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大千家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些家书,

是时代的印记,

是内心独白,

是一位艺术巨匠日常生活的情景再现。

欣赏着率意而为的家书书体,看那时而抑扬顿挫、时而行云流水的笔墨线条,

真是一种大愉悦。

内容推荐

作为一位艺术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必不可少。大千先生的这些家书,既悲且悯,如果说信中的文字仿佛游鱼,那么温暖的情感之水源源不绝地将其围绕,循环往复。大千先生的爱是朴素的,我想,所有真正的爱都是朴素的。对故国故乡的亲人,大千先生的眷恋是多么的深!

这些家书,是时代的印记,是内心独白,是一位艺术巨匠日常生活的情景再现。从视力尚好,到视力大差,从工笔、小写意到大泼墨,我们从信中还可以了解到大千先生艺术轨迹形成的缘由。欣赏着率意而为的家书书体,看那时而抑扬顿挫、时而行云流水的笔墨线条,真是一种大愉悦。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和极高的才情相融合,使一个人的生命有了全新的面貌。

不如意事常八九,大千先生虽蜚声海内外,但读信,知他也如此。人生总有或多或少的悲凉,有些可以诉说,有些恐怕就悄无声息地埋在心里了……

目录

张大千的去国和怀乡

1961年1月23日

1961年2月19日

1961年5月29日

1961年6月12日

1961年8月22日

1961年9月20日

1961年11月13日

1962年1月9日

1962年2月9日

1963年3月4日

1963年4月22日

1963年8月25日

1964年1月21日

约1967年

约1967年

1968年4月8日

1969年6月7日

约1971年

1972年1月17日

1974年

附信(19577)

张大千家族简介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高层领导曾多次过问张大千的回归问题。据张大千的好友谢稚柳告诉我说,五十年代初,陈(毅)老总问过他,中国画家谁画得好?他说当然是张大千。陈毅又问,张大千现在何处?谢答在海外。陈老总让谢稚柳写信劝他回来。又据叶浅予回忆,周总理也多次过问张大千,一次是让他和徐悲鸿联名写信劝张回国,一次是张大千的家属杨宛君捐赠了张大千的一批敦煌壁画临摹稿,周恩来获悉后,亲自指示文化部颁发四万元奖金,并过问奖金的分配,要留二万元给大千先生回来后用。除此以外,周总理还指示有关部门,择机动员张大千回国。在谢家孝的《张大千的世界》一书中,就先后记载了两次,一次是在法国的巴黎,中国商业代表团访问巴黎时,适逢张大千画展在巴黎赛那奇博物馆举行,代表团全体去看画展,并且设宴为张大千画展祝贺;另一次是在瑞士苏黎世,中国驻瑞士大使馆获悉张大千到瑞士的消息,由参赞出面到张大千下榻的旅社,邀请张氏夫妇出席大使馆为他举行的接风宴席。

张大千的态度是,对于亲友的劝说信件,或婉言谢绝,或不予回复。对于中共官方的宣传工作,能回避则回避,不能回避,就左右周旋。总之一句话,他不愿意回归大陆。

谢家孝在《张大千的世界》中,记载了1956年中国商业代表团团长(笔者按:副团长冀朝鼎)与张大千在酒宴上的一段对话。

团长:“上海一别,不知近况如何?”

大千:“国破家亡,亡命天涯,哪有什么好日子好过啊,欠了一身债!”

团长:“欠了多少债?”

大千:“不多,二三十万美金!”

团长:“人民政府可以代你还债,只要你肯答应回去。”

大千:“我张大千一生,自己的债自己了。想当年在敦煌,我也欠了几百条金子的债,人家说我发掘艺术有功,可以申请政府补助。我都不肯,我不管你说的是啥子政府,政府的钱是国家的,怎好拿国家的钱给私人还债?”

几巡茅台之后,宾主都已醉醺醺,主人站起来说:“张先生,你究竟站在哪一边,今天最好表明态度。”

张大千一拍桌子,站起来说:“我张大千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向来站在哪一边,就站在哪一边。”

这段对话,在张大千的口中说得绘声绘色,活像单刀赴宴,活像鸿门宴。实际情况并不如此。据当时参加宴会的北京画家张仃回忆,行前他们受到了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的委托,做海外艺术家的回归大陆的工作,包括张大千在内。他是以装帧设计家身分随国际贸易促进会代表团参加法国博览会的,博览会结束后,又接到文化部通知,让他再参加文化代表团,团长侯德榜,副团长冀朝鼎,团员有作家李霁野、何家槐,画家王雪涛和他,音乐家郎毓秀。届时赶上张大千画展在巴黎举办,代表团去看了他的画展。关于与张大千会面,一共有两次,一次是在赵无极家里,由张仃出面邀请了两位旅法画家,一位叫常玉,一位是潘玉良,还有一位是张大千。这是一次小规模的聚会,彼此介绍一下海内外的情况,实际上是一次摸底会,摸底的结果是常玉想回国,但怕回国后没有合适的工作;张玉良也想回来,又怕过不惯大陆的生活;张大千根本没有回来的意思。第二次是由副团长冀朝鼎主持,在一家华人餐馆开了一个小型艺术家的宴会,张大千也出席了这次宴会。冀朝鼎介绍了一下新中国的建设情况,当然也欢迎海外的艺术家回国,参加文化建设工作。由于事先已摸清了张大千的态度,所以宴会没有也不会逼张大千摊牌表态。可见这段情节,如果不是记者谢家孝的妙笔生花,那就是张大千摆龙门阵时随口编出来的故事。

联想起书中的另一个在瑞士苏黎世的故事。张大千和夫人刚下火车到旅舍,中国驻瑞士参赞就跟进,掏出名片邀请他们到大使馆去赴宴,张大千采用金蝉脱壳之计,摆脱了中国大使馆的纠缠。这则故事也靠不住。两个故事不管真假,但意思是一个,张大千不回大陆的态度是坚决的。

1981年,谢稚柳在香港答记者问时,谈到了张大千回大陆的问题,他的看法是:“我也希望他回去,但我决不劝他回去。原因有二,一是张大千自由散漫,爱花钱,在国内,没有这样的条件。第二,张大千自由主义很强烈,要是让他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美协理事等职,经常要开会,肯定吃不消。张大千这人,只适宜写画,不适宜开会,他不擅说话,更不擅作大报告。”谢稚柳是大千三四十年代的至交好友,对他的个性脾气自然了若指掌,这两点是从他的生活作风和个性上,道出了他不愿回归的原因。

除了谢稚柳说的两点原因外,还有两条是张大千不愿归来的重要原因,一是经济方面,二是政治方面,下面分而述之。

新中国成立初期,困难重重,百废待兴。人民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恢复与发展工农业生产,解决4亿多人民的温饱问题。公私合营前,除少数私方人员外,绝大部分人员(从国家主席到小公务员、小职员)先实行供给制,后是低薪,衣食住行外,所剩无几。很少有人会用钱来收藏字画,艺术市场十分萧条,既无国内市场,更无海外市场,中国画没有出路。绝大多数中国画家改画连环画、年画或广告设计,有的从事美术教育,只有极少数画家(如齐白石)还能坚持卖画为生,但价格甚低。当年齐白石一幅画,只有几十元,还不太好卖。张大千自述:50年代初,他旅居印度大吉岭,曾接到齐白石的一封信(由香港友人转交)。信中“先是说人民政府如何照顾他,希望我也不妨回去看看。一个‘然而’大转弯,齐先生才表示出他的真心。他说他目前的生活很苦,他想寄两张画给我,问我在海外可否代他设法卖出,他希望只要一百美金就够了”。张大千阅信后,“赶紧请香港的朋友代我汇一百美金给他,我也回了信,自然不要齐先生寄画来”(见谢家孝:《张大千的世界》)。齐白石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画家了。对张大千来说,有没有艺术市场(即卖画环境)是他安身立命的重要问题,这是张大千不愿回国在经济方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张大千的家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中有不少人需要他照料接济,诸如他的二嫂、三哥三嫂、四哥及两房夫人,都是年逾花甲或没有收入的老人(还不包括子侄辈中的困难户)。据了解,张大千在海外站稳脚根后,每月按时给三哥三嫂一房寄的生活费是一百港币(约合人民币四五十元),这在五六十年代中小城市,相当于四五个人的生活费;一房如此,其他两房也不少。如果张大千回国,没有卖画的环境,不要说帮助这些亲友了,恐怕连他自己一大家妻儿的生活也难以维持。P13-18

后记

作为一位艺术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必不可少。大千先生的这些家书,既悲且悯,如果说信中的文字仿佛游鱼,那么温暖的情感之水源源不绝地将其围绕,循环往复。大千先生的爱是朴素的,我想,所有真正的爱都是朴素的。对故国故乡的亲人,大千先生的眷恋是多么的深!

这些家书,是时代的印记,是内心独白,是一位艺术巨匠日常生活的情景再现。从视力尚好,到视力大差,从工笔、小写意到大泼墨,我们从信中还可以了解到大千先生艺术轨迹形成的缘由。欣赏着率意而为的家书书体,看那时而抑扬顿挫、时而行云流水的笔墨线条,真是一种大愉悦。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和极高的才情相融合,使一个人的生命有了全新的面貌。

不如意事常八九,大千先生虽蜚声海内外,但读信,知他也如此。人生总有或多或少的悲凉,有些可以诉说,有些恐怕就悄无声息地埋在心里了……

吴兵

2009.2.1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大千家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包立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37788
开本 32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6.3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0
14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