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物抵心(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究竟什么是美物?”

“我们为什么要一直做下去?”

原来,这些问题并不存在答案。

赤木明登的最新著作《美物抵心》。

安藤雅信、真木千秋、小野哲平、山口信博、李英才……

十年间,漆艺师赤木明登与好友们真挚直面,试着寻找答案,

而变化就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发生。

内容推荐

《美物抵心》与漆艺师赤木明登的另一部著作《造物有灵且美》属于同一个系列,都是通过手艺人的视角思考造物的本质。《美物抵心》是对“究竟何为美物”以及“为何要坚持以人手造物”的叩问。十年间,赤木明登走访了十多位手艺人好友,与他们一同思考并探讨“美物”的本质。这些朋友中有陶艺家安藤雅信、小野哲平、李英才;服装设计师真木千秋、约根?雷尔,等等。此书以手艺人的视角去发掘和论述真正的美物。真正的美物可能是无心之作,是手艺人本性的自然流露。物件是否美,可能取决于手艺人的技艺,也可能是他们用手给物渗入的心魂或生命。

目录

前言 心念的力量

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即生活

静谧的音乐

通融无碍

自然

亲爱的丝线

余白的深度

舒适的场所

感知天惠

学到“美味”

一家和果子店改变一个街区

坚实的东西

诞生之前的形,逐渐消逝的形

后记

试读章节

通融无碍 安藤雅信

如果陶艺的世界里也存在权威和主流,那么安藤雅信是一个始终被主流圈无视的存在。或者说,安藤在做的也许并不是陶艺。安藤与妻子明子住在岐阜县多治见市,他们在那里烧制用于日常生活的陶器,并设有自己的艺廊。拜访完安藤夫妇后,我收到了他们寄来的明信片:“百草(艺廊名)的本质用一个词形容,就是通融无碍。作品的理念、思想、展示方法、外在形式都无所拘泥。从通融无碍中诞生的至上之美,就拜托赤木君笔参造化了。我们期待你写尽百草的根骨本质。”被如此期待,我倒有点手足无措了。

展示的美学

说起来我和妻子智子最初相识,就是在1985年安藤的作品展上。智子是作品展策划人,我去展览会场,其实不是为了看那儿形状怪异的美术品,纯粹是因为被智子迷得神魂颠倒。展会结束后,安藤用销售所得的全部收入,买了纽约艺术家篠原有司男的作品,一辆纸板做的摩托车。至今,这辆纸摩托也还陈列在百草艺廊的玄关处。我去拜访百草艺廊的那天,正逢他开茶会招待远方来访的旧友。坐在会客室里,我一边用安藤制作的茶具喝中国茶,一边回想着我们的初识。会客室出来是口间1,口间里放着一张长木板,木板一端通到玄关,另一端直插佛间(指安放佛龛和先人牌位的房间)。木板用装苹果的木箱高高垫起,上面放着安藤做的茶碗—他对露西?里尔2的致敬之作。眼前这个空间,仿佛再现了我和安藤是如何初识,又是如何有了工匠间的互相交流。粗茶之美

安藤二十多岁时,曾豪言要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在美术史上留名。未来会怎样我不知道,但至少现在,安藤的百草艺廊已经比他本人有名多了。百草艺廊主要展示日常生活用具,但展示并非随意摆放在那儿。展示方式本身,就是美术家安藤雅信的一个作品。

从口间进去是佛间,里面设着一个茶席,一直通向玄关的长木板上放着一个枣型茶叶罐。

“千利休是桃山时代的现代艺术家。摒弃规矩和成见,始见茶之本质,茶具也不需要特别准备,拿身边就有的生活器具,稍动心思就足够了。”至关重要的,是待客的真诚之心。临摹之美

从佛间再往里走,是一间书斋,其间的陈列展现了临摹仿制的源流谱系和千年的历史光阴。呈螺旋状排列的木板意喻时间轴,上面陈列着唐瓷、宋瓷、安南烧1、初期伊万里烧2、李朝、代尔夫特3、法国近代、白丹波4、现代日本(伊藤庆二、吉田喜彦)等各时期的作品。

“在掌握白瓷工艺之前,实际上各国做的陶器都是为了看上去接近白瓷。比如粉引、白志野、白釉、骨瓷等,都是因为憧憬白瓷之白才诞生的。为做出至高无上的东西而努力精研,这个过程就隐含着做陶的真谛。”安藤说。  谱系的最后是一件荷兰代尔夫特瓷盘和一件安藤自己的临摹仿作。

“你居然买了这么多,这间屋子简直就是物欲的化身。”我说。

“还好意思说我,你也没少买。至少婉转点地说,就当是物欲的结晶吧。”我是谁

安藤是个爱抠道理的人,那这次我就跟着他抠一回道理。

首先让我们在脑中浮想一个圆,圆内必有圆心,外有圆周。就像政治和经济的世界有中心点一样,艺术的世界也有其正中央。举例来说,陈列在国家美术馆里的绘画、车站广场上的巨型雕塑,这些据说被称为大艺术主义。安藤认为,与主流相反的是现代美术,位于艺术世界的边缘地带,真正的艺术家就应该站在外围,揶揄中央地带。

如果把现代美术当作圆周的左极,那么与之相反的右极,就是民艺。民艺的宗旨当然是制作生活用品,而现代美术一般被认为与现实生活无关,民艺和现代美术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作态度。但在安藤看来,这个世界的中心,是那些工业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的冷漠无味的日用品,而民艺品无论是手工制作还是机械生产,都充满人情味,是位于圆周的同一端的。安藤一直致力于把现代美术和民艺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很想知道他的具体做法。

实际上,安藤作为现代艺术家辗转已有二十多年的资历。他在做的,和我二十多年前初次见到的贯通如一。安藤的作品更像是一种媒介,作品本身并非鉴赏对象。比如他做的“神社鸟居”,人们从鸟居下穿越而过,由此进入一个神域。鸟居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鸟居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界线,划分出一个结界。安藤意识到这一点,从1980年代开始,他或者在森林里埋下金属板做分割线,或者试着在院子里拉一根金属丝,他希望通过体验他的作品,观众像穿越鸟居进入另一空间维度一样,心灵被触动,感受至今为止从未感受到的东西。至少他是这么构思的。

“但是这二十多年来,没有一个人注意到那是我的作品,没有一个人对此有过反响,我做的结界他们都没感觉,走过去就走过去了。”

安藤回想起这些时脸上露出一丝黯然。我想没人注意或许是因为他的作品不够鲜明有力。话虽如此,安藤当年的经验如今正在百草画廊的展示方法上大放光彩。

进入1980年代,安藤感到他之前的构思创作陷入僵局,于是继承了家业,开始经营陶瓷制品批发。与此同时,他开始学习制陶。此前他的作品都是概念性的,此后他打算用自己的双手将之变为实物。但最初他制作的陶器没有得到任何人的赞赏肯定。一个人遍览过众多优秀作品,明白好东西的过人之处究竟在哪里,但是轮到自己时却做不出来,这种焦虑旁人无法体会。后来有一天,安藤遇见了一个大约四百多年前的、在荷兰一直被当作日常杂器使用的代尔夫特盘子,这场邂逅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也许现在他可以感慨:“即使我不去追寻,该来的东西也会自己找上门来。”

为之无限倾心的作品摆在那儿,安藤用尽了心思临摹仿制。在仿制中他解决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在模仿里嵌入自己的东西。临摹之美,不在原型上,而在临摹之人的反复揣摩实践中。在西欧近代主义看来,模仿即赝品;而在日本文化里,模仿却有着万千深意。

古代中国发明的白瓷倾倒了无数世人,越南、韩国、日本和欧洲都做过模仿,安藤也模仿了白瓷。而白瓷本身又是对古代玉器和金属器皿的临摹再现。安藤临摹了优美的日常生活器皿,反反复复中,他的临摹变成一种表现媒介。说起来很奇妙,那些器皿经历过名为安藤雅信的媒介之后,充盈着当下时代的精神气质,变成了现代之物。

“我是谁”这个哲学命题,普世到老套,始终纠结于这个问题的人尽管不多,安藤却是其中之一。从幼小懵懂时期开始,他一直在思考“真正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我在世界的哪个位置上”,这些也是我的问题,我们坚持做东西,大概就是为了寻找答案。

“民艺的本质是作者消除了个人痕迹,退居作品之后。艺术家的本质是把众人忽视的东西重新体现出来。日常生活用具兼有以上两种意义,生活用具不用来鉴赏,而是通过使用人们才会察觉到其中包含的某些意义。”安藤说。

对于这样的安藤来说,做东西这件事就是摒弃成见,性相通融。世上并无绝对,以圆融之心,观万物流转,尽一己之力做到最好,并从中寻见自己。

我很高兴,因为我发现除了自己,世上还有这么一个烦人的家伙也在制作器物,与我心意相通。嗯,但是我有时候又觉得所谓通融无碍,难道不也是种拘泥至极的态度吗?很难说呢。

序言

心念的力量

被海浪推上岸的漂流木,河滩上的顽石,这些东西每每让我着迷,捡到手里就不愿放下。顽石沉静而美好,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出带着如此美感的东西。但说起来伤心,我做出的东西无论怎么看,都只是人工之物。天上的流云、绿叶、雷、茫茫大雪、一只小虫、挺立着的枯木,从一粒沙到满天的星辰—大自然的东西为什么那么美?因为那里面有生命。有生命,就意味着不会分崩离析。没有分崩离析,就表示所有的事物都连接在一起。此刻绽放着的花,泥土里的蚯蚓,宇宙中的太阳,这些个体,以及用生与死丈量出的时间,都连续绵延在一起。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与此相连的,是人类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做出来的东西。这么看,人类似乎很了不起。但是,这些分崩离析在不断剧,显得丑陋,即使是现在仍在亲手制作东西的人,也不过是为追求与众不同而徒劳地制造着怪异丑陋的新东西罢了。然而,就像人们已经无法只靠自然所赐而生存那样,人也做不出与自然之物完全一样的东西。幸好天地间只有人类有一种特别能力,那便是思考。人有心念,便有实现。长久以来,我们受自然熏陶,一直在尝试着用自己的作品再现自然之美。在人类与天地、与自然还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时代,人们制作的器具端正完好地与天地相连着。这些器物如今依旧非常美。而我早已是分崩离析的一部分,与天地、与自然隔断着。尽管如此,对于什么才是美,我心里很明白,因为我有思考的能力。现在我发自内心地想要做出美的东西。因为我相信我们每天双眼所见、双手所用的东西,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愿我能以离散之身邂逅美好之物,并在其中得到治愈。(《从工坊吹来的微风》,1996年)

以上是我十年前为了一个作品展而写的文章。就算是自夸吧,这么清新的文字我现在已经写不出来了。这十年来,我一成不变地做着漆器,希望自己做的东西能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但做得越多,越找不到做的意义;越想做出美感,美的概念就越发模糊,我不禁茫然了。每逢这时,我总是会回顾这篇文章,或者抽空去拜访好友,向他们寻求答案。

我问他们:“究竟什么是美物?”“为什么我们要一直做下去?”

当然他们没有立刻回答我,这些问题原本也不存在答案。但是,每当我提问,每位好友都会真挚相对,和我一起试着去寻找答案,而变化就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发生。

本书是一场记录,记录了十年来我与好友们一起度过的时间,和由此诞生的故事。

后记

无可替代的东西

感谢你读了我的这些文章。最后,我想把我最特别的一个朋友的故事讲给你听。

2000年初夏,在能登半岛海角的一家小镇旅店里我认识了她。那时我正给朋友带路去旅店住宿,之后在旅店吃了晚饭。旅店的晚饭是所有住宿客人围坐在一个大地炉边上一起吃的,正巧那晚她也和友人在旅店留宿。她身材瘦小,友人则是一位身材高大的外国人。这位外国人是个来自美国的街头艺人,他结束了在长崎的主题公园表演后,飞回东京途中翻看机舱杂志,看到一篇文章介绍这间旅店,兴趣顿生,想亲眼看看,于是从东京机场直接飞到了北陆。这位街头艺人对日本的农田庄稼地很感兴趣,问了我很多修田垄和育秧的细节问题,我很开心,邀请了他和她第二天去我家做客。那位街头艺人回美国后我们没有再见过面,但她常常从东京赶来能登到我家玩。她是医科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主攻癌症的免疫疗法。同时她还是一位embalmer,这个词我从她口中才第一次听说。embalming指的是遗体防腐保存技术,embalmer即遗体化妆师,在美国是一种持证上岗的职业。极致意义上的embalming,可以让肉体在死后依旧完好永存,一般意义上指的则是从死亡到葬礼期间的遗体保存,以及对因事故或案件而受损的遗体进行修复。这项工作不仅给遗体做防腐,也负责穿衣化妆。对遗体化妆师来说,工作的意义就在于“怎么让遗体变得更??美观”。她也很了解我的工作,她说我灌注在漆器上的审美意识,和她美化遗体的审美是一致的,邀请我有时间去参观一次她的工作场景,我答应了。但很遗憾,我们的约定最终也未能实现。那时,她的身体已经不好了,白血病。我从她口中得知,她罹患白血病并非因为医生工作繁忙不注意身体,而是先得了病,之后才考上医科大学,并通过资格考试成为了一名医生。其间病情复发过几次,都在美国接受了高额治疗,堪称死而复生。她做遗体化妆师的决心也是那时下的。她在研究之外又选择了一个工作,其中理由,我能想象得出。慢慢地,每次与她见面,都能看出她越来越憔悴枯槁,在高强度治疗下几个月昏迷不醒的事也发生过。即便如此,清醒一些后她还是会来我家玩。她严重抑郁过,但她还是走出来了。最后,她的身体已经不听使唤,她母亲陪着她来我家,那时我们一起吃了寿司,因为她说想看看我们全家一起围坐吃饭的样子。她说在她昏迷不醒的日子里,她看到了“美物”,她说美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能看到。她坦言心里已经没有不安,一片清亮。她究竟看到了什么,如今我已经无处去问。世上的生命,终将要被时间的大河裹挟而去,分崩离散,直至消失,无人能阻止。我们手里能握住的,眼睛能看到的,都会转瞬即逝。所以,我想屏住呼吸,挺立到最后,永远凝视,凝视那些无可替代的东西。

在此谨对参与本书的所有人表示诚挚谢意。  赤木明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物抵心(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赤木明登
译者 蕾克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674616
开本 32开
页数 15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0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2015270791
中图分类号 K833.135.7
丛书名
印张 5.1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20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