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的人生是一个辉煌的人生,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俞敏洪的惊人成就呢?本书经过本人两年的梳理,根据俞敏洪在各种场合的演讲,以及俞敏洪的语录,真正地展现一个真实、而且具有人文情怀的俞敏洪,给予创业者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不可否认,本书主要揭示了俞洪敏的新东方成功之路,从小小培训班到英语教学巨无霸,从单一培训的小作坊到教学、咨询、研究的经济联合体,从跟着感觉走的家庭企业到建立理性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新东方的改革历程是一次次伴随着汗水和泪水的凤凰涅槃,是由死向生的飞跃。但在俞敏洪成功之道以及在巨大成功后面,支撑着的是一连串悲剧故事……从而与更多的创业者,或者即将创业的人共勉。
本书主要根据俞敏洪的创业经验和心得,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投资思维、方法、技术等方面问题,从而更好地找到那些造成创业失误的根源;提出他创业时解决问题的宝贵经验,让创业者顺利走出困境;旨在以具体事例传承投资智慧。因此,作为这个时代草根创业的代表人物,以及继续在创业路上的先行者,马云、牛根生、俞敏洪、史玉柱等人的企业经营论断或许不能直接给创业者们带来成功,却能给予创业者一个提示,一个视角,一个忠告,一个鼓励,告诉所有创业中的人们,创业其实有很多误区,需要创业者自己去反省和规避。本书将更好地为创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一课 创业最需要的就是敢想敢干的勇气
这个世界上失去什么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你的心,失去你的勇气。
——俞敏洪
古人云:“狭路相逢,勇者胜。”确实,对于那些即将创业,或者正在创业的人来说,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因为只有勇者,幸运才能垂青。事实上,俞敏洪多次提醒那些想要创业的人,他说:“要想创业成功,要比就业承担更大的风险,但不能因此就不鼓励人们创业。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完善,在这种大环境下,创业就成为人们实现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经过深入研究,在中外创业的比较中,中国人并不缺少智慧,唯独缺少的就是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如果人们只顾眼前得失,墨守成规,不敢冒险进取,这不仅是这部分人的悲哀,也是中国国家的悲哀。所以,提倡人们走出自己的安乐窝,大胆创业,从而提升中国全民族的创业和创新精神。”对此,无论古今中外,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拿出自己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对此,俞敏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说:“这个世界上失去什么都不可怕,唯一可怕的是失去你的心,失去你的勇气。”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俞敏洪坚持考了3年后,最终考进了北京京大学西语系。
在北大,俞敏洪是全班唯一从农村来的学生,开始不会讲普通话,结果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大三的一场肺结核又使俞敏洪休学一年,人也变得更加消瘦。
1985年,俞敏洪毕业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师。接下来是两年平淡的生活。中国随后出现的留学热潮,让俞敏洪也萌生了出国的想法。
1988年,俞敏洪托福考了高分,但就在他全力以赴为出国而奋斗时,美国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以后的两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大减,再加上他在北大学习成绩并不算优秀,赴美留学的梦想在努力了三年半后付诸东流,一起逝去的还有他所有的积蓄。
为了谋生,俞敏洪到北大外面去兼课教书,后来又约几个同学一块儿出去办托福班,挣出国的学费。1990年秋天,俞敏洪的如意算盘被打碎了:因为打着学校的名头私自办学,北京大学在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高调宣布了对俞敏洪的处分决定。对此,俞敏洪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1991年,俞敏洪被迫辞去了北京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务,为了挽救颜面不得不离开北大,生命和前途似乎都到了暗无天日的地步。但正是这些折磨使他找到了新的机会。尽管留学失败,俞敏洪却对出国考试和出国流程了如指掌;尽管没有面子在北大待下去,反而因此对培训行业越来越熟悉。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开始在一个叫东方大学的民办学校办培训班,学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费。这一年俞敏洪29岁,他的目标是挣一笔学费,摆脱生活的窘境,然后像他的同学和朋友一样到美国留学。
卢跃刚在他的《东方马车》一书中生动描述了俞敏洪这段创业经历:他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外面支一个桌子,放一把椅子,“东方大学英语培训班”正式成立。第一天,来了两个学生,看“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那么大的牌子,只有俞敏洪夫妻俩,破桌子,破椅子,破平房,登记册千干净净,人影都没有,学生满脸狐疑。俞敏洪见状,赶紧推销自己,像是江湖术士,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死说活说,才让两个学生留下钱。夫妻俩正高兴着呢,两个学生又回来了,他们心里不踏实,把钱又要回去了……
尽管困难重重,但拼死拼活干了一段时间后,俞敏洪的培训班渐渐有了起色。
眼看着培训班越来越火,俞敏洪渐渐萌生了自己办班的念头。1993年,在一间10平方米透风漏雨的小平房里,俞敏洪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 俞敏洪说:“最初成立新东方,只是为了使自己能够活下去,为了每天能多挣一点钱。作为一个男人,快到三十而立的年龄,连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都买不起,连为老婆买条像样的裙子都做不到,整个家庭无家可归,连家徒四壁都谈不上,自己都觉得没脸活在世界上。当时我曾对自己说:只要能赚到10万元钱,就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了。”
到今天,新东方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私立教育服务机构,在全国拥有25所学校、111个学习中心和13个书店,大约有1700名教师分布在24个城市。目前累计已有300万名学生参与新东方培训,仅2006年就有87.2万名。外语培训和考试辅导课程在新东方营收中所占比例高达89%,是该公司最主要的营收来源和增长动力。
俞敏洪说,“新东方走到今天,不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最初只是为了糊口,招几个学生办个小小的补习班而已。新东方到了今天,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期待,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为中国学生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教育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未来做更多的事”。新东方为何能从竞争激烈的英语培训市场脱颖而出,俞敏洪说自己最成功的决策,就是把那帮比他有出息的海外朋友请了回来。
“任何一个人办了新东方都情有可原,但我就不能原谅。因为我在同学眼里是最没出息的人。我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信心,结果他们就回来了。”
1995年底,积累了一小笔财富的俞敏洪飞到北美,这里曾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当年就是为了凑留学的费用,他丢掉了在北大的教师职位。在加拿大,曾经同为北大教师的徐小平听了俞敏洪的创业经历怦然心动,毅然决定回国和俞敏洪一起创业。在美国,看到那么多中国留学生碰到俞敏洪都会叫一声“俞老师”,已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同学王强也深受刺激。1996年,王强终于下定决心回国。
在俞敏洪的鼓动下,昔日好友徐小平、王强、包凡一、钱永强陆陆续续从海外赶回加盟了新东方。经过在海外多年的打拼,这些海归身上都积聚起了巨大的能量。这批从世界各地汇聚到新东方的个性桀骜不驯的人,把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教学方法带进了新东方。
俞敏洪笑言自己是“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奋斗”。如何将这些有个性的人团结到一起,并让每个人都保持活力和激情,是俞敏洪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俞敏洪说,在新东方,没有任何人把我当领导看,没有任何人会因为我犯了错误而放过我。在无数场合下,我都难堪到了无地自容的地步,我无数次后悔把这些精英人物召集到新东方来,又无数次因为新东方有这么一大批出色的人才而骄傲。因为这些人的到来,我明显地进步了,新东方明显地进步了。没有他们,我到今天可能还是个目光短浅的个体户,没有他们,新东方到今天还可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培训学校。像所有处于快速成长期的民营企业一样,新东方几年后也遇到了一次次人事危机。2001年8月,新东方创业三位元老之一的王强决定出走。卢跃刚在他的《东方马车》一书中详细描述了这段事实:“在场的人都清楚,新东方可能正沿着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道路向下滑行,可能面临一个私营企业由于决策失误、理念不合、利益纷争而导致的内部分裂,有可能出现盛极而衰、灰飞烟灭的庸俗结局。”庆幸的是,在俞敏洪的极力挽留之下,王强最终没有离开。
新东方的“内乱”没有就此结束。2003年,北京新东方学校另一位副校长、著名TSE(英语口语测试)教学专家杜子华离开了管理层。2004年,新东方的另外两位干将——江博和胡敏也低调离开新东方。新东方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后,俞敏洪身价已逾1o亿,其他董事会成员徐小平、包凡一、钱永强身价可能也将上亿。以后,在资本力量的左右下,这个“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奋斗”的故事仍将继续。 从俞敏洪的创业经历来看,如果没有当初的勇气,俞敏洪也许仍然在北京大学教英语,默默无闻,是绝对不可能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绩的。事实上,无论是西楚霸王当年“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的豪迈举动,还是莎士比亚“懦夫在死之前就已经死过多次,好汉一生只死一回”所颂扬的英雄气概,说的只是行动的勇气,或者是行动者的个性,绝非是行动的方式。而这种勇气和个性都与那种率性而行、经不起艰辛考验的“势利儿”擦肩而过。在这里,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一位叫马维尔的法国记者在一次盛大的国家政要集会上采访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马维尔问:“总统先生,据我所知,在您之前的两届总统都想过要废除可恶的黑奴制度,《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们那个时期就已经草拟出来,可是不知什么原因,他们都没拿起笔签署它。请问总统先生,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下来,给您去成就万世英名呢?”
面对这样的问题,林肯微微一笑,回答却是很简单:“可能有这个意思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
马维尔还没来得及问下去,林肯的马车就出发了,他一直都没有明白林肯这句话的含义。
P1-7
从一名初中毕业的乡村拖拉机手,到一名乡村教师;从高考三次不中,到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从校园里内向自卑的丑小鸭,到英语系里耀眼的单词王;从被北大扫地出门的穷酸教师,到名动大江南北的培训界领军人物;从大街小巷刷广告的个体户,到亿万身家的上市公司老总;从付不起学费无缘出国的可怜虫,到学员遍布美国的“留学教父”……在这里,让我们从俞敏洪的履历中,更好地了解一下一个真正的俞敏洪。
1962年10月,俞敏洪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市接受中小学教育。
1980年,俞敏洪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期间患病休学一年,
1985年,俞敏洪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担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
1991年9月,俞敏洪从北大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先后在北京市一些民办学校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
1993年11月16日,俞敏洪创办了北京市新东方学校,担任校长。从最初的几十个学生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过程。
到2000年为止,俞敏洪在教育过程中出版了数本英语教学与学术著作,成为中国颇有名气的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推动了中国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被社会誉为“留学教父”。俞敏洪的办学事迹被中外众多报纸及杂志报道。
2000年,俞敏洪及领导团队成立了东方人投资有限公司,向教育产业化运作迈进了一大步。同年,新东方与联想合作,由联想注资5000万元,新东方出品牌资源各占50%股份成立了联东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新东方远程教学。这是新东方与外界第一次的正规合作,新东方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精神通过现代化科技以更快的速度渗入社会。截至2000年,新东方学校已经占据了北京约80%、全国50%的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数量达20万人次。同时,新东方在其他领域的发展也相当迅速。新东方目前分别在上海、广州设立了分校,将新东方的精神与教育理念在全国范围内传播。
2003年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俞敏洪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开创了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俞敏洪身价暴涨成为中国最富有的教师。据新东方2007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新东方2007财年第一季净营业收入为4.293亿元,同比增长31.4%;净利润为1.651亿元,同比增长100.8%。目前,新东方占有全国60%以上的出国英语培训市场。
从上述的介绍中已经证明俞敏洪的人生是一个辉煌的人生,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俞敏洪的惊人成就呢?本书经过本人两年的梳理,根据俞敏洪在各种场合的演讲,以及俞敏洪的语录,真正地展现一个真实、而且具有人文情怀的俞敏洪,给予创业者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不可否认,本书主要揭示了俞洪敏的新东方成功之路,从小小培训班到英语教学巨无霸,从单一培训的小作坊到教学、咨询、研究的经济联合体,从跟着感觉走的家庭企业到建立理性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新东方的改革历程是一次次伴随着汗水和泪水的凤凰涅槃,是由死向生的飞跃。但在俞敏洪成功之道以及在巨大成功后面,支撑着的是一连串悲剧故事……从而与更多的创业者,或者即将创业的人共勉。
在中国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像他的企业那样,站在几十万青年命运的转折点上,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发挥如此直接而重大的作用,在海外各大名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中70%曾经都是他的学生,来听听俞敏洪讲述自己的精彩故事。“伟大的创意扼杀创业者。”畅销书《创业者圣经》的作者西斯·高丁认为,创业并不一定需要一个伟大的创意,实际上,一个太过优秀的创意可能会彻底摧毁创业者。也许创意并不会从根本上消灭创业,而是对创业者的商业模式提出了更严苛的考验,这在一定程度上预先消解了创业的泡沫,而创业者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商业模式是否具有实际赢利能力,并保证其在成长过程中的延续性。
从一个连考3年才挤进大学的农村孩子,在学校里沉默寡言而被别人冷落的后进生,转身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外语培训机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的俞敏洪,是如何开创成功事业的?本书的核心人物,即被誉为中国留学教父的俞洪敏老师,他从农民的儿子到北大教师,再从一校之长到精神偶像,并入选《亚洲周刊》“21世纪影响中国社会的10位人物”、《中国青年》“21世纪影响中国社会的100位人物”。从俞敏洪的些称号中,更好地让我们了解俞敏洪的创业人生,从而激励创业者更好业。说起创业,大家眼中都有自己的创业明星,在羡慕之余,大家便争先恐后她向他们靠近,期盼不久的将来也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创业明星。学习这些明星成功的创业经验对我们来说是一笔财富,他们身边确实有很多创业成功的因素值得借鉴。今天我要说的却是他们的反例,我觉得思考引起创业失败的原因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总结他们的教训能够让我们能更成功地创业,“以人为鉴,可知得失”,“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大家可能看过一些案例,比如科龙、健力宝、华晨,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引起创业失败的原因都很少是因为竞争对手的强大引起的,公司内部问题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创业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每个企业遇到的问题都不尽相同。
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参阅了相关资料,包括电视、图书、网络、报纸、杂志等资料,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在参考文献中一一罗列,谨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致谢。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教授、研究新东方以及俞敏洪创业经验的专家、业内人士以及出版社编辑等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由于时间仓促,书中纰漏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周锡冰
2008年11月17日于紫竹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