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
内容
试读章节

随机德育事半功倍

德育的契机无处不在,巧妙把握,事半功倍。

平日,我们有多种多样的德育方式,但往往容易忽略随机德育,或者说,因为没有运用恰当的方法而适得其反。其实,德育的契机无处不在,巧妙把握,事半功倍。随机德育的关键在于,善于捕捉学生细微的情绪变化,通过对比论证和恰到好处的说理,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下面,老师们不妨看一下发生在我班里的教育案例,来具体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有一次,在“诗词大擂台”本色诗展示中,“青云斋主”纪建辉一鼓作气背了一首数百言长诗,而且中间无一人能和。言毕,全班掌声经久不息。有同学禁不住问:“斋主,这是什么诗?”纪建辉不无得意地说:“这首诗的名字叫《相思长吟》。”“怎么没听说过呀?”“嘿嘿,那当然,因为这是首‘游戏诗’,就是咱们玩的《仙剑奇侠传》,在‘攻略’的第一页,你们没注意。”“哇噻,帅呆了!”男孩子们一片唏嘘。这时,我笑着说:“如果没记错,这个游戏讲的是黑白苗族的内部纷争,主人公是李逍遥和赵灵儿。”(注:当时还没有拍摄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不会吧?苏老师也玩电子游戏?”全班立刻炸了锅。只听几个男孩如获至宝地说:“这下好了,我回去跟妈妈说,连苏老师都玩游戏,看她还能阻拦我……”看着孩子们不一而足的表情,我做了个安静的手势,坦然说道:“同学们,我不仅玩过这个游戏,而且认为它是经典之作。但我是在大学读书的时候玩的,具体地说,是完成学业之余的放松。而据我所知,不少同学玩起游戏来却是废寝忘食,荒废学业,甚至有的夜不归宿。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曾经有一位美国的知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亚洲男童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在中国和日本各随机抽取了100名城市男性小学生,做了一个相同的调查:‘如果给你一个周的时间,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干涉,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青云斋的全体盟友,假如问你,你最想做什么?请你诚实地回答。”这显然是个诱惑力十足的问题:几乎所有男孩都举起了手。汇总了一下答案,“人气”最高的就是“打通宵游戏”。原因是“游戏太好玩了,闯关特别有成就感,而平日又是老爸老妈重点封锁的项目。”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苦笑道:“看来中国城市的孩子在这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同学们,这也是北京男孩最具代表性的回答。几乎每天,老师都能听到男孩子们的流行语:‘嗨!你闯到第几关了?’但你们知道日本的同龄人是怎么回答的么?”“不会是睡觉吧?”有的孩子窃笑道,“听说他们平时累得要命。”“告诉大家,日本男孩最具代表性的回答也和游戏有关。”“当然了,谁不愿意玩游戏啊!”男生们一脸的认同。‘但是,日本男孩的答案并不是玩游戏,而是要用一周的时间精心研制出一个更有趣的游戏,把它卖到中国去,让中国孩子拼命地玩,让中国的钱源源不断地流进日本,振兴日本的民族经济。”“啊?”全班立刻陷入了沉默。“真可恶!”忽然有男孩狠狠拍了一声桌子。

看着孩子们涨红的脸,我从里面读出了愤怒、羞愧、惊惶……我接着说道:“玩过《仙剑》的同学都知道,这是台湾制作的游戏。作者很聪明也很有文化底蕴,他用叙事诗的形式介绍了整个剧情,读来朗朗上口。我们的斋主是个有心人,在青云众多玩家中,他不仅玩转了游戏,也玩转了其中的文化。但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刚才这首长诗中,有很多你似曾相识的诗句?”孩子们略一思索,脱口而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长恨歌》的句子。”“‘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这是《长安古意》的句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琵琶行》的句子。”……“看来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我说,“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古典文化对台湾地区的影响是多么深远。没有古典文化的积淀,就没有作者的非常灵感,就没有为人津津乐道的《仙剑》。台湾文化的根在大陆,一切文化的根在古典。大家喜欢《还珠格格》,你们想过么,那首主题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上邪》改编的,而作家琼瑶本身就是唐诗宋词的追随者。她的名作《在水一方》、《青青河边草》、《却上心头》、《庭院深深》等题目无不是源自古典诗词。我知道,有很多同学将来会出国发展,甚至现在已成了‘哈韩’、‘哈日’派,似乎前卫时尚的装束举止是身份的象征。但你们知道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国外,一身名牌,黄发飘飘、不学无术的中国少年只能做精神上的‘下等公民’,而熟知祖国的古典文化并侃侃而谈者定会赢得尊敬的目光。在世界文化名人的席位中,我们伟大的先哲孔子是排在第一位的。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正如西方人眼中标准的东方美人,是身着旗袍举止优雅的中国女子,而不是黄发碧眼不伦不类的模仿秀,因为一个民族丧失了本土文化,就等于丧失了生存的根基。所以,我们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人,就要拿出中国人的志气和精神,把根留住。”

从此以后,班里的流行语仍旧是:“你闯到第几关了?”但此关非游戏之关,而是古诗之关。除了规定篇目外,还有代表孩子水平的闯关篇目,这些都是我与孩子们共同选择汇编而成的。无论是晓风残月的清丽,还是大江东去的豪放,都掉进了童真的记忆,孩子们虔诚地拜倒在伟大诗人的脚下,并与之进行着人乎其内的心灵交流。每周闯关优胜者,都会为本门赢得不菲的分数,在擂台赛中“潇洒诵一回”。往日痴迷于卡通片、电子游戏的孩子们,现在做完作业之后便迅速钻进古诗文里,大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架势。晚上所读所诵,第二天便有了用武之地,不仅可以在诗社比赛中一展身手,甚至课问也自由搭配成赛诗擂台,对诗声此起彼伏,颇有《刘三姐》中对山歌的架势。

朱永新教授在其著作《新教育之梦》中提道:“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如果说,对于追逐时尚,紧赶流行的现代孩子们而言,古典诗词的“横空出世”,如同一场前所未有的脑力激荡,那么在此过程中的随机德育,则让孩子们在漫漫的道德长跑中找到了尊严的坐标。

P97-100

后记

小书付梓之际,我要奉上由衷的谢意:

感谢青岛嘉峪关学校郭青伟校长,在我经历的每一段教育旅程中,都有他深沉的关怀和无私的帮助。

感谢山东教育报刊社总编审陶继新先生,他是我一生的恩师和挚友。他用无边的大爱润泽我人生的境界,让我懂得教育的真谛。

感谢我的导师、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他用生命之伟力赋予我清纯的智慧。他的“新教育实验”,是我和万千教育同仁放飞激情和梦想的精神家园。

感谢山东省高校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田建国教授,他用生命承载起教育的尊严,用高尚的学品引领我从教的信仰。

感谢苏州大学王胜博士,在成书过程中,他给予我无可替代的创作灵感和热忱帮助,还有一份快慰平生的同窗之谊。

感谢青岛大学师范学院钱国旗教授,感谢他为我专业发展所提供的广阔空间,以及始终如一的真诚提携。

感谢长沙诺贝尔摇篮教育集团董事长谢庆先生,他的济世情怀和强大的行动力,使我深味使命,慎思笃行。

感谢湖北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章宗裕老师以及其他编审、出版人员。正是因为章老师的真诚敬业和热情督促,这本小书才得以按时完成。

特别感谢我才华纵横、热力四射的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本科生志愿者团队。她们是:英语系的姜晏、刘晓燕、李倩、郭碉琦、于潇、王甜甜,中文系的彭芝、隋郁、吴文静。从资料的整理收集到书稿的打印校对,无不凝结着她们的智慧和辛劳。她们既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挚友,她们的敬业与合作,才智与热忱,让我看到了一群成长中的未来教育精英。

感谢与我一路分享教育诗意的孩子们,他们的快乐成长见证了我的理想与信念,并坚定了我执著前行的勇气和信心。

最后,感谢我含辛茹苦的父母,感谢所有陪我一路同行的挚爱亲朋。他们的期许和呵护是我一生不断进取的伟大动力。

苏静

2008年春于青岛大学

目录

教育是一首诗(朱永新)

生命的三次飞跃(陶继新)

1 课堂——让学生爱上你的才

深邃课堂风情万千

魅力问答成效非凡

巧教古诗触类旁通

处变不惊急中生智

课文成诗一举数得

借景引发头脑风暴

批判阅读另类思考

静心聆听孩子解释

团队合作赏诗有方

帮助孩子自圆其说

低段作文一题多解

灵活处理课堂违纪

特别分享 学生自创诗作集锦

2 管理——让学生爱上你的智

将相无种人皆尧舜

适当装傻轻松避嫌

善化负担变为奖励

冷峻幽默对付顽童

错字成诗巧妙纠正

将计就计化解难题

巧设擂台激励背诗

师生同办特色报纸

读书三法受用终生

尊重身边平凡之人

对待作业化繁就简

随机德育事半功倍

特别分享 给我深远影响的十本书

3 沟通——让学生爱上你的真

诗意评语温暖一生

拒收礼物无欲则刚

家长沟通三步到位

尊重孩子朦胧爱情

肝胆相照保守秘密

诚实坦率赢得信任

条清缕晰说理透彻

转换视角淡化纠纷

妙语应激冰释尴尬

毕业情牵保持联系

定期旅行适时分享

用心铭记孩子细节

特别分享 诗意评语集锦

致谢

序言

我曾经写过一首小诗——《教育是一首诗》。我曾经梦想从事教育的人,都是充满着激情、诗意、创造、活力的人。我曾经梦想办一所像“夏山学校”那样充满诗意的学校。

所以,当我“发现”了那个年仅23岁的苏静老师,凭借着独树一帜的“诗意教育”,把一群蜚声全校的“麻辣学生”变成了闻名全国的“天才诗人”时,我按捺不住欣喜,把她招到门下。那个时候,她在青岛嘉峪关小学做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在苏州大学读书期间,苏静勤奋而潇洒。说她勤奋,因为她在几乎没有外语基础的情况下,硬是啃下了各种考试,顺利完成了学业。说她潇洒,因为她在学习期间经常背起行囊走天下,天南海北闯世界。读书的时候,她写了一本记录她与自己的孩子们的生活的书《麻辣学生酷老师》。我在序言中称她是“创造了教育奇迹的年轻人”。

现在,当年的小学老师已经成为培养小学老师的老师,她已经是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系的专业讲师。一路走来,她用一颗明媚的诗心诠释着教育的意义。她常说,无论自己站在哪个讲台上,都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为教育,为人生。所以,她用三年的时间总结了八年的教育人生体悟,凝炼成生动有效的教育方法,写成了这本心血之作,与广大教育一线的老师们分享。作为她的老师,我深感欣慰和骄傲。

我欣赏苏静的课堂,在她的课堂中,我感受到了迎面而来的魅力和活力。我一直认为,一堂好课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课堂是孩子的,把课堂还给孩子。一个高效率的课堂才是一个好的课堂,所以,评价一堂课不是评价老师在课堂里面滔滔不绝口吐莲花多么精彩,而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得到了什么,孩子们在课堂里是不是主动的快乐的?

我们新教育一直致力于让所有的人享受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认为教育生活很重要,因为课堂是教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听课时我最关注的是:孩子是不是很开心?课堂生活不快乐,教师的教育生活就黯然失色,让学生快乐的课堂才是有意义的。但是,课堂里仅仅有笑声还不够,同时要有紧张度,过去我们的课堂是老师紧张,老师在背他所准备好的东西,或者说演绎他设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让学生进入他的课堂,也就是说学生的脑筋没有动。而苏静的课堂让我觉得感动,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的孩子,无论是她的“本门弟子”还是一面之缘的异地他乡的孩子们,只要走进她的课堂,就会本能地兴奋。从晓风残月的清丽到大江东去的豪迈,看似高深莫测的内容,被她行云流水般地讲述一一化解,孩子们虔诚地拜倒在经典文学的脚下。她把课堂变成一场耳朵和思想的快乐畅游,孩子们舞之蹈之,流连忘返。特别是她在全国巡回执教时,下课后常常被一面之缘的孩子们团团围住,流泪挽留,这样的场景让人看了无不动容。在学生眼里,她是一个有魅力的老师,一个让人终生难忘的老师。最近几年,她行走了全国30多个城市的上百所学校,在数千名孩子的心里播下了诗意教育的种子。

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幸福高效地出现在课堂上,这就是魅力课堂的本质所在。所以无论课堂怎么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核心,始终是我们理想课堂的内容。因此,苏静的课之所以非常成功,就在于她始终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始终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

多年来,苏静一直致力于诗意教育的研究,她的硕士论文就是关于诗词教育的。她教的学生也是背诗赏诗侃侃而谈,作诗论诗提笔成章。但她一再表示,这只是她“诗意教育”的一部分。“诗意教育”的真谛,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不是单纯的写诗之人,而是诗意之人:有才华,有勇气,有创意,有良知,有激情,有理想。终极目标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所以,从诗意课堂到魅力诗词到诗化生活,她全方位地展示着“诗意教育”的魅力,昭示着新教育的理念。

与苏静的第一本著作相比,这本新书更加显示出她的日趋成熟和练达。在这本书里,苏静充分体现出一个小学教师和大学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自然融合。她不仅用灵性的语言,呈现了亲历的经典案例,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课堂”、“管理”和“沟通”三个教育层面,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方法,这样表达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教育叙事本身,可以给读者最直观的借鉴,同时引发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这是本书的个性和灵魂所在。同时,书中的“特别分享”部分也值得读者关注。无论是学生的自创诗作还是作者的读书感悟,都能让我们分享到一种欠违的心情,一种傲然的风骨。而风格独运,洋洋洒洒的万余言“诗意评语”,更体现了作者的因材施教,诗心灵动和爱心永恒,值得读者用心品味、借鉴。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苏静做大学老师可惜了。她本来应该是天才的小学教师,应该为中国传统的诗教复兴做出巨大贡献的小学教师。我告诉她,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小学教师的空间非常狭小,而且靠苏静进行“一个人的战争”,影响也毕竟有限。如果能够把诗意教育的种子播在更多的小学教师心中,让更多的孩子接受诗意的教育,拥有诗意的生活,不是也非常有意义吗?

在一次关于苏静新诗教的研讨会上,我曾经希望苏静“用新诗教给风尘仆仆的灵魂洗个澡”。她也承诺,要更加努力,“用深刻的思考和可贵的实践去承载新诗教的光荣与梦想,用涓涓流淌的文字去温热生命的酒,让每一个接受洗礼的灵魂都能通透明澈,拥有最本源的仙姿灵态。”现在看来,苏静是用心承诺着,行动着。在每年的“朱门会”上,苏静和她的弟子们总会给我带来诗意的礼物,看得出,她的大学教育生活同样是充满诗意的。

新教育本身追求诗意的教育。现在,以“晨颂一午读一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为课程的新教育学校已经越来越多,用诗歌与黎明共舞,开启新的一天,已经是许多新教育学校的一道风景。希望苏静的诗意教育,在新教育的旗帜下,成长得更快、更好。

内容推荐

本书注重作者教学方法的分享。

本书中涉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案例,都是作者从师八午的亲身经历。作者试图把这本书做成一线老师的实用手册,随意翻开每一页,都能直入主题,寻找到自己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纯在分享一个人的心情故事。“诗意”是贯穿全书的灵魂,因为怀着一颗诗心,所以面对相同的教育细节,作者所呈现的,是匠心独运的理解和独树一帜的方法。本书涵盖了课堂、管理与沟通三个方面的典型案例和方法,既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策略,又有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有效训练。

这些教育案例和方法的呈现没有孰轻孰重,每个细节都像一粒珍珠,由“诗意”情牵一线,构成诗意教育的淳美境界。

编辑推荐

做老师的凭什么让学生对你亲近有加?凭什么让学生信你所传之“道”?怎样才能收服每一个或善感、或叛逆,或懵懂莽撞、或桀骜不驯的学生的心?怎样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佩服、信服、折服、心服口服?

苏静创造了教育奇迹,将一名小学名师、大学教师和教育专家融为了一体。她将一群原本对诗一无所知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个出口成诗的“神童”!教学令人瞩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您是家长,苏静教育孩子的奇思妙想,肯定会给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147783
开本 16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24.1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6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1 9: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