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文化研究丛书》涉及范围基本涵盖庐山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本书为其中一册,以庐山为主要载体,精选了自晋代至现代中国最具盛名的18位文化大师的人生的切片,作为一个大的“个案”,对中国传统文化山水基因作了有趣的、多元的新审视。
为适应当代读者及旅游者的欣赏情趣,将学术寓于大众的文化消遣之中,本书采取了跨文体的形式、开放式的结构,是一部熔史学、美学、文学、旅游、随笔于一炉的多彩画卷。
图书 | 点击大师的文化基因(庐山新说)/庐山文化研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庐山文化研究丛书》涉及范围基本涵盖庐山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本书为其中一册,以庐山为主要载体,精选了自晋代至现代中国最具盛名的18位文化大师的人生的切片,作为一个大的“个案”,对中国传统文化山水基因作了有趣的、多元的新审视。 为适应当代读者及旅游者的欣赏情趣,将学术寓于大众的文化消遣之中,本书采取了跨文体的形式、开放式的结构,是一部熔史学、美学、文学、旅游、随笔于一炉的多彩画卷。 内容推荐 《庐山文化研究丛书》以整理和挖掘九江庐山及赣北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中心内容,致力于九江地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庐山文化研究丛书》涉及范围基本涵盖庐山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而其中以八个方面的研究专题为主要的研究方向: 1、九江历史上重大政治、军事、经济等事件的系列研究。包括三国、东晋、南朝在江州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南宋岳飞在九江的活动、太平天国在九江的历史、民国政治与庐山、毛泽东与庐山等内容的研究;以及九江的米市、近代的开埠、九江与鄱阳湖黄金通道的关系等研究; 2、庐山的宗教文化研究。包括东林寺净土宗佛教、云居山佛教、庐山太平宫道教、近代庐山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研究; 3、庐山教育文化系列研究。包括周敦颐的濂溪书院、朱熹与白鹿洞书院、宋代书院与宋明理学等的研究; 4、庐山山水旅游文化研究。包括以谢灵运、李白、自居易、苏轼等为代表,历史上众多文人名士游览庐山的佳篇,作为主要内容的山水旅游文学的研究; 5、陶渊明诗文、思想、生平、文化影响研究和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庐山隐逸文化的研究; 6、地方文化名人及其典籍的系列研究。例如黄庭坚、陈寅恪等地方文化名人的研究; 7、建筑文化系列研究。例如庐山近代别墅的研究,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风俗研究; 8、九江地区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的系列研究。如湖口青阳腔、武宁打鼓歌、瑞昌剪纸艺术等民间艺术的研究。 目录 前言 山水人生与文化基因 一、关于文化基因 二、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基因的特质:以人生哲学为起点 三、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基因的特殊观念 四、中国山水文化融人人类文化的个案 第一卷 大师开山 第一章 王羲之——改写人生,艺术永恒 一、青年仕途 二、江州刺史 三、初震书坛 第二章 慧远——文化基因嬗变的定音 一、青年慧远,志向逆改 二、且续庐山与佛教的历史因缘 三、山水与夕阳同逝 四、使“庐山牌”国际化的第一人 第三章 陶渊明——大欲情为先 一、时尚快读:陶渊明大欲始末 二、《闲情赋》:超前的爱情幻觉——美女崇拜 三、王神爱的悲剧与陶渊明的冷漠 四、采菊东篱——现实的续弦 五、终生情结:女性为圣 第四章 谢灵运——八面来风孕奇才 一、世袭为基石的生命轨迹 二、木屐裸体:豪放登山,飘逸诗境 三、冲突的人生“三大块” 第五章 宗炳——追逐山水,追出了个世界之最 一、另类“高贤”:志在寺外 二、《画山水序》——令众山皆响 第六章 陆修静——苦竹做伴,心仪天下 一、虚构的“虎溪三笑”里的基因恐惧 二、隐居庐山:文化嬗变之中的思变图强 三、布袋崖:永恒的符号 第二卷 大师化雨 第七章 李白——狂放游移的醉态诗性基因 一、醉眼重构的银河 二、第一个树起了人格神:陶渊明 三、“吾非济代人” 四、“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 五、“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第八章 白居易——泪湿青衫,情致青山 一、侥幸的自然基因,不幸的社会基因 二、琵琶歌女与初恋情结 三、“朝餐唯药菜,夜伴只纱灯” 四、重获青春诗性:“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第九章 周敦颐——天风拂襟。圣洁孤独 一、仰望庐山,攀登人生终极境界 二、“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轻” 三、久爱庐山,圣洁孤独 第十章 苏轼——“观身卧云岭”,不识真面目 一、神游在女人给予的第二次生命之后 二、再度青春的诗性:“不识庐山真面目” 第十一章 朱熹——整合文化基因的大气 一、庐山撑起了磨难的心灵 二、白鹿洞——克隆于历史的记忆 三、宇宙佳客,重逢山湖 四、春天的激情 五、“把酒听鸣泉,相看泪如雨” 六、扑进大山——宗教般的解脱 第十二章 王阳明——重构文化基因的热身 一、硝烟散尽,因胜得祸 二、为谁记功,为谁负罪 第三卷 大师鼎新 第十三章 徐霞客——观念刷新命运 一、“耳目为之狂喜” 二、圣光里,他的身影 第十四 章康有为——海风吹不老岁月 一、上书受阻,且把游山作蹈海 二、古木千年,笑看重生 三、生命天游,静听余音 第十五章 徐志摩——新文化的明亮眼睛 一、“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二、又得“生命的根”——“这岂是偶然” 三、浓复浓的雾——欲识爱情真面目 第十六章 胡适——悬在历史上空的双眼 一、海风满胸臆,狂言山水间 二、养眼的鲜活山水与大师 三、惊世的“三大趋势论” 第十七章 胡先啸——绿色生命,绿色境界。绿色永恒 一、感知宿命,“且抚琴书对鸟啼” 二、拨正生命航船,创建庐山森林植物园 第十八章 李四光——捧出明天的太阳山 一、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科学大发现里的诗性 二、跨世纪的争议,跨世纪的荣耀 试读章节 2.碧潭养自鹅 归宗寺北面有个瀑布,叫做玉帘泉。它落差约40米,宽5米。瀑布下面有个石洞。这里的岩石是由18亿年前的斜长变粒岩构成的。洞室葛约1.6至1.8米,面积约30平方米。洞顶由一块平整略倾斜的大岩块构成,三面被巨石支撑。洞紧邻玉帘泉瀑布碧潭,另有石门可进出。这就是著名的“羲之洞”。 相传,王羲之在归宗寺居住期间,常到此石洞静坐。他在洞前碧潭中养有白鹅一群。 王羲之非常喜爱鹅,长久地观察体验,从鹅的动态中获取了灵感。他常常观察鹅的活动形态,尤其是长颈的线条动态,得到了运笔、布局、行气的灵感。养鹅,观鹅,写鹅。他的著名的一笔“鹅”字,便是行草结合的大作品。 清代著名书法家包世臣诗云:“全身精力到笔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人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用力难。”这是他读王羲之“鹅”字,并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的体验。 现代书法研究者凌士欣认为,王羲之《兰亭序》里有20多个不同写法的“之”字,犹如鹅的各种动作形象,或埋首理翅,或引颈前趋,或昂首远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王羲之隐居庐山与任江州刺史的前后7年里,在庐山南麓的金轮峰下归宗寺旁的别墅,“以娱意于山水间”。 王羲之从大自然和生灵的美中吸取艺术营养。养鹅、观鹅、写鹅,潜心钻研书法艺术,成了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书法审美观有三个特点:第一,讲求动态美,动静的节奏变化美;第二,讲求字本身与行间变化错落美,即神韵美;第三,融和各种风格流派,讲求含蓄美,所谓“灭道隐端”、“藏首抱筋”。这些特点,与他观察庐山的起伏跌宕、行云争流,观察鹅群的活动的美感,是分不开的。 玉帘泉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一天,王羲之看到一个农夫驮着草卷席,惨兮兮地走来。原来,他丧母,无钱买棺收殓。王羲之非常同情他,把他请到别墅里,挥毫送一个草书的“鹅”字,要他去典当百两银子,用于葬母。农夫半信半疑来到了寻阳城当铺,拿出这个“鹅”字,要卖百两银子。老板却嘲笑农夫穷疯了。但账房先生细看一番,惊叫:“此字龙飞凤舞,势欲凌云!”他断定此乃本州刺史王羲之真迹,一般人就是上门求字,都求不到呀。于是,老板用50两银子买下了此字……不久,此当铺失火。说时慢,那时快,从大火中飞出一只白鹅,竟然扇动双翅,将大火扑灭了。之后,白鹅又朝庐山飞去。人们纷纷传说,王羲之所书“鹅”字,实际上是仙鹅附魂于上。 自此,每逢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人们便从玉帘泉石壁上看到王羲之手书“鹅”字的真迹…… 王羲之仰慕东汉张芝的书法,刻苦学习他的书法作品,总结自己的创新,以至于有这种说法:归宗寺旁王羲之别墅的洗墨池的泉水,都变黑了。这种说法,也似乎得到了王羲之的某种默认。他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王羲之自认为他的楷书足以抗衡三国的钟繇,草书仅次于东汉的张芝。他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其实说的是自己的深刻体会。 中华民族的自然美观念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是春秋至秦汉,可称之为幼稚期。美学观念基本上是伦理哲学的附庸。这个阶段用孔子的话,概括成两个字,就是:“比德”(欣赏风光,要与社会所尊重的人或群体相联系)。第二个阶段,魏晋时代,开始进入自觉期。美学以探索现实的审美属性和艺术表现的一般规律为主。这个阶段用比王羲之晚来庐山大约60年的宗炳的话来概括,就是“畅神’’(纯粹是为了精神愉悦而欣赏风光的)。 王羲之在庐山之下养鹅、观鹅、写鹅,从宏观的山水到微观的动物这丰富无比的自然美里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他的书法艺术,便是与中华民族的自然审美观同步行进的。 3.“豁朗畅心神” 王羲之在庐山美景之中,潜心于书法艺术,很快就在长江中游享有盛名。他的书法作品《严君平帖》《谯周有孙帖》流传广泛。他的书法作品,为江州、荆州的人们争相临摹或珍藏,就连驻扎在武昌的征西将军、都督七州的都亭侯庾翼都知晓了。庾翼的晚辈们都把王羲之的字帖视为典范,刻苦摹写。 庾翼与王羲之同庚,也是个颇有名气的书法家。当年,在建康城乌衣巷,俩少年就是邻居。乌衣巷在秦淮河南岸。他们常常一起在溪边玩耍。《晋书》记载,“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那时,王羲之也向庾翼请教书法技巧。 如今隐居在庐山的王羲之名气这么大了,既出乎庾翼的意外,又让他受不了。庾翼的姐姐庾文君,在太宁元年(323)被明帝立为皇后。尽管,明帝于公元326年去世,庾皇后也在3年后去世,但成帝、康帝都仍然把庾家兄弟视为皇家的国舅,因而,庾翼向来趾高气扬。此刻,他在荆州得知儿子们对王羲之的书法十分崇拜,竟然火冒三丈。他在致部下的信中说:“小儿辈贱家鸡,爱野雉,皆学逸少书。” 庾翼自幼学习张芝书体,章草尤其出色,也是誉满京都的。所以,他此时十分狂妄地称王羲之的行草是粗野鄙俗的“野雉”,唯有章草才是正统的“家鸡”。其实,庾翼忘记了他的长兄庾亮对于王羲之的政治才能与书法才能的赞赏;在建康城为邻的时代,庾翼也曾对王羲之的章草表示了十分的折服,也曾用“焕若神明”,就像是前辈书法大师重现这样的语言来形容王羲之的章草作品。 《晋书·王羲之传》说: 尝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P15-18 序言 山水人生与文化基因 一、关于文化基因 1.文化基因 《汉语大词典》说,基因,原本是个英语词汇“gene”,指的是“存在于细胞体内有自体繁殖能力的遗传的基因单位”。 基因,是决定一个生物物种所有生命现象最基本的因子;基因图谱,决定着一个物种的生命密码。现在,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国人,大抵熟悉基因这个词了。 我认为,文化基因,是指民族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与文化生活方式的遗传、延伸、扩张、嬗变,也是指民族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与文化生活方式的“出生缺陷”与“出生优势”以及后天的改造、发育——“转基因”,再遗传,再嬗变。民族文化心理与传统,是由生理学上的遗传基因做基础的。当然,造就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关键不是生理基因,而是文化心理。所以,我所说的文化基因是一种泛指、一种借喻;而不是一种可以非常精确地定义、量化的学术概念,不是一种可以精密地测绘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的密码、可以列出该民族文化基因图谱的科学定义,不是可以通过掌握文化基因图谱而操纵民族文化命运的认识工具。 或问:文化基因,是不是文化传统这个词的更新?我以为不对。传统,是由文化基因组成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顺向思维,是顺着时间往下而论的。而文化基因,追溯的则是多维时空,逆向、横向、交叉、跨越时空。当然,文化基因也会论及传统的形成。但是,文化基因不仅仅是探讨文化传统的形成的问题,而且还会追究文化传统的“出生缺陷”或“出生优势”这类先天性的问题。新的文化基因需要从社会结构的变革入手,作出几代“转基因”的努力。 在我看来,改革开放就是以全人类的眼光,以强者的姿态,勇敢地对中国旧有的文化基因的大改造,扬优弃劣,中西融汇,吐故纳新,以长期的努力,实现中国文化基因谱系的传承、发展以及重新构建。 文化基因之说,似乎也符合悟性思维的“无理之理”、“反常道而合道”的现象,我难以作严密、抽象的逻辑学术性论证。我不求说得多么准确,多么学术,而求悟性地畅快表达。 其实,早在1999年,荷兰科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研究所教授施舟人(K.M.Schipper‘)就提出了“文化基因”这个概念。他的著作《中国文化基因库》于2002~: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在此书自序中说:“道教所保存的十分丰富的文化传统,就是一个对人类文明贡献极大的中国文化基因库。”他在书中第一篇文章《文化基因库——关于文史学的作用与前景》中说:“‘基因’一词在这里与其说是一个时髦的术语,毋宁说是一种概念。”他强调:“事实证明,文化发展、传播和多样化的模式具有与生物进化相似的特征。另一个令人信服的事实是,在基因谱系和语言进化谱系之间有着很大的关系。” 施舟人在这篇文章中,说“人类文化功能无异于基因库的使用”。他接着说:“我将探索具有全球性意义的文化基因库如何运作。它在过去意味着什么,在目前有何功能,对未来又有何益处。”他列举了这样一个史实:1922年11月,发现了图坦卡蒙(Tutenkha—mon,约公元前1368一公元前1348)的陵墓。图坦卡蒙是公元前1343年至公元前1325年的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图坦卡蒙陵墓的发现,激起了世界性的“图坦卡蒙狂热”。他说:“图坦卡蒙狂热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我们的文化基因库理论。同时它也证明,不仅还存在的传统,就是消亡多时的文化也能够复活,并对重新认识我们自己与周围的世界、对了解人类历史的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强调:“迄今为止我们仍无法解读先天性和后天性获得的基因密码。这就对思维的运转及其对基因进化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问题。简而言之,也许有一天科学家们可以克隆(clone)人类,却无法改善人类文化。” 看来,以生物学上的“基因”一词借喻到社会科学领域,也是个有趣的现象。 2.文化的原始基因、转基因、新基因 唐代房玄龄等撰《晋书》中有这样的阐述:“周礼,天子立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王者内政。” “礼”,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是一种行走中举行的巫术,一种祭祀形式。东汉许慎编撰《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吾神致神福也。”“礼”原本是为了求福而举行的祭祀,这是礼的文化“原始基因”。它的诞生,是推动那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礼”,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中国最早有夏礼、殷礼、周礼。到了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这时,“礼”,已经是一种文化的“转基因”了。同样,它也有推动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的正面意义。 周礼规定,也就是周朝法律规定,周王拥有121位女人做他的配偶。这是为了满足周朝天子纵欲,更为了延续、扩展他的基因,延续周王朝;然而,对于那121位青春少女中的绝大多数来讲,却是非常残酷的,严重摧残了她们的人身自由与生命尊严。 故而,中国古代关于“礼”的转基因里,也有着负面的成分。 现在,我们关于“礼”的认识,主要是指礼貌,即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交际之中所应有的品行和礼仪(包括程序、方式、容貌、风度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以及不同的行为处境之中,对于礼貌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毋庸讳言,过去我们曾把礼貌的阶级性推向了极端,在付出了极为沉重的社会成本和时间成本之后,终于认识到礼貌是全人类对于文明行为起码的共同要求。人类社会所公认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是应该做到诚恳、谦恭、和善与有分寸。 于是,“礼”的原始基因、转基因被彻底改变了,成了具有全人类人文意义的新基因。 当今,中华文化吸收全人类文化成果,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还产生了许多中华文化原本没有的文化基因,例如奥运精神。当然,奥运精神,也由原先希腊一国的文化基因而逐渐发展成为人类共享的新基因。 在我看来,中华文化的原始基因之中确实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秀成分;但是,我们更应该站在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的高度,注重从中华文化基因谱系之中提取优秀的基因、转基因,注重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与全人类优秀基因相融合而产生的新基因。 我提出文化基因说,只是为了多打开一个思维巷道,也为了增强学术的趣味性,扩大学术的受众面。我提出的文化的原始基因、转基因、新基因这三个概念,其实是个非常宏大而又深厚的研究课题。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地质科学联合委员会对庐山的评价,都是对中国文化大师为主体的人类精英,在庐山对人的生命的核心价值的悠久的寻求、探索的成果的高度肯定,都反映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哲理内涵得到了全人类文化的认同,都反映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融入了人类文化,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本书以庐山为主要载体,精选了自晋代至现代中国最具盛名的18位文化大师的人生的切片,作为一个大的“个案”,对中国传统文化山水基因作了有趣的、多元的新审视。 为适应当代读者及旅游者的欣赏情趣,将学术寓于大众的文化消遣之中,本书采取了跨文体的形式、开放式的结构,是一部熔史学、美学、文学、旅游、随笔于一炉的多彩画卷。 我原创著作的《点击大师的文化基因》,全稿约90万字。此书初稿曾于2006年4月发表于中国博客网“罗时叙博客”、凤凰网。2007年,《点击大师的文化基因》(或改题为《山水人生大美之魂》)的部分修改稿发表于新浪网“罗时叙博客”。 《点击大师的文化基因——庐山新说》是从《点击大师的文化基因》里节选的30万字的版本。 特此说明。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点击大师的文化基因(庐山新说)/庐山文化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罗时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003819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3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4 |
出版时间 | 2008-04-01 |
首版时间 | 2008-04-01 |
印刷时间 | 2008-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6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928.3 |
丛书名 | |
印张 | 14.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西 |
长 | 210 |
宽 | 149 |
高 | 2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