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轼/立于文化之巅的巨人
内容
编辑推荐

苏轼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方面贡献卓著。尽管他在文学方面为我国作出了不少贡献,但他的一生,可谓历经坎坷。可是“宝剑锋芒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没有真正的终南捷径,它必须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去实现。前代伟大人物为我们走向成功人生道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从他们的精神中吸取养分,获得启发,增添自己奋斗的勇气,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本书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苏轼坎坷一生的经历。

内容推荐

在中华民族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往今来曾诞生过无数杰出人才,他们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灿若夜空繁星,但以对中华文化产生巨人般的影响而论,却是只有屈指可数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人,可立于巅峰。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他们,中华五千的文明史该是多么遗憾!正是因为他们的曾经存在,才使得中国古代文化鲜活亮丽起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是中华文化的奠基石之一。他们以非凡的人生实践和杰出的文化功绩,长久地影响着中国历史 。

目录

前 言/1

第一章:立志求学/1

1、继承家族优良文化,立志苦学

2、从高起点出发

3、深受仁爱精神的熏陶与教育

4、珍惜年少光阴

5、讲究学习方法

6、善于表现自我,以求脱颖而出

7、胸怀大志,不过早涉足儿女私情

8、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9、学习父亲实事求是的史学精神

10、待人宽厚,广结人缘

第二章:初入仕途/37

1、选准合适官位,不操之过急

2、庇护百姓,救民于水火

3、知足者常乐

4、讲究进谏的方式与方法

5、坚持原则观点,不搞朋党

6、反对对百姓肆意用刑

7、热爱自然

8、夫妻之道

9、身先士卒,奋起抗洪

10、成为文坛盟主,培养文学后继人才

第三章:贬谪黄州/77

1、乌台诗案,千古奇冤

2、反对不受约束的舆论

3、身正不怕影歪、能够忍受诽谤

4、虽遭贬谪但忧国忧君之心依旧

5、以积极乐观态度面对人生

6、磨难是思想成熟的催化剂

7、不以小事而不为

8、诗词中渗透强烈的宇宙感

9、诗词散文中具有豪放的情怀

第四章:政绩显赫/115

1、做人有大家风范。与政敌和解

2、讽喻君主应戒荒淫误国

3、对待国事,兢兢业业

4、实事求是,反对尽废新法

5、积极向朝廷建言献策

6、急流勇退,乃保全自我之智举

7、倾其所有,救治百姓

8、兴修水利,美化西湖

9、赈灾有方,使人民免于饥荒

第五章:再度贬谪/149

1、克服贬谪旅途艰辛,向命运挑战

2、走入民间,融入百姓生活

3、移风易俗,明教化正人伦

4、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5、严格教育子女,使之成才

6、具有科学的养生观,得以延年益寿

第六章:精神道德与文化成果/173

1、性格幽默,苦中作乐

2、苦难造就伟大人格魅力

3、以豁达胸怀面对坎坷人生

4、勇于自我反省

5、敢于批判现实的求是精神

6、仁者爱人的平民意识

7、率真自然,坚守节操

8、以忠义和大节树立政治人格

9、性格决定文风

10、勇于革新,开拓词境

11、自由挥洒,自成风格

12、寓理于诗词

13、取材于人生百态

14、精雕细琢出精品

15、从前人书法中汲取营养,成书法大家

试读章节

1、继承家族优良文化,立志苦学

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东坡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化传统的家庭里。苏东坡的祖父苏序虽然没有出仕,却读书知大义,作诗多至千余篇,且都颇有文采;父亲苏洵,为人聪明,辩智过人,早年不爱学习,至27岁才发愤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母亲程氏是一个善良而有知识的妇女,曾为幼小的苏东坡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他的外祖父也有很多藏书,苏东坡早年接触庄子思想,便与此有关。这样一个富于文化传统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和造就苏东坡这样一位伟大文豪,是非常重要的。

苏东坡的祖父是个中小地主,但不像一般不学无术的暴发户。他喜欢收藏典籍、诗词、名家书法等,颇有学养。由于五代的战乱。四川读书求学的人很少,又安于住在家乡,都不愿意出来做官。而苏序教子读书求学,参加科举。他为了督促儿子读书成才,已经步入晚年还在坚持学习、作诗。苏序的这一明智之举,为后代开辟了广阔的人生之路。在他去世许多年以后,苏东坡还常向人讲起祖父的“英伟过人”。从这句评语里,可以看出祖父对苏东坡的影响是很大的。

苏东坡的伯父苏涣,在他父亲苏序的影响下,努力求学,并在24岁时进士及第,在眉山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苏东坡在《谢范舍人书》中谈到:“天圣年间,我的伯父进士及第,得官回乡,乡里的人都赞叹不已,观看的人塞住了道路。”也就是在这时,苏东坡暗想:“将来我也要像伯父一样,考取进士,光耀家门。”可见伯父的科举中第,对苏东坡少年时代的苦学是一个很大的鞭策。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是一个老大发奋,大器晚成的人。他27岁才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在经历了一段游荡的生活后悟出:“作为一个有志气的人,不能默默无闻。埋没一生,应当致力学业,改变命运,并对事业功名有所渴求。”就这样,苏洵下定决心,读书求学,建功立业。通过20年的艰苦努力,苏洵终于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从上可以看出,苏东坡的祖父、伯父、父亲都是通过立志求学改变命运,并成为博学而有为的人。苏家一代代凭借的诗书求取功名的成就,成为当地有名的“书香世家”。苏东坡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家族里,在书香气氛中接受熏陶,耳濡目染,深感书香世家的荣耀。这使年少时代的苏东坡就觉悟到,作为后代,有义务把家族的传统发扬下去,这也是苏东坡励志苦学的根本动机之一。同时,苏东坡也从祖父、父亲、伯父的身上,看到了知识与学问的魅力,激发了他求知的热情。

历史上有很多父子兄弟相互影响而均成为名人的,就是因为他们继承了家族优良的传统,并相互影响,成为某一方面的名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就是其中一例。在中国文学史上,父子、兄弟、叔侄并称的著名例子不少,如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三国后期的阮籍与其侄阮咸并称大小阮;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潘岳与其侄潘尼并称两潘;明代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合称三袁,等等。

就这样,年少的苏东坡继承了家族的优良学风,有了高远的志向,他为了激励自己发奋苦学,还写了一副对联,以此鞭策自己。

上联:发奋识遍天下字

下联:立志读尽人间书

横批:身居陋室

人一旦有了志向,就等于有了人生目标。有了奋斗方向,他会不惜一切代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拼搏。苏东坡写下对联后,发奋苦读,不耻下问,不但经常抄写古书,有时还不辞千里去向有学问的人讨教。

抄书是非常辛苦费力的事。苏东坡学生时代就这么抄过,而且他还非常用功。据有关史料记载,他逐字抄下了所有的古文和断代史。他知道。这样抄书是有深远益处的,因为逐字抄下全书,对本书产生了多遍阅读所无法达到的了解。这件事,日后对苏东坡有很大好处。后来他上书皇帝或者替皇帝草拟圣诏的时候,从来没有用错过史例。抄书的那一段时日,是苏东坡经历的最为艰苦、劳累的日子,但他从来没有退缩过。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农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静安先生第一境界说的是预达目标。第二境界说的是到达目标所付出努力——勤奋致学。第三境界说的是成功。可见在王静安眼里。达到成功的过程中勤奋所占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古有“天下有两难,读书和打拳”之说,说明读书是件苦差使,但又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励志名言,把甜和苦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学习的动力。没有苦学精神,无法读书成才。

《古文观止》里一篇《伤仲永》,从真理的对立面,向大家说明了不发奋读书的的可怕后果。幼年被称为神童的仲永,能诗会赋,出口成章,可谓天赋极高,但他并不是充分利用这天赋,而是一味的依赖于此,同龄人刻苦读书的时候,他却在酣然大睡,错过了拜师求学和勤奋苦读的大好时机。最终结果,可想而知,留给大家的纪念,也只有一个“伤”字了得。

对于苏东坡来说,正是从少年时期就立志开始苦读,并写下誓言激励自己,才使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巨人之一。

P3-6

序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在宋代文坛上皆享盛名,后人称之为“三苏”,皆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苏东坡自幼生于诗书礼仪之家,聪明好学,很有文章天赋。21岁时,与父亲、弟弟一道,入京参加考试。苏东坡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令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兴奋得拍案叫绝,感叹道:“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谈起我,人人都会谈论苏东坡的。”

这一次科举考试,苏东坡兄弟二人高中,轰动京师,风流倜傥的苏东坡,成为京城人们推崇的偶像,其文章也一时纸贵洛阳。但是,正当苏东坡踌躇满志之时,其母程氏病故,兄弟二人随父回四川奔丧,依例为母守制。到了嘉佑四年十月守丧期满,苏氏父子三人再次进京,通过考试,苏东坡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四年之后还京。英宗因为早就知道苏东坡的文名,打算招入翰林,可是当时的宰相韩琦认为苏东坡太年轻,资历也太浅,不应该入翰林,此事也就作罢,其时苏东坡只有二十八岁。

熙宁四年(1071年)元月,苏东坡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此后辗转而密州、徐州和湖州。在地方官任上,苏东坡救灾扶贫,颇多善政,深得人民的敬爱。他虽然离开了京师政治斗争的漩涡,但是在地方看到的弊端,又使得他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苏东坡自己也说“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苏东坡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奉调到湖州,仍一再上表给皇帝,使得朝中极为恼火。元丰二年六月,李定、舒直、何正臣等摘取苏东坡诗中的话,牵强附会,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苏东坡在湖州才上任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是为著名的“乌台诗案”。可谓千古奇冤!苏东坡被押解回京上路,百姓都出来送行,人人泪如雨下。在这一年的岁末,苏东坡获赦,配往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总共有四年,是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段。为了糊口,他不辞劳作,情愿做个躬耕自给的农夫,也不受众人的怜悯。他还自号为“东坡居士”。“乌台诗案”给苏东坡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他因言惹祸,被贬到荒僻的黄州,也不得不为口腹奔走道途。他叹他自己:“自笑平生为口忙。”放逐的生活使他的心灵产生巨变,思想和文章的风格都有所变化,变得自由、旷达、雄浑、大气磅礴,著名的《赤壁赋》、《念奴娇》,以及《记承天夜游》便是此时的作品。

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神宗手诏苏东坡改任汝州团练副使,诏中有“人才实难,不忍终弃”的句子,苏东坡感到了欣喜。不久神宗驾崩,新皇帝登基,小皇帝赵煦年方九岁,由祖母高太后摄政。高太后对于苏东坡的才华颇为赏识,于是召苏东坡回京,他迅速升官,最初知登州,到任五日又以礼部郎中召还京师,很快升迁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成为三品的翰林,负责起草诏书,即翰林学士知制诰,达到了他一生仕途的最高峰,也是他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

高太后垂帘听政,保守派东山再起,他们纷纷要求尽废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恢复旧制,而苏东坡则认为尽管变法有不少的弊端,但是其中也有很多切实可行的内容,应该区别对待,不能仅凭意气用事。应该说苏东坡的建言是很实事求是的,毕竟王安石变法有进步的一面,不能全盘废除。为了坚持真理,苏东坡多次与执政的司马光发生当面的争论,竟然有人将苏东坡比喻为第二个王安石。或许是感到自己的处境又一次步人艰难,于是,他再次请求外调。元佑四年(1089年)三月,他终于如愿,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

苏东坡在杭州太守任内,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事情,更新建筑、建设公立医院、建设城市供水系统、修筑运河、建水库、筑苏堤、整建西湖等等,为这个城市的发展立下不少的功劳,可以看出苏东坡实在是个实干家,也可以看出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亲民与仁政情怀。

元祜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宣布继承神宗的未竞事业,不久朝中重臣大换班,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革新派重新执政。

苏东坡既然是两派的共同敌人,这一次又是在劫难逃。不久,苏东坡被撤掉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的官衔,贬往英州。厄运接连降临,他又被贬为建昌军司马,安置惠州,即今广东惠阳。苏东坡到达惠州,在惠州学习佛经,吟咏创作,支撑他的无疑又是他的达观和洒脱。绍圣四年,一纸贬书,苏东坡再次被贬为琼州别驾,也就是儋州,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所谓天涯海角。这里是历代贬官最远的地方,苏东坡在此不畏其苦,与民同乐,他的创作也极为丰富。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驾崩,年仅二十四岁,即位的是宋徽宗,向太后垂帘听政。向太后也是倾向于元佑老臣的,于是流放边地的许多人接诏内迁,当时有人作诗曰:“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苏东坡也在召还之列,年过花甲得以生还,自然感慨万千。他情不自禁,吟诵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不幸的是,苏东坡并没有实现回归的梦想。公元1101年7月28日,苏东坡病逝于北返途中,终年66岁。死后,他的弟弟苏辙遵照遗嘱,将其葬于汝州之峨眉山,这里离京师开封很近。

苏门六君子李文叔作祭文日:“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

苏辙所作墓志铭,更是道出了苏东坡一生的精髓,可谓乃兄知音也:“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日:‘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日:‘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苏东坡在临终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说:“我一生没有做过坏事,我不会下地狱。”充满了自信与达观,可见他一生所作所为的善良。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尽管他一生命运多厄,但他的心地善良天真之致,好像洁瑜无暇的碧玉一般。

苏东坡一生的爱心无人可比,他的痛恨之心也是异常强烈的。他痛恨那种无益的党争,痛恨腐朽政治,屡屡在关键时刻吐露真言,因此被当政的各派视为持异见者,频繁遭到贬谪,苏东坡的不幸命运也正是他强烈的爱恨与对国家强烈的忧患之心的必然结果。

苏东坡具有独特的思维和人格,这是他能特立独行于历史的重要原因。无论在朝还是在野,他都始终如一保持着自己的高尚情操,未曾改变。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的人格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的精神,闪耀着千年的中国历史,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

苏东坡坦然接受厄运,他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不仅没有被打倒,反以其达观和智慧,以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命运坎坷沉浮之间,留下了2700余首诗,300多首词,800多通书信,各种文章数以千计,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

苏东坡一生,可谓历经坎坷。但“宝剑锋芒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没有真正的终南捷径,它必须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去实现。前代伟大人物为我们走向成功人生道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从他们的精神中吸取养分,获得启发,增添自己奋斗的勇气,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鉴于此,编撰此书,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宁建玺

2006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轼/立于文化之巅的巨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宁建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昆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408991
开本 32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2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7.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