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清风浊梦)/细节改变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一切偶然的事件和细节,都脱离不了历史发展的大势,都改变不了历史最终必然向前发展的方向。关注历史细节,可使我们增长智慧;放眼历史大势,可使我们站得更高。

文字狱改变了汉人思想,也禁锢了文化的发展;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盛哀兴亡的窥窗,见证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清朝的历史有着太多的细节和偶然因素,它们对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内容推荐

历史很神奇。翻开史书,风云激荡,骇浪惊涛。是什么在主宰着沉浮?当我们看到一个盖世英雄喋血沙场,战局就此扭转,大势就此变幻;当我们看到一个周密的谋划,因为偶然疏漏,功败垂成。在扼腕叹息之余,我们难免会想到,假如……假如那个英雄不死,假如那一次谋划没有疏漏,历史岂不是另一番景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决定历史呢?是那些偶然发生的细节吗?

“天算案”只是四辅臣为打击朝中汉人势力而寻找的一个借口,本意只在权力之争,不了却致使一批懂得西方科学和文化的大臣牵连被杀,这些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火种瞬间熄灭,损失巨大。

承德避暑山庄可能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富政治色彩的一处,见证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是清王朝盛衰兴亡的窥窗,就在其中的某一间房子里,发生过影响深远的“辛酉政变”。

目录

一 《七大恨》书成就满人统一大业

 女真的屈辱

 统一女真部落

 努尔哈赤之死

 清军人关

 结语

二 联姻、安抚和高压使清廷统治稳固

 政策的始祖

 统一蒙疆地区

 使西藏臣服

 满汉之间

三 叶赫女人使清朝走上灭亡之路

 对外屈尊求和

 对内顽固镇压

四 版图测绘、领土意识与割让港澳

 西方人对中国的初步地理印象

 明末来华的利玛窦与地图绘制

 康熙组织的地图测绘与西方传教士

 道光年问异域“福寿膏”突然来袭

 鸦片战争中道光朝的表现

 《中英南京条约》之香港条款探讨

 轻视国土的教训

 《皇舆全览图》与康熙的疆域理念

 测绘意识影响下的康乾盛世:地域与民族的统一

 测绘失落的晚清:百年憾生

 结语

五 满族宗教信仰的改变稳固了边疆

 明清之交——西藏佛教与满族的来往

 清朝——藏传佛教在皇帝心中的崇高地位

 兴旺于边疆的藏传佛教——蒙藏共同的宗教信仰

 藏传佛教与清对蒙藏的“因俗而治”

 藏传佛教在内地文化共识的三个标志

 结语

六 改变历史的承德避暑山庄热河行宫

 回归的蒙古部落

 欢乐的避暑山庄

 沙俄凌虐下的蒙古部落

 坚定的回归选择

 班禅的行宫

 西藏贵族的叛乱

 艰难的东进之路与天花之灾

 中英首次接触

 时代背景

 “精心”的礼物筹备

 如何化解与中国皇帝的礼仪之争

 “皇帝之庄真避暑,百姓却在热河也”

 “狩猎”热河的皇帝

 真是来热河“狩猎”的吗?

 蜷缩在热河的胆小指挥者

 前线溃败不堪,山庄歌舞升平

 慈禧的阴谋——改变历史的夏宫

 咸丰病重

 山庄风酝雨酿——慈禧的阴谋

 回到北京后的“辛酉政变”

 除掉慈安

 尾声

七 清朝文字狱改变了汉人思想

 避讳制与文字狱

 清代文字狱的起因

 清代文字狱要案详情

 文字带来的灾难

 结语

八 乾隆六下江南的功过是非

 准备工作

 江南的重要地位

 谁敢谏言阻止南巡?

 南巡的旅程

 视察民情

 检阅军队

 减赋赈灾

 推崇汉地文化

 笼络士人百姓

 富庶江南,商业重地

 江南河工——南巡之重

 盛世的浮华——南巡之乐

 结语

九 禁教与闭关阻断了中国的发展

 中西通道的艰难开辟

 在华传教士跌宕起伏的命运

 传教士们的成功平反

 当基督教遭遇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

 罗马教廷“冲撞”了中国皇帝

 “礼仪之争”的高潮——天主教在中国遭禁

 坚决禁教的雍正——不“经意”间改变了历史

 雍正即位的良机——原太子两度被废

 为何雍正是唯一合适的继承人? 

 错估形势的传教士们

 结语

试读章节

三 叶赫女人使清朝走上灭亡之路

20世纪初期大清帝国的覆亡,是极具历史性的瞬间,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帝王专制统治的终结。这个盛世王朝的结束,与一个女人密切相关,是她坐在傀儡皇帝的幕后,将中国推向了深渊。

巧合的是,这个灾难性女人的出现,恰恰暗合了两百多年前爱新觉罗氏的死对头——叶赫那拉一个酋长的诅咒。清朝祖先曾数次 。下令禁止皇室娶叶赫那拉氏的女人为妃,然而到了清朝晚期,叶赫女人还是出现了。

这里面的来龙去脉,还是要从《七大恨》说起。

当年努尔哈赤那《七大恨》书中,曾数次提及女真族内部两大家族——爱新觉罗氏与叶赫那拉氏的世代不解之仇。据《清代野史大观》载,“天命朝,清兵定叶赫,颇行危屠戮,男丁罕免者,部长布杨古临没愤言日: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以此祖制,宫闱不选叶赫氏。”

努尔哈赤的军队攻克叶赫那拉某个部落时,叶赫一位酋长布杨古即将被处死。布杨古临死前愤怒诅咒道:“我们叶赫那拉族,即使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颠覆掉满洲的家业,以报灭族之仇!”

离奇的是,布杨古的诅咒真的应验了。在清朝存续的268年间,叶赫那拉氏的女人,神奇地在爱新觉罗氏的后妃中陆续浮现,其中影响最大乃至举世周知的,当然就是清末的慈禧太后了。

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47年中,清帝国逐渐衰败到无法挽救的地步。面临八国联军的入侵,慈禧与光绪帝只是自顾西逃;除了慈禧的丈夫咸丰,慈禧一系的叶赫那拉氏还与清末两个皇帝同治、光绪的血统都息息相关。这样的错综复杂的血统纠缠,几乎一直持续到清朝的覆亡。

这样的“巧合”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难道真的应验了几百年前叶赫的布杨古说的那句话吗?这恐怕直成了离奇的历史之谜。

爱新觉罗氏和叶赫那拉氏都是女真族的大姓,在努尔哈赤时期,他们之间就有过不共戴天之仇。而这两大家族的关系纠葛,居然伴随着大清王朝的兴盛一直走到了衰败期。叶赫那拉氏的女人,从蒙着神秘的面纱,到突然站在全中国的顶峰,乃至全世界面前,在风起云涌的晚清时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就是清代最为显赫的女人慈禧太后。

这个女人在中国妇女历史上,就地位与个人风光来说,可谓屈指可数。她的故事引得无数后人的关注,就算到目前为止,都过去100多年了,无数的文学作品和电视电影还在细细评述与热烈地谈论着她。

慈禧(1836—1908年),清朝咸丰皇帝之妃。清王朝从1644年入关起共存续了268年。其中,慈禧影响和控制了清朝的政权达47年之久(从1861年咸丰去世到1908年慈禧去世为止),是实际控制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

19世纪末在慈禧把持朝政期间,晚清已经面临内忧外患,而慈禧的治国态度对此时的中国至关重要。

慈禧过世后的第三年,风雨飘摇的清朝,终于在帝国主义的人侵和国内如火如荼的革命中走到了尽头。其中间隔的时间是如此之短!

那么,这个女人究竟用了怎样的手段,竟然影响了中国晚清如此之久,更对中国当时的命运起到了如此巨大的作用呢?清朝的覆亡,和传说中二百多年前叶赫那拉氏的咒语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巧合呢?她的背后,隐藏着爱新觉罗氏和叶赫那拉氏怎样的世仇之谜呢?

慈禧姓叶赫那拉氏,其祖先和大清皇帝爱新觉罗氏一样是居住在中国东北的女真族。其中,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属于建州一女真,而叶赫那拉氏属于海西女真的一个部落,原来居住在松花江北岸的塔鲁木卫。经过不断地迁移,建州女真分布在苏克苏浒河(今辽宁苏子河)附近,叶赫女真分布在今吉林四平附近。

慈禧以秀女被选入宫,为咸丰皇帝所宠爱,生了儿子载淳后更是备受重视,被封为贵妃,几年后(1861年)咸丰帝病死,遗诏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即后来的同治帝;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对年幼的同治辅以朝政。尊其母叶赫那拉氏(慈禧,下略)为“圣母皇太后”。

很快,叶赫那拉氏与恭亲王奕诉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而同治太小无法决策国事,那拉氏遂趁机垂帘听政,实际控制了国家大权。

1873年载淳成年后,那拉氏宣布撤帘归政,但仍把持朝柄。次年,载淳病死,那拉氏立载沿继承皇位,年号“光绪”,时仅四岁,叶赫那拉氏又借口皇帝年纪太小,开始垂帘听政。1889年,光绪帝成年大婚,那拉氏宣布归政,但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由她实际决策,光绪帝居于傀儡地位。

叶赫那拉氏在晚清中国复杂的局面下,究竟做了什么,最后搞得大清一步步坍塌覆灭呢?

对外屈尊求和

这个女人先是在甲午战争中屈膝求和。1894年,日本发动日中甲午战争。当时正适逢叶赫那拉氏六十寿辰,她不顾国难当头,居然挪用海军军费,缮修颐和园,极尽奢侈铺张浪费之能事。

这一庆典活动准备了大半年,直至中日战事日益激烈时,户部尚书和一些主战派请求暂停工程,将费用移作军费之用,然而叶赫那拉氏怒不可遏,极力反对。她一再派官员与日本商量停战求和。当中国军事战败,日军占领大连时,她仍不为所动,在颐和园接受众臣的拜贺,赏戏三天。

当时光绪是主战派的,叶赫那拉氏将矛头指向光绪,对其不满。处罚光绪宠爱的珍妃、撤销满汉书房、削减光绪周围的主战派力量;启用恭亲王奕诉主持对日议和,加强主和的行动。随着中国军队的接连失败,叶赫那拉氏极度害怕失去自己的统治大权,派大臣赴日求和。遭拒后,惊恐万分,准备逃往山西。

在国破家亡的危机关头,叶赫那拉氏为代表的主和派,不去考虑如何支持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只想到乞求暂时的和平,甚至出逃。其祸国殃民、丧失民族气节的行为可耻可恨。

在日本的继续进攻下,北洋水师覆灭,多处失陷。以叶赫那拉氏为首的投降派下定决心向日本投降,不久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再次赴日乞和,在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得知此条约签订的全国人民愤怒地声讨叶赫那拉氏、李鸿章等人的卖国行为,在平定城门贴出“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的对联以示抗议。日军据《马关条约》规定于6月间派兵侵入台湾,叶赫那拉氏居然下令禁止接济奋勇抵抗日军的台湾军民。

荒诞之极的是,在这种关头,她居然在颐和园搭起天棚,准备舒舒服服地避暑。人们又题了“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的对联,痛斥那拉氏的卖国罪行。

P32-35

序言

历史很神奇。翻开史书,风云激荡,骇浪惊涛。是什么在主宰着沉浮?当我们看到一个盖世英雄喋血沙场,战局就此扭转,大势就此变幻;当我们看到一个周密的谋划,因为偶然疏漏,功败垂成。在扼腕叹息之余,我们难免会想到,假如……假如那个英雄不死,假如那一次谋划没有疏漏,历史岂不是另一番景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决定历史呢?是那些偶然发生的细节吗?

胡适曾经说过:某人“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起一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他把一些偶然之事的作用夸大到了极致。果真如此,历史就成了一个个不可逆料的谜团,一个个杂乱无章的碎片。然而,历史并不是这样。历史有它自身发展的大势,有时人们把它叫做规律。所谓,世界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确,历史上并不是每天都在发生大事,而是充满了一个个小事,或称细节。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正是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但是,小事也许可以导致一时的胜负成败,但对历史发展的大势则是无能为力的。

那么,偶然发生的历史细节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大势又是在什么层面上制约着历史事物的走向?这是一个颇费思量的大问题。

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有迹可循的。小而言之,比如,五代后周在世宗柴荣的治理下,蒸然有太平之象,但因为没有解决藩镇的问题,他死后势必会出现一位悍将篡夺政权,不管这个人是不是赵匡胤,也不管夺权是不是发生在陈桥驿;又如,明朝朱元璋分封诸子为亲王,势必会造成亲王与皇帝之间的冲突,不管冲突是发生在哪个皇帝与哪个亲王之间,也不管胜利者是皇帝还是哪个亲王。在这个意义上,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偶然的,皇朝的集权统一和消除藩镇割据就是必然的,就是大势;朱棣夺取皇位是偶然的,强势皇帝的出现和亲王势力最终被削弱就是必然的,就是大势。大而言之,比如,明朝末年,李自成与满人都在争夺明朝即将失去的天下,不幸的是,因为李自成失策、吴三桂叛变等一系列偶然原因,满人夺得了天下。满洲贵族疯狂圈占土地,推行农奴制度,实行野蛮的民族压迫,致使社会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倒退,因而激起强烈的反抗。这些反抗迫使清廷不得不改弦更张,采取措施缓和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到乾隆年间社会经济再次达到明朝巅峰时期的水平,并有所发展。那么历史最终的进步就是必然的,就是大势。满人的入主,历史的倒退就是暂时的、偶然的。

我们不是宿命论者。我们承认历史发展大势,或说历史是有规律的,是从宏观着眼的。我们说的历史的根本规律是,社会生产力一定会越来越进步,人的解放程度一定会越来越提高。我们也不是历史的偶然决定论者,我们认为一切偶然的事件和细节,都脱离不了历史发展的大势,都改变不了历史最终必然向前发展的方向。关注历史细节,可使我们增长智慧;放眼历史大势,可使我们站得更高。

是为序。

毛佩琦

2008年8月22日于北京昌平北七家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清风浊梦)/细节改变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子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54888
开本 16开
页数 1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2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9.07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5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9: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