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国藩传/名人名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曾国藩无疑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毛泽东青年时期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则更是终生奉之为楷模。然而,是什么缘故使得人们对曾国藩毁誉参半?又为什么曾国藩的家书、日记现在如此广泛地得以出版,成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的案头常备书?这本《曾国藩传》或许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萧一山是中国最具影响的清史专家之一。本是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著作。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的过程。全文观点鲜明精当,见解深刻独到,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内容推荐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大人物之一。肯定之言,誉其为完人,谓其“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谓其成就”震古铄今”,成孔子没后二千年来《春秋》经世之义之惟一“解人”。否定之言,则谓其为“吾祖民贼”,“民族罪人”,谓其愚诚而不顾“民族大义”。

呜呼,如此大誉大毁之人,求之中国历史,能有几人乎?求之世界历史,又能有几人乎?

本书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观点鲜明精当,见解深刻独到,资料丰赡翔实,分析雄辩有力,观念新颖,视野开阔,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目录

第一章 家庭环境/3

第二章 经世之礼学/15

第三章 学术背景/29

第四章 思想体系/49

第五章 天才与志气/71

第六章 京官时代的政治/81

第七章 编练湘军及其特点/97

第八章 太平天国的平定/111

第九章 改造旧社会与建设新事业/129

第十章 湘淮军代兴的关系/145

附录一 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

引论/163

第一章 曾国藩之造就人材/167

第二章 幕府人物总表/173

第三章 入幕前之活动/187

第四章 入幕经过及在幕府之活动/199

第五章 曾国藩之影响/221

第六章 曾国藩受幕宾之影响/247

余论/257

参考书目/259

附录二 曾国藩年表/263

后记/277

试读章节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经世之学是以中庸之道为基础的。中庸即“执两用中”之谓。什么叫作“两”呢?盖天地间不论任何事物,总有相反的两方面——端,这两方面在外表上看似乎是矛盾的、对立的,在实际上却是一个整体的发展。因为地方不同,时间不同,人类的观察和运用也就不同了。《易经》常以阴阳寒暑来解释:譬如说一昼一夜为一天。昼夜乃相反的两种现象,光天化日和长夜漫漫,不是一种矛盾吗?但没有昼夜,何能知地球自转之一周,何得谓之一天?而且这两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好像中国在东半球看见日头出来算是白天。同时美国在西半球看见月亮就谓之夜。如此,月有晦明,岁有寒暑,循环相推,往来不穷,就有了时间的观念,古人谓之“宙”。地分东西,极分南北,山川人物,各有差异,就有了空间的观念,古人谓之“宇”。以天地为宇宙,才造成整个的世界。人类因宇宙之“变”、“常”而有知识。 《易经》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就是这种意思。人居天地之间,总不能不受自然律的支配,乃有所谓“天人合一”说。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在此,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们不愿多加讨论。但古哲既以天地自然的规律,推之于人事,则其中必有很大的道理。我们再从极小的事物来看,一种物件必有两端;一桩事情,必有反正。譬如一本书总得首尾俱全,方能成帙,而书的内容好坏,编排精粗,是相对;一次战争,总得胜败分明,方能结束,而战争的人力强弱,武器优劣,也是相对的。推之则一切事与物,或精神与物质,都是两端对立的,这就是所谓“两”。

什么叫作“中”呢?一切事物的发展,既由一体而分为两端,复由两端而合为一体,这个两端——正反相成而生的合,必有一个接头处来作代表,就是所谓“中”了。譬如“中天”,普通人看见日出日入,算作一昼,日入日出算作一夜,正午十二时为中天,晚间十二时为中夜,好像中天中夜是昼夜一半的界限。其实在历象学上,一天的开始是从夜间十二时一秒起,至次夜十二时止,一共二十四小时。正午十二时,乃是上午、下午的接头处。假如以阳阴来代表上午、下午,不是阴阳之中,又各有昼夜吗?必需昼夜两端对立之合,才有所谓阴与阳之中;必需阴阳两端对立之合,才有所谓天与天之中。阳始于夜间十二时一秒,阴始于下午十二时一秒,中天中夜不过是阳阴两极由盛转衰的接头处。从严格方面来讲,二十四小时,非阴即阳,并无所谓“中”,试问十二时与十二时一秒之间,岂能另有一个分界的时间吗?因此我们知道所谓“中”,仅为一抽象名辞,不是实在有的东西。然而它代表两端(正反)对立一致之整体——合。却转变为一种新的事物。这个新的事物是第三者,同时也是另一个本体了。譬如昼夜阴阳为两端,合之则为一天,天就是第三者。没有天哪里有什么“中天”呢?如此一而二,二而三,三复为一,循环不穷,所以要明“中”的意义,必须先懂得两端相合的道理。

何以谓之“执两用中”呢?因为“中”既非“两”不成,犹之舍昼夜而无“天”,舍寒署而无“岁”,我们能说“天”和“岁”只有夜寒或只有昼暑吗?固执一端的人,好像只知有夜寒,不知有昼暑。这完全是不懂得宇宙间事物发展之总规律的。所以观察一切事物的现象,非先认识它的两端不可。怎么叫作执两呢?一切事物的发展。由矛盾而对立,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譬如精神与物质本为一体之两面,是同时存在的。并非个别存在的,换句话说,就是有物质即有精神,有精神即有物质。所以精神与物质是事物之“积” (×),并非事物之“和”(+)。辩证法所讲的原则,原来不错,是和《易经》相合的。但是黑格尔以观念——精神为宇宙之创造者,马克思把它倒置过来,以观念为物质的反映,建设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其实辩证法的本身也是辩证的。心物既属一体。哪有什么本末先后之分呢?唯物论者常以地球之生成为先有物质的证据。试问地球又何以能生成呢?倘从“原子”、“以太”来说,则似属不可捉摸的东西。犹之乎鸡生蛋,蛋生鸡,先有鸡乎,先有蛋乎?况且宇宙之生成。即代表物质与精神两端,先有宇乎?先有宙乎?照道理上讲:宇先于宙固可,宙先于宇亦无不可。舍宇无宙,舍宙无宇,舍物质而无精神,舍精神更无物质,推之动与静,数与质亦然。必需两端对执,然后才能合成一个新的事物。中国哲学以“中”字代表两端对立一致之合——就是第三个新事物——从整体来观察说明,使发挥“持盈保泰”的作用,不执一以害事,须因时而制宜,这就是用中的意思,所谓中庸之道是已(庸,用也)。但是我们已经说过,“中”非“两”不成,那么,用中就是用两了。为什么对“两”又说“执”呢?因为“两”是一种事物由内在的矛盾而发展的现象,如偏执其一端而用之,则不免阻碍了它的进程。所以必需把握事物对立之两端。而用其一致之中合。合虽代表一种新的事物、新的境界,然而在事物发展的历程里,“中”非单独存在的实体,所以“中”不能执而能用。用的意义是看两端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势制宜”,盖两端各有其中,两端之合又有中,不知其宜,自然就不能用“中”。譬如天和地,字和宙是两端对立的。而“天地”、“宇宙”为一个中合的新事物。天道、地道各得其宜,就是一种合理的宇宙观。又如利用天时之自然。“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则有昼之中;“绿酒红灯”,“花前月下”,则有夜之中。倘能适其时之宜,自有生活得中之乐,否则就不免乾坤颠倒,昼夜失时了。一般人把中字常常误解为两端各取其半。于是成了非禽非兽的蝙蝠,不黑不白的乡愿,这完全是错误的。因为两端各有其极。才算完成一个发展历程,如各取其半,就不成东西了。譬如中天为阳之极,中夜为阴之极,二者综合的交点谓之中。为什么不说黎明黄昏是中天中夜呢?黎明黄昏虽为昼夜之交点,但以天言,则黎明属阳为朝气,黄昏属阴为暮气,都还在一体之中,而不是两端之合。所以乡愿是灰色的,犹之黎明黄昏之不黑不白也;似是而非的,犹之黎明黄昏像是阳阴之中,而非昼夜一天之中也。孔子恶紫之夺朱,大骂乡愿为德贼,就因为它埋没了真理,错认了时地之宜,结果是阻碍社会的前进。《论语》以狂狷为中行的起点,就是教人该狂的狂,该狷的狷,绝不是不狂不狷,更不是半狂半狷。清雍正帝有一段话说得最好。

自古为政者皆言宽严相济。所谓相济者,非方欲宽而杂之以严,方欲严而杂之以宽也。惟观乎其时,审乎其势,当宽则宽,当严则严而已。……总之,宽严适协其宜,乃为相济,非参杂于宽严之间,而为子莫之“执中”也。 (《东华录》)

可见为政或宽或严,做人或狂或狷,凡一切事物相对的现象,都必须相济而成,才算是“执中”的道理。相济的意思,不是参杂——因为舍狂狷无中行,舍宽严无中道——乃是适宜,所以“时措之宜也”,是中庸的基本条件。孔子称为“圣之时”,这是很有意义的。朱子解中为不偏,解庸为不易,真是极不通的话。实在庸就是用的意思。那么,怎样能“措之宜”的来用呢?必须先彻底认识宇宙间变易的真理——这些就是圣哲们创造出来的宇宙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不过这些学说,须得完全一致,成立一套整个的体系,然后“举而措天下之民”。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惟一无二的真理,只有中庸的辩证法和辩证的中庸论了。经世学就是从它反映出来的。

P51-54

序言

一、《民国学术经典》丛书旨在网罗民国时期的学术精品,为读者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的文化学术成果提供经过校勘整理的读本。

二、丛书编选范围原则上起自1911年民国建立,迄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选诸书均为大师名家之作,亦择其精善之版本。丛书下又分若干系列,如西洋史系列、中国史系列、名人名传系列、断代史系列、名人回忆录系列、名人文集系列等,以期对民国时期的文化学术作一全景式呈现。是编为名人名传系列。

三、本系列为“名人名传系列”,披沙拣金,精中选精,凡十人十二种。

吾国传记文学源远流长,文史并重。司马迁之《史记》即代表传记文学古典的黄金时代。民国时期,经梁启超与胡适的极力提倡与努力实践,传记文学名家辈出,佳作纷呈。

本系列所收诸书原版均为繁体文本,在其流布过程中,难免出现版本差异、文字错讹等现象,为方便读者,故做如下整理工作:

(一)整理者对著者爵里、版本流布、各界评论均有说明,以期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南。

(二)所选著作,以其原始版本为底本,尽量搜求不同版本,分别校勘,择善而从。

(三)校勘中,只校是非,不校异同。凡底本脱衍讹倒而他本不误者,据他本勘正,并出校记。

(四)凡笔画小讹,不见字书,显系误刻者,一律径改,不出校记;凡日日淆乱,己已巳混同,戊戌戍不分之类,一律径改,不出校记。

(五)一般不用理校方法径改原文。确有把握且非改不可者,改后出校记说明。

(六)繁体字改为通行的简体字,但容易引起误解的人名、地名用字,仍保持原貌;习见的异体字、通假字,原则上保持原貌。

(七)标点符号的用法,多从作者习惯,除个别明显排印有误之外,均未予改动。

(八)本系列所收梁启超之《王安石传》、《李鸿章传》两书,虽出版于1911年之前,但其为“现代传记文学”之源始,地位特殊,故亦酌情收入。

著作既著录生平事迹,亦有褒贬评议。因时过境迁,有些观点囿于历史局限,望读者甄别。文中插图,其意有三:或与文互补,或交代背景,或补充延伸,旨在辅助读者之深层阅读。

古人云:“校书如扫落叶,旋扫旋生。”我们虽勉力为之,而乖漏难免,祈方家教正。

后记

萧一山(1902—1978),名桂森,号非宇,江苏铜山(徐州)人。1920年入北大政治系,后转历史系。中学时感风行一时之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观点纰缪,疏舛颇多”,并以国史假手外人为耻,发愤著《清代通史》上、中卷百二十万字。上卷出版时年方二十,梁启超序之以“志毅而力勤,心果而才敏”、“非直识力精越,乃其技术亦罕见也”。抗战期间完成《清史大纲》、《曾国藩传》二书。1948年赴台湾大学任教;在台期间,与张其昀等主持“清史编纂委员会”,改订《清史稿》为《清史》,又以三年精力最终完成五卷本《清代通史》四百余万字。

《曾国藩传》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的过程。全文观点鲜明精当,见解深刻独到,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为方便读者对全书有更全面的了解,书中另附由李鼎芳编的《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

鉴于水平有限,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出现的错讹还请广大读者予以斧正。

编者

2009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国藩传/名人名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一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3923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7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5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