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震中在人心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一位优秀报告文学作家对社会、民生的真诚责任以及对灾区受难者的草根情怀与质朴爱心,以一个作家、军人、家乡人独有的三重身份和超乎想像的视角捕捉到的鲜活生动的细节,从人心的角度,深情而深刻地揭示了汶川特大地震对于人心的震撼与重创,真诚而真实地发掘了地震现场和精神废墟上的人性之美、人性之善、人性之勇、人性之爱及人性之复杂与微妙:厚重而灵动地讲述了大地震如何粉碎、历炼、重构并升华着人心、人性、人情、人缘和人品的诸多感人故事。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一位优秀报告文学作家对社会、民生的真诚责任以及对灾区受难者的草根情怀与质朴爱心,以一个作家、军人、家乡人独有的三重身份和超乎想像的视角捕捉到的鲜活生动的细节,从人心的角度,深情而深刻地揭示了汶川特大地震对于人心的震撼与重创,真诚而真实地发掘了地震现场和精神废墟上的人性之美、人性之善、人性之勇、人性之爱及人性之复杂与微妙:厚重而灵动地讲述了大地震如何粉碎、历炼、重构并升华着人心、人性、人情、人缘和人品的诸多感人故事。

作者曾以挥写中国“航天文学”天马行空而享誉文坛。大地震发生后,作者三赴灾区,独立思考,独立写作。本书的基本思考点是:汶川特大地震对于人的心灵、精神的重创和摧残,大大超过了物质与肉体,受伤最重的是儿童,儿童受伤最重的是心灵。重建物质家园固然重要,但如何在废墟上重建心灵家园和精神大厦则更为重要。本书一大特点是:文学与摄影联姻,图文融合,相互辉映,共同叙事。逼真生动的照片直击人心,渗透泪水的文字令人反省,在报告文学文体上引发了某种新的变革。并将传统的主流叙事转化为作家个性化的叙事,为报告文学带来新的叙事风格:同时作品举重若轻,另辟蹊径,对大地震中闪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特有的人性光芒,作了独具匠心的文学呈现,使作品逼近地震的本原状态,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思考。

在汶川特大地震周年之际推出本书,有其特殊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虽然天崩地裂那一刻已经过去,但灾难却给我们留下了种种深度思索。但愿书中讲述的一切,永远不再发生!

目录

序幕 震中不在汶川

第一幕 山崩地裂那一刻

 镜头1:汉旺镇的时间

 镜头2:映秀:一个不会拐弯的人

 镜头3:北川:一只雪白的乳房

 镜头4:一座城市和一个声音

 镜头5:和尚、尼姑,还在山上

 镜头6:生命·纸片·炸药·雷管

第二幕 面对亲人的“战争”

 镜头7:是红白,不是滚白!

 镜头8:踩着死人救活人

 镜头9:用鼻子寻找尸体

 镜头10:替亲人下葬,为死人站岗

第三幕 祖国的“花朵”

 镜头11:废墟学校的问号

特写1:奇隆的教学楼

特写2:穿透胸膛的钢筋

特写3:总理捡过的球鞋

特写4:失去肩膀的书包

特写5:留在断壁上的作业

 镜头12:守望红领巾的狗

 镜头13:不再呜叫的公鸡

 镜头14:北川中学的小花猫

 镜头15:儿童医院的眼睛

特写6:没有眼泪的小菲菲

特写7:不敢吃奶的孩子

特写8:再也不想上学了

特写9:还有一只腿

特写10:雄起的小鸡鸡

特写11:婴儿也作秀?

 镜头16:逃亡路上的逃亡儿

特写12:长大我要自己盖房子

特写13:小鹏鹏和他的小瓦罐

特写14:7岁女孩与1000架纸飞机

特写15:13岁了,第一次听说地震

特写16:孩子的青川孩子的爸

特写17:我想有个家

 镜头17:废墟上的儿童节

 镜头18:北川的悲伤二水川的希望

第四幕 死去的与活着的

 镜头19:精神病人

 镜头20:天使没有时间流泪

 镜头21:人民教师张辉兵

 镜头22:大山里的小背篓

 镜头23:哑巴老人和他的老照片

 镜头24:死亡路上的寻找

 镜头25:儿子,妈妈在北川等你!

后记:从天上到人间

跋:书写出地震在人心中的裂度

试读章节

镜头2 映秀:一个不会拐弯的人

汶川大地震,震中在汶川,在汶川的映秀镇。

灾民陈全君,便是映秀镇人。我见到陈全君时,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10天了。可我刚举起相机,就一眼看出,他依然神志恍惚,惊魂未定。

陈全君是映秀镇的一个村民。很多年前,土地退耕了,他家祖祖辈辈靠土地吃饭的日子从此结束了。为了生存,他去映秀镇一家拉丝厂打工,老婆也到这家工厂帮人做饭。两口子靠微薄的收入,供养着三个孩子上学。一家人的日子虽说贫困,倒也平安。但用陈全君自己的话说,平平安安的日子,还是被狗日的地震给搞乱了!

地震发生那一刻,陈全君正在睡觉。陈全君说,我头天晚上加夜班,中午在睡觉。本来,上午我割(买)了一斤新鲜猪肉,准备晚上炒一盘回锅肉来吃。当时我好像在做梦,梦见自己的家变成了一栋24层的高楼,我正往楼上爬,刚爬到12楼,突然感到床在晃,房子在晃,我的屁股和脑壳也在晃,我就从床上被晃到了地上,接着我家的房子也被晃倒了。我爬起来,就往外跑,跑到外面,外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只听见到处都在轰隆隆地响,不知道是天上还是地上,像是在打雷,又像有什么东西在爆炸。接着我就看见四周的房子哗啦哗啦,全垮了!几个电站的铁塔,也哗啦哗啦,全垮了。等我反应过来,房子、电站,所有的建筑全都垮了,电源、道路也全部中断了,可能还不到一分钟。我还看见石头到处乱飞,好大的石头,对面有一座山,一下就倒下来,把岷江给填了,河水冒出来,又劈出一条河来。山垮了,水也涨起来了。我一看事情不对,就想跑,可突然发现自己没穿裤子。我看见有一条裤子挂在木桩上,就跑过去抓下来,边跑边穿,边穿边跑。和我一起跑的还有好多人,大家都往后山跑,跑到半山腰上,我还差点死了。当时有一辆旅游车,好像被什么东西突然抬起来,飞起来10多米高,一下飞到我们面前,又一下落在地上,但汽车却没有倒。可能是冲击波,把整个汽车抬起来,又冲出去了。后来听说这辆车上的人死了七八个。

陈全君向我讲述时,开始思维还比较清晰,但讲着讲着,好像就有些零乱,有点意识流,不过意思还能听懂。

陈全君说,我们在后山,躲了两天两夜。这两天两夜,可惨了!主要是怕,太可怕了,山下到处是死人,山上到处都在晃,都有石头在飞。冷,有风,还打雷,好像是天上在打雷。不知道是不是打雷,反正风一吹,就响。我蹲在山坡上,心里害怕死了,还饿得不行。逃的时候我们都没带东西,只顾逃命,谁顾得上啊?后来口干(口渴),干得不行了,就找水,没水,山上去哪儿找水啊?我就用舌头去添树叶,添树叶干啥子?树叶上有剩下的水珠。后来大家都去添,一片一片树叶地添。树叶上的水珠本来就不多,很快就添完了。还口干,怎么办?熬到天亮,下雨了,雨不大,雾很大。我从树上扯下一片树叶,那种比较大的树叶,我们那儿树多,经济来源主要是种树,沙树,杜仲,还有什么树?我也忘了。原来种的树,是可以赚钱的,国家让我们把树种好,一亩承诺补助200斤粮食。我双手捧着树叶,对着老天,用树叶去接雨水。大家看我用树叶接雨水,也去扯下树叶,学着我的样子,双手捧着,望着老天,去接雨水。接雨水时,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趴着,有的还跪着。有的女人一边接雨水,一边哭着说,我们太惨了,老天爷都哭了,可怜我们了,下雨了!但刚说完,雨停了,老天爷不哭了,雨不下了。这下大家急了,开始骂人了,骂老天爷了,骂老天爷不是东西,没有良心。后来嘴巴实在干得很,饿得受不了了,就去摘茶叶吃。茶叶好,我们习那儿的花茶好,漩口茶叶,名牌,真的,我不骗你。我摘下茶叶就往嘴里塞,开始一片一片地塞,一片一片地嚼,后来一把一把地塞,一把一把地嚼。好,茶叶好,很管用。大家正嚼着茶叶,地震又来了,吓得大家赶紧趴在地上。后来我才听说,那不叫地震,叫什么震?对了,我想起来了,叫余震,狗日的余震,凶得狠呢!山上好像到处都是余震,一会来一下,一会又来一下,像抽风似的。怎么办?还跑不跑?有人说不跑了,就在这儿等救援部队。我说不行,山上连飞机都落不下来,得赶快往外逃,不然只有等死。后来大家就一起往外逃。一路上,我的妈呀,全是从山上滚下来的大石头,大得不得了,我从来没见过。到处是坑坑洼洼的,又是风,又是雨,人掉下去,连脑壳尖尖都看不到一眼。刚刚走出映秀不远,我的一个老乡本来已经跑出去了,又跑回来了,他说跑不出去,外面到处都在地震,只有回家算了。正说着,一个石头突然从山上飞下来,把他压在下面,脑浆都溅出来了。死了,没法救了,我也差点吓死了。映秀政府上班的人全死了,没人组织,后来有几个人在习那儿组织。我身上到处都是伤,我爱人的伤最重,盆腔骨折,是后来医生说的。但当时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逃命,我扶着她,她攥住我,我们俩谁都丢不下谁。我们在路上坐了一晚上,走了网大连夜,身上的衣服全被汗水打湿透了,没有衣服换,只有穿着湿衣服跑,全身是汗,头发尖尖上都在冒热气,脑壳像个蒸笼似的,后来打湿了的衣服,又被身上冒出来的热气全烤干了!

直到第三天,陈全君他们才死里逃生,逃出了映秀镇。陈全君腿上、胳膊上、屁股上,到处是伤,两只脚板被沿途的石块、瓦片、树枝、荆条全扎烂了,一路走一路流血。陈全君说,映秀镇外来人口可能有一万多人,大概只逃出了一千多人。他那个厂虽然只死了几个,但80%人都震伤了,缺的缺胳膊,断的断腿。另外一个锅炉厂,只跑出来两三个人,还是重伤,其余的全死了。P13-16

后记

作为一名军人,没有上过战场,如同一个船员,没有下过大海。即便有一天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我想也不会轮到我了。要说遗憾,恐怕这得算一件。但汶川大地震偏偏爆发了!于是我很想去,就像一个战士渴望扑向战场。故乡遭难,不去看看,良心上过不去一事情,就这么简单。

去灾区一看,初衷变了。汶川大地震的死亡人数尽管不及唐山大地震的一半,但“震波”却至少是唐山大地震的100倍!中国的事情,一夜间动静闹得这么大,除了汶川大地震,还有什么?震惊世界不说,单说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有哪朝哪代的龙旗为百姓下降垂落?有哪朝哪代的帝王为百姓低头鞠躬但公元2008年5月1 9日,共和国的国旗为百姓下降垂落,共和国的领导者集体站在中南海,为百姓低头鞠躬,默哀3分钟!我说过,短短3分钟,足以胜过3000年!仅这3分钟,便令世界刮目相看,让我血液沸腾!为什么?这是对死亡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百姓的尊重——中国的百姓什么时候受到过如此高贵的礼遇啊!而尊重死亡,便是尊重高贵的生命;尊重高贵的生命,便是尊重高贵的国民;善待生命,善待国民,正是一个国家高贵的国格所在!此外,一场大地震,居然震出那么多的爱那么多的善,那么多的美那么多的真,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与传统美德如同汶川大地震本身,同样震撼了世界震撼了我的心灵。我不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也看到了人心的单纯:不仅看到了大难与大悲,也看到大爱与大美;不仅看到了绝望与死亡,也看到了希望与新生!作为一个写作者,在故乡的废墟上、尸体的气息中、死亡的阴影里,亲历了人类历史上如此惊天动地的一场大劫难,不用文字留下点什么,说得过去吗?于是震惊变成了责任,悲痛变成了良心。我决定写点什么。

但汶川大地震事件之大,人物之多,内容之多,写什么呢?我过去的作品主要写航天和高科技,面对的常常是浩瀚宇宙,茫茫太空,干年历史,未来时空:我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大专家、大科学家;作品也总是在中外世界布局,天地之间驰骋。现在,要从天上到人间,从宇宙到废墟;加之某种客观原因,写作时间满打满算只能有四个月!这对我是个大难题。思未想去,我决定将本书聚焦在人心上,聚焦在大地震对人心的震撼与重创上——不管是受灾人还是救灾人。仅此,够了。  接着的问题是,这样的“大题材”怎么写?我想做一次小小的努力,于是便有了如下几点很不成熟的想法

第一,我想逃避概念写作。谁都知道好作品是从生命的血液和生活的土地里长出来的,而不是由概念生成的。但历史每天都在生产概念,人类每天都在复制概念,我们早已进入一个复制概念的时代。某个概念一旦产出,立即便被复制,开始是几个人,接着是一批人,随后便是整个社会。当一个个的概念被广泛复制再广泛传播后,自我便渐渐消失了。因此自“五四”后近一个世纪里,中国大多数作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概念化的写作。报告文学同样如此。尤其所谓的“大题材”,更容易如此。我在七八十年代写的东西全是概念化的产物,九十年代初或多或少也有。甚至时至今日,概念这个东西依然很难从我们脑海剔除。比如一写汶川大地震,脑子里很可能便装上了“抗震救灾”这个概念。因此如何逃避“大题材”概念化的写作,我想在本书中做点探索。

第二,我想有点属于个人的思想。优秀的作家首先是个思想家。思想的基点是对历史客观的审视与真诚的反省;思想的意义既属于个人也属于人类。我不是优秀的作家,但写汶川大地震我想尽量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立场、独立的思想。在这个信息、传媒高度发达的社会里,留给报告文学的空间不多了。如果说记者留下的是新闻,作家留下的就是思想——哪怕这个思想尚不成熟。而报告文学能继续存活的唯一理由,也是思想。因此面对这场大劫难,我想用自己的脑袋想点问题。

第三,我想尽量说点真话。真实是报告文学的前提。但报告文学走到今天,或者说今天的报告文学,如果还仅停留在“内容真实”这个最基本的层面上,恐怕已经不够了,也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了。在我看来,真相比真实更为重要;与其强调作品的真实,不如强调作品的真相;而不管真实还是真相,均取决于作家是否虚假,是否讲真话。因此,在我看来,作家的真实比作品的真实还要重要!如果连作家自身都虚假或半虚假了,在这个早已谎言为患的世界里,还需要报告文学吗?当然我知道,弄虚作假容易,实事求是很难。但我还是想让自己真实一点,尽量说点实话、真话。  第四,我想让报告文学的叙事有点变化。近十年来,小说的叙事发生了较大的革命,报告文学的叙事却缺乏变化。尤其一些写所谓“大题材”的报告文学,几十年来基本都是传统意识,“主流”叙事;作者总是有模有样、捏腔拿调、卷着舌头说话——有的说的还是大话、空话甚至假话;有的作品就像早市二道贩子手上的大白菜,既没个性,又缺质感,还少了鲜活。因此写作本书时,我想用现场视角、全知视角叙事的同时,也借助当事人的视角参与叙事,尽可能把传统的“主流”叙事转化为作家个性化的叙事,让作品呈现一种客观的、立体的、多层次的、交替递进的叙事风格。

第五,我想在文本上做点尝试。报告文学不仅需要思想的革命,也需要文本的革命。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字在影像面前常常显得苍白无力,底气不足。比如用文字描述一朵花怎样美丽、一个女子如何漂亮,码出~筐汉字也不如放上一张照片真实可信。于是我想到了图文结合,让照片客观纪实,参与叙事,成为文字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于是便先有了照片,后有了文字,而不是先有文字后有照片,文字照片两张皮。可惜我不是摄影家,对摄影技术一窍不通,斗胆冠以“摄影报告文学”,既不自量,也属无奈,还望诸君赐教。

总之,此次“抗震救灾”以人为本,这本小书便以心为本。大地震令人心碎,心碎之后如何重构心灵的家园?大地震让人心痛,心痛之后痛出什么样的国民?痛出一个什么样的中BI?是我最关心_的问题;而一个民族的精神与力量、本真与大爱,为什么在大难之时才轰然闪现?假如没有汶川大地震,今后灾难也不再降临,一个民族的精神与力量、本真与大爱,难道就永远深藏心底吗?倘若大难与大爱真是这样一种因果逻辑关系,我们又该到哪里才能寻找到这笔民族的财富呢?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至于我的这部小书,不过像地震后的一块碎片,倘若能为遇难的同胞带去一份安慰,为活着的人们引出些许反省,为日后研究汶川大地震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地震学家留下一个“标本”,幸矣,足矣!

此外,我不得不提及的是,本书得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鼎力支持。贵社出于对灾区人民的一片爱心,在我采访期间便开始与我联系;后贵社副总编辑、《小说界》主编魏心宏与本书责任编辑修晓林又亲临北京,与我共商本书创作之事:同时贵社社长郏宗培也亲自打来电话,表示大力支持;在书稿写作期间,责任编辑修晓林更是短信不断,鼓励有加。尤其令我感动的是,他们在没有见到我写出一个字之前,便对本书的创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对我本人寄予极大的信任。如果没有他们的信任与支持,我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本书的创作,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另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高洪波,《中国作家》副主编、著名编辑家萧立军,著名评论家李炳银,三联书店副总编,著名编辑家李听,著名学者、编辑家岳建一等诸君好友,对本书的创作也给予了很大的鼓励与支持,在此一并致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震中在人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鸣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4731
开本 16开
页数 2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