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时期的史实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优秀历史小说。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为读者留下了深厚多而的认识价值。故事远起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民间传说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作者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统治者的暴虐和丑恶。
图书 | 三国志通俗演义(上下)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时期的史实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优秀历史小说。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为读者留下了深厚多而的认识价值。故事远起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民间传说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作者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统治者的暴虐和丑恶。 内容推荐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最著名最杰出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在其成书前,“三国故事”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唐代,三国故事已广为流传,连儿童都很熟悉。随着市民文艺的发展,宋代的“说话”艺人,已有专门说三国故事的,当时称为“说三分” 。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实际上是从说书人使用的本子,虽较简略粗糙,但已初肯《三国演义》的规模。罗贯中在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又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所征引的资料(还包括《世说新语》及注中的资料),经过巨大的创作劳动,写在了规模宏伟的巨著——《三国演义》。 目录 前言 校注说明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三国志通俗演义》引 三国志宗僚 卷之一 第一回 祭天地桃园结义 第二回 刘玄德斩寇立功 第三回 安喜张飞鞭督邮 第四回 何进谋杀十常侍 第五回 董卓议立陈留王 第六回 吕布刺杀丁建阳 第七回 废汉君董卓弄权 第八回 曹盂德谋杀董卓 第九回 曹操起兵伐董卓 第十回 虎牢关三战吕布 卷之二 第十一回 董卓火烧长乐宫 第十二回 袁绍孙坚夺玉玺 第十三回 赵子龙磐河大战 第十四回 孙坚跨江战刘表 第十五回 司徒王允说貂蝉 第十六回 凤仪亭布戏貂蝉 第十七回 王允授计诛董卓 第十八回 李催郭汜寇长安 第十九回 李催郭汜杀樊稠 第二十回 曹操兴兵报父仇 卷之三 第二十一回 刘玄德北海解围 第二十二回 吕温侯濮阳大战 第二十三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第二十四回 曹操定陶破吕布 第二十五回 李催郭汜乱长安 第二十六回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二十七回 迁銮舆曹操秉政 第二十八回 吕布月夜夺徐州 第二十九回 孙策大战太史慈 第三十回 孙策大战严白虎 卷之四 第三十一回 吕奉先辕门射戟 第三十二回 曹操兴兵击张绣 第三十三回 袁术七路下徐州 第三十四回 曹操会兵击袁术 第三十五回 决胜负贾诩谈兵 第三十六回 夏侯悖拔矢啖睛 第三十七回 吕布败走下邳城 第三十八回 白门曹操斩吕布 第三十九回 曹孟德许田射鹿 第四十回 董承密受衣带诏 卷之五 第四十一回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四十二回 关云长袭斩车胄 第四十三回 曹公分兵拒袁绍 第四十四回 关张擒刘岱王忠 第四十五回 祢衡裸体骂曹操 第四十六回 曹孟德三勘吉本 第四十七回 曹操勒死董贵人 第四十八回 玄德匹马奔冀州 第四十九回 张辽义说关云长 第五十回 云长策马刺颜良 卷之六 第五十一回 云长延津诛文丑 第五十二回 关云长封金挂印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千里独行 第五十四回 关云长五关斩将 第五十五回 云长擂鼓斩蔡阳 第五十六回 刘玄德古城聚义 第五十七回 孙策怒斩于神仙 第五十八回 孙权领众据江东 第五十九回 曹操官渡战袁绍 第六十回 曹操鸟巢烧粮草 卷之七 第六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袁绍 第六十二回 刘玄德败走荆州 第六十三回 袁谭袁尚争冀州 第六十四回 曹操决水淹邺城 第六十五回 曹操引兵取壶关 第六十六回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六十七回 刘玄德襄阳赴会 第六十八回 玄德跃马跳檀溪 第六十九回 刘玄德遇司马徽 第七十回 玄德新野遇徐庶 卷之八 第七十一回 徐庶定计取穰城 第七十二回 徐庶走荐诸葛亮 第七十三回 刘玄德三顾茅庐 第七十四回 玄德风雪访孔明 第七十五回 定三分亮出茅庐 第七十六回 孔权跨江破黄祖 第七十七回 孔明遗计救刘琦 第七十八回 诸葛亮博望烧屯 第七十九回 献荆州粲说刘琮 第八十回 诸葛亮火烧新野 卷之九 第八十一回 刘玄德败走江陵 第八十二回 长阪坡赵云救主 第八十三回 张益德据水断桥 第八十四回 刘玄德败走夏口 第八十五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第八十六回 诸葛亮智激孙权 第八十七回 诸葛亮智说周瑜 第八十八回 周瑜定计破曹操 第八十九回 周瑜三江战曹操 第九十回 群英会瑜智蒋干 卷之十 第九十一回 诸葛亮计伏周瑜 第九十二回 黄盖献计破曹操 第九十三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第九十四回 庞统进献连环计 第九十五回 曹孟德横槊赋诗 第九十六回 曹操三江调水军 第九十七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第九十八回 周公瑾赤壁鏖兵 第九十九回 曹操败走华容道 第一百回 关云长义释曹操 卷之十一 第一百一回 周瑜南郡战曹仁 第一百二回 诸葛亮一气周瑜 第一百三回 诸葛亮旁略四郡 第一百四回 赵子龙智取桂阳 第一百五回 黄忠魏延献长沙 第一百六回 孙仲谋合肥大战 第一百七回 周瑜定计取荆州 第一百八回 刘玄德娶孙夫人 第一百九回 锦囊计赵云救主 第一百十回 诸葛亮二气周瑜 卷之十二 第一百十一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第一百十二回 诸葛亮三气周瑜 第一百十三回 诸葛亮大哭周瑜 第一百十四回 耒阳张飞荐凤雏 第一百十五回 马超兴兵取潼关 第一百十六回 马孟起潼关大战 第一百十七回 许褚大战马孟起 第一百十八回 马孟起步战五将 第一百十九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第一百二十回 庞统献策取益州 卷之十三 第一百二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幼主 第一百二十二回 曹操兴兵下江南 第一百二十三回 玄德斩杨怀高沛 第一百二十四回 黄忠魏延大争功 第一百二十五回 落凤坡箭射庞统 第一百二十六回 张益德义释严颜 第一百二十七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第一百二十八回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一百二十九回 葭萌张飞战马超 第一百三十回 刘玄德平定益州 卷之十四 第一百三十一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第一百三十二回 曹操杖杀伏皇后 第一百三十三回 曹操汉中破张鲁 第一百三十四回 张辽大战逍遥津 第一百三十五回 甘宁百骑劫曹营 第一百三十六回 魏王宫左慈掷杯 第一百三十七回 曹操试神卜管辂 第一百三十八回 耿纪韦晃讨曹操 第一百三十九回 瓦口张飞战张邻 第一百四十回 黄忠严颜双建功 卷之十五 第一百四十一回 黄忠馘斩夏侯渊 第一百四十二回 赵子龙汉水大战 第一百四十三回 刘玄德智取汉中 第一百四十四回 曹孟德忌杀杨修 第一百四十五回 刘备进位汉中王 第一百四十六回 关云长威震华夏 第一百四十七回 庞德抬榇战关公 第一百四十八回 关云长水淹七军 第一百四十九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第一百五十回 吕子明智取荆州 卷之十六 第一百五十一回 关云长大战徐晃 第一百五十二回 关云长夜走麦城 第一百五十三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第一百五十四回 汉中王痛哭关公 第一百五十五回 曹操杀神医华佗 第一百五十六回 魏太子曹丕秉政 第一百五十七回 曹子建七步成章 第一百五十八回 汉中王怒杀刘封 第一百五十九回 废献帝曹丕篡汉 第一百六十回 汉中王成都称帝 卷之十七 第一百六十一回 范强张达刺张飞 第一百六十二回 刘先主兴兵伐吴 第一百六十三回 吴臣赵咨说曹丕 第一百六十四回 关兴斩将救张苞 第一百六十五回 刘先主獍亭大战 第一百六十六回 陆逊定计破蜀兵 第一百六十七回 先主夜走白帝城 第一百六十八回 八阵图石伏陆逊 第一百六十九回 白帝城先主托孤 第一百七十回 曹丕五路下益州 卷之十八 第一百七十一回 难张温秦宓论天 第一百七十二回 泛龙舟魏主伐吴 第一百七十三回 孔明兴兵征孟获 第一百七十四回 诸葛亮一擒孟获 第一百七十五回 诸葛亮二擒孟获 第一百七十六回 诸葛亮三擒孟获 第一百七十七回 诸葛亮四擒孟获 第一百七十八回 诸葛亮五擒孟获 第一百七十九回 诸葛亮六擒孟获 第一百八十回 诸葛亮七擒孟获 卷之十九 第一百八十一回 孔明秋夜祭泸水 第一百八十二回 孔明初上出师表 第一百八十三回 赵子龙大破魏兵 第一百八十四回 诸葛亮智取三郡 第一百八十五回 孔明以智伏姜维 第一百八十六回 孔明祁山破曹真 第一百八十七回 孔明大破铁车兵 第一百八十八回 司马懿智擒孟达 第一百八十九回 司马懿智取街亭 第一百九十回 孔明智退司马懿 卷之二十 第一百九十一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第一百九十二回 陆逊石亭破曹休 第一百九十三回 孔明再上出师表 第一百九十四回 诸葛亮二出祁山 第一百九十五回 孔明遗计斩王双 第一百九十六回 诸葛亮三出祁山 第一百九十七回 孔明智败司马懿 第一百九十八回 仲达兴兵寇汉中 第一百九十九回 诸葛亮四出祁山 第 二百 回 孔明祁山布八阵 卷之二十一 第二百一回 诸葛亮五出祁山 第二百二回 木门道弩射张邻 第二百三回 诸葛亮六出祁山 第二百四回 孔明造木牛流马 第二百五回 孔明火烧木栅寨 第二百六回 孔明秋夜祭北斗 第二百七回 孔明秋风五丈原 第二百八回 死诸葛走生仲达 第二百九回 武侯遗计斩魏延 第二百十回 魏拆长安承露盘 卷之二十二 第二百十一回 司马懿破公孙渊 第二百十二回 司马懿谋杀曹爽 第二百十三回 司马懿父子秉政 第二百十四回 姜维大战牛头山 第二百十五回 战徐塘吴魏交兵 第二百十六回 孙峻谋杀诸葛恪 第二百十七回 姜维计困司马昭 第二百十八回 司马师废主立君 第二百十九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第二百二十回 姜维洮西败魏兵 卷之二十三 第二百二十一回 邓艾段谷破姜维 第二百二十二回 司马昭破诸葛诞 第二百二十三回 忠义士于诠死节 第二百二十四回 姜维长城战邓艾 第二百二十五回 孙■废吴主孙亮 第二百二十六回 姜维祁山战邓艾 第二百二十七回 司马昭弑杀曹髦 第二百二十八回 姜伯约弃车大战 第二百二十九回 姜伯约洮阳大战 第二百三十回 姜维避祸屯田计 卷之二十四 第二百三十一回 钟会率兵取汉中 第二百三十二回 姜维大战剑门关 第二百三十三回 凿山岭邓艾袭蜀 第二百三十四回 诸葛瞻大战邓艾 第二百三十五回 蜀后主舆榇出降 第二百三十六回 邓艾钟会大争功 第二百三十七回 姜维一计害三贤 第二百三十八回 司马复夺受禅台 第二百三十九回 羊祜病中荐杜预 第二百四十回 王溶计取石头城 后记 试读章节 玄德部领五百余众,飞奔前来,直至大兴山下,与贼相见,各将阵势摆开。玄德出马,左有关某,右有张飞,扬鞭大骂:“反国逆贼!何不早降?”程远志大怒,遣副将邓茂挺枪直出。张飞睁环眼,挺丈八矛,手起处,刺中心窝,邓茂翻身落马。后有人赞益德曰: 欲教勇镇三分国,先试衡钢丈八矛。程远志见折了邓茂,拍马舞刀,直取张飞。关羽跃马舞刀直出。程远志见了,心胆皆碎,措手不及,被关某刀起处,挥为两段。后人赞云长曰: 惟凭立国安邦手,先试青龙偃月刀。众贼见程远志被斩,倒戈卸甲,投降者不知其数。玄德军斩首数千级①,大获功而回。 刺史刘焉亲自迎接,赏劳三军。又流星飞报青州刺史龚景②,有牒文告急,言黄巾贼围城将陷,乞赐救援。刘焉与玄德共议。玄德曰:“愿往救之。”刘焉令邹靖将兵五千,随玄德去救。 玄德、关、张上马,投青州来,遥望见贼人皆披发,以黄绢抹额[一],画以八卦文为号。贼众见救军,分兵混战。玄德兵寡不胜,退三十里下寨。玄德与关、张曰:“贼众我寡,必出奇兵,然后取胜。”乃分关某引一千军伏山左,张飞引一千军伏山右③,鸣金为号,齐出为应。 次日,玄德、邹靖引军操鼓而进。贼众大喊,如潮涌到,玄德便退。贼众乘势追赶过山岭,玄德军一齐鸣金,左关某,右张飞,两军齐出。玄德军回,三路掩杀,贼众大败,直赶至临茁城下④。刺史龚景亦率民兵出城助战。贼势大溃,剿戮极多,余党败走,遂解青州之围。 刺史犒赏诸军。邹靖欲回,玄德曰:“近听知中郎将卢植与贼首张角战于广宗[二],备昔与公孙瓒师事卢植,欲往就之,同力破贼。”邹靖曰:“粮食可以应付,军马不敢妄动。”因此玄德自引本部五百人,投广宗来。邹靖引军自回。 玄德与关、张来到卢植寨前,屯住人马。报覆良久,植唤三人人帐。施礼罢,植问玄德行藏,玄德说了。卢植大喜,赏劳了毕,着在帐前听调。时张角贼众十五万,屯广宗。卢植兵五万余众,虽连胜几阵,未见次第[三]。植唤玄德曰:“我见今围贼在此,贼弟张梁、张宝在颍川[四],与皇甫嵩、朱■等厮杀。汝可引本部军马,更助汝一千官军,就去打听消息,约会剿捕。” 玄德领了文书,与关、张星夜投颍川来。其时皇甫嵩、朱■领官军与贼大战不利,乃退入长社[五]。贼四面围定,依草结营①。嵩与■曰:“贼在此依草结营,除非用火攻,可胜。”■曰:“候大风起,可施此计。目今令军士每人束草一把。”其夜大风骤起,嵩先令精锐军士,暗地先出。是夜二更,内外一齐纵火,嵩、■各引兵操鼓,出奔贼寨,火焰张天。贼众惊慌,马不及鞍,人不及甲,四散走奔。 杀到天明,张梁、张宝引败残军士,夺路而走。见一彪人马,尽行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六]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七]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八],胸内熟谙韬略;官拜骑都尉[加,沛国谯人也②,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汉相曹参二十四代孙。操曾祖曹节,字元伟,仁慈宽厚。有邻人失去一猪,与节家猪相类,登门认之,节不与争,使驱之去。后二日,失去之猪自归,主人大惭,送还节,再拜伏罪。节笑而纳之。其人宽厚如此。=青生四子,第四子名腾,字季兴,桓帝朝为中常侍,后封费亭侯。养子曹嵩,原是夏侯氏子,过房与曹腾为子,因此姓曹。嵩为人忠孝纯雅,官拜司隶校尉[一○],灵帝拜为大司农[一一],迁大鸿胪[一二]。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年幼时,好飞鹰走犬,喜歌舞吹弹。少机警,有权数,机警,谓有机关而警省。权数,谓权谋术数。游荡无度。叔父怪之,言于曹嵩,嵩每鞭挞操。操忽心生一计:一日见叔父来,诈倒于地,败面喁口[一三]。叔父慌问之,操曰:“卒中风耳。”叔父归,告于嵩。操潜地归家。嵩惊而问曰:“汝中风已瘥乎?”操曰:“自来无此疾病,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失,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不务行业。时人未之奇也,惟有桥玄[一四]一见曹操,指而言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一五]何颐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是此人也。”汝南[一六]许劭有高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耶?”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喜而谢之。桥玄尝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子将者,训之从子劭也。好人伦,多所赏识,与从兄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曹操往造劭而问之曰:“我何如人?”劭鄙其为人,不答。操又诘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大喜而去。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⑧。初到任,县四门各设五色棒十余条,有犯禁者,不避豪杰,皆棒责之。灵帝所喜小黄门[一七]蹇硕的叔父,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寰宇。后为顿丘[一八]令。因黄巾起,拜为骑都尉,引马步军五千,前来颍川助战。正值张梁、张宝败走,曹操拦住,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夺到旗幡金鼓马匹极多。梁、宝死战得脱。操来见皇甫嵩、朱■。赏劳了毕,便教曹操引兵追袭。操欣然去了。 却说玄德引关、张来颍川,听得喊杀之声,望见火光照得夜明,急引兵来时,贼已败散。玄德持书见皇甫嵩、朱■,言卢植事。嵩曰:“张梁、张宝势穷力乏,必投广宗去依张角。汝可即便星夜往助,勿得迟慢。”玄德拜辞,引兵复回。 于路正逢一军,约三百余人.护送一辆槛车,视之,乃卢植也。玄德大惊,滚鞍下马,问其缘故。植曰:“我围张角,将次可胜,被角用妖术,因此未能全胜。今上差小黄门左丰前来体探,问我要贿赂。我答曰:‘军中缺钱,安有奉承天使!’左丰挟恨,回奏上曰:‘广宗之贼,极容易破。卢植高垒不战,惰慢军心。以待天自诛戮。’因此怪怒,遣中郎将董卓替了,取我回京师问罪去也。”张飞听罢大怒,要斩护送军人,以救卢植。玄德急止曰:“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躁音造暴!”关公亦当住。军士簇拥卢植去了。 关公曰:“卢中郎已自罢了军权,别人领兵,我等去无所依,不如且回涿郡。”玄德曰:“然。”遂引军望北而行。行无二日,忽闻山后喊声大举,杀气遮天。玄德引关、张纵马上高冈望之,见汉军大败,后面漫山塞野,黄巾盖地而来,旗幡大书“天公将军”。玄德曰:“此必是张角也,可速战之。”三人引军,操鼓而出。张角正杀败董卓,乘势赶来,忽见山背后一彪人马飞出,当先玄德,左有关公,右有张飞冲杀,角军大乱。三人赶追五十余里①,救了董卓回寨。 三人来见董卓,卓问:“见居何职?”玄德对曰:“自身[一九]。”卓甚轻之,不与赏赐。玄德出,张飞大怒曰:“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到觑人如无物!吾不杀之,难解怒气!”提刀入帐来杀董卓。试看董卓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P8-10 序言 在中国小说史上,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拥有六个第一:(1)它问世已经六百多年,是学界公认的我国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2)它总共写了一千二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大约一千余人,这在所有古典小说中位居第一;(3)根据它改编的文艺作品门类之广,数量之多,在所有古典小说中肯定第一;(4)与它有关的名胜古迹分布于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总数多达数百处,其他作品简直无法望其项背,这又是第一;(5)与它有关的传说故事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在古典文学名著中同样是第一;(6)论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之广泛与深远,它无疑也是第一。它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而且在亚洲各国和其他地区广泛传播,在世界文学名著之林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三国演义》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其传世版本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其他古代小说。不过,自清代康熙初期以来的三百多年间,流传最广,最为人熟知的版本,乃是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的《四大奇书第一种》(通称“毛本《三国》”)。其实,在现存的大约三十种明代版本中,有几种非常值得重视;其中,历来最受关注的便是现存最早的版本一嘉靖壬午(嘉靖元年,1522)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长期以来,学术界习惯于把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为“嘉靖本”。然而,今存的嘉靖年间刻本还有一种嘉靖二二十七年(1548)建阳叶逢春刊本《三国志传》(简称“叶逢春本”),也可称为“嘉靖本”。为了更加严谨准确,便于区分,前者宜简称为“嘉靖壬午本”或“嘉靖元年本”。 嘉靖壬午本正文卷首题署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这里的“晋平阳侯”并非陈寿的封爵,而是漏了一个字,当作“晋平阳侯相”,即平阳侯国的相(相当于县令)。这一题署,反映了《三国演义)胙者罗贯中或传抄刊刻者对史书《三国志》作者陈寿的敬重和在“崇史”心理下抬高小说地位的愿望,并非说罗贯中真的就是直接依据史书《三国志》来“编次”小说《三国演义》。我曾经撰文指出: 对《三国演义》成书有直接影响的史书,主要有《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在这些史书中,《三国志》(包括裴注)乃是《三国演义》最重要的史料来源。 尽管《三国志》(包括裴注)为《三国演义》提供了最基本的史料,但作为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它以人物传记为主,重在记叙各种有代表性的人物的生平业绩,而表现历史此总体面貌和各个局部的互动关系则非其所长,同一事件往往分散记于多篇纪传中,其前因后果往往不够明晰,有时甚至互相抵牾。因此,它没有也不可能为小说《三国演义》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叙事框架。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三国演义》固然以史书《三国志》为主要的史料来源,但同时也大量承袭了民间三国故事和三国戏的内容;就褒贬倾向、主线设置、叙事时空处理等方面而言,后者的影响可能更大……综观整部小说,是在史传文学与通俗文艺这两大系统长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双向建构的基础上,通过作家天才的创造,才成就了这部煌煌巨著。 可以说,《三国演义》站在特定的历史高度,博采传统文化的多种养分,融会宋元以来的社会心理和道德观念,“演”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文化之“义”,而不仅仅是史书《三国志》之“义”。 一九二九年,著名的前辈学者郑振铎先生发表《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一文,认为:“这一部嘉靖壬午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也许竟是罗氏此书的第一个刻本吧。”“这许多(明代)刊本必定是都出于一个来源,都是以嘉靖本为底本的。其与嘉靖本大不同的地方,大都仅在表面上及不关紧要处,而不在正文。”此说影响很大,成为此后数十年的主流观点,以致形成这样几点普遍的认识:(1)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或者就是罗氏原作;(2)《三国演义》只有由嘉靖壬午本派生的一个版本系统;(3)在众多的《三国》版本中,最值得重视的只有嘉靖壬午本(一些人径直称之为“罗本”)和毛本《三国》两种。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日本著名学者小川环树博士、澳大利亚著名华裔学者柳存仁教授等先后对《三国》版本源流问题提出了重要的新见。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一九八七年一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在昆明举行首届《三国演义》版本研讨会以来,中国学者对《三国》版本的整理和研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国外一些学者也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对《三国演义》版本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对于嘉靖壬午本,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坚持认为它是反映了《三国演义》原本面貌,或更接近原作面貌的版本;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尽管嘉靖壬午本是现存最早的《三国》版本,却是一个经过较多润饰和加工的整理本,它并非其他明代版本的来源,它与主要面向下层读者的《三国志传》乃是由罗贯中原作演变出来的并列的分支。这两种观点,目前仍在深入探讨之中。 尽管认识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值得重视的一种明代《三国》版本。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每卷十段,共计二…… 后记 从1981年秋天开始,《三国演义》成为我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头号重点,迄今已经二十六年了。而从1990年初起,我在《三国演义》版本的整理研究中辛勤开拓,也已有了十八个年头。 十八年来,我整理出版了多种《三国》版本,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其中,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校注本,是我整理的第三种版本,又是修订后重新出版的第一种版本。 今天,当本书即将问世之际,不禁抚今追昔,思绪绵绵。 我想起了两位热心的朋友。 一位是花山文艺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娄熙元先生。1991年9月中旬的一天清早,素未谋面的他突然来到我的书房。原来,他到四川出差,途中看到报纸上介绍我关于重新校理《三国演义》的主张,一到成都便直奔我家,特地约请我为他们整理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他的热情、豪爽和信任是那样富有感染力,促使我欣然接受了他的邀约。一番晤谈,熙元先生飘然而来,又匆匆而去;我呢,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在校注和审稿排印的一年多里,我与熙元先生未通一函,校注本则于1993年5月顺利出版,并由熙元先生题写书名,真是君子之交,一诺千金!此后不久,熙元先生便离开了领导岗位,再无音信。十六年来,每当想到这位卓具眼光、热诚守信的出版人,我的心中总会泛起暖意。熙元先生,此刻你在哪里?早已年逾古稀的你,身体还好吧?请接受我诚挚的祝福! 另一位是本书的责任编辑张衍同志。今年初,我们开始联系,我提出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校注本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符合广大读者的需要,是典型的“双效益”图书,很值得重新出版。他请示领导后,很快就确定了这个选题。在编辑书稿的过程中,他一直保持着热情、友好、谦逊的态度,从内容的商讨到封面、版式的设计,都十分尊重我的意见。尽管我们仅在今年7月见过一面,却一直坦诚相见,每次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商量问题,都相当顺利,令人感到合作的愉悦。我出版过多部著作,遇到过多位好编辑,张衍同志堪称其中最热心、最好合作的几位编辑之一。通过他,我与文汇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一定能坚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一定能长期进行愉快而富有成效的合作! 我还想起了在科研道路上经历的种种人生况味。学术研究是清苦而艰辛的,一个真正的学者,必须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干扰。这些年来,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用于科研,我极少出门,极少应酬,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午夜1点以后就寝早已是家常便饭,还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青丝渐消”已成往事,“华发暗生”未有穷期。然而,清苦原为书山学海之常态,艰辛乃是开拓创新之必须。夜伴孤灯,每有思接千载,逸兴遄飞之趣;朝迎启明,倍觉踏遍青山,云霞满肩之欢。几度求索,几番拼搏,赢得的是海内外众多的知音! 今年11月初,我国台湾嘉义大学主办小说戏曲研讨会,邀请大陆十位学者参加,年初便寄来邀请函,我也一直准备出席这次盛会。孰料会议临近开幕时,我正在全力以赴地看本书校样,实在无法脱身;尽管东道主一再盛情催促,我也只好满怀遗憾地放弃这次学术交流的良机。类似情况,已有多次。为了自己钟爱的研究事业,这些年放弃的,岂止是几次交流机会?时间有限,放弃实非得已,这里谨再次向宝岛的师友们表示谢意和歉意。今后,只要有机会,我仍将本着“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精神,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向海内外同行学习。 在奉赠南开大学朱一玄老先生的诗中,有这样两句:“淡泊处世恼烦少,忠厚为人知己稠。”这既是对朱老先生的衷心赞扬,也是对我的一贯自励。 在《2005岁末寄师友》一诗中,有这样两句:“终岁辛劳满面笑,书山迈越意匆匆。”这反映了我的日常精神状态。 在《拙著<三国演义新探>编就志感》一诗中,有这样两句:“公理永存知己在,得失不计且加鞭。” 这,就是我的人生信念! 沈伯俊 二○○七年十二月十七日深夜 于锦里诚恒斋 书评(媒体评论) 沈本《三国演义》是迄今为止《三国演义》版本中真实性、学术性、科学性最强的一个本子。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原所长,研究员 陈辽 沈本是近年来研究《三国演义》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沈先生对《三国》学的一个突出贡献……目前,沈本在〈三国演义》诸本中是最好的。沈本辨伪匡误,嘉惠读者,功在千秋。 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原所长、研究员 丘振声) 沈伯俊在《三国演义》研究空前兴盛之时做此前无古人的校理工作,适逢其时,十分必要。沈伯俊的校理本在《三国演义》版本史上是一种开拓。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无论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为学术界提出了新的课题,给人颇多启迪。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关四平)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传世之作,对这部民族瑰宝的版本的研究和整理,在当代我国学术界取得重大成果并引人瞩目的,首推全国著名《三国演义》研究专家沈伯俊先生……沈本《三国演义》是迄今校理最为精详也最为完备的版本,无论是这项浩翰的工程本身,还是对研究国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沈先生在《三国演义》版本史上开拓出的新路,其里程碑的意义正在于此:功在当代,泽被后世。 (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 郑铁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三国志通俗演义(上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罗贯中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41295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92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05 |
出版时间 | 2008-04-01 |
首版时间 | 2008-04-01 |
印刷时间 | 2008-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5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42.4 |
丛书名 | |
印张 | 6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2 |
宽 | 183 |
高 | 6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