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通史编译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天津插图本史纲》这本书不是一本包罗万象或全面阐述的著作,而只包括导致租界产生的那个时代,以及租界存在的65年间所发生的最引人注目、最有趣的事件。全书共分23章,生动再现了从19世纪60年代初天津开埠,到1924年间天津租界的历史脉络和外国人社会的状况。

《天津的成长》以租界划分章节,分别阐述了英、法、意、俄、日、比租界以及当时已经被中国政府收回,并改设为特别区的德、奥两国租界。最后两章则分别叙述了教育、卫生和警察以及天津城区的发展。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英国人雷穆森撰写的有关天津租界历史的两部著作合编而成。其一《天津插图本史纲》1925年由天津印字馆出版。其二《天津的成长》最初连载于《东方时报》,后于1924年由天津印字馆出版单行本,天津法文图书馆发行。

《天津插图本史纲》讲述了天津各国租界从设立起直至民国时期所发生的最有影响、最有趣的种种事件,是早年西方人研究天津的著述中,资料最丰富、论述最详尽、最生动的一本书。天津租界多达九国,居民来自十余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中国特殊的近代社会环境,造就了丰富生动的历史。多国的管理,不同的语言,又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本书作者不仅运用了各租界当局的资料,阅读了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录、日记、笔记,还访问了不少当年在世的外国居民。20世纪初的二十年,是近代天津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天津的成长》一书,通过对各国租界发展状况的阐述,具体细致地描绘了这个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这两本书的时间跨度,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二者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共同描画出一幅当年天津租界与外国人社会的历史图卷。

目录

前言

天津插图本史纲

作者序言

第一章 传说与历史的开端

  ◎近代天津的前身——小直沽◎地质学理论与黄河故道◎七十

  “沽”、交易村与“天津卫”◎马可波罗的“天城”与天朝津梁◎1655

  年第一位荷兰使节访问天津◎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路过天津

  ◎司当东爵士对河流系统的考察◎阿美士德爵士使团与马里逊

  博士充当翻译◎1831年郭士腊访问天津以及太平军的逼近

第二章 天津条约

  ◎“亚罗号”事件与西方盟国把战事转向北方◎1858年联军攻占

  大沽炮台以及盟国使节到达天津◎开始谈判与天津城内街上的

  骚乱◎对天津城的报复性袭击和挽回面子的通告◎1858年额尔

  金伯爵在海光寺签订条约◎约开通商口岸名单中漏掉了天津

  ◎《中法条约》的签订以及对忽略天津的慨叹

第三章 清廷躲避批准条约

  ◎海河设障拦阻英法使节◎僧格林沁率清军抵御外国入侵◎海

  军上将贺布企图与地方官员交40联军登陆军队进攻大沽炮台

  失败◎“血浓于水”事件

第四章 天津成为通商口岸

  ◎1860年占领大沽炮台与天津并向北京进军◎僧格林沁的“笨

  法”——天津修建土围墙◎联军持休战旗的使节遭到埋伏而被俘

  ◎13名联军人员监禁中受虐待而死◎八里桥之战与1860年10月

  《北京条约》的签订◎根据条约增辟天津为通商口岸◎华若翰先

  生的预言以及对天津成为通商口岸价值的质疑◎额尔金迫不及

  待送文件去英国◎一个中国人对前三年战事的说法

第五章 60年代的天津

  ◎天津城与乾隆皇帝的行宫◎对天津城的描述以及城墙上已经

  锈腐的大炮◎酷热与冰块以及食物与夏季疾病◎“紫竹林”与戈

  登将军勘测地界◎租界划定在肮脏而又有害健康的沼泽地◎戈

  登的活动与租界的规划◎最初几年在天津的外国侨民◎租界逐

  步建成与教会活动◎领事馆的变迁与丹麦专使访问天津◎最早

  的赛马以及关于贸易的评论◎租界开始呈现稳定的形态

第六章 天津屠杀

  ◎动乱的根源与中国官员的态度◎仁慈的修女们招致误会的行

  动◎中国人闯入墓地挖掘儿童的尸体◎困难似乎已经得到解决

  ◎愤怒的讨论促使风暴骤起◎天津城三个小时的杀人、放火与抢

  劫◎外国租界侨民的恐惧◎屠杀在华北引起普遍的不安◎李鸿

  章继曾侯任职总督◎中国专使赴法道歉

第七章 开埠初期的生活和发展

  ◎1871年的大水与租界的发展◎海军来客、戒酒会与航运业◎80

  年代堪比文艺复兴时期◎房屋的建设与租界向西扩展◎维多利

  亚花园开放与戈登堂的落成◎所谓德璀琳的“笨法”及其结果

  ◎天津的交通问题与信差邮政◎有胆识的铁路公司涌入天津

  ◎金达先生修建华北第一条铁路◎“中国火箭”号的建造与铁路

  的延长◎中国铁路公司与作为礼物的样品铁路◎1888年9月第

  一条通到天津的铁路通车◎中国官方对待铁路用途的态度

第八章 城市建设的先驱者

  ◎狄隆解决拖延已久的边界争端◎中国的兵工厂里储存大量的

  军用物资◎被制止的民众骚乱以及天津发生地震◎中外条约及

  贸易协定◎李鸿章在租界史上的影响◎海关税务司和政治家德

  璀琳◎博目哩——一个众望所归的美国领事◎汉纳根将军在华

  北的军事活动◎天津羊毛出口业的先驱者——高林◎几个人物、

  理发匠冯、小贩和外国音乐◎米琪和1886到1891年间的《中国时

  报》◎辩论会、冰上划艇、乐队与社会生活◎被官方拆毁的1889年

  的铁桥◎煤气照明、电力和散步道

第九章 90年代的伟大斗争

  ◎1890年罕见的大雨和洪水◎中国官员的主意与1892年洪水再

  次泛滥◎德、日租界的划分◎1897年天津与北京间铁路通车◎海

  河无法通航与早期的记载◎50年代海河通航的情况与到海口长

  达56英里◎无畏的航行与特别建造的船只◎海河成为“口岸怪

  物”与找寻补救办法◎轮船七个月之久无法驶抵河坝◎海河有组

  织浚治的开始◎海河成为“无用的航路”与航行停顿◎早先天津

  冬季的封港◎烟台“海邮服务处”取代了信差◎1897年医院与运

  动场的开放◎德国租界的行政管理与租界的教育◎1898年天津

  义勇团成立◎社交生活与运动俱乐部反对专权◎《京津泰晤士

  报》的发行◎北洋机器局建立第一家近代铸币厂

第十章 义和团暴乱

  ◎引言与马克里希先生的小册子◎前因后果与义和团风暴的聚

  集◎传教士被杀与满族人的共谋◎西摩尔海军中将远征北京

  ◎西摩尔联军被击退与占领西沽武库◎天津城的掠夺和屠杀

  ◎俄国对中国的态度与密电◎6月17日联军舰队司令占领大沽

  炮台◎天津侨民的生死之险与勇敢的骑手◎天津被围困的守军

  与6英里长的防线

第十一章 天津租界被围记(马克里希记述)

  ◎谣言与西摩尔的消息◎四处起火和袭击车站◎天津处在炮火

  之下,戈登堂成为避难所◎炮击不断,房屋被炮火摧毁◎哥萨克

  袭击义和团和榴霰弹的使用◎炮击继续,多处建筑被击中◎来自

  北京的消息和戈登堂中弹

第十二章 瓦茨的大沽之行

  ◎等待函件送达时发生的冷枪射击◎遭遇义和团的哨兵以及逃

  脱与迷路◎)中过敌人守卫的石桥以及割断电报线◎紧急函件送

  达大沽和上校的大吃一惊◎联军在塘沽浪费了时间以及著名的

  军官们◎瓦茨引导援救部队到天津

第十三章 租界被围的第二阶段(马克里希记述)

  ◎对瓦茨的褒扬以及勇敢的妇女们◎天津城内可怕的大火与士

  兵们的胡作非为◎皇家威尔士团攻打义和团乌合之众◎炮轰租

  界愈加激烈以及抢劫行径◎攻占东局子◎中国人企图水淹租界

  ◎日本军队的到达和枪声大增◎枪弹纷落如雨以及关于北京的

  传言◎冷枪射击愈趋活跃◎军事会议决定发动一次猛烈进攻

  ◎激烈的炮火与妇女儿童撤离◎塘沽与大沽的情况以及救援部

  队◎中国人炮击技术的改进及本地人间谍◎中国人运来更多的

  大炮以及冷枪射击的愈加激烈◎中国克虏伯炮恶魔般的威力

  ◎联军忙着架设大炮准备轰城◎日军清除西部开阔地以及攻占

  西机器局Q25000名中国军队攻打租界◎计划攻城却又延期了

  ◎敌对双方都难以忍耐的酷热的7月12日◎攻打天津之役和大

  爆炸◎攻占天津城与里斯库姆上校之死◎联军进入天津城和城

  内的惨状@27天围困的结束以及战后的劫掠◎中国军队全面向

  北京撤退◎战争的可怕结局和掠夺物的分配

第十四章 天津战役

  ◎天津战役是义和团暴乱的转折点◎联军分三路纵队向西机器

  局进军◎联军展开战斗部署与中国人的激烈炮击◎奈勒上校关

  于战斗情况的叙述◎多沃德将军表扬美军步兵团

第十五章 义和团暴乱的粉碎

  ◎义和团运动被天津这块暗礁撞得粉碎◎8月4日北京救援部队

  离开天津◎天津义勇团的工作与“中国勋章”之争◎瓦茨被三国

  政府授勋◎中国人的炮火给天津租界造成的损失◎天津一位忠

  实的巡捕——张宝航

第十六章 天津都统衙门

  ◎联军建立军事政府统治◎都统衙门扩张辖境◎都统衙门赢得

  中国居民的信任◎公共工程部拆除城墙,修筑道路◎都统衙门组

  织海河工程局◎都统衙门把权力交给中国人

第十七章 租界的扩张

  ◎义和团动乱结束之后“攫取竞赛”随之而起◎比法意奥诸国要

  求租界与美国公使的反对◎“美国租界”简史◎中国官员反对交

  还美国签订美租界的放弃和移交给英国人◎发展时期与海河工程

  局◎海河工程局开始广泛的浚治计划◎海河变成可以通航的河

  流◎万国桥与佩勒尔方案◎消防、消防队与消防设备◎英租界的

  合并

第十八章 教会与社会活动

  ◎早期的教会活动与圣道堂◎甘霖博士、斯鲁布沙尔医生与德辅

  廊◎伦敦会与马根济大夫的功绩◎天津新学书院及他们的体育

  运动◎中国第一个基督教青年会组织——天津青年会及其有关

  人物◎耶稣会创办的工商学院◎北疆博物院与桑志华神父的探

  索◎天津的赈灾工作与筹划中的运河工程◎天津妇女俱乐部的

  城市组织活动与社会工作

第十九章 天津的报纸

  ◎戈温与《中国泰晤士报》和《华北每日邮报》◎伍海德与《京津泰

  晤士报》◎《华北明星报》与总编福克斯博士◎《中国公闻报》、《插

  图周报》以及中文报纸◎天津的人口与人口调查的困难

第二十章 当代中国名流

  ◎直隶代理省长杨以德少将◎杨以德开办贫苦儿童学校和协助

  赈灾◎银行家、财政家、政治家与实业家吴荫柏◎实业界的领袖

  周学熙◎天津及直隶出生的中国名人

第二十一章 学校、教育与公共健康

  ◎天津大学堂(北洋大学)——德璀琳的“笨法”◎为外国儿童开

  办的高水平的学校◎安立甘学校及天津英国中学的开设◎天津

  的美国学校及其开办以来的校长◎圣约瑟学校和法英学院◎德

  国与日本的学校,以及计划中的意大利学校◎天津的童子军会以

  及女童子军◎医院、病院及医疗与专科设施

第二十二章 商业、经济与航运

  ◎天津商会和各国商会◎中国第二大商埠天津的贸易及其早期

  的状况◎"80年代”的主要出口品与出口的增长◎美国的布匹、骗

  人的贸易与打包厂◎19世纪90年代的羊毛、羊皮、枣与煤◎义和

  团之乱对贸易的影响与1908年布匹贸易危机◎津浦铁路与贸易,

  以及棉花检验所◎战时贸易、出口的增加与中国人的工厂◎海河

  全年通航、纺织工业与地方局势的混乱◎内战与贸易、1917年的

  洪灾与水下收割◎战后贸易的迅速增长、银价的上涨和1920年的

  洋布危机◎漫长的旱灾影响了贸易以及海河的全年通航◎贸易

  数字创造了新纪录和德国人又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德国船只回

  到天津以及大沽水道计划◎1924年贸易打破历年纪录与“糟糕的

  生意”及其原因分析◎帆船消失的历史

第二十三章 俱乐部与体育运动

  ◎天津众多的运动俱乐部与各国社交俱乐部◎从俱乐部的成员

  资格看各国国民心理状态◎天津赛马俱乐部及其早期的赛马活

  动◎中国马与杂交马的争议及其有关规定◎天津草地网球俱乐

  部与草地网球公开赛◎俱乐部之间的网球赛、俱乐部联盟以及洋

  行双打赛◎曲棍球的流行、埠际比赛及纳森杯赛◎天津游泳俱乐

  部、游泳比赛及华北锦标赛◎天津冰球俱乐部、早期的比赛及沃

  顿埠际杯赛◎天津棒球俱乐部及其来访的军队与大学棒球队

  ◎天津马球俱乐部、撒纸赛跑俱乐部与基尔摩杯赛◎天津扶轮社

  及其创建入◎天津板球俱乐部的终结及其与上海的埠际比赛

  ◎天津高尔夫球俱乐部、高尔夫球公开赛与埠际赛◎天津的无线电

  爱好者、活动及其障碍◎天津的田径运动会、田径纪录及李爱锐

天津的成长

  序言

  一、英国租界

  二、法国租界

  三、意大利租界

  四、俄国租界

  五、日本租界

  六、比利时租界

  七、前德国租界

  八、前奥国租界

  九、学校、医院与巡捕

  十、天津城

试读章节

小直沽——近代天津的前身——这个小村庄的起源跟无数其他类似的村落一样,并无显著的差异。小直沽最早的居民很有可能是少数渔民,然而其随后的发展是与经济因素正相适应的,这是人类经过田猎、农业等文明阶段进步的必然结果。正如该村庄名称的最后一个字“沽”的含义所表示的那样,它是这个地区的许多小村庄之一,人们来到这个村庄从事交易,交换和出售他们的生产品。虽然它的起源的实际具体情况仅以传说的形式流传至今,然而自然法则和发展趋势不可否认地证实了这样的结论:它由于从事交易的便利条件而开始出现,又由于比周围的村庄更便利而变得比它们更重要,进而由于不断改善其市场交易的便利条件才达到今天华北第一商业城市的地位。

2

根据有力的科学资料提出的理论认为,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开始以前,从直隶湾环绕山东多山地带背后所形成的半圆形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不存在的。这一区域,包括天津在内,被认为是还处在海底,是黄海的一部分。山东高地还是像台湾一样的一座远离海岸的岛屿,只不过是比较靠近大陆而已。这种理论还更进一步地断言,在那个时期,黄河是在位于开封府附近海岸上的一处人海的,其后,黄河的泥沙逐渐淤积海底,直到海水后退,这座岛屿成为大陆的一部分。一些研究过这个地区地质及地形构造的专家也提出过这种理论,并且,“中国的祸患”每年要从西部高原带来成千上万吨黄土这一事实也证实了这种理论。这种理论还认为,在此后的几千年中,很可能同样的作用会使直隶湾变成内海,因为黄河成年累月地要在这个海湾的南部卸下它载运的泥沙,而在那儿,只有一条比较狭长的海道将山东和辽东半岛隔开。当海水退去,冲积平原露出水面的时候,内陆的河流不得不开辟新的人海通道,许多河流彼此汇合,寻找一个共同的出海口。最近,为了指导现代工程人员控制直隶省水道的工作而搜集整理的中国古代典籍表明,黄河曾经在两个不相连接的时期经由天津流入北直隶湾,一次是在公元前2278年到公元11年间,大约有2300年,另一次是在公元1048年到1194年间,将近150年的光景。当时黄河的河道大约从现今天津以南约80英里的大运河河道流入现今海河流经的河道。在汉朝时期,也就是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1年,海岸线位于比现在更加靠近天津大约15英里的地方。流过北京南部的永定河,在14世纪时叫作漯水或清泉河,当时是经过天津几乎是正东北的方向流人海湾,它的河道之多就像牧场吃草的骡子。虽然如此,除了在公元207年到公元700年这将近500年以外,永定河还是改而流人天津以北的白河。白河,早期称潞河或鲍丘河,似乎除了在天津与黄河、大运河和海河汇合以外,也没有其他的出口。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经过不同的文明时期逐步发展到这样的一个阶段,本地人意识到除了单纯的易物交易以外,还有一些别的东西对他们的全部生活是必需的,他们肯定很快就意识到河流交通汇合的有利条件。这些原住居民,或许是一些未开化的渔民,也完全有可能跟上共同需求的增长,把他们的渔船改成商品的运输工具,其中一些比较精明的人,在几个世纪以后,建立了交易场所、市场和集散中心。他们一定也经历过那些太平盛世,船夫一夜之间成为富商。他们也会常常听到关于“过去好时光”的慨叹,在那个时候,好运气到处在寻找它的主人,人们一天的工夫就会发大财。

3

一位曾经做过耐心而细致的研究工作的作家写道:“早在传说中的大禹时代,在公元前2205年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的时候,天津已是人所共知的地方了。……据推测,在两千年以前,海水淹没天津,在那个时候,天津是以一个形象的名称‘海王之国’而著称的。”这位权威人士又说:“在13世纪时,那时候有很多村庄,有人说有300个,散布在这个区域,村民们大都以捕鱼为业,或者从事食盐的生产。这后一种行业引起了北京政府的注意,他们开始派官吏来监督收税,因为盐业是由政府垄断经营,也是多年以来财政收入最充足的来源。在这些村庄中,据说有七十个村庄的名字中有‘沽’字。‘沽’的意思是交易:买和卖,我们现在还能从‘西沽’和‘大直沽’这些称谓中听到这个字。一个名叫小直沽的村庄,大概由于它处在靠近白河和海河与大运河汇合处的重要地理位置的缘故,很快地在重要性和规模大小上超越了其他村庄,特别是它的姊妹村大直沽。大直沽至今还存在着,还跟以前差不多,现在是与比利时租界南端接壤的一个不太重要的村庄。小直沽很快并吞了许多其它村庄,直到1421年,明朝永乐皇帝重新迁回北京以后,小直沽就成为一个保卫京城的卫戍城镇了。从那时起,开始得名‘天津卫’,意思是‘天朝津梁的防卫地’。事实上,当我们说到天津的时候,当地的农民几乎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地方,他们常常称天津为‘卫里’,意思是在防御设施内,或是在卫戍要塞里。……还有过这样的传说,当修建天津城墙时(1403—1425),一位算命先生在每个城门上各写一个大字,即‘带’、‘卫’、‘回’、‘海’(把天津送回海里)。这个预言据说在’1900年被证实了,当时作为对义和团起义的惩罚,城墙被拆除,大部分城砖被运到威海卫。”

序言

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的《天津插图本史纲》(Tientsin:An Illustrated Outline History)和《天津的成长》(The Growth of Tientsin),是近代西方人研究天津最有价值的两部著作,两书内容相互补充,构成了一幅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天津租界与外国人社会的历史图景。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此次一起收入“天津通史编译丛书”,并以“天津租界史”为全书的标题。

本书的作者雷穆森(O.D.Rasmussen)为英国肯特郡人,光学博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员,大约在1906年来华,一直生活在天津。这或许与他的父亲在20世纪初期作为英国皇家海军成员到天津执行任务有关。在华期间,作者主要在天津的外国媒体任职,先后任《华北商业》(North China Commerce)、《华北明星报》(North China Star)编辑和《东方时报》(Far Eastern Times)记者等。在此期间,他出版了多部有关中国的著述,如《中国的权利何在:对外国批评者的答复》(What’s Right With China:An Answer to Foreign Criticisms)、《亚洲的再征服》(The Reconquest of Asia)、《中日战争》(China-Japart War)等。同时,他也致力于视觉光学领域的研究,在中国期间和回到英国后,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近视和眼镜的著述,如《中国的老式眼镜》(Old Chinese Spectacles)、《中国眼镜史》(History Of Chinese Spectacles)、《近视成因论》(A Thaesis on the Cause of the Myopia)、《中国人的视力和眼镜》(Chinese Eyesight and Spectacles)、《近视的控制》(Myopia Contro1)等等。《天津插图本史纲》和《天津的成长》这两本英文书,是作者在天津任职期间专门撰写的有关天津历史的著作。两书虽以天津为标题,但实际上其内容皆以外国租界为主。

《天津插图本史纲》是天津印字馆(The Tientsin Press,Ltd.)1925年出版的。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这本书不是一本包罗万象或全面阐述的著作”,而“只包括导致租界产生的那个时代,以及租界存在的65年间所发生的最引人注目、最有趣的事件”。作者自称这本书没有达到其预期的写作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料的缺乏。虽然如此,作为一名非专业的历史学家,作者仍然非常谨慎地对待史料的运用,舍弃了无法得到证实的资料,尤其是个人回忆类的资料,使得本书更具有严谨的史学著作的特征。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出版的西方人研究天津的著述中,要论资料丰富,论述详尽,当属本书。

全书共分23章,生动再现了从19世纪60年代初天津开埠,到1924年间天津租界的历史脉络和外国人社会的状况。全书按照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至第九章,除了第一章作为全书的背景,叙述天津城市的起源以及早期旅经天津的外国人对城市的记述外,其他各章主要叙述19世纪的情况。第二章至第四章撰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的签订以及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情况。第五章至第九章则按照编年体,阐述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租界的发展。第十章至第十六章可以算作第二部分,主要叙述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占领天津的情况。其中,第十一章和第十三章.作者全文引用了曾经担任英租界工部局秘书的马克里希在义和团和清军进攻租界期间所撰写的日记体报道《天津租界被围记》。第十七章至第二十三章则改为专题论述,分别阐述了租界扩张、海河疏浚工程、教会活动、报刊传媒、教育和卫生、商业贸易与航运以及体育运动等等,内容以20世纪为主。或许这一时期只有二十多年。作者很难做编年体的论述,便转而以专题分章,也补述了前半部分没有谈到的内容。其中,只有第二十章的内容不是以租界为主的。

作者在该书第十七章中谈到,作为天津商埠的历史纲要,书中不可能谈到每一个租界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状况,建议参阅他此前出版的著作,这就是本书收录的另一本书——《天津的成长》。  《天津的成长》最初连载于《东方时报》,后于1924年由天津印字馆出版了单行本,天津法文图书馆发行。尽管这本书的篇幅不大,但也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由于各国租界当局都用本国语言发表报告,这成为资料利用的主要困难。依靠各租界工部局人员的帮助,作者才得以用英文撰写了各国租界在20世纪初期发展的基本状况。该书以租界划分章节,分别阐述了英、法、意、俄、日、比租界以及当时已经被中国政府收回,并改设为特别区的德、奥两国租界。最后两章则分别叙述了教育、卫生和警察以及天津城区的发展。

关于本书的翻译,需要说明的是,在内容上,中译本对原著未作删节。《天津插图本史纲》完全保留了原书的体例,只是补充了遗漏的标题。《天津的成长》由于最初是以连载的方式刊登在报刊上,编印成书时未作改动,标题有的过长,章节排列也有欠妥之处,因此中译文在体例上作了一些变动,每一节加了序号,以便于读者阅读。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天津的成长》出版在先,作者在撰写《天津插图本史纲》一书时,有关教育和医疗的个别章节,引用了前书的内容。

关于本书的译名,两书中人名以及地名、机构名等总数达千余个,其中外国人名多达七百,重名重姓者不少,如完全按通行译名规范翻译,会使读者无法分清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人。为此,本书对同名不同人,采取同音不同字译法,以便于读者阅读时区别。另外,在同一译名第一次出现时,译名后括号内附上英文原名。

关于书中的注释,除了原书的注释均予保留外,为了便于阅读我们又加了一些注释,并在释文后注明“译者”二字。

这两本书的中译文,最初是20世纪60年代由许逸凡和赵地两位先生翻译的,分别刊登在天津历史研究所内部编印的《天津历史资料》第2期和第10期上。由于当时学术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初译本有不少错译和漏译之处。在这次校订中,重新根据原著做了逐句的校正和补译,译文也多有润色。

本书的观点及其文字表达,体现了原书作者以及当时在中国的西方人对中国历史和社会问题的认知。为了保留本书史料的真实原貌,我们在翻译时对此予以保留,以为读者阅读和利用史料提供足够的理解和批判的空间。

在这里要感谢天津图书馆古籍部,提供了保存较好的《天津插图本史纲》英文原版,使得本书的大量照片得以清晰地展现给读者。感谢天津人民出版社,他们严谨的编辑和非常负责的工作态度,保证了本书高质量的出版。

本书最初出版距今已经相隔80余年,无论其内容还是文字,现在翻译起来都有不小的难度。译校者水平所限,译文中难免谬误之处,还望读者不吝赐教。

刘海岩

2008年1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通史编译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雷穆森
译者 许逸凡//赵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60880
开本 16开
页数 3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6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829.12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