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圣哲智慧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任何智慧都不是个人头脑的产物,而都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升华。掌握具体智慧需要向前人学习,掌握普遍智慧更需要向前人学习。

本书的宗旨在于论说前人有关普遍智慧的种种学说,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和以古希腊为文化渊源的西方的有关学说,希望能为读者铺设一条通往智慧的道路。

内容推荐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有种种,其中最为鲜明、最为珍贵的,便是智慧。人类要发展自已,就要追求智慧。个人要提高自己也要追求智慧。追求智慧,是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掌握具体智慧,需要向前人学习;掌握普遍智慧,更需要向前人学习。

目录

一、字宙篇

 1.漭漭源流

(1)混沌开窍/6  (2)数学游戏/26  (3)灵机周游/31

 2.冥冥本因

(1)月印万川/38  (2)只是心动/42  (3)当无有用/47

(4)阴阳交错/56

 3.芸芸组构

(1)万物皆水/61  (2)一气聚散/63  (3)原子碰撞/67

(4)五行生克/73  (5)坐地日行/79

二、天人篇

 1.天神与人

(1)中国神人/91  (2)印度神人/99  (3)西方神人/104

 2.自然与人

(1)天人皆大/113  (2)天人同体/117  (2)天人分道/120

 3.天然与人

(1)无为顺天/122  (2)无奈随天/124

 4.义理与人

三、人性篇

 1.仁义之性

(1)先天仁义/135  (2)后天仁义/142  (3)目的致善/142

(4)利己致爱/144

 2.食色之性

(1)见素抱朴/149  (2)欲利自私/153  (3)利己惠人/156

 3.理智之性

(1)本性是佛/161  (2)高在理性/162

 4.自由之性

四、人生篇

 1.安情适欲

 2.禁欲求苦

 3.尽情极欲

 4.唯我为我

 5.兼爱交利

 6.脱凡离俗

 7.体道无为

(1)贵柔守雌/192  (2)全性保真/192  (3)逍遥世外/196

 8.成仁取义

(1)富贵不淫/203  (2)贫贱不移/204  (3)威武不屈/205

五、求索篇

 1.智能极限

(1)知有所止/215  (2)尽心知性/218  (3)不说蜜甜/222

 2.智慧源泉

(1)生而知之/229  (2)学而知之/232

 3.求索之路

(1)学至于行/236  (2)格物致知/240  (3)涤除玄览/243

(4)无思无虑/244  (5)仰观俯察/245  (6)古正理论/246

(7)唤醒记忆/247  (8)蚂蚁集食/249  (9)蜘蛛织网/251

(10)蜜蜂构巢/254

 4.真知尺度

(1)三表之说/265  (2)参验之说/266  (3)效验之说/267

(4)合理之说/268  (5)实验之说/268  (6)合类之说/269

六、论辩篇

 1.西方辩术

(1)不动的一/274  (2)应交学费/278  (3)秃头谷堆/280

(4)三定律说/281  (5)上帝论证/283  (6)我思我在/286

 2.印度辩术

(1)梵我一如/290  (2)二不二辩/291  (3)八不之辩/295

(4)声常住论/298  (5)真唯识量/299

 3.中国辩术

(1)苟辩原则/301  (2)墨辩原则/302  (3)庄子辩术/305

(4)惠施辩术/309  (5)公孙辩术/31l  (6)坚白同异/312

(7)佚名辩例/314  (8)动静无异/319

学派、人物、著作、术语索引

试读章节

人生在世,放眼所视,广阔大地;抬头所见,幽深昊天。大地无边,何人所造?苍天无顶,何人所为?繁星似海,何人所布?日月不坠,何人所悬?大地之下,何物有之?苍天之上,何物居之?地下之地,可有终极?天上之天,可有边际?天地之外,何物裹之?天地之先,何物存之?裹天地者,何物围之?先天地者,何物先之?如此等等,无一不是人类极感兴趣的问题。人类的智慧,囊括天地、剖析毫芒,而最大的智慧莫过于揭示宇宙的奥秘。

什么是宇宙?在中国,较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有战国时期的智慧大师庄子,而对它做出解释的有战国末期的著作《尸子》。庄子在《齐物论》中讲述了一个寓言,说有一位名叫瞿鹊子的人与另一位名叫长梧子的人在谈论孔子。瞿鹊子说:“我听孔子说:‘圣人不从事琐事,不追求利益,不回避祸害,不喜欢妄求,不探索道理,无所谓也就是有所谓,有所谓也就是无所谓,而闲游于尘世之外。’孔子认为这是无稽之谈,而我认为这是体悟妙道的高行。你认为怎么样呢?”长梧子回答说:“这些话连黄帝听了也会感到眩惑,而孔子哪里能理解呢?”于是他讲了一大通圣人的精神境界。说:“圣人依傍着日月,怀抱着宇宙,把它们吻合为一体;摆脱那些琐事,把贵贱看作同一。众人忙忙碌碌,圣人无知昏愚,糅合万年的变化,把它团弄成一个纯粹而没有差别的一。”其中谈到“宇宙”,但没有进行解释。《尸子》认为“上下四方日宇,往来古今日宙”。按照这样的解释,所谓宇宙,即是空间与时间的综合体。在一般情况下,后人也都这样来理解。

宇宙,浩瀚无际,幽冥深沉,蕴含着无数奥秘。自古及今,千百睿智圣哲耗精费神,想要探求它的真谛。中国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做《天问》。其言道:“邃古之初,谁传导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智慧大师庄子做《天运》。其言道:“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而推行是?”唐代大学者柳宗元做《天对》,回答屈原提出的问题。其言道:“本始之茫,诞者传焉。鸿灵幽纷,曷可言焉?曶黑晰眇,往来屯屯,庞昧革化,惟元气存,而何为焉?”宋代智慧大师陆九渊三岁的时候便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未得答复,便深思冥求,以至废寝忘食。可见宇宙之谜对人们有多大的吸引力。

宇宙无穷,人类不可能探触其底,然而却可步步扩大已知的领域。数千年来,睿智圣哲们的探索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揭示了一个又一个谜底,并且建树了有关宇宙的种种理论,论及宇宙的起源、演变、结构、存在形式及其依据等等,为进一步探求宇宙的真谛提供了一把又一把钥匙。

1.漭漭源流

人总喜好追根究底,因为这是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提高智能的需要。只有了解过去,才能认识现在,只有认识现在,才能开创未来。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翻滚,奔流不息,人们对此壮观感叹不已,然而并不就此而意足,总想溯流而上,看看它到底从何处而来,为何变浊。所以历史上不断有人去探黄河之源,不辞劳苦,不怕艰险。地球上的人熙熙攘攘,已经汇聚了五十个万万,可是人们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存在,总想追溯自己的祖先,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祖先的祖先是如何演变的。这不纯粹出于一种猎奇之心,更深刻的意义在于认识自己、预测今后前进的方向。与这些道理一样,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命运与人类的生存有着紧密的联系,地球的来源、地球的演变、地球的前途,在已具有理智的人类头脑中不能不是一个关心的问题。地球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宇宙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探究宇宙起源也就成了人类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事情。

宇宙之初究竟是一种什么模样?人们会提出种种猜想,可以说谁都没有亲眼看见过,只能从自己的生活阅历、材料分析、现有实物观测中去进行逻辑推理。在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能力低下,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把握,不能理解,然而这些自然现象却决定着人类生存的优劣,给人类带来祸福。比如风调雨顺可以使作物繁盛,牲畜兴旺,人们生活安稳、平静,而一场暴风骤雨可以使山崩、房毁、畜死、人伤。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便造成了一种印象,似乎在世界上存在着一种超人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变化莫测,决定着人间的吉凶祸福。他们给这种力量起了一个名字,称之为“神”。“神”即是变化莫测的意思。

神究竟是种什么东西?谁也说不清楚,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接受大自然的恩惠和祸害不同,所以幻想出种种形象的神,有的类似禽兽,有的类似山泽,有的类似风雪,而有的类似于人。不管他们的形象如何,大体上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具有意志、情感和超人的威力。之后人世上出现了首领和帝王。帝王具有统辖人世的地位和权势,由此,在人们心目中又幻想出帝王形象的神。不过他不是人世间的帝王,而是住在太空中、统辖宇宙的帝王,因此取名为上帝,或称之为帝;因为他们住在太空之中,太空即是天,因此又称之为天神。

在人们心目中,上帝或天神是至高无上的,他决定着人世的变迁、朝代的更替、人生的祸福、寿命的长短,而且创造着宇宙和天地。至于说他自身是怎么来的,那就说不清楚了,只能设想他的存在是永恒的。

上古时代的中国人最关心的是神与人的关系,认为上帝是慈善的、正义的,赏善罚恶,派他的儿子管理人世。涉及上帝与宇宙之间关系的观念表现得不很明显。之后产生过很多传说,言及宇宙的起源与神的关系。如汉代流传着很多附会经书、宣传迷信的著作,名叫“纬书”,其中有关于巨灵神创造天地的故事。说在天地形成之前,宇宙是一团气。因为它是天地万物的起始,所以称之为“元气”。“元”即起始之意。与元气共存的是一位尊神,名字叫巨灵。巨灵的本领很大,创造了山川,开出了江河,从此将天地区别开来。又如三国时代的学者徐整著了一部《三五历记》,其中讲到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据说天地没有分离之前,宇宙是一片混沌。其状圆形,好似鸡蛋,其中孕育着一位神仙,名叫盘古。时历一万八千年,盘古长大,将蛋壳顶裂,头顶的一半成为天,足立的一半成为地,从此天地相分、日日远离。天渐渐升高,地渐渐加厚。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至极高,地至极厚,盘古顶天立地成了人类的祖先。

一些古代印度人曾相信梵天创世说。认为天地产生之前一片清净,寂静无声,只存在一个卵子。卵子是天神的胚胎,天神把卵壳裂为两半,从而创造了天和地。古印度称清净、寂静无声为梵,所以把处在这种境界的卵子称为梵卵,而称卵中之神为梵天。另一些古代印度人则相信原人分身说。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有一种类似于人形的天神,称为“原人”。原人有一千个头、一千个眼、一千个足,宇宙万类都从原人身上分离出来。

在古希腊,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蕴含着神灵创世说的萌芽。柏拉图把发现世界的创造主和父亲作为自己的任务,亚里士多德则把世界的第一推动者视之为神。他们所说的神或创造主虽然与一般人们心目中具有人格特征的神不完全一样,却为后来的上帝创世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天神创造宇宙的观念影响深远。牛顿可以说是近代科学的泰斗,他揭示了宇宙的万有引力定律,向人类展示了宇宙真谛的一个侧面,但当他无法解释天体运动的最初动因时,也把它归之于上帝的推动。然而这绝不代表人类的智慧,而只表明人们智能的穷竭。当人们智能达不到未知领域时,只好请出天神和上帝来为自己圆场,以便自我安慰而免于遗憾。

……

P3-5

序言

人类,宇宙的骄子,孕育于自然万物之中,超越于自然万物之上,从她宣告自己的诞生开始,便把自然万物置于自己的主宰之下,能动地认识着它们,能动地改造着它们,让它们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之所以能够如此,在于她有智慧。

智慧,人类的灵明,透视着万物的内质,探测着宇宙的奥秘,开辟了脑际的荒原,拉开了社会的帷幕,把人类一步步由山林引向闹市,由野蛮引向文明。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有种种,其中最为鲜明、最为珍贵的,便是智慧。人类的发展史,从一种角度说,即是智慧的开发史。从脱离一般动物而成为高级动物,从脱离混盲愚昧而进入高度文明,都要以智慧开发的程度来衡量。

人类要发展自己,就要追求智慧;个人要提高自己,也要追求智慧。追求智慧成了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的必需。

智慧是什么?是一种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判断事物并在实践中遵循事物规律、实现行为目的的能力。追求智慧,就是追求这种能力;增强智慧,就是增强这种能力;发展智慧,就是发展这种能力。

随着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智慧也渐渐开始分化。一种智慧局限在某种具体的分工领域内,直接指导着某种具体的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具体智慧;另一种智慧广播于所有的分工领域,通过各种具体智慧指导着各种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普遍智慧。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具体智慧,否则就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就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人生在世又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具体智慧,只能掌握一门或数门,因为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实践范围也是有限的。

然而,不管一个人从事何种实践活动,运用何种具体智慧,都脱离不开普遍智慧,都要受普遍智慧的制约。学习普遍智慧、接受普遍智慧越自觉,人的素质便越高,掌握具体智慧的速度便越快,运用具体智慧便越自如,实践的成功率便越高。因此,有志于提高自己的素质、有志于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人们,在追求具体智慧的同时,都在努力追求普遍智慧。

任何智慧都不是个人头脑的产物,而都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升华。掌握具体智慧需要向前人学习,掌握普遍智慧更需要向前人学习。

本书的宗旨在于论说前人有关普遍智慧的种种学说,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和以古希腊为文化渊源的西方的有关学说,希望能为读者铺设一条通往智慧的道路。

中国古代把普遍智慧视为最高的聪明和谋虑,称之为“圣智”,所以本书题名为“圣哲智慧书”。

王德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圣哲智慧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德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28634
开本 16开
页数 3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3: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