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上古地缘神话始始,到清代末年市井综合艺术止,探讨了幽燕地区文学艺术的嬗变轨迹,并总结出三个嬗变期的地域文化特征:边荒文化色彩;民族融和气象;都城市井风情。
图书 | 幽燕文学艺术嬗变纬略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从上古地缘神话始始,到清代末年市井综合艺术止,探讨了幽燕地区文学艺术的嬗变轨迹,并总结出三个嬗变期的地域文化特征:边荒文化色彩;民族融和气象;都城市井风情。 目录 引论 幽燕文学艺术的研究价值 自然地理状貌与地域文化气质 文化结构差异形成嬗变时期 幽燕文学艺术史料的核考和写作内容的确定 第一嬗变期 边荒文化色彩 边地的政治风云和风云人物 地缘神话——黄帝战蚩尤与天女魃 风云际会——《战国策》、《史记》中的燕地风貌 人杰地灵——燕人韩婴与《韩诗外传》 任侠之气流荡燕地——传奇小说《燕丹子》 神奇土地的文化张力 荒寒的边地风物——魏晋诗人的幽燕之咏 在燕地成长——西晋文坛领袖张华 诗书传家的土著一——文学世家范阳卢氏 灵动的故乡水——郦道元对幽燕水系的文学描写 边塞风情的心理投射 建功边陲与沙场感怀——初盛唐时期的幽州边塞诗人群 戎马倥偬中的笔墨——燕国公张说的诗文 “家居幽都远”——中唐后期的幽州籍诗人贾岛 幽幽北国边塞情——唐代诗歌中的“桑乾”意象 从混沌到浑朴——边荒期艺术的演变 第二嬗变期 民族融和气象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撞交融 交锋中的交流——辽代燕京地区的文学艺术 进入文学荒漠——“借才异代”期的燕京文士 地道的金源国粹——中都鼎盛期的“国朝文派” 接受汉文化的先驱——女真皇室的诗歌 城市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亲密接触 辽塔留痕——燕都的音乐和歌舞 文化融合的结晶——辽杂剧与金院本 第三嬗变期都城市井风情 文人士子的都市情怀 至死不渝的汉文化情结——文天祥写于大都狱中的诗文 “泼辣浩烂”——大都散曲的审美追求 固守传统——大都的诗文创作 都市文人的水墨写意——大都的绘画和书法 都市情韵的综合表述——大都的杂剧创作和演出 都市观感与都市体验 应制唱和与仕宦感怀——“台阁”文士的诗歌创作 京华揽胜——“公安三袁”的北京游记 都城景观集锦——《帝京景物略》 宦海余波——李开先和沈碌等的戏剧创作 从画院到民间——北京的书法和绘画 雅与俗的并峙——朝廷礼乐和民问娱乐 官场与仕宦的多重变奏 皇家气象——紫禁城中的帝王歌吟 满汉文化的淳美绝响——纳兰性德词 京华之缘——《长生殿》与《桃花扇》 官场世相的奇幻表达——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 封建官宦家族的没落悲剧——《红楼梦》 帝都末期的城市文化意象 烦嚣都市与浮生百态——北京竹枝词 感官的盛宴——昆曲、京腔与京剧 市井综合艺术大排档——曲艺和杂耍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幽燕文学艺术嬗变纬略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静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337722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7 |
出版时间 | 2008-08-01 |
首版时间 | 2008-08-01 |
印刷时间 | 2008-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5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9.92 |
丛书名 | |
印张 | 7.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西 |
长 | 210 |
宽 | 147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