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唐君毅/大家精要
内容
编辑推荐

他天赋仁厚,终生侧怛,悲天悯人,不容自已。他秉持恻怛性情而体天心,观大化,究古今,通人文,确认天人之究极层面乃一超越而内在的道德心体充盈周流。他始终立足于“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意识宇宙中,接续孔孟内圣成德之教而执著地开拓价值之源,并依此价值之源而进行道德实践,他以其恻怛性情、道德理想、深弘哲思、博大学问以及谆谆教言,而成为一位“文化意识宇宙中之巨人”,他就是唐君毅!

“大家精要”丛书系列之《唐君毅》带大家走进唐君毅的世界!

内容推荐

宜宾唐君毅先生是20世纪文化中国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之一。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无锡江南大学、香港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教授。唐先生承续儒家内圣成德之教,通过自我体睑、普遍推扩和形上提升,确立了道德性的“心之本体”范畴,并以之作为生命存在层层超越的终极指向.创构了一个庞大的“生命三向与心灵九境”体系,从而在肯定人类各种心灵活动以及各大文化系统的必然合理性的前提下,特别彰显了儒家从尽性立命达至天德流行境界的至上性。唐先生哲学建构的宗旨在于成就一个“文明以止”的人文世界,正因此,他被当代新儒家另一位大哲牟宗三先生尊为“文化意识宇宙中之巨人”。

目录

引言

第1章 少年立志

  一、出生与家世

  二、儿时的陶养

  三、立志与致曲

第2章 南北求学

  一、从中俄大学到北京大学

  二、从北京大学到中央大学

  三、生活变故与身心磨难

第3章 哲慧郁勃

  一、短暂的家庭团聚

  二、玄武湖畔的超悟

  三、锦城渝州的情识

  四、荒山古庙的哲思

第4章 书院情结

  一、灵岩书院讲学

  二、江南大学任教

  三、重振鹅:胡书院的尝试

  四、书院教育理想的初步落实

第5章 香岛传薪

  一、尽瘁新亚

  二、言文谆谆

  三、花果飘零的悲怀与灵根自植的瞩望

第6章 瀛寰论道

  一、东西交流中的感受与论说

  二、中国文化与世界

第7章 大哲卓立

  一、心之本体的通贯

  二、生命三向与心灵九境

  三、君子日终

  年谱

  主要著作

试读章节

1909年1月17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川东南宜宾县柏溪镇周坝村一户唐姓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婴,他就是最终以“文化意识宇宙中之巨人”完成了自己的现代新儒家大哲唐君毅。

唐氏祖籍原为粤东五华客家,约在清朝初年唐君毅高祖的祖父时,因粤东岁荒而迁入四川,初为制糖店佣工,嗣后自行经营糖业生意,以致发家,遂在柏溪购地业农,成为宜宾人氏。至高祖时,唐家已颇有田产。曾祖东山公好读书而见识广,尝谓“人不读书便愚蠢。书要读,官可以不做”,于是将儿子、也就是唐君毅的祖父树寅公送入学塾就读。树寅公未冠而殁,其遗腹子即唐君毅的父亲迪风公。

迪风公名娘,生于光绪十二年(1886)五月十七日,初字铁风,后改字迪风,别字渊嘿。长身美髯,性情刚直,有豪侠气。其母卢氏一生苦节,因而事母至孝,终生感念。年十八应童子试,为乡中末科秀才。旋就学于成都叙属联中及法政专门学校,受革命风潮影响,曾自剪发辫。1912年民国建立,受聘为《国民公报》主笔,立论主持正义,不为不义屈,不为权势移;曾对当时党人文士之趋炎附势痛加挞伐,斥之为“武士头颅文士笔,竞纷纷化作侯门狗”!终生不仕,唯传道授业于川中,期以正道改易社会风气。先后执掌省立第二中学、省立第一中学、省立第一师范、重庆联合中学、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南充中学、华西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席,后更与彭云生、吴芳吉、蒙文通、刘鉴泉等蜀中硕学创办敬业书院,被推任院长。其学问初与儒学并不相契,曾出题命学生历举孔子之失。1920年,因痛感母亲逝世,乃返其本而求诸圣贤之书,遂归宗儒家,以至1925年游学南京支那内学院时,当面向欧阳竟无大师明志曰:“弟子不愿学佛,愿学儒。”其儒学成就被吴芳吉先生推尊为蜀中学问之正;彭云生先生则谓其学问直截透辟近于陆象山.艰苦实践近于李二曲。1931年5月10日因染时疫而卒于乡,享年45岁。终生无他嗜好,唯爱买书读书,尝言“书是时时要读的,而饭是有时可以不吃的”,故于逝世后有友人挽之日:“无钱买米,有钱买书。”主要著述有《孟子大义》、《诸子论释》、《志学馊闻》、《广新方言》、《治学日记》以及语录、诗集、文集等,其中唯《孟子大义》一种,因彭云生于1931年刊印并由《学衡》杂志转载,遂得以传世,余皆毁佚。《孟子大义》后复由唐君毅根据《学衡》所载,于1974年重刊于香港。

唐君毅母亲陈氏,名大任,字卓仙,清光绪十三年(1887)二月十二日生于宜宾县窦坝村。年轻时曾就读于其父勉之公任教的成都淑行女校。18岁时与迪风公成婚。婚后除有两年时间任教于简阳女子师范及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外,余皆尽瘁于养育子女,操持家务。其时唐家已颇清贫,迪凤公去世后家境更形拮据,但甘苦食淡,善为调处,守志抚幼,教子成人。为人见识超拔,性格果毅,更兼才思美赡,凡有感于山川风物、世道国运、家事人情,乃至怀亲悼亡、训子弄孙,每每发为吟咏,有《思复堂遗诗》五卷凡二百余篇存世。欧阳竟无大师称其作品“哀音促节,至性动人”;赞其性情“悲天悯人而不碍其乐天知命”;并推尊其德乃“直接孟母之贤,岂陶母、欧母之所可毗引”。李证刚先生则评之日:“诸章皆以肫挚之情,寄于真朴之笔,一片性灵,奚假雕饰?诗之言志,实际在斯。由此进而游心物初,颐神道腴,直入三百篇之室矣!章法整饬,气韵醇茂,盖其余事。”1964年2月26日病逝于苏州寓所,享年77岁。《思复堂遗诗》后由唐君毅于1973年刊印于香港。

迪风公与陈太夫人育有子女六人:长子君毅;二女至中;三女德叔,早天;四女恂季;五子慈幼;六女宁孺。P5-7

序言

唐君毅是20世纪文化中国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之一。他承续儒家内圣成德之教,通过体知、推扩和形上提升而确立了普遍的道德性的“心之本体”范畴,并以“心之本体”作为生命存在层层提升的终极指向,创构了一个囊括人类各种心灵活动以及各大文化系统的“生命三向与心灵九境”体系,从而在肯定人类各种心灵活动以及各大文化系统的必然合理性的前提下,特别彰显了儒家从尽性立命达至天德流行境界的至上性,为自西方文艺复兴以降因迅速外转、下转而日益沉沦的当今人类指明了应然的价值取向。以“心之本体”为终极指向的“生命三向与心灵九境”体系因而既是一个超凡入圣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体系,同时也是一个深刻严峻的批判现实主义哲学体系。

唐君毅的哲学思想,乃是生发于其渊博的学问基础之上。从儿时开始,他就秉承家学而打下了比较扎实的中国传统学术根基。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与当时许多青年一样,也受到欧风美雨的洗礼,曾对中国传统产生过疏离感甚至有所反抗,“今日青年目空古人之罪,吾皆尝躬蹈之”。因此,从中学时代直到30岁以前,他所究心与服膺者,几乎全在西方哲学与文化。从起初特别尊崇纯理智的科学哲学,到喜欢新实在论的潜在共相说;再从超越一往平铺的新实在论,到心服康德、黑格尔的层层升高的唯心论;“由此再来看中国先秦儒家宋明理学佛学,才知先秦儒家宋明理学佛学,又有超过西方唯心论者之所在”,这样,经过“自己从自己之成见中,逐渐杀出血路来的历史”,唐君毅又回归到中国传统学术的根基之上。但是,这种回归不仅已经获得厚重的学术积淀,而且打通了继续出入中西的路径,唐君毅由此对西方哲学与文化中的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有了深入而持续的把握,这正是他形成哲学思想的资源之一。

对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唐君毅的研究更加广泛精深,自先秦诸子、汉唐三教及玄学、宋明理气心性之学、清代训诂考据之学乃至中国文学与艺术等,皆有论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于其《中国哲学原论》之“导论篇”、“原性篇”、“原道篇”、“原教篇”之中。“导论篇”分别围绕理、心、名、辩、言、默、致知格物、道、太极、命等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或命题,次序排比涉论诸家之义理,并出以己说,实为一部以范畴或命题为中心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原性篇”纵论春秋以迄明清儒、道、玄、佛诸家言性之观点,俨然一部中国人性论史。“原道篇”、“原教篇”二篇,前者主要阐述隋唐以上儒、墨、道、法、名、阴阳、玄、佛诸家思想大旨,后者则专论宋明以降儒家各派精神实质,两篇合观,则成一部以思想人物为中心的中国哲学发展史。《中国哲学原论》以及其他大量关于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论著,奠定了唐君毅在当代中国学术界的重要地位。他这方面的论著,成为今天研究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学者不可忽略的必读书。而唐君毅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所发现的心之自觉性、主宰性、道德性以及超越性,乃是他体认并确立“心之本体”并创构以“心之本体”为最高指向的“生命三向与心灵九境”哲学体系的基本思想资源。另外,唐君毅对印度、伊斯兰宗教文化也有不同程度的涉猎,从中同样认识到心体的存在与活动,由此更加确信“心之本体”范畴的普遍性;其哲学体系也由于具有这方面的思想背景,因而更加具有涵盖性。

除学术研究、思想创发和著书立说之外,唐君毅生命存在的另一种主要方式是教书育人。从1933年至1948年,他断断续续在体制内大学任教十余年。40年代后期,他曾被借聘于私立灵岩书院、江南大学,并应邀到兴办于鹅湖书院旧址的私立信江农业专科学校讲学,一度试图恢复鹅湖书院。这些经历使他对同人性讲学机构产生憧憬,终于在1950年与钱秘先生等共同创办了香港新亚书院。从筚路蓝缕到成就斐然,唐君毅为新亚的发展付出了后半生的大量心血,在书院管理和教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唐君毅的教育理想,就是要以师生共学、德业相砥的书院为基地,进而面向广阔的社会,运用言教和文教形式,广泛培养读书种子,以传承道德理念与人文精神,使花果飘零的中国文化重新灵根自植。他在新亚期间动念执笔,并商请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诸先生共同签署而于1953年元旦发表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虽然立意在于向世界人士申论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优长点,但切近的意旨当在启导文化中国的华夏族裔特别是青年一代保持文化自信,坚守民族传统,以与暂居强势的西方文化一争剥复。

唐君毅天赋仁厚,终生侧怛,悲天悯人,不容自已。他秉持恻怛性情而体天心,观大化,究古今,通人文,确认天人之究极层面乃一超越而内在的道德心体充盈周流。他始终立足于“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意识宇宙中,接续孔孟内圣成德之教而执著地开拓价值之源,并依此价值之源而进行道德实践,以期转化价值失落、理想沉沦、生命物化的现实人生,从而成就一个“文明以止”的人文世界。他以其恻怛性情、道德理想、深弘哲思、博大学问以及谆谆教言,而成为一位“文化意识宇宙中之巨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唐君毅/大家精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治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535475
开本 16开
页数 1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61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28
153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