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
内容
编辑推荐

由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口述,张冠生整理/记录的《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一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真实记录了沈昌文先生的人生经历。在这本不到200页的书中,从上世纪40年代上海银楼的童年学徒生涯起,到50年代初考取人民出版社校对员进京工作,直至当上三联书店的总经理,主编《读书》杂志,退休后又发起创办《万象》杂志,著名出版人沈昌文先生首次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内容推荐

书中主角沈昌文先生,著名出版人,1931年9月生于上海,前《读书》杂志主编,拥有50年出版经历的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该书讲述了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的处世之道,从头到尾都透露出积极的生活态度。沈先生的一生都在遵循“常识”,这一为人准则时时在敦促沈先生书写不平凡的人生路程。书名中的“知道”,不是寻常意义的知道某事的知道,而是知“道”。这个“道”就是沈先生处事的原则,交友的准则,生活的规则。倾听沈先生的人生经历,会暂时忘却世界,回到过去,回到心底深处的净土。

目录

从板缝里看这个世界

上了很多很多补习学校

在人民出版社开始出版生涯

从“反右”到“文革”

《读书》杂志创刊过程

当了三联书店总经理

附录

后记/张冠生

试读章节

我的祖母很早就要求我,不跟“野蛮小鬼”在一起玩儿。这个话,到我学徒的时候还管用。我当学徒的银楼里,每天晚上都赌钱!我很自豪,我生平从来不赌钱。

我有几件事情不干,一个是不赌钱,第二是不抽烟。不抽烟,是因为我爸爸抽大烟的关系,我坚决不抽。此外,我特别讨厌抽烟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这个店里要用烟灰来鉴定黄金的成色。我每天都要伺候烟灰缸,非常讨厌它们。

现在的年轻人大概想象不到,过去是靠什么来鉴定黄金的成色的。

一个办法是用试金石。先拿着金戒指在石上磨,磨了以后,上面涂上硝酸。假如成色差了很多,一涂上硝酸,黄金还保留着,其中的银和铜就会被硝酸给销掉了,这样黄的颜色就淡了。这就表明,这个金戒指的成色差。

除了用试金石,检验黄金的成色还有一个奥妙,就是拿烟灰往涂了硝酸的试金石上面一洒,冒出一股烟来,从冒出的烟的颜色来分辨黄金的成色。青的怎么样,黄的怎么样,要非常有经验才看得出来,我也学过这些。

因为烟灰有这个用处,店里的烟灰缸是不能丢的。客人来,要用烟灰缸接住他抽剩的烟灰。接住后要留下来,而且烟灰缸不让洗。我每天都要收拾店里的烟灰缸,那个东西很恶心的。我学徒的时候,我的师弟都比我长一岁。我个头又小,年龄也小,身体又不好,别的活儿我干不动。所以只能做这种清除烟灰缸的工作。我讨厌烟灰,所以就讨厌抽烟,很恼火。这样也就促使我往比较文雅的方向发展,我也有这个基础。比如我会几句英文,我会记账,我能猜出很难的谜语。

我学徒的这家银楼所在的地方,是法租界和中国地界交界的地方。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国民党不能到租界里抓人。于是,他们就在租界和中国地界交界的地方抓人。一些共产党人,为了什么事儿,一不小心进了交界地的中国地界这边,在那里等着的特务就把他们逮捕起来。很多共产党人往往就是在那个地方被抓的。我后来认识的、做过《读书》杂志执行主编的史枚先生,当年就是在那儿被抓起来的。

那个地方叫“南洋桥”,有旧货市场,有赌场,也有妓院等等,是个三不管的地方。上海比较低级的妓院就在那一带。在上海,比较高级的妓院叫“长三”,其次的叫“幺二”,多数是在上海的四马路、五马路一带。南洋桥一带的妓院,在小报上叫“咸肉庄”,那里的嫖客都是扎人力车的。妓院是卖人肉的地方,它那里卖的是“咸肉”,是腌过的肉。你可以想象是什么样子。

我那时候接受厂小报上的很多信息,同时,也在学徒的银楼这一带看到了很多社会角落里边的现象,接触到了底层社会,知道了很多事情。比如说,最近还有人间我,什么叫“白相人嫂嫂”?我告诉他,“白相人”就是上海人里边的流氓。女“白相人”或者是“白相人”的太太,就是“白相人嫂嫂”。有名的一个人物叫胡兰成的,他曾经娶过的一位太太,就是个“白相人嫂嫂”。她是上海的一位大学生。姓余,原来的丈夫是上海汪伪时期的一个特工头子,后来在日本跟了胡兰成。

吴彬曾经问我,见过“白相人嫂嫂”没有。我给她讲了一个非常典型的“白相人嫂嫂”的故事,就是我在银楼学徒的时候亲眼见到的。

在我们师兄弟里边,我个子长得很小,不够上台面的,所以我很少接待顾客。后来义培养我去学做账,就更不上柜台了,所以经常是在旁边看。

一天,来了一个女的,非常流气,不是个善主儿。她来买首饰,挑拣和讨价还价的时候,这个女的说了一些很不礼貌的话。接待她的一位师兄也来了脾气,说话也不客气了,话里还带出了“操”之类的词儿。那个女的一听不当紧,厉害劲儿上来了。她当场就往店门口的地上一躺,说:你要操我是吧?你来操呀!你敢吗?你来吧!她这么一闹,大家都吓坏了。顾客赶快离开了,门前交通也堵塞了,这影响买卖呀!这就是典型的“白相人嫂嫂”,很低级的,你拿她没办法的。最后师傅出面扶她起来,又请当地有面子的人前来说情,又是请客吃饭,才算把事情了却。

那时候,在这么一个地方,我对这类场面见得多了。那一带,共产党也去,国民党也去,流氓也去,总之三教九流混杂,是了解中国底层社会的一个好地方,我在那里真是上了社会大学了。

也正是在这个地方,我知道了共产党,认识了很多共产党人。可以吹一句牛,我在那里也为党做了一些工作。P24-27

后记

听沈公说往事,说得毫无顾忌,是难得的经历。说难得,与他的故事牵涉到诸多文化事件及当事人台前幕后有关,与他早年因穷辍学晚年声名曰隆的起伏进退有关,与他从“野鸡大学”到出版大家的山重水复有关,但这些并非最主要者。最主要的是,大风大浪的事件、机锋交织的暗流,是非曲直的漩涡,由他说出时,波澜不惊,从容到家,一如老农讲他的春耕夏播、秋收冬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一个暑天,一位朋友领着沈公到家里来。那时,《读书》杂志在知识分子心中何等地位?我不过是个普通读者,迎客进门时心想:主编《读书》的,该是何等人物?居然就坐在我家了?那天,沈公边吃西瓜边聊天,时有玩笑,适度,自然。虽是初见,却不给人陌生感,更没有某某驾到的架势,完全像个邻居串门,随和,家常,善意十足。说说最近有什么好书,好文章。吃点水果,又去忙他的事了。

匆匆二十年过去,与沈公交往渐多,对他的平民感、平常心有了更多体验。比如,见面时说起一本书,沈公有,我没有,他知道我想看,就会想方设法再弄一本。实在弄不来。他会费点周折复印一本,用牛皮纸包好,或骑车来,或走路至,放在我所在单位的收发室。这些年来。经这样中转而得的沈公赠书总有几十本。

某年临近春节,是个雪天,沈公又来送书,我刚好走到,在大门口碰上。接过书,我感动得不行,他神色一如既往。这算什么?一本书嘛。聊上几句,我欲留,他要走。长年里,他要见的人多,想见他的人更多,日程总是很满,当然该让他走。

看着沈公摇晃于雪中的背影,想起季羡林先生在北大帮新生看行李的事,想到一个词:古道热肠。季先生看行李大概不会重复多次,沈公送书可就是家常便饭了。他认识多少人啊,多少好书的朋友啊。相信享受过沈公上门专递服务的朋友多的是。

有些年,遇有不好买大家又都想看的书,沈公会复印多本,放进双肩背,骑车出门满北京城转,或是专程送到朋友家门,或在餐叙时掏出来,赠人惊喜。

沈公广交天下名流,遍识各路神仙,时常高朋满座,为他们备点书,自在情理中。对我这样一个完全属于芸芸众生的人,何必劳神费心?这样的念头,模模糊糊地转悠过,又觉得不该去想。一个老人,见一个孩子饿了,给他馒头,无非是不忍看他饿着。非要去问为什么,不是唐突老人么?沈公历尽沧桑,阅人无数,圆融之中未失真淳,待人接物仍循常理,葆常情。倒是我这样的,晚他一辈,没经历太多磨难,先失却淳朴,偏离常情,远离常识,本来简单朴素之事想到复杂。实在惭愧!

感谢沈公,用其丰富阅历中那么多有意思的故事,用其一向不动声色的体恤和爱护,为我开启了一个题目:回归常识。

这个题目语不惊人,却有好好考虑一番的价值。至少。引出这个话题,可以作为我记录、整理这本口述的一个主要愿望。

沈公一位朋友费孝通教授说过,历史到了一个时候,出那么一个人,出那么一本书,看着平常,实际上是有背后的意思的。绕到事情的背后,去把意思看出来,把正文里的“旁白”看出来,是他经常会做的事。

按着费先生的点拨和示范,听着沈公的讲述。尝试着去看看故事背后的意思,有些感悟。从上海银楼小学徒,到三联书店总经理,听着不凡,实际简单,就是依常识做事,依常理悦人。即便说到修行,也无非是困了就睡,饿了就吃,跟着师傅,担柴扫地。

早年里,因家贫而被阻隔于正常社会,就“从板缝里看世界”;

学徒时,要改变命运,就多进课堂,广泛求知;

进京后。要为领导当好秘书,就要熟悉他们的脾气、喜好和工作方式:  运动中,要想不陷于被整肃的境地,就不能不积极表现,紧跟形势:

编《读书》了,觉得自己“无能”,就向有能耐的人求助;

刊物受管理部门批评警告了,就去作检讨,赔不是;

当领导了,想为同人创造较好的工作环境,就筹划盖新办公楼;

过去保护、扶持过自己的领导后来有了误解,又不想解释,就顺其自然:

退休了,不该再掺乎原单位的事情,所以就不再去了……

所有这些,都是在常识层面上。最笨的办法可能是最聪明的办法。天下聪明人何其多?沈公应该是一个。他没有被聪明所误,道理既深又浅,就是他始终守着常识做事做人,即便是总结一生做“编辑这买卖”的经验,也只是说:“我做出版,就是这么简单,强调文化第一、质量第一、人脉第一。”还是常识。

过往的阅读经验中,海德格尔的哲学思考够深刻了。他却表白说:“当农家少年将沉重的雪橇拖上山坡,扶稳鞘把,堆上高高的山毛榉,沿危险的斜坡运回坡下的家里;当牧人恍无所思,漫步缓行赶着他的牛群上山:当农夫在自己的棚屋里将数不清的盖房顶用的木板整理就绪:这类情景和我的工作是一样的。”(《人,诗意地安居》)

某次与沈公餐叙,听他夸一个晚辈,未多言。只说了“有古君子之风”。他如此认同的“古风”,无非是淳朴、坦诚、推已及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这类本着常识的品行吧。

个人如此,社会亦如此。多数人能守着常识,社会自然合乎常理,正常发展。我们这个社会有过大曲折。描述和反思这种曲折,可有多个思路。其中之一可以是:曾经守着常识,后来背离了常识,现在回归常识。

组织部门要求自己的干部“公道正派”。

在新闻媒体工作的记者编辑被再三再四要求“不搞有偿新闻”。

前任国务院总理曾在任上为国家会计学院题词:不做假账。

现任国务院总理在“两会”上表示,中国百姓应该呼吸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

北京大学知名教授剽窃事发,让很多学者寻思“中国学界的道德底线”。

国家最高自然科学机构成立道德建设委员会,督责院士们远离剽窃。

当然可以认为这些都太“小儿科”,都是底线,并不值得怎么称道。但如果确实掉到过底线以下,有过连常识都不顾的时候,则回归底线、回归常识就是进步。这也是需要见识和勇气的。从昏话连篇到主张“实事求是”,从“十五年超英赶美”、“一步跨进共产主义”回归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强调“主义”回归到研究和解决问题,从操心效率回归到倡导公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人为本”……都不容易。直到现在,“实事求是”也还远没有在整体上成为中国社会的现实常态。

就在今天,北京大学BBS上出现了一封耶鲁大学生物学教授StephenStearns写给选修其课程的学生的信。信中称,从学生到老师,剽窃学术成果的行为普遍存在,剽窃现象各国都有,中国最普遍。这位教授所言提醒我们:诚信为本,回归常识,谈何容易!

花城出版社秦颖兄建议这本口述题名“知道”,实为见道之嘱。沈公的“吃喝玩乐”、“坐以待币”中,自有一份精神上的肃穆与庄严,沉潜不露,却以谐谑笑谈出之。正所谓大庄若谐。他一生读书编书,缘书知“道”,此“道”就在其不离常识的形迹之间。由此理解沈公及其文化生命的意义,或不致于有大的偏差。

在此,我要向多年老友薛正强先生鞠躬致谢。二十多年前,把沈公领进我家门的朋友,就是正强。

张冠生于京西北厢黄旗  2007.12.1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2987
开本 32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2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2
出版地 广东
209
145
12
整理 张冠生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2:15:28