻紧随其后:德国人打算把淋浴室改建成毒气室,直接灭绝战俘。

战俘们的士气迅速低落,令人甚为担忧,于是,萨岗战俘营中的盟军高级军官,美军准将阿瑟·瓦纳曼,不得不对战俘营的五个营区发布命令,要求立即停止一切谣传,加速做好可能向西部急行军的准备。

一名战俘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的营房看上去就像妇女慈善缝纫小组在举办集会。”男人们盘腿坐在鹿皮鞋子上,有的从大衣下摆裁着手套的形状,有的在设计风雪帽和护面罩,还有的在用裤子改制行军背包。几个雄心勃勃的人甚至在用零散的废木料和床板打造雪橇。

但是,什么都阻止不了谣言的蔓延。1月26日,瓦纳曼在战俘营最大的一间礼堂里召开了会议。他阔步迈上讲台,宣布自己刚刚通过秘密无线电偷听到了BBC的新闻,得知俄国人距此只有二十二英里。战俘们欢呼不已,他举手示意安静,然后继续说道,他们很可能将全体行军横跨德国。“我们能够得以幸存的最佳机会在于,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准备好面对可能到来的一切。上帝是我们唯一的希望,我们必须对他抱有信心。”

1月27日上午,萨岗的战俘们已经整装待发。撤退时需要的装备大包小裹地堆放在各营房的门前;其他一些用品则摆放在床铺上,随时可以迅速打包。雪越积越高,大家怀着一种奇异的平静感,警惕地等待着。很多人一直在透过高高的铁丝网向外眺望。在他们的视野里,只有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松树,树枝上压满了厚厚的雪。而松树前面,则是一片茫茫未知的天地。

希特勒曾经占据了几乎整个欧洲和北非的领土。他的军队深入俄国境内,比神圣罗马帝国当年所控制的疆域更为广袤。如今,在将近五年半的战争之后,他的辽阔帝国已被压缩至德国的边界之内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四国联军,已沿从荷兰至瑞士的德国西部边界做好部署,准备发起最后的进攻。而从温暖的亚德里亚海,蜿蜒至冰封的波罗的海,这条曲折的东部前线,也有十几处被突破。红军解放了南斯拉夫的一半,匈牙利的大部分,以及捷克斯洛伐克东部的三分之一。至此,这一军事史上最伟大的进攻已经持续了十五天。

1月12日,近三百万俄国军队——相当于诺曼底登陆日军队人数的十二倍还多——在大规模的火炮,以及似乎川流不息的斯大林坦克和T-34坦克的支援下,对从波罗的海到波兰中部长达四百英里的战线上的七十五万装备落后的德军发动了突袭。在最北部,伊万·达尼洛维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元帅的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向波罗的海附近的东普鲁士古城柯尼斯堡迅速推进。在他左侧,年轻精悍的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率领着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向但泽进军,正在接近塔能堡。那里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取得最辉煌胜利的战场。罗科索夫斯基的左侧,是红军将领中声名最盛的G.K.朱可夫元帅。他麾下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在三日内便攻下了华沙,此刻正在包围波森。他的终级目标是柏林。最后,这一伟大进攻的最南翼,是伊万·科涅夫元帅统领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此刻逼近萨岗战俘营的,正是他的一支先锋部队。

四星上将格奥尔格·汉斯·莱因哈特的北方集团军,是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与罗科索夫斯基共同的主要目标。两周之内,他的部队便已陷人困境。其中一支,即第四军,已经开始全线撤退。该军的司令,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将军,不顾希特勒的严令禁止,自作主张,开始向西运动。罗科索夫斯基已深刺该军腹部约二百英里。霍斯巴赫明白,如果不且战且退,他的部队将会全军覆灭。更重要的是,他觉得,为那些赶着马车或徒步西去避难的五十万东普鲁士人民开辟一条逃生走廊,是自己的责任。

他的顶头上司莱因哈特对此表示认可。然而,在得知东普鲁士大部分地区在几乎毫无抵抗——甚至未经他同意的情况下便被放弃时,陆军参谋长、东部前线总司令海因茨·古德里安大发雷霆。古德里安出生在东普鲁士的维斯杜拉河畔,从小便认定俄国是自己最为势不两立的敌人。他是个地道的普鲁士人,早已下定决心,要将他的国家从布尔什维克的手中解救出来。尽管如此,当希特勒召其到帝国总理府,指责霍斯巴赫和莱因哈特叛国之时,他还是坚决地替两人辩解。P3-5

序言

也许,在人类的历史上,再没有另外的一百天,会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上的最后一百天更为举足轻重,更为影响深远。三个月之内,罗斯福、希特勒,以及墨索里尼先后离世。同样告别这个世界的还有纳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欧洲胜利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而在这个新的时代中,存在着极其美好的希望与极其惊人的恐怖。

我试图像叙述一百年前发生的事件那样,记下那些非同寻常的日子,并且试图本着客观的原则,而非从一个与其同时代者的角度,勾画出希特勒、希姆莱,以及戈林之流的形象。

本书的内容基于数百次采访。受访者来自二十一个国家,都曾亲身卷入书中所描述的这些事件。凡有可能之处,这些当事人都是所记述事实的基本来源。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揭露了——有时甚至是谴责了——他们自己。现在应该做的是揭露,而非控诉。

此外,本书还基于数千份第一手的资料:事后报告,参谋部的日志和专题文章,以及至今史学家们仍未得见的大量绝密信件和私人文献(例如,巴顿的参谋长霍巴特·盖伊中将首次允许我们使用他根据巴顿命令所记的日记);最后,我还参考了大量已经出版和尚未出版的书籍。

本书中的对话片断并非臆造。它们均来自正式文本、速记的记录,或是当事人的回忆。

马克斯·比尔博姆曾经写道:“历史是一部艺术的作品,没有离题之事和遗留问题。”我的希望是,通过本书再现历史,既要让时间的流逝保证对往事的追忆相对平静,又要让那些历史的调味品,“离题之事和遗留问题”,不致全然消失。

书评(媒体评论)

《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是与《第三帝国的兴亡》齐名的历史纪实作品。托兰以纪实的手法详细记录了希特勒最后一百天的活动,以及三巨头纵横捭阖的精彩故事。书中充满了或激动人心或令人震撼的细节,是一部关于二战历史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历史学家 沈向远

这是一部充满智慧、视野开阔的作品。每一个场景都描绘得细致入微,就像在与历史对话,堪称一部“活的历史”。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约翰·托兰有近十本书在中国翻译出版,几乎本本畅销。究其原因,是因为他较少受传统史学的束缚,且调查研究深入、充分,将书置于可靠、可信的事实基础之上。此外,在托兰的著作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不同于前人、不同于同代人的独立见解。最重要的是,托兰的作品结构巧妙,语言明快,用字遣句考究。看他写的书,就像看小说一样,置身于当时当地的氛围之中,一个个人物跃然纸上。

——著名国际关系史专家 华庆昭

在他的每一本书中,托兰都要采访那个历史事实的实际参与者,有时是采访好几百个,以便从这些最了解这件事的人中得到这一事件的不同方面。他尽可能地对这些被采访者持一种客观态度。“我相信这是我的责任,”他说,“把一切都告诉你,让你自己得出结论。我把自己的意见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

——《当代作家传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约翰·托兰
译者 刘永刚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03449
开本 16开
页数 6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25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38.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40
170
3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3: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